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在当地居民中做过哪 些有益的工作等情况,都十分关心。从他的谈话中,朱可夫看出他具有指挥大规模战役的丰 富知识和经验。对他很佩服,认为高不可攀。朱可夫在回忆录中讲述当时的情景时感慨道: 〃当时我哪能想到,几年以后我会在国防人民委员部里讨论苏军战术理论原则时见到图哈切 夫斯基!〃
1921年5月底,歼灭安东诺夫匪军最激烈的战斗在沃罗纳河地域众多的居民点里打响了。清 匪司令部副司令乌鲍列维奇,负责指挥混成骑兵群的行动。他亲自带领部队在谢尔多勃斯克 、巴库拉、耶蓝地域,给敌人以重创。朱可夫所在的14旅打得也不错。这次清匪战斗打得十 分艰苦,有不少令人难忘的苦战。朱可夫印象最深的是发生在距热尔迭夫卡车站不远的维亚 佐瓦亚·波奇塔村的一次战斗。
那是一个薄雾萦绕的清晨。根据侦察兵的报告,距村10~15公里地方发现敌人3000名骑 兵。按照作战部署,朱可夫所在的第1团离开村子在左侧成纵队前进,2团在右面相距4~5 公里向前并进。朱可夫受命带领全连作为前队沿大路前进。
走了不到5公里,朱可夫连就与200多名安东诺夫骑兵相遇。在白刃格斗时,一个匪徒从侧面 射倒了朱可夫的马,马压在朱可夫的身上,敌人乘机过来砍朱可夫的脑袋。指导员诺切夫卡 及时赶来拼死相救,一刀劈死了那名匪徒,把朱可夫拖了出来。刚缓了口气,又发现敌人一 队骑兵企图迂回到连翼侧,朱可夫下令展开全部火力阻止敌人,同时派人向团长报告。大约 20分钟后,第1团奋力赶到并投入战斗。
第三章崭露才华(3)
令人意外的是,第2团遇到优势的敌人被迫后退,敌人利用这一机会,进攻第1团翼侧,第1 团处在了腹背受敌的困难境地。团长当即决定撤回维亚佐瓦亚·波奇塔村,将敌人诱至对其 不利的地形,再展开攻击。朱可夫受命掩护全团退出战斗。敌人很快发现了红军的意图,便 竭尽全力向朱可夫连猛扑。敌人原认为朱可夫连人很少,很快就会解决战斗,但事实证明他 们错了。朱可夫连配了4挺重机枪和1门76毫米的火炮,他们不断地变换机枪和火炮的位置, 对敌人平射或抵近射击,把武器的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敌人尸横遍野,朱可夫连也有较大 的伤亡。
在后撤时,朱可夫亲眼看到他手下一名精干的排长重伤后从马上跌落下来。他强忍悲痛把连 里所有伤亡人员装在拖机枪的爬犁和炮架上,带着一起后撤,以免战友的遗体被匪徒们糟踏 。敌人咬得很紧,朱可夫连一直退到村里,还是撤不出去。朱可夫抱着一挺机枪向一股匪徒 冲去,不巧的是,一发子弹又打死了他的马,成群的匪徒涌过来企图活捉朱可夫,朱可夫只 能用手枪自卫。在这危急时刻,又是指导员诺切夫卡带着几名战士硬冲过来拼死把他救了出 去。在这次战斗中,全连牺牲13人,受伤12人。
1921年夏季,安东诺夫的军队被彻底歼灭。这标志着敌人对苏维埃政权大规模有组织抵抗的 终结。这场战争的胜利,对苏维埃政权来说,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苏 维埃政府已深得人心。英国的霍克斯将军曾在当时写给英国政府的信中说到,打垮布尔什维 克的百万大军是可能的,但是,当15亿俄国人不要白军而欢迎红军时,则对白军的援助是 徒劳的。事实证实了霍克斯将军的观点。
胜利是来之不易的。苏共领导层及红军指战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同时也在战火中更加成熟 。后据历史学家查证,从1918年12月1日至1920年2月27日,苏维埃国防委员会召开了101次 会议,讨论了2300个有关组织国防及保障红军和海军的技术兵器、武器和给养等问题。所有 这些问题,除2次外,都是列宁主持的。此外,列宁与总指挥部、各方面军和集团军亲自联 系,在此期间,列宁起草的信就有600多封。但列宁和苏共中央又不包办下面的行动,给各 方面军充分的自主权。
