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的炮火所损伤,所以德军可以凭借 这一地势组织起苏军难以克服的防御。
德军在泽劳弗高地集中了最大量的兵力兵器。在高地的脚下,德军不单限制了苏军坦克的行 动,对苏军的炮兵也是重大的障碍。它遮挡着德军的防御纵深,使苏军无法对德军纵深进行 观察,苏军的炮兵只能实施面积射击,这就大大影响了杀伤力。
对德国人来说,泽劳弗高地还有精神上的支撑作用,因为它的后面就是柏林。希特勒的宣传 机关一再强调泽劳弗高地的决定意义,把它称为〃柏林之锁〃和〃无法攻克的堡垒〃。
开始,苏军并未意识到泽劳弗高地之战的严重性。待到苏军仍旧保持冲击时的战斗队形出现 在 高地脚下时,德军的高射炮、防坦克炮开始向苏军队形倾泻致命的炮火,苏军步兵纷纷从坦 克上掉了下来,装甲车着了火。在德军大口径火炮面前,苏军的坦克显得束手无策,一批又 一批坦克被击中起火,数以百计的苏军士兵在德军居高临下的打击下应声倒地,虽然苏军的 部队就像巨浪冲击堤防那样一批接一批向前冲击,但最终都退了下去。
朱可夫不相信他的部队受阻。他以怀疑的目光紧紧地盯着崔可夫,突然发火道:〃你说的究 竟是什么意思你的部队给挡住了吗?〃
对朱可夫的发怒,崔可夫一点也不感到意外,他回答道:
〃眼下敌人的抵抗很顽强,把我们挡住了。但是元帅同志,即使我们暂时给敌人牵制住了, 进攻最终肯定会成功的。〃崔可夫指出,除了德军从泽劳弗高地打来密集的截击炮火以外, 进攻地带的道路对苏军的履带式车辆也十分不利,在奥得河沿岸的沼泽地和灌溉渠,自行火 炮和坦克陷住以后都遭到敌人炮火轰击。
第十五章最后的决战(6)
这时朱可夫气得脸色铁青。他既不能让眼前这块区区高地拖延他的进攻时间,也不能眼睁睁 看着科涅夫部队抢先攻占柏林。他不容把部队进攻速度放慢。他从掩蔽部大步走了出来。他 决心改变作战计划,把原准备下一阶段使用的两个坦克集团军立即投入战斗,命令轰炸机轰 炸敌军炮兵阵地,命令炮兵集中火力彻底摧毁那座高地。但是看来德军也在不断向高地增派 部队,因而战斗几乎打到白热化的程度。
到了这时,朱可夫认识到德军在这块高地上的防御仍然是强大完整的。
15时,朱可夫在电话里向斯大林报告了战役进展和作战计划的变动情况。朱可夫认为明天可 以突破敌人的防御。
听完朱可夫的报告,斯大林镇静地说:
〃在科涅夫那儿,敌人的防御要弱些。他比较容易地就渡过了尼斯河,向前推进也未遇到特 别的抵抗。你要用轰炸航空兵来支援各坦克集团军的突击。〃最后斯大林要求朱可夫晚上再 用电话向他报告进展情况。
晚上,朱可夫又向斯大林报告了在泽劳弗高地前遇到的困难,并说:〃看来在明天晚上以前 是不可能攻克这一防线了。〃
这一次,斯大林就不像先前那样冷静了。他厉声地说:〃你没有按最高统帅部的要求去做, 而让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在近卫第8集团军的地段上投入交战,结果毫无益处。〃随后他半征 求意见半命令地问:〃你有办法在明天攻克泽劳弗防线吗?〃
〃明天,4月17日结束前,一定能突破泽劳弗高地的防御。我认为,敌人为抵抗我军在这里 投入的部队越多,我们攻克柏林就会更快,因为在开阔地比在城市里更容易消灭敌军。〃
对于朱可夫的解释,斯大林没有任何反应,只是相当冷淡地说了句〃再见〃就放下了话筒。
对于朱可夫进攻遇到的麻烦,科涅夫心中暗自高兴,究竟鹿死谁手还难以预料,科涅夫似乎 又增加了几分信心。
就在科涅夫统帅方面军一路前进,柏林城志在必得的时候,斯大林打来了电话:〃朱可夫现 在遇到了困难,他还没有突破敌人的防御阵地。〃斯大林有意地沉默了一会儿。但是,科涅 夫也很聪明地一声没吭,因为他猜出斯大林后面还有话。
看科涅夫不说话,斯大林终于问道:〃能不能把朱可夫的机动部队调动一下,让他们通过你 的地段上打开的突破口进军柏林呢?〃
