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道理其实很明白,例如前一段是向上的,那么特征序列元素是向下的,而在顶分型的右侧元素,如果最终真满足破坏前线段的要求,那么后线段的方向就是向下的,其特征序列就是向上的,而顶分型的右侧元素是向下的,显然不属于后一段的特征元素,而该顶分型的右侧元素又属于后一段,那么显然更不是前一段的特征元素。所以,对于顶分型的右侧特征元素,只是一般判断方面的一种方便的预设,就如同几何里面,添加辅助线去证明问题一样,辅助线不属于图形本身,就如同顶分型的右侧特征元素其实不一定属于任何的特征元素,但对研究有帮助,当然是要大力去用的,如此而已。
其实,线段的划分,都是可以当下完成的,无非是如下的程序:假设某转折点是两线段的分界点,然后对此用线段划分的两种情况去考察是否满足,如果满足其中一种,那么这点就是真正的线段的分界点;如果不满足,那就不是,原来的线段依然延续,就这么简单。
特征序列的分型中,第一元素就是以该假设转折点前线段的最后一个特征元素,第二个元素,就是从这转折点开始的第一笔,显然,这两者之间是同方向的,因此,如果这两者之间有缺口,那么就是第二种情况,否则就是第一种,然后根据定义来考察就可以。
这里还要强调一下包含的问题,上面的分析知道,在这假设的转折点前后那两元素,是不存在包含关系的,因为,这两者已经被假设不是同一性质的东西,不一定是同一特征序列的;但假设的转折点后的顶分型的元素,是可以应用包含关系的。为什么?因此,这些元素间,肯定是同一性质的东西,或者就是原线段的延续,那么就同是原线段的特征序列中,或者就是新线段的非特征序列中,反正都是同一类的东西,同一类的东西,当然可以考察包含关系。
估计看了上面的话,很多人更晕了。下面有几个图,各位可以仔细揣摩一下。但最好还是习惯从定义出发。另外,大盘网友问到的那个图,显然,根据定义,是两个线段,而今天42…44的分段,显然也是成立的。
注意,下图最后一个有问题,请看课程81里的更正说明。
72:本ID已有课程的再梳理(2007…08…2122:37:20)
标签:证券/理财缠中说禅教你炒股票分类:时政经济(缠中说禅经济学)
任何事情,都有缘起。本ID是个大杂家,本ID现实中最终的落脚处,是文化的总构建,所谓三教九流,彻底穷源地玩弄一把。虽然,经济上,本ID早就可以天天腐败什么活都不干了,但现在又没老到要在书斋里天天写书的地步,本ID觉得,那至少是40岁以后才能干的事情。因此,本ID在网上写东西,纯粹是顺着形势来,并没有什么计划。
写关于股票的事情,对于本ID来说,不过是把本ID这十几年天天干的事情复述一下。正如在课程开头,本ID说的““教你炒股票”这样的题目,全中国不会有第二人比本ID更适合写的。”
当然,这种话招人恨的,不过却是事实。
和股票相关的事情千奇百怪,本ID是什么都经历过,所以,开始写的时候,并没什么主题,只是漫谈。但对一般散户来说,听些掌故没什么实质意义,说消息面,肯定也没什么意义。如果你消息灵通到公布什么利好利空前都是第一时间知道,那么就没什么可说的。而对于散户来说,那种靠拿着原始股就可以翻几十几百几千倍的时代早过去了。靠研究公司基本面买股票,那种积累速度太慢,只适合大资金。其实,一切关于基本面的研究,最终都归于行业或总体经济的发展。最简单、最不伤脑筋的方法,本ID也说过,就是买指数基金、或者具体行业、板块的基金。对于散户来说,你对基本面的研究能力要超过一个好的基金团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至于指数基金,那就更不用说了,至少你肯定不会跑输指数。
对于散户来说,最终能战胜市场、获得超越市场的回报的,只有在本ID所说的乘法原则下的技术面操作。技术面是三个独立系统里的一个,而另外两个,例如比价关系与基本面,可以配合决定你的介入种类。但当介入到一个品种后,技术面在操作上就起着决定性的意义。为什么?因为其他的面,变化的频率都没有技术面高,像基本面,其变化大致是有一定的稳定性的,不可能天天都是奇点、断裂点。比价关系也一样,一种比价确立后,就基本保持稳定了,不可能天天都变化。所以这种变化少的系统,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研究,而技术面显然不同。
