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抛弃了家挨利润占投资资本10% 的传统经验准则等等。
经过马可的系列改革,使经历了“通用汽车公司案”的杜邦家族的状况
得到大大的好转。
2。情报与宣传
作为一个长久保持发展趋势,不断拓展经营范围的公司,“技术”情报
与市场情报相当重要。而对于自身形象、产品的宣传工作亦不可等闲视之。
牵强一点说,当老伊雷内得知其父老皮埃尔在美国购买路易斯安那的交
易中所起的作用的消息(情报)时,他便充分利用了这个有相当价值的东西,
美国政府因此给了杜邦家族相当够意思的“照顾”。
老亨利时代,杜邦公司却因“头子”的保守没有赶上去。
就在1866 年,杜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人药制造商时,瑞典后来获得
鼎鼎大名的科学家诺贝尔开始生产甘油炸药。老亨利对此嗤之以鼻,到1871
年还在不停地加以指责。15 年以后才由容忍了多年的后来死于爆炸事故的
拉摩特·杜邦进行生产。
早期著名的收集情报的例子,就是刚从学校返回家来从事家族事务的那
位著名的艾尔弗霄德在比利时作“间谋”的事。他把无烟火药的技术偷到手,
又把专利合同“抢”了回来,使杜邦公司比较轻易地就拥有了生产无烟火药
的技术与“资格”。
自然,前面已经讲到过的德国染料技术的“攫取”也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杜邦公司在技术秘密的操作上,更把目标盯在了法国。其一是1920 年
在法国技术人员指导下,杜邦家族建立了美国第一家人造丝厂,并在北美购
得专利权。小小的代价获得了20 世纪初的六大突出成就之一。并且因为制
造人造丝几乎马到成功,引发了从发明轧棉机以来纺织工业的最大一次革
命。1924 年,杜邦公司确立了“人造丝”这个名称,并将生产场所迁往南
方。一则以逃避北方保护法案的结束和提高工资的威胁;二来可以因南方的
劳动力价廉而降低成本。那十年里,社邦家族建立的三家人造丝厂都在南方。
杜邦公司支出330 万美元的研究费,不久就收回每年500 多万的利润。
其次是玻璃纸,杜邦公司利用法国的技术人员,包括玻璃纸发明者布兰
登堡,获得制造技术。杜邦家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达2 千多次的防潮实验,
1927 年玻璃纸的防潮性能发挥作用,到1931 年,从卷烟到面包,几乎所有
东西无不使用玻璃纸包装了。
第三是胶卷的合成氨。杜邦家族也从法国人手上获得了技术并产权。后
来不久杜邦胶卷制造公司就供应了生意兴隆的好莱坞全部底片中的40%和全
部正片中的五分之一,而合成氨也使社邦家族又找到了一个市场广阔的产
品。
在收集情报、分析市场的战略性部署中,杜邦家族可谓极有远见。
早在1935 年,杜邦公司就设置了全美第一个具有战略价值的经济研究
室。研究室的作用就是发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功能,为杜邦决策当参谋。
由一大批受过专门训练的经济学家组成的经济研究室,首先对杜邦公司
的经营情况非常熟悉,对于与本公司方向性有关的方面的东西更加明了。他
们一方面着重研究全国性和全球性的经济发展的结构、特点、现状与发展趋
势;一方面也注重调查与本公司产品有关的市场动向,并就与本公司将来利
益相联系的经济动向进行分析的预测,从宏观到微观,内容广泛具体。
除了向公司负责人、有关业务部门作经济报告、咨询的服务外,经济研
究室还出版几种刊物:每月出2 份专刊,一份发给公司的主要供应商和客户,
报道有关信息和原料、黄金价格、汇率变动情况;另一份内容发行,根据内
部经营的总体状况,提出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这是一份属于专题研究性质的内容的刊物,研究短期(一年)和长期(5 年
以上)的全部或局部的战略规划、市场需求量和公司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比较
资料,此外,每季还出版一期《经济展望》,对公司的某一类产品或服务公
司项目,进行战略性分析和战术性经济预测,国内和国外的经济活动情况报