朱可夫印象较深的就有两件事。一是当列宁得知,某些军事工作人员对总司令加米涅夫所拟 订的与邓尼金作斗争的计划有疑问时,他便以中央政治局的名义写信给红军军事人民委员托 洛茨基说:〃政治局完全承认总司令在作战方面的权威,请你对所有负责人员作适当的解释 。〃二是当总司令加米涅夫向列宁要求,事先能让总指挥部看到政府关于军事作战问题的一 切训令草案时,列宁在报告上批道:〃我认为可以同意这一要求,并确定或者请总司令个人 来,或者将训令草案交给他,以便迅速得出结论。〃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共和苏维埃政府即着手和平建设。战后,苏联国内经济处于瘫痪状态, 几乎所有的部门都处于极端衰落的境地。为此,苏共中央决定,减少军费开支,裁减军队员 额,支援国家建设,并专门成立了委员会,由加里宁和捷尔任斯基负责这项工作。截至1924 年底,整个武装部队数量将由550万人急剧缩减到56万人。
苏共中央意识到如此大规模的裁军可能会〃冲掉〃军队中的精髓,于是,在1921年2月,苏 共中央组织部决定,军队中的共产党员停止复员。这样,就在军队中基本保留了一大批有能 力、有决心献身军队建设的骨干。在大裁军中,朱可夫毫不动摇地留在了军队,他认为军队 需要他,他也更适合在部队工作。
1922年6月,朱可夫担任骑兵第38团一个连的连长,不久就提升为萨马骑兵第7师第40团的副 团长。这时,多数红军部队的条件还是比较差的,没有专门的兵营、首长住房、食堂,也没 有俱乐部、训练场等活动场地。部队都分散在村里,住在农民的家里,做饭用行军灶,马匹 拴在院子里。但朱可夫和其他年轻干部一样,不在乎这些物质条件,他们基本都是单身汉, 年轻力壮,精力充沛,干起工作来充满朝气,〃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每天都工作15~16 个小时。
朱可夫的责任心和军事才能逐步为红军领导层所注意。1923年4月的一天,朱可夫接到师司 令部的通知,说师长要见他。朱可夫不明其中原因,他甚至有些紧张,怀疑自己在工作中出 了错。没想到师长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在寒暄之后他突然问朱可夫,对未来战争怎么看, 骑兵部队的训练是否符合未来战争的需要。
朱可夫有点脸红地回答说:〃如果按现代要求来训练部队,我们指挥员还很缺乏必要的知识 和技能。我们现在是按在旧军队所学的东西来教导部属的。为了能更好地训练部队,必须用 现代军事知识武装领导干部。〃
师长完全赞同他的看法,在房间里激动地走了几步后,很庄严地宣布,任命朱可夫为布祖卢 克骑兵第39团团长。此时朱可夫年仅26岁。
同师长分手后,朱可夫很激动。因为这个岗位很重要,责任也很重大,特别是对立志从戎的 人来说,团长岗位是取得成就必经的一个台阶。在苏军中,指挥一个团始终被认为是掌握军 事艺术的最重要环节。团是基本战斗部队,团一级战斗需要各兵种协同动作。团长必须熟悉 下属各个分队,必须着手在战斗中选择主攻方向,必须善于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方向。朱可 夫认为,一个团长,如果能熟练地掌握对团的指挥方法并能使团经常保持战斗准备,那么无 论平时或战时,他在以后的各级指挥岗位上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
第三章崭露才华(4)
朱可夫刚任团长就碰到一道难题。该团正准备出去野营,而且这是国内战争以后红军骑兵部 队第一次进行野营训练。如何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搞好这次训练,上下都很关注,许多指挥 员对此感到无从下手。朱可夫接任团长后,立即深入到连队调查研究,他发现部队比较松懈 ,战斗准备不足,而且射击训练、战术训练特别差。所以,他在布置野营基地建设时,要求 各分队特别注意野营的训练设备和器材的准备工作。
事实证明,朱可夫抓住了要害。5月底,营地基本建成了,全团有了一座构筑良好的帐篷营 房区,特别是进行射击训练的场地堪称一流水平。由于设备齐全,经过紧张的战斗训练,全 团战斗力有了明显增强。
