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怎么办?-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您救了我的性命,居然还需要我允许才来我们家么!”

  “如果有他在的时候我来看您,您可能以为我擅自故意来于涉你们的交往。您知道我的原则:我决不做任何不合别人意愿的事情,即使是为他好。”

  基尔萨诺夫第二天或第三天晚上又来了,他发现未婚夫果然是像波洛佐夫描写的那样的人,但波洛佐夫却还叫人满意:被严厉训导过的老头没有干扰女儿。基尔萨诺夫坐了一晚,却没有发表对未婚夫的任何意见,跟卡捷琳娜·瓦西利耶夫娜告辞时,也没有做出丝毫是否喜欢他的暗示。

  这已经足够引起她的好奇和怀疑了。第二天,一个念头总是悬在她心中:“基尔萨诺夫对我还没有提过他一句。要是他给了基尔萨诺夫好印象,基尔萨诺夫会对我讲的。难道不喜欢他?他能有什么地方叫基尔萨诺夫不喜欢呢?”晚上未婚夫又来了,她观察他的态度,琢磨他的话。她给自己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使自己确信,基尔萨诺夫不应该也不可能在他身上找出任何缺点来。这的确是她的愿望。但是她要使自己确信她所爱的人没有缺点,结果却事与愿违,缺点很快就会给看出来的。

  过了好几天,基尔萨诺夫对她还是没有一句话提到他是否喜欢未婚夫。这一次她可忍不住了,晚间聚会结束时她问:

  “您的意见呢?您为什么总不说话?”

  “我不知道您愿不愿意听我的意见,也不知道您会不会认为我的意见是公正的。”

  “您不喜欢他?”

  基尔萨诺夫默不作声。

  “您不喜欢他?”

  “我没说过这话。”

  “这是能看出来的。为什么您不喜欢他?”

  “我要等一等,等到您也能看出为什么我不喜欢他。”

  第二天晚上,卡捷琳娜·瓦西利耶夫娜更仔细地观察索洛夫卓夫。“他什么都好,基尔萨诺夫不公平。可是,为什么我看不出他哪里叫基尔萨诺夫不喜欢呢?”她埋怨自己不善于观察,她想:“莫非我就这么胡涂?”她那被刺激起来的自尊心势必对未婚夫构成极大的危胁。

  基尔萨诺夫过了几天再来的时候,已经看出有可能采取比较激进的行动了。本来他一直避免跟索洛夫卓夫交谈,怕过早的干涉会惊扰卡捷琳娜·瓦西利耶夫娜。现在他已坐在靠近她和索洛夫卓夫的一群人当中,有意谈起一些事情,能叫索洛夫卓夫显露出其性格来,并且诱使他来加入谈话。他们谈到财产,卡捷琳娜·瓦西利耶夫娜觉得索洛夫卓夫对钱财看得太重。他们谈到妇女,她感到索洛夫卓夫说起妇女时态度过于轻浮。他们谈到家庭生活,给她的印象是,做妻子的跟这样一个丈夫在一块生活,恐怕会感到冷冰冰,不好过。她尽力地想要把这个印象从脑子里驱赶出去,但是驱赶不掉。

  危机来了。卡捷琳娜·瓦西利耶夫娜久久不能入睡,一味地哭。她抱怨自己,认为她这种想法冤枉了索洛夫卓夫。“不,他不是个冷冰冰的人,他并不轻视妇女,他爱我而不是爱我的财产。”如果这些反驳意见是针对别人的评语而作的回答,那么在她心中还能固执地坚持下去。可她是在反驳自己。而一个人要否定他自己发现的真相,他是不能长久坚持,这个真相是他自己看出的,它跟他切身有关,他无法怀疑其中有什么计谋。第二天晚上,卡捷琳娜·瓦西利耶夫娜亲自考验了索洛夫卓夫,就像昨天基尔萨诺夫考验他一样。她给自己解释说她只想确认一下是她平白无故地冤枉了他;可是她自己也感到她已经不信任他了。她又久久不能入睡,这一次却是怨恨他了:为什么他说的话没有打消她的疑虑,反而使它有所增长?她也怨恨自己,但是从这怨恨中明显流露出一种情绪:“我怎么会这么眼瞎呢?”

  过了一两天,她的心被一种恐惧的念头攫住了:

  “如果我看错了他,我很快就会失去改正错误的机会了。”

  基尔萨诺夫再一次来时,他看出可以跟她谈一谈了。

  “您问我对他的意见,”他说,“我的意见可不如您的意见重要。您认为他怎么样呢?”

