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心理学史导论-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掏其它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即注意将有关信息线索区分出来,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许多心理学家把注意看作认识选择性的高度表现。

    (二)保持功能

    外界大量信息输入后,每种信息单元必须经过注意才能得到保持,如果不加注意,就会很快消失。因此,需要将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之中,一直到完成任务,达到目的为止。

    (三)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有意注意可以控制活动向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和适时转移。工作和学习中的错误和事故一般都在注意分散或注意没有及时转移的情况下发生的。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把注意称为:“……智力监督动作”。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一)注意的生理机制

    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每当新异刺激出现时,人便产生一种相应的运动,将感受器朝向新异刺激的方向,以便更好地感知这一刺激。定向反射活动时,人除了朝着刺激的方向转动眼睛和头部外,还会出现植物性反应和脑电反应。

    诱发电位的研究有助于探索注意的生理机制。所谓诱发电位是指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从头皮上记录到的电位波动反应。人的选择性注意与诱发电位有关。在注意时,诱发电位的个别成分或整个振幅增大;反之,振幅就下降。1970年西梅尔尼兹卡娅等人研究表明,选择性注意不仅仅诱发电位的波幅增高,而且还会导致向大脑皮层其他区域的扩散。

    在定向反射发生之后,随即发生适应性反射。即只有与刺激有关的分析器进行活动,并随着刺激的性质和强度的变化,分析器的活动也发生变化。例如,对光波的瞳孔反射和视网膜的光化学反射都是适应性变化。

    人在注意某些事物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它是大脑皮层对当前刺激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核心,具有适度的兴奋性,旧的暂时神经联系容易恢复,新的暂时神经联系容易形成和分化,因此能够充分揭露注意对象的意义和作用,对客观事物产生清晰和完善的反映。当大脑皮层一定区域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时,邻近的区域就处于不同程度的掏状态,落在这些抑制区域的刺激,就不能引起应有的兴奋,因而得不到清晰的反映。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就是注意转移的生理机制。

    注意必须在有机体觉醒状态下才能进行。网状结构对保持有机体的觉醒状态是必不可少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清醒状态领带于大脑皮层与网状激活系统的相互作用。贾斯帕(JASPER)和夏普莱斯(SHARPLESS)认为,警觉中比较缓慢的紧张程度的变化与中脑有关,而快速的位相变化与丘脑有关。

    觉醒状态除受神经系统调节外,还受神经生化调节,当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神经介质和醒觉因子两个方面。主要是儿茶酚胺(CA)和乙酰胆碱参与醒觉的维持。儿茶酚胺包括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三种介质。研究表明,去甲肾上腺素在维持动物醒觉中起主要作用。琼斯(JONES)等人操作猫脑桥的蓝斑核使脑内去甲肾上腺素下降,则醒觉的大脑皮层活动明显降低,而且与操作的范围成正比。操作中脑去甲肾上腺互神经元也得到同样的结果。乙酰胆碱在维持醒觉状态方面也起一定的作用。动物在兴奋时大脑皮层释放乙酰胆碱增多,睡眠时释放减少。潘普海默(POPPENHELMER)在脑脊液中发现醒觉因子(WAKINGFACTOR),它使动物出现激惹行为,使动物的活动明显增强达数日之久。本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普尔普拉(PURPURA)和孟默尔(MONMIR)等人,也都在体液中发现有醒觉因子的存在。

    边缘系统的一些结构与注意密切相关。普利勃拉姆(PRIBRAM)等人认为,边缘系统中的海马和尾状核是实现精确选择行为的重要的神经结构。在神经元水平上的研究表明,这些组织(特别是海马)中主要的神经元,并不是对特殊模态的刺激作出回答,而似乎是对新、旧刺激进行比较,从而对新的信号作出反应,抑制旧的已经习惯的刺激,因此,海马被认为是“过滤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部位破坏,则引起选择性注意的严重障碍。

    大脑皮层的额叶在调节有意注意上起着重要作用。人在注意高度集中时,额叶的生物电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鲁利亚等人的研究表明,额叶部分受伤的人,对言语指示、定向反射几乎不能恢复,大脑皮层的觉醒水平不能提高,额叶严重受操作的人不能根据预定的任务集中注意,高度分心,不能抑制对附加刺激的反应。麦克活思(MACKWORTH)等人的研究表明,额叶能抑制大脑不需要区域的活动。因此使注意能集中在重要的事物上。