道以及各种专题调研报告,以供公司决策机构、各部门经理经营时参政。
杜邦家族对于宣传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为中国人所熟知的杜邦形象
和产品广告,就以高雅、实际的特点赢得了普遍的好评。首先杜邦公司选择
了读者面极广的《读者》杂志的封底,衬以其一中国著名科学家的一帧漂亮
的黑白照片和简单事迹介绍,然后配以杜邦的形象广告,“同样,杜邦秉着
献身中国、扎根中国的坚定承诺。输入尖端科技,创办合资企业,全心投入
中国化纤工业(或者其它方面,与所介绍的中国科学家所从事的研究相符)
的发展,与中国人民共创未来”接下来是:“美国杜邦,世界最优秀的高科
技跨国公司之一,把一流产品和技术(化工、农药、化纤、电子聚合物)带
到中国,帮助实现美好生活”的具体形象和经营范围广告。然后杜邦的简单
标识下边是一句“开创美好生活”的口号。
虽说这个广告不算怎么别致,却能给人极大的好感,留下较深的印象,
因为有一种质朴的美感给人以亲切的认同感。
追溯到杜邦公司创办之前,老皮埃尔带领家人到美国后,立即投入实现
殖民梦想的活动中。当时他到处散发他的一份计划韦,关于自己和长子维克
多,计划书里作了详细介绍,对于后来杜邦公司的创始人只轻描淡写地带了
一句这样的介绍文字:“厄留梯尔·伊雷内·杜邦,在法国对农业、制造业
和工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这位将要创造世界上最大的火药公司
的人来说,这点介绍似乎过于简单,但是,可以说杜邦公司的第一个形象广
告在公司创立之前就是以这个“丰富的经验”的空洞的表述奠定了真实的内
容。
后来,杜邦公司建立了美国商业史上最富于想像力和卓有成效的宣传组
织,其创办的《杜邦杂志》便是最先为大公司进行宣传的工具,诸如分期付
款等的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杜邦的宣传广告形式丰富多样,他们可以通过自己手下的媒体进行宣
传,也有多样的与别的公司相同的宣传手法。1943 年,杜邦公司还生产了
它的第一部电影《土地的士兵》。以好莱坞式的巧妙手法粉成的这部不足一
个小时的电影,是为了“以强调食品生产来协助作战,并反映过去十余年间
大量的科学方法和机器装备使农民增产的事实。”其中以杜邦公司的各种产
品,特别是化肥更为突出。
50 年代,杜邦公司有一个广告部,有2500 名工作人员。它使用大规模
宣传推销以及调查“统一时冲动的购买”情况,来解决必须扩大消费市场这
一问题,后一方面主要是用以给公司的主顾提供消费者心理的情况,并鼓励
更多地使用杜邦的产品,作为控制消费者心理的办法。这一新的广告招术在
扩大市场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60 年代,杜邦公司又拍摄了影片《天不降油》,这部影片是由几家大
石油联合会发起拍摄的。杜邦公司拍摄此片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它在汽车工
业,尤其是在通用汽车公司的大量投资激发的,此片提出的是石油跌价的津
贴问题,间接为企业进行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宣传。
在传媒的控制上,杜邦家族拥有大部分股份的机构有威明顿的WHYY 电
视台、《新闻日报》公司、《威明顿郊外新闻》社等;同时还是大西方出版
公司、卡拉美特出版公司、公民新闻报馆,信使新闻报馆、刻印作品公司,
圣·费尔甫多流域时报馆、标准年鉴出版公司等的大股东。
另一方面,杜邦家族的各种基金会也是杜邦公司的良好的宣传广告工
具。
此外,他们把厄留梯尔·伊雷内·杜邦早期在布兰迪瓦因河沿岸的炸药
厂照原样修复,由一个基金会主持了一座反映杜邦家族对其历史的独到见解
的博物馆和图书馆,馆内收藏甚丰,包括从一位杜邦成员小学笔记本上初学
写字时的潦草笔迹,列为他报表的讣告。
3。教育与慈善
杜邦家族历来对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大量的投入。
法国贵族,老皮埃尔·杜邦刚率家人到美国不久,皮埃尔就给老朋友,
