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心理学史导论-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桓鋈艘庖迨都堑娜嫘浴⒕沸浴⒗喂绦约把杆儆行裕饕且览涤谥魈宥允都遣牧侠斫獾某潭取?纤估常↘INGSLEY)用三种不同的记忆材料比较识记的效果,结果为:15个无意义音节,回忆的平均数为4。47,15个由三个字母组成的孤立的英文单词,回忆的平均数为9。95,15个波此意义相关联的英文单词,回忆的平均数为13。55。

    实验结果表明,在识记材料数量相等的情况下,彼此有意义且相关的英文单词识记效果最好,三个字母组成的孤立的英文单词次之,无意义音节最差。可见,意义识记涉及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材料本身是否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二是识记者本人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及思维活动的水平。只有当识记材料能被纳入到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系统之中,学习材料才容易被记住。

    (2)机械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机械识记的特点是基本上不去理解材料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按照材料呈现的时空顺序进行逐字逐句的识记,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就是指机械识记。例如材料本身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或材料本身是有意义的,有内在联系的,但由于学习者知识经验水平的局限,一时对材料还不能充分理解,如外语生词、仪表数字、人名地名、化学元素符号等等。从学习的效果来看,机械识记不如意义识记,但机械识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学习过程中总会有些材料对个人来说是少有意义的,只得先采用机械识记。有时材料本身富有意义,但学习者一时难于理解,也只能先机械识记,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再逐步加以理解。

    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是人们识记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补充,意义识记要有机械识记作基础,机械识记要靠意义识记来帮助,如果能将机械识记的内容,人为地赋予其“意义”,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识记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以意义识记为主,机械识记为补充,并善于诱导学生把这两种识记方式结合起来加以运用,以发挥两种识记各自的长处,从而提高整个记忆的效果。

    (二)影响识记的因素

    识记的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识记的目的、学习者的态度,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对材料的理解程度以及学习方法等对识记的效果影响较大。

    1、识记的目的

    有无识记目的或识记目的是否明确会影响识记的效果,目的不同,学习者在识记材料时的组织会有所不同,这样就会影响识记的效果。

    2、学习态度

    如果识记的客体成为主体的智慧活动的对象或结果,那么就会激发起学习者的识记动机,积极地参与识记活动,对象或结果就容易被清晰地感知,就会去建立事物之间的意义联系、理解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并与自己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从而大大提高识记的效果,反之,则会使识记效果降低。

    3、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识记的效果受识记材料的性质、难易和数量所制约。识记材料按性质不同可分为直观识记材料(实物、模型、图形等)和描述事物及现象的文字识记材料。对这些材料的识记效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成人对文字材料识记较好,儿童对直观材料的识记常优于文字材料。

    另外,难易不同的识记材料在记忆进程中是不同的。如果识记的材料是容易的,一般开始时进展较快,后来逐步缓慢,后来逐步加快,成一加速曲线。

    识记材料的数量对识记的效果也有很大影响。一般说要达到同样识记水平,材料越多,平均所用时间也越多。但是,如果识记的课文内容,识记时间就依内容的逻辑结构,学习者的经验等条件而定,不只依存于课文的字数。

    如果100个字数,识记时间为9分钟,100个字的平均识记时间为9分钟。200个字,识记时间为24分钟,识字时间为24分钟,100个字的平均识记时间为12分钟。500个字数,识记时间为65分钟,100个字的平均识记时间为13分钟……

    4、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

    理解是识记的必要条件。理解了的材料的识记比较迅速和牢固,这是因为它与主体已经掌握的知识、与人的过去经验发生了内容丰富的联系。为了理解识记的材料,应该先对材料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观点、论点、论据以及逻辑结构标示出来,然后以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而确切地叙述出来,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做的提纲。由于识记的材料经过自己的分析综合,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使材料获得了明确的、有条理的逻辑关系,因此就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

    5、识记方法

    识记一般有三种方法:整体识记法、部分识记法和综合识记法。整体识记法是将识记材料整篇阅读直至诵。综合识记法是将整体和局部材料相结合,即先进行整体识记再进行部分识记,最后再进行整体识记直至成诵。在一项实验中,让被试分别采用上述三种识记方法记忆同一首诗篇,结果整体识记所需8分钟,20天后再现时平均需要提示的次数为4数。部分识记所需16分钟,20天后再现时平均需要提示的次数为7次。综合识记所需6分钟,20天后再现时平均需要提示的次数为1。5次。

    上表实验结果的数据表明,识记效果最好的是综合识记法,最差的是部分识记法。运用部分识记法由于不了解识记材料的整体内容,对材料各部分只是孤立地识记,就导致识记内容迅速遗忘。综合识记法比较有效,是因为利用了识记材料的内容,使对互有联系的各部分的理解和识记相对容易。不过以上三种识记方法的优劣并不是对所有材料都是一样的。一般说来,材料较短且具有意义联系的可采用整体识记法,如果材料意义联系较少,可采用部分识记法;如果材料有意义联系但较长又较难,则采用综合识记法的效果较好。