    人由于有了第二信号系统,所以能按照自己的或别人的提醒,集中注意或转移注意的方向,使注意带有有意性的特点。

    注意既与大脑皮层的活动有关,也与皮层下结构的活动有关,但它们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注意是中枢神经系统多种水平的整合活动。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

    人在集中注意于某对象时,常常伴随着特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以下几种:

    1、适应性运动

    人在注意时,有关的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例如,人在注意观察某个物体时,把视线集中在该物体上,即所谓“举目凝视”;注意听一个声音时,把耳朵转向声音的方向,即所谓“侧耳倾听”;当沉浸于思考或想象时,眼睛常常是“呆视着”,好象看着远方一样,对周围对象的感知就变得模糊起来。

    2、无关运动的停止

    人在高度集中注意时,无半运动会暂时停止。当儿童听讲精彩故事时,会一动不动的看着老师。

    3、呼吸运动的变化

    人在集中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呼与吸的时间比例也会发生变化,一般是吸短呼长;当注意高度集中时,甚至会出现呼吸暂时停止的状态,即所谓“屏息”现象。

    此外,在注意紧张还会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握紧拳头等现象。

    可以根据一个人的外部表现来推断他的注意情况。但是,有时注意的外部表现和注意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例如,貌似注意一件事,实际上心理活动却指向和集中在另一件事上。

    研究表明,在视觉注意中眼睛有三种基本运动形式:注视、跳动和追随运动。注视是眼睛对准某一事物的活动。为了保证对事物清晰的反映,眼球还必须跳动和追随运动。

    当人们注意某个物体时,眼球运动并不是平衡地滑动,而是以跳跃的方式移动。视线先在对象的某一部位停留片刻,注视后又跳到另一部位上,并开始对新的部位进行注视。在注意某一个事物时,眼睛就以不断地注视、跳动、再注视……的方式观察事物。一名被试在注意观察汽车时眼睛运动的扫描路线,不同的被试或同一被试在不同情况下,扫描路线是不同的。

    眼球的追随运动是比较平稳地进行的,当物体运动太快或太慢时,追随运动就会发生困难。当物体过远时,眼球追随到一定程度后,便会突然向相反方向跳回到原处,再追随新的物体。

    两眼主动地在雷达荧光屏上以一个假想目标所作的圆周运动。这时眼球实际上不规则地以跳动和停顿的方式注视荧光屏;两眼跟随荧光屏上一个按照圆周运行的光点所作的的运动,这时眼球主要是追随运动。

    第二节:注意的种类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JAMES)曾把注意划分为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两种类型。原苏联心理学家多勃雷宁提出,除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外,还有一种是随意后注意。

    目前,一般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自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学生正在听课,忽然有人推门进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头看他,这种注意就叫无意注意。这种注意的产生和维持,不是依靠意志努力,而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它往往向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的。动物也有无意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在心理学文献中,有时把无意注意称为消极注意,有时把无意注意称为情绪注意。把无意注意称为消极注意,是因为无意注意集中时缺乏个人的意志努力和积极性;把无意注意称为情绪注意,是突出了无意注意与情绪、兴趣和需要的关系。

    在实际生活中,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是经常综合在一起的,下面分开来阐述,只是为了行文的方便。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的状态。

    (一)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强烈的刺激物,如一道强光、一声巨响、一种浓烈的气味,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人们的注意。无意注意基本上服从于刺激的强度法则,有人用强度不同的声音作用于被试,并记录由定向反射引起的血管窖的变化。结果发现,用60分贝的声音比用50分贝的声音能引起较大的血管反应。但也有例外,有时刺激物的物理强度很弱也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是由于刺激物对人具有重要意义或者具有新颖性而引起的。在无意注意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刺激的绝对强度,百是刺激的相对强度,即刺激强度与周围物体强度的对比。例如,在喧闹的大街上,大声说话不大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在寂静的夜晚,轻重的耳语声,也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在强度、形状、大小、颜色和持续时间等方面与其它刺激物存在显著差别时会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例如,绿草丛中的红花比绿草从中的青蛙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教师讲课时声音突然提高或降低可以起到集中注意的作用。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应用这个原理,在工人们挑选电子零件的流水结上把透明无色的零件放置在黑色的背景上,这样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降低了废品率。

    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活动的刺激物、变化的刺激物比不活动、无变化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霓虹灯一亮一暗,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活动的玩具很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教师在讲课时,音调的变化及讲话节奏快慢的变化也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4、刺激物的新异性

