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明确练习的目标。有无明确地练习目标,是影响练习效率最重要的因素。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动作虽然天天重复,但因缺乏明确的目标,其错误的动作方式未能得到纠正,其动作方式改善的效果也不大。有了明确的练习目标,就可以激起学习者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提高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练习经常处于意识控制之下,从而提高练习的效果。因此,在技能形成过程中,若能依据练习的进程,不断提出练习目标,积极鼓励学习者争取达到预期目标,就能加速技能形成的过程。例如,在一项有关形成珠算运算技能的研究中,选择了两个具有同等水平的学生进行“加百子”练习。结果表明,不断提出练习指标则对练习效率发生良好的影响。
练习的目标有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两种。近期目标对提高练习效率有更大的作用。研究发现,只有最后目标的人,成绩的进步较缓慢,而每周都有一个目标的被试,成绩的进步较快。可见,目标越明确具体,练习的效果就越好。
练习的目标还有难易之分,它们对练习的效果有不同的作用。阿特金森(J。ATKINSON)提出,确定目标的难度成功率在50%以下时,对练习的作用较大;过于容易或很难实现的目标,不易激励人们去进行练习。
(2)练习的速度和准确性。许多研究表明,在练习过程中先求快速后求准确与先求准确后求快速,两者在效果上有很大的差别。有一项研究表明,两组人练习打字,甲组强调速度,乙组强调准确。每天练习3分钟,经过36天的练习,乙组的速度上赶不上甲组;两组停止练习4个月后,再行试验10分钟,结果甲组平均打383个字,错误为2。2%,乙组平均打451个字,错误为1。2%。这证明了开始练习时注意准确性比注意速度有更好的效果。甲组效果差的原因是由于练习者开始时为了求快,千方百计地运用他以前的动作习惯,因而影响或抑制了新的操作动型的建立。技能学习开始阶段,准确性第一。这条原则好象是无可争议的。但我们也不能机械地理解它,不能无条件地认为随着以后的练习,自然就会达到快速的目标。这正如车培谢娃所说的,人们常在训练工人的工作方法时,认为精确性的获得是首要的任务,他们认为随后的练习会自然地保证快速熟练地发展。但在生产中常常遇到有一些工龄长又认真的工,平常习惯于用缓慢的速度来工作,在尝试加速的情况下,他们的产品质量就有所下降。可见,具有多年工龄的工人,要达到加快速度,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再训练。
不同职业的人,在技能形成过程中,速度和准确度方面也有差别。研究表明,电话接线员由于工作性质要求,快速比准确性更重要。因此,在熟练形成的最后阶段,速度仍有增加,但准确性却没有增加;又如铁路高度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他必须把准确性放在首位。所以在熟练过程中,速度一直保持平衡而准确性却有增加。
(3)练习时间的分配。练习时间的分配有两种,即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集中练习是指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练习,每次练习中间不安排休息;分散练习指相隔一定时间间隔进行的练习,各次练习之间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许多实验发现,如镜画描记、符号与数字互换、无意义音节的对偶联结、钢琴演奏等较复杂技能的练习,分散练习优于集中练习。
在派尔的一项研究中,让甲、乙两组被试练习用密码替换字母,甲组每天做一个练习,共14天;乙组一三内完成14个练习,各次练习间隔半小时,结果发现,甲组的成绩随练习次数增加而不断上升,而乙组被试只在头几次略有进步,以后就停顿下来,在第11次练习后,成绩反而下降。
在另一个实验中,基茨尔(M。J。KIENTZLE)以学生为实验对象,要求被试依照印刷体由右到左颠倒书写大写字母。他把学生分为四组,练习20次,每次一分钟。第一组每次练习后有45秒钟休息;第二组有30秒钟休息;第三组有3~5秒钟休息;第四组无休息。结果发现休息时间越长的小组成绩越好,而无休息小组成绩最差。
分散学习为什么优于集中学习?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赫尔(C。L。HULL)用消除“反应性抑制”,说明分散练习的有效性。他认为人在技能练习的过程中,刚刚出现疲劳状态时对反应会起抑制作用,这也就是反应性抑制现象。如果这种反应性抑制继续增加,对练习成绩是不利的。集中学习恰恰是反应性抑制的积累,因此,影响到练习成绩的进步。而分散练习由于中间得到休息,消除了反应性抑制因而练习效果好。
有些实验表明,分散练习并不总是优于集中练习。因此在技能练习中,究竟采用信中练习还是分散练习,应视技能的性质、客观条件和主观状态而定。