  现在是她默不作声了。

  “我不敢追问。”他说,于是谈起了别的话题,不一会就走开了。

  过了半个小时,她主动来找他:

  “给我出个主意吧:您看,我的思想在动摇。”

  “既然思想动摇,您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办,何必要别人出主意呢?”

  “坐等着思想不再动摇吗?”

  “您自己知道怎么办。”

  “我把婚期推迟。”

  “如果您认为推迟更好,为什么不推迟?”

  “不过他会怎样来看待这件事呢?”

  “等您知道了他怎样看待的时候,再来考虑怎样做更好。”

  “可是我难于向他说出口。”

  “如果这样,那就拜托您父亲去跟他说好了。”

  “我不愿躲在别人身后。我要亲自去说。”

  “如果您觉得您有能力亲自去说,那当然要好得多。”

  假设对方是另外一个人,譬如说是韦拉·巴夫洛夫娜,这么慢腾腾地处理事情自然不合适。但是各种气质的人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如果说,急性子的人对于慢腾腾的按部就班的作风会发火,那么一个文静的人听到粗暴尖锐的言辞也是要生气的。

  卡捷琳娜·瓦西利耶夫娜跟未婚夫解释获得的成功超出了基尔萨诺夫的期望,他原以为索洛夫卓夫精于计算、谨言慎行,用恭顺的态度与谦和的央求把事情拖延下去。不,索洛夫卓夫尽管有自我克制的能力,可是他眼看着一大笔财产要从他手中滑掉,也沉不住气了,于是他自己放过了留给他仅有的一次机会。他粗暴地连连不断地埋怨波洛佐夫,说他有意跟他捣乱。他又对卡捷琳娜·瓦西利耶夫娜说,她太受她父亲的控制,说她怕他,眼下正是在照他的命令行事。其实波洛佐夫还不知道女儿推迟婚期的决定呢。女儿时时都感到他使她享有着充分的自由。未婚夫对她父亲的不公正的指责使她感到难过,感到受了侮辱,因为这表明在索洛夫卓夫眼中她不过是一个既没有意志又没有性格的人。

  “您大概认为我是别人手里的玩偶吧?”

  “正是。”他怒气冲冲地说。

  “我当初连父亲都不顾,准备为您去死,您对这一点都不明白!从现在起,我们一刀两断。”她一说完,就飞快地冲出了房间。
  八

  这件事发生以后,卡捷琳娜·瓦西利耶夫娜曾长期心情郁闷。不过她的郁闷虽然由于这件事而加重了,却不可全归咎于这一个别事情上。对于有一类人来说,个别事情的本身不大重要,只能起到激发他们去探寻普遍性思维的作用,后者对他们的影响要强有力得多。如果这类人拥有很高的智慧,他们就能成为普遍性思维的改造者,要是在古代,他们甚至会变成伟大的哲学家。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没有深入研究过任何个别问题,他们觉得个别问题太乏味。这当然只是就男子而言的,因为妇女缺乏大才大智,照今天的说法就是:您要知道,造物不肯把很高的智慧赋予她们,正像它不肯赋予铁匠鲜嫩的脸色,赋予裁缝匀称的身材,赋予鞋匠敏锐的嗅觉一样,这全是造物的安排。因此妇女中间没有大智者。弱智而又具有这种性格倾向的人往往消极冷漠得近乎麻木。具有寻常智慧的人爱好沉思和宁静的生活,总之,他们爱幻想。这并不等于说他们沉溺于幻想:有许多人想像力很弱,但他们是脚踏实地的人,他们只不过喜欢静静地沉思罢了。

  卡捷琳娜·瓦西利耶夫娜因为索洛夫卓夫的情书而爱上他,几乎死于那纯属用幻想构筑起来的爱情上。仅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当时她有多么强烈的浪漫主义情绪。然而跟波洛佐夫家往来的尽是些庸夫俗子,他们的喧闹生活决不会使人钟情于狂热的理想主义。可见她的这个特点是源出于她本身的天性。她早已苦于这种喧闹,她爱好读书和幻想。现在不仅是财富引起的喧闹使她心烦,连财富本身也开始叫她感到苦恼了。不要由于她拥有这份感觉便把她视为非凡的女性:所有性格谦逊和文静的富家女子都熟悉这种感觉。那在她心里只是成熟得比一般人更早而已,因为她早早地就吃了一个严重的教训。