所以,最终本课程开始说技术面是顺理成章的。而技术方面,本ID的理论,肯定是关于技术方面最好的理论了,本ID本来是想在40岁退休后才写出来的,但大概是缘分到了,本ID也没刻意一定不写出来,所以就慢慢地写出来,而且现在还在写着。
开始时,本ID并没有认真想写整套理论,因为当时好在网上骂男人玩,所以开始写技术的,都是用些损男人开心的招数,当时说的只是均线系统,那东西和本ID的理论没什么关系,只是闹着玩的。当然,如果真掌握了均线系统,也可以应付一定的情况了,例如,在日线单边走势中,最偷懒的方法就是看着一5日线就可以,而5周线就更是中线的关键,5月线是长线的关系。例如,为什么现在牛市的第一轮肯定没走完?很简单,你什么时候见过牛市的第一轮调整不跌破5月线的?这两年多,这5月线被有效跌破过吗?显然没有。而第一次跌破5月线后,下面的10月、30月线上来,自然构成新的调整底部,后面自然还有一波大的。
后来开始写于本ID理论有关的东西,开始,只是想把一些有用的结论告诉各位,因此课程都不是按正式的理论框架写的。本ID的理论,本质上分两部分,一是形态学,二是动力学,当然三就是两者的结合。如果按正式的课程,那肯定要先讲形态学。但如果不说动力学,那至少背驰是没法讲了,然后中枢震荡也不可能用类背驰的方法去判别,第一类买卖点也无法说了。而所有买卖点,归根结底都是第一类买卖点,那这样,要把形态学和动力学都说完,才说第一类买卖点,估计所有看的人都会晕倒。
所以,当时把于初学者有用的一些简单结论先说了,就是让各位有点实践的乐趣,当时000999刚好在6元,还很明确地说了,买这股票,就当本ID把你要给市场交的学费都给各位准备好了,就是让各位耐心学下去,拿着一个长线股票,至少比你到处乱跑要强点。这样安心学习,也是不错的。当然,有能力的,也就可以边学边实践,这没有任何需要统一规划的地方。
站在纯理论的角度,形态学是最根本的。形态学,从本质上就是几何,这部分内容,是无须任何前提的。以前说的本ID理论成立的前提,其实并不是针对这部分的,主要是针对动力学部分。因此,就算一个庄家自己全买了,一个人天天自我交易,也永远逃不出形态学画的圈圈。而动力学方面的东西就不同了,必须有本ID要求的那两个前提:价格充分有效市场里的非完全绝对趋同交易。
动力学,是属于物理范畴的,但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物理,物理的本质就是几何,当然,这是所有物理学家都不可能认同的,但如果用一些几何结构就可以把所有物理的常量给搞掂,那物理学家不认同也是白搭。同样道理,本ID理论里的动力学部分,本质上也是几何,只是这种几何比较特别,需要把价格充分有效市场里的非完全绝对趋同交易作为前提转化为某些几何结构,然后构造出理论的证明来。
所以,本ID理论在整体上依然只是几何,只是需要有价格充分有效市场里的非完全绝对趋同交易的前提。而且,最终的理论,当然不会涉及那些基本上谁看都会晕的几何结构,而是谁看都能看明白的当下的走势。理论和理论的证明那是两回事情。费马猜想谁都看得懂,费马猜想的证明,能全看懂的人不会超过1千万分之一。
当然,本ID的课程,基本的逻辑顺序还是一直坚持的,不过,如果是最终的课程,那么最开始的一章,肯定是形态学,和这课程的顺序大为不同。但现在,由于已经写成这样一种形态学和动力学混着说的状态,当然只能一直混着下去。
所谓形态学、动力学,其实很好分辨,任何涉及背驰的,都是动力学的范围,背驰是动力学的基本点之一。另外,中枢、走势的能量结构之类的东西,也属于动力学。而形态学,就是中枢、走势类型、笔、线段之类的东西。