对斯大林的这条意见,科涅夫心中十分反感,他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他还是尽量婉 转地向斯大林说:〃斯大林同志,那要花好多时间,而且会造成很大混乱。没有必要从白俄 罗斯第1方面军调来坦克部队通过我们打开的突破口。在我们的地段上,形势的发展很顺利 ,我们的兵力足够了,我们能够把我们的两个坦克集团军都转到柏林方向上。〃
接着科涅夫提出可以把措森作为他的坦克集团军调转方向的地点。措森,是位于柏林以南约 16英里的一个小城镇,是德军总参谋部所在地。
斯大林一边听科涅夫报告,一边在地图上找〃措森〃这个不出名的小地方。稍停了一会儿, 斯大林用赞成的语气说:〃很好。你知道德军总参谋部就在措森吗?〃
〃是的,我知道。〃科涅夫很有把握地说。
〃很好,〃斯大林说,〃我同意。把你的两个坦克集团军转向柏林吧!〃
斯大林的一句话,使科涅夫欢欣鼓舞。他挂上电话,立刻命令两个坦克集团军司令员火速向 柏林进发。
斯大林的这一决定,朱可夫很快就知道了。看到柏林城就在眼前,自己的部队胜利在望,而 让别人轻易地夺走胜利的荣誉,这对争强好胜、不喜欢与人分享荣誉的元帅来说,自然是难 以忍受的。他此时的情绪显得特别激动,他从参谋人员旁边擦肩而过,拿起话筒,要求各坦 克集团军、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在一系列地段上全力突击。
在泽劳弗高地前,苏军的坦克滚滚而来,前面的一批坦克燃烧起来,后面的仍在继续前进。 苏军士兵从浓密的大火中大声喊叫着向高地上爬,前面的一群倒下,后面的继续喊叫着往上 冲。在德军士兵看来,苏军士兵好像发了疯一样。这种无畏的进攻气势,对德军来说无疑是 一种最可怕的心理震慑。此时的德军已经经受不住朱可夫部队狂潮般的冲击,开始从泽劳弗 高地向柏林退却。4月18日晨,这个被称为〃柏林之锁〃的高地终于被朱可夫部队打开了。
1945年4月20日下午3点钟,即战役发起的第5天,朱可夫方面军编成内的第3突击集团军在库 兹涅佐夫上将指挥下,首先开始向柏林市区开炮,对德国首都具有历史意义的攻击开始了。
与此同时,科涅夫也正在全力以赴地向柏林疾进。4月20日,他手下的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攻 克 措森,然后马不停蹄地继续向柏林挺进。4月21日傍晚,科涅夫的部队接近了柏林市区防御 圈,越过了柏林环形公路防线。
4月22日,朱可夫和科涅夫双管齐下,开始封闭对法兰克福和吕本附近德军集团的合围圈。 科涅夫的部队从南面向柏林推进,朱可夫的部队则向柏林东南郊推进。结果,这两支庞大的 军队很快就形成了两个包围圈:一个包围了柏林东面和东南的德军第9集团军,另一个在柏 林以西,包围了防守柏林市区的德军部队。
第十五章最后的决战(7)
4月24日,当科涅夫在一座大楼的楼顶上观察部队的行动时,忽然传来乌克兰第1方面军和白 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德军第9集团军背后会师的捷报。此时,他正准备回手突破掩护柏林市区 的德军内圈防线,斯大林却给他和朱可夫发来了11074号命令。在命令中斯大林给这两个 方面军划分了向柏林市区进攻的分界线:〃从吕本起,到托伊皮茨、米滕瓦尔德、马里恩多 尔夫、安哈尔特车站。〃
看到这份命令,科涅夫虽然没有公开表示不满,但是内心却十分懊恼和不平。这一穿过柏林 的分界线把科涅夫的部队限制在国会大厦以西150码的地方,而国会大厦恰恰从来被苏联人 看作是柏林市的象征,苏联的旗帜即将在这里高高升起。斯大林也曾经激励苏军部队说,看 谁能在国会大厦上升起一面〃胜利的旗帜〃,所以参加柏林战役的每一支苏军部队都希望能 赢得这一历史性的荣誉。但是没想到,事到临头,这一最光荣的角色将由斯大林指定朱可夫 去扮演,不能不让科涅夫心中大为不快。