当时的美国副总统紫接着的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写了一篇关于国民教育
的论文,强调“政府应决定在小学使用什么书”。只有“拥有足够的私人财
产者”,或者,“那些适合条件的”子女才有资格由政府从小学选送到中等
学校去,在那里无论在教室里还是在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维持“秩序”。
自然,皮埃尔的这种集中化教育的陈腐观点与自由资本主义流行的准则不相
吻合,因而未被采纳。
杜邦家族一般是其教育活动局限于特阿华州尤其是在布兰迪瓦因为其工
人子弟而设的学校。本世纪20 年代,另一个皮埃尔·杜邦在主持杜邦公司
业务的同时还在特阿华州教育局谋了个职位。他大力设法修改学校规则,削
减那些管理基金和选择课本的地方机构权力。接着他要求各地区支持一项旨
在提高劳动者文化水平的新的建设规划。皮埃尔·杜邦支付了400 万美元以
修缮100 所损坏的学校,他便以“教育界名流”的称号成为轰动全国的人物。
皮埃尔·杜邦先后向特阿华的公立学校资助了1200 万美元。据1970 年公布
的全国才能测验结果,在学业上,特阿华比较好的学生可列入全国最好的学
生。1969 年该州的那些知识出类拔萃的受教育得到了50 个州中极少数合格
人数的最高分,这与他们着重于培养有天资的才智过人的不仅作为专家而且
作为企业管理者的方针有密切联系。作为特阿华的经济“支柱”之一,杜邦
公司对从本地区劳动阶级和自由职业阶级中补充天然领导者非常感兴趣,因
此也促使了他们对本地区教育的极大热情和较大的经济投入。
在特阿华,杜邦家族对特阿华大学和特阿华工学院也投入了大量的资助
和人力。前者的理事会执行委员会14 名成员中,有9 名是杜邦家族成员或
杜邦公司经理人员;25 名讲座教授中有23 名是杜邦财团若干基金会资助的。
每年有上百万美元的资助款,后者,特阿华工学院,在杜邦公司的资助下,
着重培养青年特阿华人成为该州化学工业白领工作者或者本地警察等。从多
方面讲,特阿华工学院是一所杜邦公司的培养基地。正如有一次杜邦公司总
经理拉摩恃·杜邦·科普兰在这所大学里的讲话中所说:“我深信,作为一
个生产机构,如果你对主顾及他的需要有所了解的话,你就能生产出一种更
完美地适合于用户需要的产品。我想,如果你对主顾的了解使得你尊敬他或
许甚至喜欢他,那么就会越发激励你去这样做。”于是,杜邦公司以大量的
资助换得了公司对合格人才的需要。
然而,杜邦家族对教育的热情与投入,决不局限于特阿年。只不过作为
身处特阿华的现实,应有的“主人翁”态度,使他们对本地区给予了情理之
中理所当然更多的关注罢了。
杜邦家族很早就对费城的富兰克林研究所的学术研究倾注了人力和财
力。自1824 年起一直有杜邦家族成员在这个研究所的管理委员会任职。
他们还对癌症研究倾注了热情,如三巨头之一的伊雷内·杜邦就对宾夕
法尼亚大学的癌症研究系提供了资助,虽然后来因某种原因中断了关系,但
他随即我到了别的同类的实验室,继续提供资助。
本世纪60 年代以前,杜邦家族对学校的大部分捐款是赠予个人的。1924
年,科尔曼·杜邦,这位前火药托拉斯的总经理,在纽约银行家俱乐部设午
宴招待主融界的巨头们。在招待会上,科尔曼对教育作了一番“讲道”,他
说教育是人间的一帖万灵之良药,是互相了解,消除战争的唯一手段。他建
议要在世界主要大学问交换论文和学分,以及实行国际奖学金。此论可谓有
远见卓识,而后一种建议也是颇有意义的,而科尔曼以所任的银行家委员会
副主席和教育家委员会副主席的身份,研究实施他的这个颇具历史和现实意
义的计划,后来的某些实践证明了它的巨大作用。
科尔曼对教育的理解以及他本人的行动确实有助于教育的发展。
早在1901 年,科尔曼就向他的母校,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捐赠了50 万美
元,而该学院与杜邦家族保持着长期的友好关系,杜邦家族中有20 多人在
这个学院受过教育,其中包括有名的丈尔弗雷德·杜邦、科尔曼·杜那、皮
埃尔·杜邦、拉摩特。杜邦和雷诺兹·杜邦等等。除此之外,杜邦公司的许
多产品过去是,现在仍然是由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和技术人贝制造