    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千篇一律的、刻板的、多次重复的事物,很难吸引人们的注意。所谓刺激物的新异性是指刺激物的异乎寻常的特性。巴甫洛夫强调新异刺激物在引起定向反射时的作用。新异性可以分为绝对新异性(人们从未经验过的事物及其特征),相对新异性(刺激物特性的异常变化或各种特性的异常结合)。研究表明,刺激物的相对新异性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柏尔玲(BERLYNE)设计了在新颖性、不一致性和复杂性方面不一样的多种图形。

    研究时,图形由被试自己操作并作短暂的呈现。结果发现,新颖的、不一致的图形比其他图形更经常地受到选择和注意。另外,人们倾向于注意中等复杂程度的图形,而对那些过于简单和过于复杂的图形,不易引起注意。

    (二)人本身的状态

    无意注意虽然主要是由外界刺激物的特点所引起的,但也决定于人本身的状态。同样的事物,可能引起一些人的注意,而不会引起另一些人的注意。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在无意注意中起着重要作用于,它决定一个人无意注意的方向。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原因有:

    1、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凡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和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都会使人产生期待的心情和积极的态度,从而引起无意注意。例如建筑师由于职业的需要,当外出旅游时,各式各机关报建筑物都会自然而然地引起他们的注意。直接兴趣是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人们常常会被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不自觉地加以注意。一般地说,凡与一个人已有知识有联系又能增进新知识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

    2、人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人的心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无意注意。如果一个人心境开朗,心情愉快,平时不大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这时也很容易引起他的注意。如果一个人心境忧郁,平时容易引起他的注意。如果一个人心境忧郁,平时容易引起无意注音质事物,这时也不易引起他的注意。此外,凡是一个人对某人(或事物)有着特殊的感情,则与之有关的人和事,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

    人当时的精神状态也对无意注意有重大影响。人在过度疲劳时,常常不能觉察到在精神饱满时容易注意的事物;人在精神饱满时,最容易对新鲜事物发生注意,而且注意也容易集中和持久。

    天当师范大学阴国恩教授等研究表明,儿童无意注意的发展与有意注意的发展不同。一般认为,在儿童期,有意注意的发展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即年龄越大,有意注意的发展水平越高。无意注意的发展则不然,其发展曲线是先随年龄增大而递增,至初中二年级达到最高水平,而后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在心理学文献中有时把有意注意称为积极注意或意志注意,因为集中有意注意需要个人的积极性和意志努力。

    有意注意主动地服从于既定的目的任务,它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有意注意的客体不易吸引人的注意,但又是应当去注意的事物。因此。要使意识集中在这种对象上就必须有一定的意志努力。例如,青年工人在开始学习机床操作时,对于操作过程还没有掌握,操作动作也还不熟练,稍不注意就会出废品或发生事故。掌握动作熟练的过程又是一种单调的学习,所以他必须通过意志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把注意集中在当前的操作上,特别是在容易发生差错的地方。

    有意注意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劳动本身是一种复杂和持久的工作,其中总有一些使人不感兴趣而又非做不可的作业,必然会有困难和单调的因素,这就要求人们把自己的注意有意识地集中并保持在作业上,有意的注意能力就是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有意注意又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马克思说:“除了从事劳动的那些器官紧张之外,在整个劳动时间内还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而且,劳动的内容及方式和方法越是不能吸引劳动者,……就越需要这种意志。”

    有意注意到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是在词成为心理活动的组成因素的时候产生的,词调节和控制着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人的注意在当前没有具体刺激存在的情况下,也能借助于语词的刺激而实现。

    儿童的有意注意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随意注意是通过成人的言语指令而引起。

    第二阶段,通过自己扩展了的外部言语,调节控制行为。

    第三阶段,通过内部的言语指令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有意注意的社会根源理论。他认为,有意注意是儿童同成人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儿童出生后与成人生活在一起,当成人(主要是母亲)对儿童说出一个事物的名称,同时用手指这个物体,儿童的注意就指向这个物体。在交往过程中语言和手势对儿童注意的引导在儿童意注意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维果茨基还认为,在儿童的早期,成人用词来标志客体或用手势来批示客体,以便启动儿童的心理活动;儿童用视线分出已经命名的客体,注视它,并作出反应。后来,儿童的语言发展了,他们能够将注意的对象命名。这样,以前分配在两个人之间的机能,成为儿童心理过程的内部组织方式,有意注意对儿童来说已经成为内部的自我调节过程。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有:

    (一)加测定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