就在苏德两军在柏林以东拼得你死我活的时候,西线盟军百万雄师渡过了莱茵河。为了抢在 苏军之前占领柏林,3月27日,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命令他的部属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和干劲向 易北河猛进,直指柏林城。然而第二天,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完全改变了计划。他命令 蒙哥马利,盟军主要进攻方向不是柏林,而是与柏林相距甚远的莱比锡和德累斯顿。同时, 艾森豪威尔还把这一决定直接通知了斯大林,希望苏军的行动与他的这一计划协调起来。
艾森豪威尔放弃攻打柏林的决定,使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蒙哥马利元帅大为光火,他们急得像 热锅上的蚂蚁,纷纷指责艾森豪威尔的决定。丘吉尔始终认为〃柏林是头等重要的政治目标 〃。他预言,未来的欧洲将是大国争霸的重点,而争夺主要是在苏联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 之间进行。因此对英美来说,对抗点当然越靠欧洲东部越好。4月1日,丘吉尔决定亲自给美 国总统罗斯福打电报,重申自己的主张:〃我认为从政治立场出发,我们在德国应当 尽可能地向东推进,如果能拿下柏林的话,我们就应当占领柏林。〃
但是,不幸的是罗斯福此时生命垂危,离去世仅有11天。军事大权掌握在总参谋长马 歇尔手中,而马歇尔是完全支持艾森豪威尔的。因此,无论丘吉尔怎样努力,始终未能改 变这位盟军总司令的决定。
艾森豪威尔为什么要改变进攻计划,放弃占领柏林的计划呢?
其实这位老谋深算的五星上将之所以这样做是有他充分理由的。首先是由于希特勒在阿登的 反击使盟军的推进延误了6个星期的时间。结果,当蒙哥马利的部队赶到莱茵河,离柏林还 有480公里时,朱可夫的部队早已到了奥得河,距柏林只有60公里。因此,艾森豪威尔已经 预见到,争夺柏林的比赛,在时间上已经输给了苏军。其次,就德军来说,希特勒还在柏林 ,柏林是他们的心脏,柏林的得失决定了德国法西斯的最后命运,所以希特勒必然要作垂死 的拼搏。在这种情况下,要强攻柏林,必然要付出重大伤亡代价。艾森豪威尔估计,盟军至 少要损失10万人。对于这一点,作为最高统帅是不能不慎重考虑的。还有,早在雅尔塔会议 上,苏、美、英三国首脑已经划定了各自在德国的占领区。按照协议,柏林在苏联占领区内 ,即使盟军占领了柏林,最终还是要退出来。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艾森豪威尔才决定不同苏 联去争夺柏林。
且说朱可夫的部队从4月25日就转入了市内战斗。开始发展还算顺利,但是越向市中心接近 ,双方的对抗就越激烈。德军利用多层楼房、高而厚的墙、纵横交错的防空通道等一切优越 条件,组成了绵密的防御。
朱可夫指挥部队昼夜不停地进攻。白天由第1梯队进攻,夜间则由第2梯队进攻,千方百计不 让德军有机会建立新的防御支撑点,并且努力把他们的守备部队分割在各个单独的基点上, 不让其他兵力集中起来形成拳头。
苏军在市内的巷战中,为了避免更大的伤亡,步兵和坦克的每一次冲击,都首先得到炮兵和 航空兵的支援。11000门各种火炮每隔一定时间就同时射击。从4月21日到5月2日,朱可夫的 部队对柏林发射了180万发炮弹,相当于36000吨钢铁重量。特别是在市内战斗的第三天,要 塞炮沿专门加宽的路轨运到了西里西亚车站,用这种炮向市中心轰击,每一发炮弹的重量为 半吨,其威力是可想而知的。
在苏军的猛烈攻击下,柏林的防御土崩瓦解了。