    二、保持

    保持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它是以识记为前提,保持的效果是在回忆和再认中得到证明和体现的。

    (一)保持的特征

    保持是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贮存和巩固的过程。保持不仅是记忆的重要标志,也是回忆和再认的重要条件。人的知识经验在经识记后置于头脑中的贮存是有一定秩序、层次的,但不能理解为将文件存放在保险柜里那样一成不变,保持不是消极被动的贮存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的内容会发生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从而体现了人脑对识记材料的主动加工的特点。说明人的以往的知识经验及对未来的期望都会对保持过程不断发生影响。

    保持的内容在质的方面发生变化的特征一般表现为:记忆内容中不甚重要的细节部分趋于消失,而主要内容及显著的特征能较好地保持,从而使记忆内容简略、概括和合理。另一方面,记忆内容中的某些特点和线索有选择地被保留下来,同时增添某些特征,使记忆内容成为较易理解的“事物”。

    记忆内容的质的变化,常常受到个人的知识经验,心向、动机等因素的影响。英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F。C。BARTLETT)采用图画复绘的方法来测验记忆质变的情形。例如,在左边放刺激物,先给被试中的第一个人看,隔半小时后要求他凭回忆将图绘出;再将他所绘出的图给第二个人看,隔半小时后同样凭回忆将图绘出,再将他所绘的画给第三个人看,如此依次进行直到第18个被试。那就会出现不同的图形,从这些所绘图形可以看到,从第一个被试识记回忆绘出的枭鸟,到第18个被试回忆绘出的猫的图形,记忆内容的质的变化。卡密克尔(L。CARMICHAEL)等人也做了一项被视为经典性的实验。实验中要求被试在短时间内观看一系列图形。一组被试在看图形的同时会听到左边的图形的命名,另一组被试听到的是右边图形的名称,图形呈现后要求两组被试绘出所看到的图形。结果有大约3/4的被试把原图形画成为不同的东西,其差异取决于他们所听到的图形命名的名称。实验证明心理定势对保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除了记忆中形象的内容在保持过程中会发生质的变化外,文字材料的记忆的保持也会发生这种变化。

    保持的内容在量的方面的变化会显示出记忆恢复现象。记忆恢复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学习后过几天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的记忆现象。一般来说,记忆的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有时还会出现刚识记后就不能回忆出来的情况。但记忆恢复现象是在经过了一段时间后记忆内容地在记忆中再现出来,而且恢复和再现得要比刚识记后稍好些,这种记忆恢复现象在学习有意义的材料时表现得最为明显。记忆恢复现象是由叛国心理学家巴拉德(P,B。BALLARDD)在1913年发现的。在实验中,他让一些12岁左右的学生在15分钟内识记一首诗,学习后立即测验对其的保持量,并把学生回忆出的平均数定为100%。然后在间隔第1,2,3,4,5,6天再进行保持量的测量。结果是识记后即刻回忆的成绩不如过了两三天后的回忆成绩好,而在这期间儿童并没有进行复习。继巴拉德后,许多人重复了类似实验元气取得了大致相同的结果。研究表明,记忆恢复现象儿童比成人表现更为普遍;学习较难的材料比学习较容易的材料表现得更为明显;学习程度较低时比学习纯熟时更易出现;记忆恢复的内容大部分处于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识记材料的过程中产生了抑制积累作用,影响即刻回忆的成绩,经过充分休息后,抑制得到解除,因此回忆成绩有所上升。但是,记忆恢复现象是发生在识记数日之后,而抑制积累作用不会持续那么长的时间,可见这种解释仍有不完善之处。保持量的变化最明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的量日趋减少,其中一部分会回忆不起来或回忆发生错误,这种现象就是遗忘。

    (二)保持量的测量

    保持量的测量方法是研究记忆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的测量保持量的方法有:再认法、回忆法、再学法和重构法。

    1、再认法

    在测量时,把数量相等的识记过的材料和没有识记过的材料混合在一起,然后按随机方式向被试呈现,要求被试把识记过的材料和没有识记过的材料区分开来,即由被试报告每个项目是否识记过。保持量按下列经验公式计算:保持量=(认对数…认错数)/呈现材料的总数*100%。

    2、回忆法

    在测量中,被试原来学习或识记过的材料不呈现在其面前,要求把它们复述出来或默写出来。保持量的计算是以正确回忆项目的百分数为指标。计算公式如下:保持量=正确回忆的项目量/原来识记的项目量*100%。