(4)练习方式。从技能教学的角度来看,从理解到实际操作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学习者理解了但不一定能实际操作,其中还有个过程,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显得特别重要。练习方式的好坏对技能的学习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练习方式一般有以下三种:(1)全部练习。许多研究表明,在开始练习时把各个动作从头到尾连接起来练习,效果不一定是最好的。原因有二:一是全部练习时间长,不能及时得到强化;二是对某些习惯的多余动作不易消除,这是因为在练习过程中,练习者往往注意了练习的结果,而忽视了自己的某些习惯性的多余动作。这就会妨碍建立正确的动作模式。(2)按动作单元进行练习。一般认为,这种练习方法不利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其原因在于这种方法把一个复杂的动作分离成许多彼此孤立的动作单元,忽视了动作的完整性及动作的心理学结构。特别是歪曲了感觉对动作的矫正作用。例如,以小锤敲击技能形成为例(钳工或锻工必须掌握的技能),学习者在练习小锤敲击的动作时,先把小锤穿上一个小环,小环套在一要金属线上,然后让学习者依照抛特线的方式进行敲击。这样练习就限制了学习者的肌肉运动感觉,破坏了动作的生理和心理的结构,限制了感觉矫正动作的作用。(3)接心理和生理的特点,把个别、局部的动作有机地联成动作组的练习方式。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动作系统,所以在练习过程中,动作的划分、联合必须考虑心理学的规律,即应考虑被抽出来的独立部分的心理学的结构。它包括感知、注意、思维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不仅要使学习者形成动作技能,还要形成感知和思维技能。陈立等对形成细纱接头技能的练习方式的研究,就是这种练习方式的典型例证。研究者仔细分析了细纱接头技能的特点,把原由7个基本动作组成的三个动作单元:第一单元是按管;第二单元包括找纱头、套钢丝圈、解捻、插管、导纱等;第三单元为接头。按心理学的结构组成两个单元,即拔管作为一个独立单元,把导纱和接头组合为一单元。把拔管作为独立单元的理由是:机器每分钟转数很高,动作要求迅速,对新工人来说在这样高速下用手去技管是相当紧张的。把它作为一个独立单元来练习可避免因紧张而影响以后的动作。把原来二、三单元合并为一单元,理由是:(1)符合动作结构特点,凭导纱动作所引起的动觉使接头的动作更“顺势”,如果硬把导纱与接头分离,就会破坏动作的连贯性;(2)符合工人心理上的要求,因为如果动作到了导纱即行停止,不“顺势”连上接头动作则导纱动作对学习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顺势”跟着接头,这个动作才能完成动作的目的,满足了心理上的要求。由于研究者的建议,在技工培训中把二、三单元合并,使技能学习时间缩短一半。
动作技能练习方法究竟采用部分练习还是整体练习,应视所练习的部分是否独立而定。如果是独立的,那就以分别练习其各个部分为好。例如,科克(H。L。KOCH)曾教一些被试学习一种奇特的技能,即两手同时用一打字机练习指法。被试分为两组:一组先分别用一只手练习;另一组直接用双手练习。结果是先两手分别练习的那组转入两手同时练习时,成绩比一开始就用双手同时练习的好,而且这种优势在以后的练习中一直保持。但在要求细心整合的作业上的实验则表明整体练习优于部分练习。例如,弹钢琴,练习全曲比部分练习后再整合好。
(5)反馈。所谓反馈,是指学习者了解自己的练习结果。每次练习后,学习者能及时知道自己哪些动作做对了,哪些动作做错了。然后再通过练习把做对的动作巩固下来,把做错的动作舍弃掉,这样就能更有效地进行练习,促进技能的获得。在某些情境中,如果学习者不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就难于掌握技能。
在技能练习过程中,学习者可获得练习结果的反馈信息的方式很多,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还有触觉、动觉和平衡觉的。一般说来,在练习初期学习者多数是通过视觉通道或听觉通道而获得反馈信息。在练习后期则主要是通过运动感觉通道而获取反馈信息。
(A)视觉反馈。学习者通过视觉通道获得练习结果信息的方式,称为视觉反馈。它对动作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有其重要作用。有一位心理学工作者曾在一家电器制造厂研究工人切削钨棒的工作。工人用脚操纵一只小而薄的磨轮,把钨棒切成薄的圆片。这项工作看起来似乎简单而废品率却很高。经研究分析后发觉,优秀工人在切割开始时所用的力量很小,以后力量逐渐增加,切削将近终了时,力量又逐渐又逐渐减小。由于切成钨片的废品率要经过检验以后才能够确定,所以工人不知道每次切削的结果,也就是说没有得到反馈。采用新的自动记录的切削过程后,在训练工人时,先把优秀工人的脚所用的力量用曲线表示出来,就成为视觉形象。新工人就依照优秀工人的曲线作为标准进行练习。在练习时,他们随时都可以把自己所用的力量和优秀工人所用的力量作比较,能立刻知道自己练习的结果。而这情况是通过视觉形象显示出来的。结果形成这种技能的时间结合缩短了两倍,而磨轮耗损率也降低了四倍。
(B)听觉反馈。学习者通过听觉通道而获得练习结果信息的方式,称为听觉反馈。例如,抄收电报符号,以前所用的方法是,教师给出一系列声音信号(刺激),让学习者逐一写出相应的字母(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抄写工作后,再进行校对(反馈)。后来采用的新方法是,教师仅给一个字母的声音信号(刺激),让学生写出这一信号的字母(反应),随后教师读出这一字母(反馈),让学生及时校对,这样完了以后,再给第二个字母信号。这种新的方法因为使学习者通过听觉语言反馈,立即知道自己练习的结果,所以效果就好得我。这种新的练习方法比旧的练习方法效果提高一倍。
(C)并不是所有技能的形成与发展都需要外来的反馈。如果学习者对于所要学习的技能已经有一个好的模式,他们就能够利用这个模式来矫正自己的动作。例如,在学习投篮时,学习者凭借观察自己是怎么偏离篮网的,就可以完成大量的自我矫正的练习。