4月20日,在四面楚歌声中,希特勒迎来了自己56岁的生日。在这之前他的情人爱娃·勃劳 恩也从阿尔卑斯山的别墅里公开地来到了他的身旁。她是一位身材苗条、容貌秀丽的金发女 人。平时她绝少露面,由于她性情随和,寡言少语,更赢得希特勒的喜爱。此时,她已经下 定决心要同希特勒死在一道。希特勒的生日纪念活动是在地下室里举行的。当时所有的纳粹 元老,包括戈林、戈培尔、希姆莱、里宾特洛甫和鲍曼都在座。尽管兵临城下,希特勒似 乎并不特别沮丧,他仍然坚信〃俄国人在柏林城下要遭到最惨重的失败〃。但是其他人比 他更了解情况。庆祝会后的当天夜里,许多人纷纷离开柏林。希特勒最信任的老部下希姆莱 、里宾特洛甫和戈林也走了。跟随戈林的汽车大队满载着他从世界各地掠来的金银财宝。他 们离开柏林时,都不怀疑他们亲爱的领袖死期就要到了。
第十五章最后的决战(8)
但是希特勒并没有死心。他命令党卫军向柏林南郊的苏联人发动全面反攻。他要求柏林的一 兵一卒,包括空军中的地面部队,都必须全部投入战斗。〃所有按兵不动的司令官,都要在 5小时内被处决,保证只剩最后一个人也要投入战斗!〃希特勒在电话里喊道。但是希特勒无 论如何也没想到的是不仅所有的陆军和空军部队没有行动,而且连他身边的指挥官也跑得无 影无踪了。看到这种穷途末路的局面,他实在受不了了,他怒气冲天,完全丧失了控制能力 。他尖叫着:〃这就是末日了每个人都背叛了我。除了背叛、撒谎、腐化和怯懦之外, 没有别的。一切都完啦!〃他极度悲哀地表示,他决心留在柏林,决心亲自保卫第三帝国首 都。谁愿意走,就可以走。他愿意在这里以身殉国。
更多的人不同意元首的想法,一再规劝他尽早离开柏林到南方去,因为那里有大量完整的集 团军,到那里后,德国还有希望。
希特勒不打算改变自己的决心。为了表明他的态度是坚决的,他叫来秘书,当场面授指示: 元首将要留在柏林,保卫到底。他命令把这一指示立即向德国和全世界广播出去。
消息播出以后,志愿与元首一起死在地下室的德国著名女试飞驾驶员汉娜·莱契小姐驾驶飞 机来到希特勒身边。她与这位心目中的偶像进行了一次难得的交谈。
〃我的元首,为什么你要留在这儿?〃她问,〃为什么要使德国失掉你?元首必须活下去,德 国才能活下去。人民要求你活下去。〃
〃不,汉娜,〃希特勒回答她。〃如果我死去,这是为了我们国家的荣誉,这是因为我作为 一个军人,必须服从自己的命令,保卫柏林到底。〃接着他又像往常一样独自一人对坐在一 旁的莱契小姐滔滔不绝地讲下去,〃我的好姑娘,我原来并没有打算这样做。我曾经坚信在 奥得河的岸边可以保卫住柏林……当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仍旧失败以后,我比别人都感到惊 慌。在柏林被围以后……我相信我的留守会使全国军队效法我的行动前来解救柏林之围… … 不过,我的汉娜,我仍抱有希望。温克将军率部队正从南面打过来。他必须而且一定会把俄 国人击退,以便解救我们。到那时我们将举行反攻并守住阵地。〃
其实,希特勒对温克将军的救兵的幻想已经落空了,因为此时温克的军队早已经被朱可夫的 部队消灭了,余下的残余也正背离柏林仓皇向西撤退,原因是他们宁可当西方盟军的俘虏而 不当俄军俘虏。
走投无路的希特勒呆在地下室里踱来踱去,手里摇晃着被手汗浸湿得快要破碎的地图,焦急 地等待着援兵的消息。
可怜的希特勒不但没有等到什么好消息,却收到了给他和所有在场的人致命打击的报告,第 三帝国的第二号人物戈林和最〃忠诚〃的党卫队全国总队长希姆莱背叛了希特勒。4月23日 戈林从上萨尔斯堡给希特勒拍了一封电报,探问他现在能不能替代希特勒,从而接管德国的 全部领导权。希特勒见到这封公开让他下台的电报,几乎气晕过去,他立即下令解除戈林的 职务,并命令党卫军就地逮捕了他。更让希特勒难以料到的是,此时希姆莱竟背着希特勒暗 中与美国联系,表示德国愿意投降。
这一消息犹如一枚重磅炸弹,使地下室里的男男女女都因震怒、恐惧和绝望而齐声嚎叫起来 ,而希特勒又是其中喊叫声最大的一个。他像疯子一样地大发雷霆,他脸孔涨得通红,眼睛 鼓得圆圆的,变得让人都认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