其实,光用形态学,就足以形成一套有效的操作体系。只是在形态学中,由于没有背驰的概念,所以第一买卖点是抓不住了,但第二买卖点是肯定没问题的。单纯用形态学去操作,就是任何对最后一个中枢的回拉后第一个与回拉反向的不创新高或新低的中枢同级别离开,就是买卖段。
就算按照这么简单的方法,也可以很容易判断现在在日线上的操作思路,例如,去年5月和今年5月后的调整,算是同级别的,那么,其后的卖点就是,万一回拉4335点之下,任何第一次向4335点上的与回拉级别相同的不创新高的反抽都是卖点。如果一直没有回拉回到4335点,又在上面形成新的同级别中枢,那么操作的标杆就进一步提到那个中枢上,如此类推。按照这种方法,那么从2005年中到现在,你都应该持股不动,为什么?因为没有卖点。当然,实际操作,要针对具体个股,说指数只是举例子。个股上,看000777在日线,6月20前后的一段,就可以看出类似的效果;但如果你是看周线图的,那么现在的卖段还没有出现,而且可以明确地看出,其6…7月份的调整,不过是突破历史高位后的回抽过程,站在更大的视野上,看到更大的方向,如此而已。
当然,上面只是说如果只用形态学,也可以进行操作,但实际上,当然是动力学、形态学一起用更有效。所以,千万别认为以后就只用形态学了。不过这里有一个用处,就是那些对背驰、区间套没什么信心的,可以先多从形态学着手。而且,形态分析不好,也动力不起来。
站在实际应用的角度,关于中枢的递归定义以及与从分型、笔、线段开始的最小级别定义之间的区别之类的东西,也是可以不管的,但这样,逻辑上就容易乱,所以,搞清楚没坏处。如果你实在特懒,那就从分型学起,这也可以。
下面,本ID给出一个懒人线路图:
分型…笔…线段…最小级别中枢…各级别中枢、走势类型
上面几个东西,是形态学中最基本的,完全没有办法再简略了,所以无论多懒,如果真想学本ID的理论,那请先把这几样东西搞清楚。
关于形态学,后面还有很多内容,最主要是关于各种与结合律相关的问题。当然还包括世界上所有有关股票的理论中关于形态部分的理论,根据本ID的形态学,例如什么K线理论,波浪理论之类的玩意,都可以从本ID的形态学中严格推出,而且,本ID还可以指出他们的缺陷以及原因。这个工作是必须干的,彻底穷源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包罗万象。
注意,有时候课程是由浅入深,前面不严格的,后面引进新概念后,就可以严格定义了。例如,最开始时,说上涨、盘整,都是用高、低点之类的东西,因为当时没说中枢,所以不可能严格定义,后来说了中枢,就可以给出严格定义。
再例如,64课里,由于没说特征序列的元素之类的概念,所以里面关于线段一些论述都如同用高、低点定义上涨、盘整一样,不太严格,到67课说了特征序列之类的东西后,定义就是严格的,所以在67课里,本ID说“本课,就是把前面“线段破坏的充要条件就是被另一个线段破坏”精确化了。因此,以后关于线段的划分,都以此精确的定义为基础。”
为什么说原来的不精确,因为按照原来没有特征序列的定义,那么线段里都要继续存在类似小级别转大级别的情况,而有了特征序列后,就不再需要这种情况了,这样才能把线段给精确划分。
由于本ID目前的讲课,一开始就没有按正常课程应该的顺序,所以,这种开始不精确后来再精确的情况才会发生。本ID愿意先不引进复杂的概念,先把大方向给说了,然后再说复杂的概念。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如果理解能力差的,可以接受简单,不太精确的方式,这样也没什么问题,也可以用。例如,像特征序列的分型这样的概念,本ID就严重怀疑孔男人能理解的机会能超过10%。所以,如果不能理解精确的,就用不精确的,等有理解力,对市场再了解深了,再学精确的也可以。
例如,如果你现在只能理解男上位、女上位,吻之类的东西,那也很好。关键是精通一样东西,精通就好,就怕半通不通。所以,以后有问题,一定要问,把所有想解决的问题都解决才行。当然,本ID无法回答所有问题,但有代表性的,一定会安排回答的。
73:市场获利机会的绝对分类(2007…08…2322:35:20)