  “我能够相信谁?我能够相信什么?”索洛夫卓夫事件以后她问自己,她看到,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相信。她父亲的财富把全城人的贪欲、狡诈、谎言都诱发出来了。她被一群自私自利、喜爱撒谎、阿谀奉迎之徒所包围。他们对她说每一句话时,都在觊觎着她父亲的几百万家财。

  她变得越来越严肃了。她开始注意对她有极大干扰的财富以及使别人遭受痛苦的贫穷这些普遍性问题。她父亲给了她很多零用钱,她像所有的好心的妇女一样,常常用来救济穷人。可是经过读书和思考,她才发觉她的这种救济所带来的好处,远远不如应当带来的那样大。她看到假装的或者卑劣的穷人骗她骗得太多,甚至对于那些该当帮助的、善于使用她所给的救济款的人,这笔钱也决不能持久地给他们带来好处,它只能使他们暂时脱贫,过个一年半载,这些人还是照样受穷。她开始想道:“这腐蚀人的财富是为了什么创造出来的?为什么贫困总是困扰穷人?为什么我看见许多穷人跟富人同样轻狂,同样卑劣呢?

  她是一个梦想家,但她的梦想是静谧的,正像她的性格,幻想中缺少才华也像她本人。她喜爱的诗人是乔治·桑。然而她不把自己想象成雷丽亚、印第安娜、卡瓦尔康蒂甚至康絮爱萝。在她的梦想中,她是贞娜,更常常是热娜维埃弗。热娜维埃弗是她心爱的女主人公。她在田野上漫步,采集花朵做她刺绣的样本,于是碰到了安德烈。①是多么平静的会面啊!他们发现他们相爱着。这也是她的梦想,她自己知道那不过是一个梦想而已。但她还喜欢想象南丁格尔小姐②的命运多么令人羡慕,人们都知道,这个文静谦逊的姑娘成为全英国敬爱的女性的原因,至于她其余的一切,谁也不知道,并区也没必要知道。她年轻吗?她富有还是贫穷?她本人幸福不幸福?关于这些,谁也不提,谁也不去想,人们只是为这个姑娘祝福,因为她是克里米亚和斯卡特里的英国军医院中一名替人分忧解难的天使,战争结束以后,她还护送几百名由她救治过的人回到祖国,继续照看病人……这便是卡捷琳娜·瓦西利耶夫娜渴望实现的梦想。她的梦想没有超出做一个热娜维埃弗和南丁格尔小姐。难道仅凭此就能够说她想入非非吗?能够叫她梦想家吗?
  ①雷丽亚、印第安娜、康絮爱萝和贞娜是乔治·桑所作同名小说的女主人公;卡瓦尔康蒂,她的小说《心腹秘书》的女主人公;热娜维埃弗和安德烈,她的另一小说《安德烈》的主人公。

  ②南丁格尔(一八二○—一九一○),英国护士,克里米亚战争时,曾组织看护队赴战地救护伤兵。

  假如热娜维埃弗处在狡诈之徒与花花恶少的喧闹的庸俗圈子中,南丁格尔小姐处在骄奢淫逸的环境中,她们能不觉得无聊和郁闷吗?因此,当卡捷琳娜·瓦西利耶夫娜的父亲破产的时候,她几乎是喜大于悲。看到他从一个身体结实的、还不算年迈的人变成了老头子,她心疼他。她感到遗憾的还有一件事:她能用来资助别人的钱大大减少了。头一次看见曾在她的父亲和她面前卑躬屈膝、竭力巴结过的人抛来的白眼,她很难受,可是她也感到痛快,因为那一群无聊的、可恶的庸碌之辈已经离他们而去,不再使她的生活感到憋闷,不能再用虚伪卑劣的行径使她恼怒。现在她十分自由,心中燃起了对幸福的希望:“今后如果我发现有人钟情于我,那就真是爱慕我,而不是爱慕我父亲的几百万财产了。”
  九