    3、再学法

    再学法又称为节省法。在测量中,当被试不再能把已熟记的材料完全无误地回忆出来时,要求补充试把原来识记过的材料重学或再记,直至达到原来熟记的标准。然后根据初学和再学所用的次数或时间来计算被试的保持量,即用再现或重学比初学所节省的次数或时间来计算保持量。再学法的计算公式如下:保持量=(初学次数或时间…再学次数或时间)/初学次数或时间*100%

    4、重构法

    重构法又称为重建法。在测量中,要求被试再现学习过的刺激次序。实施方法是,先在被试面前呈现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若干刺激,呈现后把这些刺激打乱,置于被试前要求让其按原来的刺激次序重建。重构的成绩主要是以排对的顺序数来记分。

    (三)保持的动态变化

    记忆内容和数量上的最明显的动态变化现象是遗忘。遗忘是保持的对立面,没有保持就无所谓遗忘,保持中的信息的丧失就意味着遗忘的出现。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

    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暂时性遗忘指已转入长时记忆中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条件下还可恢复。例如一时写不出经常使用的字;遇到熟悉的朋友,话到嘴边说不出对方的名字,这被称为舌尖现象(TIP…OF…THE…TONGUEPHENOMENON,简称TOT)。永久性遗忘指识记过的材料,不经重新学习不能再行恢复的现象。遗忘也是巩固记忆的一个条件,如果一个人不遗忘那些不必要的内容,以减轻大脑的记忆负荷,要记住和恢复必要的材料是困难的。

    1、艾宾浩斯的保持曲线

    对人类记忆和遗忘现象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H。EBBINGHAUS)。他在记忆实验中创制了无意义音节字表为实验材料和重学法(又称节省法)的统计处理方法。实验目的是探讨识记后保持量的变化规律。他自己既充当主试又当被试做了一系列实验。第次识记8组,每组13个无意义的音节字表,每次识记到连续两次无误的背诵为止,经过一定时间后(7种不同的时距)进行回忆,当有些音节不能恢复时,再重学这些音节,达到和第一次识记后恰能背诵的标准,以重学比初学节省诵读的时间的百分数作为保存量的指标。艾宾浩斯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了下列公式:b=100k/{(logt)的C次方+K}。或b/v=k/(logt)的C次方。

    b为保存量,t为时距(分钟),v=100…b=遗忘量,c和k为常数(近似估计值为k=1。84;c=1。25)。公式表明,保存量或遗忘量的比值与时距的对数成正比。后来的学者们将此实验结果绘成曲线图。这就是百年来一直被广泛引用的经典的保持曲线。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保存量是不同的,即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得比较快、比较多,以后保持量渐趋稳定地下降,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表明了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遗忘是时间的函数,提示了人类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由于艾宾浩斯的保持曲线是根据记忆无意义音节的实验结果绘制的,它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为此,许多人用不同的识记材料、不同的检查保存量的方法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1922年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陆志韦让20名被试识记12个无意义音节字表,用再认、重学、重组材料、自由回忆和预期回忆5种方法检查保持量。结果表明,除再认法检查保存量下降缓慢外,其余4种方法得出的保持曲线与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基本一致。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曹日昌用不同性质的识记材料得到的实验结果表明,熟记了形象材料(如诗歌)、有意义的语文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保持得更好些。如果学习的程度相等,各种材料的保持曲线,戴维斯和莫尔(DAVISANDMOORE)也认为,保持量的多少要视识记材料的性质,即保持曲线的形状是以学习材料的性质为转移,有意义的材料和无意义的材料的保持曲线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影响保持的因素

    遗忘的进程不仅受到时间和识记材料性质的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其它,因素的制约。

    (1)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对遗忘进程有很大影响,人对无重要意义、不感兴趣、不符合需要、在工作和学习中不占主要地位的识记材料最先遗忘,保持最差。

    (2)识记材料的数量对保持的影响

    一般地说,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大,识记后的遗忘也越多。有实验表明,识记5个材料的保持率为100%,10个材料和保持率为70%,100个材料的保持率为25%。即使是有意义的识记材料,当识记量增加到一定数量,它的遗忘速率会接近于无意义识记材料的保持曲线。

    (3)学习程度对保持的影响

    学习程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反应所能达到的程度。一般说,学习程度越高,遗忘越少,但过度学习达150%时保持的效果最佳。过度学习是指学习后的巩固水平超过其刚能背诵的程度。例如,学习某材料20遍后能正确无误背诵,这20遍的学习程度为100%,此时再继续练习10遍,这多加的学习就过度学习。根据我国心理学的实验表明,33%的学习程度,遗忘为57。3;100%的学习程度,遗忘为35。2%;150%的学习程度,遗忘为18。1%,,超过150%的学习程度,保持的效果并不继续上升,这可能是疲劳和兴趣减退而感到枯燥所致。因此,低于或高于150%过度学习的程度,记忆效果都会有所下降。

    (4)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对保持的影响

    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不同,遗忘发生的情况也不一样。一般是材料中的首尾内容容易记住,不易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