标签:证券/理财缠中说禅教你炒股票分类:时政经济(缠中说禅经济学)
说起获利,最一般的想法就是低买高卖就获利,但这是一种很笼统的看法,没什么操作和指导意义。任何市场的获利机会,在本ID理论下,都有一个最明确的分类,用本ID理论的语言来说,只有两种:中枢上移与中枢震荡。
显然,站在走势类型同级别的角度,中枢上移就是意味着该级别的上涨走势,而中枢震荡,有可能是该级别的盘整,或者是该级别上涨中的新中枢形成后的延续过程。任何市场的获利机会,都逃脱不了这两种模式,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本ID理论而知。
在你的操作级别下,中枢上移中,是不存在着任何理论上短差机会的,除非这种上移结束进入新中枢的形成与震荡。而中枢震荡,就是短差的理论天堂。只要在任何的中枢震荡向上的离开段卖点区域走掉,必然有机会在其后的中枢震荡中回补回来,唯一需要一定技术要求的,就是对第三类买点的判断,如果出现第三买点你不回补回来,那么就有可能错过一次新的中枢上移,当然,还有相当的机会,是进入一个更大的中枢震荡,那样,你回补回来的机会还是绝对的。
很多人,经常说自己按本ID的理论做短差买不回来,这没什么奇怪的。如果你连中枢都没分清楚,级别也没搞懂,中枢上移与中枢震荡也分不清楚,第三类买点就更糊涂,那也能短差成功,只能说你刚好运气好,死耗子摔到瞎猫爪子上了,天上哪能天天掉死耗子?
以上,只是在某一级别上的应用。用同一级别的视角去看走势,就如同用一个横切面去考察,而当把不同的级别进行纵向的比较,对走势就有了一个纵向的视野。
一个月线级别的上涨,在年线级别上,可能就是一个中枢震荡中的一个小段。站在年中枢的角度,如果这上涨是从年中枢之下向中枢的回拉,那么,中枢的位置,显然就构成需要消化的阻力;如果是年中枢之上对中枢的离开,那么中枢就有反拉作用。这都是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下面谈论的,是如何选择超大的机会。
人生有限,一个年中枢的上移,就构成了人生可能参与的最大投资机会。一个年的中枢震荡,很有可能就要搞100年,如果你刚好落在这样的世界里,简直是灾难。而能遇到一个年中枢的上移机会,那就是最牛的长线投资了。最牛的长线投资,就是把一个年中枢的上移机会给拿住了。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的生命来说,可能最现实的机会,只是一个季线级别的上涨过程,这个过程没结束,没见到那新的年中枢,人已经没了。这个年中枢的上移过程,有时候需要N代人的见证。看看美国股市的图,现在还没看到那新的年中枢,依然在年中枢的上移中,想想美国股市有多少年了?
所以,对于一个最现实的获利来说,一个季度甚至月线的中枢上移,已经是足够好的一生最大的,在单个品种上的长线获利机会。
一个季度中枢的上移,可能就是一个十年甚至更长的月线上涨,能有如此动力的企业,需要怎么样的素质?即使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单个企业的规模是有其极限的。而一个能获取超级上涨的公司,也不可能突破那个极限。因此,顶已经是现实存在了,根据企业的行业,其相应的极限还有所不同。对于操作来说,唯一需要知道的,就是哪些企业能向自己行业的极限冲击。
但针对中国的企业、上市公司,我们还可以给出一个判断,就是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必然有至少一个中国的上市公司会去冲击全球的行业理论极限。这就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现实魅力所在。因为,几乎有多少个行业,就至少有多少只真正的牛股。
不过,有些行业,其空间是有限的,因此可以筛选出去。这种行业的企业,注定了,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