的,为杜邦家族提供了大量的红利以报答杜邦家族对他们的支持。而杜邦公
司的大部分技术人员是该学院培养出来的,通用汽车公司的技术人员也大体
如此。
1920 年,科尔曼又捐赠给马萨诸塞理工学院100 万美元,作为该院的
扩展基金,此赠款占该项基金总额的十分之一。三巨头皮埃尔·杜邦、伊雷
内·杜邦、拉摩特·杜邦也提供了巨额赠款。另一位杜邦立下遗嘱赠送给该
学院100 万美元。
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研究所,动用一笔11 万美元的杜邦家
族捐款,建立了一个理查德·C·杜邦纪念室。
社邦家族共向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捐赠3 千多万美元,但他们得到了足以
说明捐赠所值的报偿,其一是家族内部的该学院的毕业生,其二还有包括查
尔斯·马可在内的众多参与杜邦公司经营并作出巨大成绩的该学院的毕业
生。
另一方面,杜邦家族中尚有几位一直是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公司)董事
会的终身成员。
除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特阿华大学、特阿华工学院以外、杜邦家族与别
的大学也有诸多联系。
哈佛大学的图书馆500 万美元募款运动的主持人是老拉摩特·杜邦,也
是小尤金·杜邦遗嘱中的50 万美元领受者。
杜邦家族成员还担任了以下大学的各类职位且亦有捐赠,这些大学包
括: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弗亚尼亚大学、威明顿
学院、波士顿惠洛克学院、韦斯利初级大学、斯威特·布赖尔学院、巴克内
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菲斯克大学、霍巴特学院、威廉·史密斯学院、
德雷克塞尔学院、贝内特学院、汉普顿学院、密执安大学、罗德艾兰大学、
华盛顿和、南方大学、威廉和玛丽学院以及佛罗里达州的所有主要大学。
杜邦家族继承了皮埃尔·杜邦开创的良好传统,非常积极地向普通教育
捐款,而且他们也积极办教育。
塔希尔学校就可以说是杜邦家族自己的,许多杜邦成员在这里得到了最
初的社会和文化知识。他们还协办了著名的圣安普学校。此外,他们向许多
私立学校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也向美国经济特权阶层的教育事业赠款。
在积极向教育界捐赠的同时,杜邦家族也踊跃为社会教育出力。
比如他们向特阿华计划生育同盟、世界人口计划生育基金会、国际计划
生育组织等机构提供赠款,以帮助他们进行的计划生育教育宣传活动。
慈善事业在杜邦家族的表现里也有一些可资言说之处。
1929 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使美国社会经历了一段可怕的时光,到1930
年1 月,失业人数已由崩溃时期的45 万激增到400 万以上。到10 月,失业
人数已高达500 万。
失业以及随之而来的全家挨饿使人们产生了极度的恐慌,许多人精神失
常、自杀率不断上升。有报道称,有200 万人变成流浪者沿铁路线谋生。
面对这种情况,富庶的杜邦家族虽也力不从心,但对胡佛总统的领导能
力表示了深深的忧虑。他们以贷款的形式给公司职工以一些必要的帮助。在
佛罗里达,虽然艾尔弗雷德一直认为应该用公共税金款作为经费进行救济,
但在行动中,他却动用了私人资金开展救济,每天早上,他派出一长串卡车
到杰克逊维尔招募失业的黑人、白人,送他们去看管公司和其他公共场所。
艾尔弗雷德每天付给他们足以维持生计的工资。
作为特殊时期的举措,赢得了舆论的普遍好评。
艾尔弗雷德的妻子杰西,鲍尔以佛罗里达州最大的慈善家之名声响遍全
美。仅捐给尼莫尔基金会用来接济残疾儿童和老人的款项就达近千万美元。
当她去世时,佛罗里达州最繁忙的杰克逊尔港下半旗致哀,几十位政界和金
融界人士表示了深切的哀悼。
杜邦家族建立了35 个为公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