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75)''原名丰慈玉、丰润、丰仁。浙江崇德人。出生于书香门第,1914年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遇到了影响一生的老师李叔同。毕业后,担任一年半的美术教员。后自费赴日本留学,研习绘画与音乐。由于经济拮据,1921年底提前回国。回国后先后在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4年,参与友人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工作。1925年开始散文创作。1926年,曾一度担任开明书店编辑,成为《中学生》杂志的特约撰稿人。1927年出版画集《子恺漫画》,行成了充满人情味的独特漫画风格。1931年他的第一本随笔集《缘缘堂随笔》(开明书店1931年初版)出版。1933年,回家乡石门镇缘缘堂定居。抗战期间,先后在桂林师院、浙江大学和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抗战结束后重回故乡。陆续出版了《随笔二十篇》、《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率真集》等。50年代以后主要担任过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国画院院长等,仍坚持画画并继续随笔创作。“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以至去世,但在身处逆境仍秘密写作,即1971-1973年写成的《缘缘堂续笔》。他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作品崇尚自然、温和含蓄、暗藏机锋。描绘儿童的世界,表现真情真性;执着于宗教关怀,流露超脱淡泊的情怀。不求功利、讲究人生平淡趣味,使他在那个疯狂喧嚣的时代仍能坚持自己的人生追求,记录下内心真实的声音。''冯骥才(男)(1942-)''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1961年天津塘沽第一中学毕业后,入选天津市篮球队。同年因伤转入天津书画社从事美术工作。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工人大学任国画教师。期间创作长篇历史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初版)。1978年调天津作协从事专业创作。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文联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等职。出版的作品有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雕花烟斗》、《爱之上》、《雾中人》、《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其中《雕花烟斗》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啊!》、《神鞭》分获第一、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散文集《珍珠鸟》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早期写作感应时代伤痕、反思的潮流,以人性的变异来揭示历史、社会问题,带有批判性的政治色彩。80年代中期后,他更关注于民风民俗,《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等“怪世奇谈”系列小说描写天津市民的众生像,体现出浓厚的“津味儿”,以严肃的思考和荒诞的形式揭示隐藏在普通人事背后的民族文化传统。''高晓声(男)(1928-1999)''出生在江苏省武进农民家庭。从小贯爱文学,受古典名著熏陶。中学时代因经济原因曾三次中断学业。1947年高中毕业,1948年考入上海法学院经济系。1949年入苏南新闻专科学校,次年毕业。先后在苏南文联、江苏省文化局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在《新华日报》文艺副刊任编辑。1951年发表小说《收田财》,接受文学家直接指导的创作训练。1953年参加农村合作化运动,撰写锡剧剧本《走上新路》(与叶至诚合作)并获奖。1954年,以新的婚姻法为背景的小说《解约》(《文艺月报》1954。2)引起文坛注意。1957年与方之、陆文夫、叶至诚等江苏青年文艺工作者发起“探索者”文学社团,起草《“探索者”文学月刊启事》。同年6月发表了把宣言具体化的探索小说《不幸》,受到批判,被划成右派,遣送武进农村“劳动改造”。1962年又重新创作,“文革”期间在农村劳动。1979年平反,重归文坛。任中国作协理事、江苏作协分会副主席。1980年发表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因塑造了陈奂生这一继阿Q之后的典型农民形象而获得高度评价。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79小说集》、《高晓生1980年短篇小说集》、《高晓生1981年短篇小说集》、《高晓生1982年短篇小说集》、《高晓生1983年小说集》、《高晓生1984年小说集》等,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记》等,散文集《生活的交流》等,文艺论集《创作谈》、《生活、思考、创作》等。其中《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获1979、1980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多篇作品被翻译成外语。其创作多取材于苏南农村生活,“陈奂生系列”小说以严峻的现实主义笔触,揭示风云变幻的政治、经济变革对普通农民命运的深刻影响,剖析了农民身上的劣根性,但仍有政策主导情节的倾向。另一类小说《鱼钓》、《钱包》等则以讽喻、象征的手法体味深刻的人生哲理。晚近以散文创作为主。''高行健(男)(1940-)''原籍江苏泰州,出生于江西赣州。1962年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任中国国际书店翻译。1971-1974到干校劳动,后在皖南山区农村中学任教。1975年回北京,任《中国建设》杂志社法文组组长。1977年调中国作协对外联络委员会工作。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散文《巴金在巴黎》,中篇小说《寒夜的星辰》。1981年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编剧。创作《绝对信号》(与刘会远合作)、《车站》、《野人》等剧作,引起很大反响,并因其新的演出形式和思想内涵而发生争议。他大量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戏剧手法,突破了话剧传统的时间结构,拓宽了戏剧表现空间,探索新的戏剧观念包括舞台观念。