(6)用迁移规律,避免干扰作用。在练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掌握的技能对新技能的学习会起积极影响或消极作用。已掌握的技能对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称为技能的迁移或正迁移。例如,有一项关于体育运动中三对技能迁移的研究:(1)由羽毛球发球到网球发球;(2)由排球发球的准确性到篮球发球的准确性;(3)由田径赛的起动姿势到足球的起动姿势。研究发现,学习前一种技能都有利于学习后一种技能。其所以有利,可能是由于两种技能都含有诸多共同成分。
已掌握的技能对新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影响,称为技能的干扰或负迁移。例如,在学习跳高时,运动员掌握了右脚起跳的动作,而在以后学习撑杆跳高时,他会无意地用右脚而不用左脚起跳,结果影响了成绩,这种现象就是已形成的跳高动作技能对学习撑杆跳高的新的动作技能的干扰作用。
在实际技能练习中,正迁移与负迁移常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例如,用惯了英文打字机的人再学习用俄文打字机时,字母的刺激物与手指的反应关系要有相当的改变,于是发生干扰,操作者常常照英文打字方法去使用俄文打字机。但是其中也有迁移的万分,如手指的灵活性、手指的定位能力等,在俄文打字中仍然起着积极作用。可见,技能的迁移和干扰是综合在一起的。因此,进行技能练习时,必须认真研究、分析新旧技能的性质和特点,精确区分一种动作系统与另一种动作系统的异同,克服干扰作用,促进技能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认知技能
一、什么叫认知技能
认知技能,也称智力技能或心智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但以抽象思维为其主要成分,所以有时也叫思维技能。在认识特定事物、解决具体课题时,就些心理活动按一定的、合理的、完善的方式自动地进行,这就是认知技能。如阅读、写作、运算与解题等都属于认知技能。
二、认知技能的种类
认知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感知技能和思维技能。
1、感知技能:指人对客观事物的外部属性和联系的认知活动的方式。感知技能的形成,使感受性得到发展,并导致在分析器内和分析器之间形成新的联系系统。例如,掌握收听莫尔斯电码传递技能的电报员,在收听到长短不同的信号时,由于听觉与视觉形成联系系统的作用,可以不用预先作记录就能立即译出电文,这种联系系统对完善客观现实的感性反映有着重要作用。
2、思维技能: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的认知活动方式。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F。C。BARTLETT)把思维看成为一种复杂的技能或多种技能的集合。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同意这一看法,并对思维技能作如下的初步分类:
(1)探索信息的技能。例如,怎样寻找某种特殊课题的信息储存点;怎样提问;怎样使用图书馆;怎样使用参考资料。
(2)吸收信息与保留信息的技能。例如,怎样注意听、怎样学、怎样记;怎样进行理解式的阅读;臬测验自己的理解程度。
(3)组织技能。例如,怎样安排那些优先解决的问题;怎样安排时间;怎样分配物力。
(4)发明的技能。如怎样发展好探究的态度;怎样进行归纳推理;怎样形成观点和假说;怎样取得新观点;怎样应用类比。
(5)分析的技能。如怎样发展批判的态度;怎样进行演绎推理;怎样评价观点和假说。
(6)做决定的技能。如怎样识别待决的各种可能性;怎样做出合理的选择。
(7)交流的技能。如怎样通过口头的和书面的方式表达观点。
(8)社会技能。如怎样避免(或解决)人际间的冲突;怎样进行合作(并取得合作);怎样进行适当的竞争;怎样引起别人行为的动机。
(9)次认识技能。如怎样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怎样从各种已知的可能性中选择出解决问题的确切方法(策略);怎样集中注意于待决的问题;怎样决定何时对一种难对付的问题停止工作;怎样判断到底一个人是否理解他所听到或看到的事;怎样从一种情境中所学到的原则或方法转用到另一种情境中去;怎样判断目标是否和能力相一致。
三、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的关系
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既有联系又区别,它们统一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感知、表象、记忆、思维和肌肉运动是组成技能的必要环节。动作技能是认知技能形成与发展的最初依据,也是它的经常体现者。认知技能又是动作技能的控制与调节者。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任务时,既需要动作技能,也需要认知技能,两者缺一不可。在实践活动中,确定某种技能是认知技能还是动作技能,则取决于其活动的主要成分。例如,球类活动是以肌肉运动为主,但又受人的智能的控制和调节,因此把它归属于动作技能。而体育运动中的棋类比赛,主要是依据头脑中进行思维活动所作出的决策,支配手挪动棋子的位置,因此把它归属于认知技能。但是,动作技能中所包含的有些因素与认知技能无关。首先是因为动作技能包含着肌肉系统,他们活动既领带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也依赖于外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