  波洛佐夫想把他占有股份并由他经管的那家硬脂工厂盘出去。经过半年或半年多尽心竭力的寻访,他才找到了买主。买主的名片上写着“Charles Beaumont”,但不是念作“夏尔·博蒙”①,像不深知情况的人所念的那样,而是念作“查理士·比蒙特”。自然是该这么念法:买主是伦敦一家专门收购脂油和硬脂的霍奇逊一洛特公司的代理人。在财政拮据,管理不当的情况下,那个入股集资的硬脂工厂不能得到发展。如果掌握在一家强大的公司手中,工厂却一定会创高效益的,只要花个五六十万卢布,公司每年就可望有十万进项。代理人办事认真,他首先仔细视察了工厂,详细查阅了它的账目,才向公司建议受盘。然后他开始跟厂方就工厂出盘事宜进行谈判,谈判拖延了很久,那是我国入股集资的企业的特点,就连最有耐心的希腊人,曾经围攻特洛伊十年②之久而毫不气馁的,跟它们谈起来也会生厌的吧。在这期间,波洛佐夫按照对待用得着的人的老习惯,对代理人百般讨好,常常向他发出来家用餐的邀请。代理人对此采取回避态度,一再谢绝邀请。可是有一回,他跟工厂董事会谈判时间过长,又累又饿,才终于答应到波洛佐夫家用午饭了,其实他们同住在一层楼上。
  ①“夏尔·博蒙”是法语的念法。

  ②传说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在爱神阿芙罗狄蒂帮助下将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之妻海伦拐到特洛伊,希腊大军前往争夺,围攻特洛伊城十年始破。
  十

  查理士·比蒙特正如所有的查理士、约翰、詹姆士、威廉一样,不喜欢跟人亲密无间,表露个人内心感受。可是别人询问的时候,他会简单扼要地讲述讲述自己的经历。他说他的家庭原籍是加拿大。的确,加拿大居民中大概有一半是法国移民的后代。他这一家就是法裔,因此他的姓氏是法式的,他的面貌与其说像英国人或美国人,不如说像法国人。但是,他接着说,他的祖父从魁北克附近迁到了纽约。这种事并不罕见。这一家移居的时候,他父亲还是个小孩,后来自然长大成人。这时我国农界一位有钱的进步人士突发奇想,竟要在克里米亚南岸经营棉田,而不种葡萄园。他托人给他从北美找一个管理人,结果找到了这个加拿大出生的纽约居民詹姆士·比蒙特,就是说,此人对棉田十分陌生,他没有见过棉田正像我和读者您在彼得堡或库尔斯克见不到阿拉拉特山①一样。这在诸如此类的进步人士中都是常有的事。固然,事情给弄糟完全不是由于美国管理人不懂植棉技术,而是因为在克里米亚种棉是跟在彼得堡种葡萄一样异想天开。这一点弄清后,美国管理人被解除植棉管理工作,到坦波夫省一家酒厂做了酿酒师,他差不多在那几度过了他的余生,还跟人姘居生下查理士,儿子出世不久,他的情妇就去世了。将近六十五岁时,他已经攒下一笔钱养老,却忽然想回美国,于是就回去了。那时查理士二十来岁。父亲死后,查理士想回俄国,因为他生在坦波夫省乡下,又在那里住了近二十年,他感觉自己是俄国人。跟父亲住在纽约时,他在一个商人的经理处当职员。父亲死后,他转到伦敦霍奇逊——洛特公司的纽约经理处,他知道这公司和彼得堡有业务往来,于是大显身手,连忙推销自己,表现出了他是希望在俄国谋到一个职位的,他说他对俄国的了解犹如自己的祖国。有这样一名职员常驻俄国,自然对公司有利,他被调往伦敦经理部接受考核,考核通过,就来到彼得堡,给这家专做脂油和硬脂生意的公司担任代理人,年薪五百镑——那是在他上波洛佐夫家吃饭的前半年左右。情况与这段经历完全相符,比蒙特,由于他出生在坦波夫省,又在那儿住过近二十年,当时他在方圆二十、五十甚至一百俄里以内只能碰见一个美国人或英国人,那就是他的父亲,而父亲却整天都待在工厂里——情况也符合于这段经历,查理士·比蒙特说俄语正跟土生土长的俄国人一样,英语虽然也说得流利、漂亮,但还是不够地道,一个人到了成年才在英语国家待上那么几年,本来也就只能如此而已。
  ①阿拉拉特山,一译阿勒山,在土耳其东部,靠近俄罗斯和伊朗边境。
  十一

  比蒙特发现餐桌上只有三个人:除了自己,便是老人和他那非常可爱而又略带几分忧郁的金发女儿。

  “我当时哪里想得到,”波洛佐夫吃饭时说,“这些工厂股票会对我这么重要!人到老年遭受这样的打击,是很痛苦的。还算万幸,尽管我糟蹋了卡佳的财产,可她承受住了,而且很不以为然。就是我活着的时候,这笔财产与其说属于我,不如说该属于她,因为她母亲留给她一大笔钱,我的钱很少。当然,我把每个卢布都变成了二十个,所以,从另一方面说,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