论著《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1981年初版)提出新的文学观,强调小说要揭示现代社会矛盾,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复杂的人性,尝试新的表现手法等,引起广泛注意和争论。论文《谈小说观与小说技巧》也在1983年遭到批判。另外还出版过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理论著作《现代戏剧手段初探》、《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和戏剧作品集《高行健戏剧集》等,90年代定居法国,继续丛事创作和绘画,出版长篇小说《灵山》等。''公刘(男)(1927-)''原名刘仁勇、刘耿直。江西南昌人。1939年开始写诗。1946年半工半读于中正大学法学院。1948年赴香港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赴大西南,当过见习编辑和文艺助理员。发表反映西南边疆的诗歌《西盟的早晨》等。1955年调北京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创作室任创作员。此时代表诗作有《五月一日的夜晚》、《运杨柳的骆驼》、《上海夜歌(一)》等。出版了与人共同整理的民间长诗《阿诗玛》,影响较大。其他诗集有《神圣的岗位》、《黎明的城》、《在北方》等,短篇小说集《国境一条街》。1958年被划为右派,遣送山西工地服劳役。六十年代初曾发表过一些诗作。“文革”中再次遭受磨难。1979年平反后,又发表有《沉思》、《星》、《十二月二十六日》、《读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等反思作品。出版长诗《尹灵芝》,诗集《白花。红花》、《离离原上草》、《仙人掌》、《母亲――长江》、《骆驼》、《大上海》、《夜梦钞》、《刻骨铭心》等,散文集《酒的怀念》等。他的诗歌观点是既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也吸收外国优秀诗歌的长处。其中诗集《仙人掌》获全国第一届新诗诗集一等奖。大量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他的早期作品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热烈直白。新时期以来的作品则风格沉郁,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悟富有哲理,对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悲欢沉浮进行严峻的反思,感觉敏锐,意象深邃。''顾城(男)(1956-1993)''原籍上海,出生于北京。1969年随其父顾工下放到山东一个农场。1974年会北京后,当过木工、搬运工、借调编辑等。1980年待业。“文革”时开始创作,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主要作家之一,在青年中影响很大,许多诗句被反复咏唱。1980年《小诗六首》参加青春诗会,因不同于以往的现实主义的审美追求而引起争论,从而引发了长达几年的关于“朦胧诗”的新旧对峙。1981年因《抒情诗十首》获“星星诗歌奖”。著有《黑眼睛》、《雷米》、《城》、《水银》等诗集。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国家,进行文化交流。1988年赴新西兰教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新西兰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创作年金。1993年获伯尔创作基金,在德写作。1993年9月在新西兰寓所杀死了妻子谢烨(诗人雷米),同时自缢身亡。死后记录他一男二女隐居生活的小说《英儿》(与雷米合作)(作家出版社1993年初版)出版,其人其作品又一次引起争议。他的作品较少关心社会历史,更多关注人的内心。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代表作品有《一代人》、《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等。后期的诗作因其理想与现实的不能和谐以及隐居生活造成的生命和性格的进一步封闭扭曲,产生脱离现实一味沉溺于个人感觉世界的转变,艰涩难懂。身后出版《顾城诗全编》。''郭沫若(男)(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鼎堂,曾用笔名麦克昂、易坎人、石沱等。四川乐山人。1913年毕业于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同年底赴日本留学。1918年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后弃医从文。192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同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发表过《残春》等少量小说。1923年大学毕业回国。1926年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同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出版诗集《恢复》。同年被迫流亡日本,开始研究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1937年抗战爆发后回国,任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抗战期间写了《屈原》、《虎符》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并继续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古代历史研究,出版了后来引起争议的《十批判书》。1948年到解放区。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等职。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先后出版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长春集》、《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郑成功》等,论著《李白与杜甫》等,学术专著《石鼓文研究》、《奴隶制时代》等。郭沫若是个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他极具天赋,他的早期诗作直抒胸意,热烈如脱缰之马,在文学的各种体裁、翻译、史学、文字学等各方面都有建树,是少有的全能型文人,又是多产作家。另一方面,他在50年代后常常以文艺界领导人的身份作了很多响应号召和阐述政策的报告讲话;写了很多结合形势、图解政策的作品,甚至是标语口号式的应景之作;利用历史剧以古喻今,为“古人”翻案。他的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限制了他的才华的发挥,留给历史一个遗憾。''郭小川(男)(1919-1976)''原名郭恩大。曾用笔名郭苏、湘云等。河北丰宁县人。中学读书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开始写诗。1937年9月参加革命,在三五九旅工作。1941年至1945年在延安马列学院、中央党校三部等单位学习,解放战争期间任丰宁县县长等职。在这期间创造的诗歌后来收入在诗集《平原老人》和《投入火热的斗争》中。建国后在中南局宣传部、中宣部和中国作协等部门工作。在武汉时曾与陈笑雨、张铁夫三人以“马铁丁”的笔名写了不少“思想杂谈”,他的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在1955年发表时,仍沿用了“马铁丁”的笔名。陆续出版诗集《白雪与山谷》、《鹏程万里》、《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等。饱满的政治热情、旺盛的战斗意志和正直坦诚的抒写是他的政治抒情诗的特点,他自觉投入革命斗争,自觉充当时代的歌手,但有一些探索性作品如《白雪的赞歌》、《望星空》等因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思考而一再受到批判,当时的时代标准不能接受这样非教条非完美的倾向。这阻碍了郭小川的诗歌的进一步发展,限制了他的创造个性,使他以后的作品中的战士气质更浓,“文革”后期写过《团泊洼的秋天》等诗,传诵一时。''海子(男)(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县人。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关卧轨自杀。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创造了数量惊人的优秀作品,包括短诗、长诗、诗剧和一些札记。其中影响最大,在青年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他的短诗。比较著名的有《亚洲铜》、《麦地》、《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等。出版作品有长诗《土地》、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等,另外近年出版了《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1997年初版)。他的的作品后来影响甚至感召一代青年学子并越来越引起各界重视相对比,但生前诗人的作品几乎没有公开结集出版。海子是个极有天赋的诗人,他独有的自由率真的抒情风格、对生命的崇高的激情关怀、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使他的作品有一种童真梦幻般的吸引力。寓言、纯粹的歌咏和遥想式的倾诉是其三种基本的表现方式,但散漫的抒写并没有影响他语言的特殊的节奏和字句的锻炼。对死亡的特有的敏感使他的一些诗作带着一层神秘抑郁悲观的色彩,这种消极因素也影响了他的生命态度。''韩少功(男)(1953-)''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人。1969年初中毕业后,下放汩罗县的农村插队。1974年调县文化馆工作,开始发表作品。执笔含有大量史料的传记《任弼时》(与甘征文合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月兰》(人民文学1979。4)在文坛崭露头角。1982年毕业后在湖南省总工会的杂志《主人翁》任编辑。1984年调作协湖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到海南后1988年开始主编《海南纪实》杂志。1996年与同仁策划文人杂志《天涯》,任杂志社社长,发行后广受好评。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等,文艺理论《面对神秘空阔的世界》。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作家出版社)因其标新立意的形式尝试引起各方争论。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和批判是其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他的《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作家1985。4)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邃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贺敬之(男)(1924-)''山东峄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都过小学与乡村师范。抗战爆发,他随校流亡,1940年赴延安,考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院。诗作发表在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上,以反映农村被压迫的贫苦农民为主。1949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大型歌剧《白毛女》,获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抗战胜利后,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工作。创作秧歌剧《秦洛正》、诗集《笑》。建国后,在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室工作,任《剧本》、《诗刊》编委,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协理事。“文革”后,长期担任宣传、文化部领导职务。1989年任国务院文化部代部长时,加强文艺与政治关系。五、六十年代以创作政治抒情诗闻名。代表作有《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桂林山水歌》等,出版诗集《放歌者》,当时流传甚广。他的创作不多,但对每一首诗要求很高,希望发表出来都有一定分量。他善于从历史的与思想的高度来提炼诗骨,坚持“诗学和政治学”统一的标准,以政治为纲,吹响时代的号角。''胡风(男)(1902-1985)''原名张名桢,又名张光人。笔名谷非、谷莹、高荒、张果等。湖北蕲春人。1920年起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预科,大革命失败后流亡到日本,在东京庆应大学读书,并积极参加日本共产党和普罗文艺运动。1933年被日本当局驱逐回国。在上海参加左联,从事文学理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