国内战争时期的著名英雄盖伊这时已担任朱可夫的师长,他在上任后不久,就提出观摩朱可 夫团的乘马队列训练和战术训练。对此,朱可夫〃十分荣幸〃,感到他们团〃受到了重视 〃。
校阅那天,盖伊骑着一匹全身乌黑四蹄皆白的马登上山岗。马的性子很烈,但盖伊用手和小 腿不动声色地控制着马,很平静地观看团的演习,样子十分潇洒。朱可夫亲自指挥部队,起 初用口令,随后用马刀,后来用号音。全团动作准确整齐,流动着一种铿锵有力的节奏。最 后,全团展开成散兵线向〃敌人〃进行冲锋包围,朝师长所在的小山岗冲去。盖伊十分满意 , 还没等朱可夫报告演习结束,就高举双手哈哈大笑:〃我投降、投降。〃他认为朱可夫团尽 到了红军战士对祖国的职责,对演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朱可夫是个比较谦虚的人,面对师长的赞扬,他考虑的是应该怎么做才能防止由于获得成功 而头脑发胀;如何才能学会师长对普通红军战士的那种平易近人的同志式的态度,等等。别 人是〃吃一堑长一智〃,朱可夫不仅如此,而且成功一次也〃长一智〃。在9月的军区演习 中,朱可夫带领全团及时准确捕捉战机,迅速猛烈地展开攻击,表现十分出色,受到了总指 挥图哈切夫斯基的高度评价。
随着红军建设正规化的深入,一大批红军指挥员的现有素质与军队建设需要的矛盾越来越明 显。就拿朱可夫来说,26岁就当了团长,学历上只是上过沙皇军队的士官教导队和红军的骑 兵 指挥员训练班。朱可夫和一批从普通红军战士成长起来的指挥员,都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理论 上的不足。朱可夫压力很大,决心更大,他每天在团里的工作要用12个小时,此外,他又在 每天的日程上再加上3~4个小时自学理论,常常顾不上休息。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指挥员现代 素质,已是军队建设的迫切需要和广大指挥员的强烈要求了。
1924年,苏共开始改组红军。主要目标是加强红军的战斗力,并把军事科学的新发展吸收进 去。在军事改革过程中,还改组了中央和地方的军事指挥机关,以伏龙芝为首的红军总参谋 部真正成了红军的首脑机关。1925年1月,伏龙芝担任了陆海军人民委员及苏联革命军事委 员会主席,成为军事改革的关键人物。他开始分步骤地起用内战时期作战积极的青年指挥员 以代替一些保守的旧军官。他十分重视院校教育,并将其看成造就指挥员的主要摇篮。
朱可夫利用这个机会提高了自己。1924年7月底,盖伊师长建议朱可夫到列宁格勒高等骑兵 学校学习。朱可夫很轻松地通过了考试,并且名列前茅。和他同时入学的还有罗科索夫斯基 、巴格拉米扬和叶廖缅科,这些人都在二战时期成为著名将领。这次上学,使朱可夫第一次 来到列宁格勒。他怀着浓厚的兴趣走遍了十月革命战斗过的地方,看遍了全城的名胜古迹。 当时,他绝不会想到,17年后他会指挥列宁格勒方面军抗击强大的德军,保卫了这座伟大的 城市。
在一年的学习时间里,课程安排得十分紧张,大家都拼着命学。这些战场上过来的人知道, 多学一分,部队就会少一分损失,战士就会少流一滴血。朱可夫在回忆录中写着,〃现在, 当上了年纪的时候,回想当时学习军事知识的那种坚忍不拔、狂热执著的劲头,真是有些吃 惊。〃学习期间,军事科学学会让朱可夫做一个《影响军事学术理论的基本因素》的报告, 这件事使他很为难。他没有干过这方面的事,不知如何论述。后来,在教员和其他同志的帮 助下,朱可夫完成了他的第一篇军事学术报告。这篇报告登载在学校的刊物上。在这里,朱 可夫不仅学习了军事理论,还通过沙盘作业、野外战术训练等活动把理论学以致用。
学习之余,朱可夫和同学们经常进行骑马竞赛。这些骑兵部队指挥官的精彩表演引来了众多 的列宁格勒人前来观看,朱可夫的特技骑乘、障碍跳跃、砍劈动作特别受大家欢迎,赢得了 围观群众的阵阵喝彩。为此朱可夫十分得意。
朱可夫不爱循规蹈矩,总爱出些新花样。学习毕业时,他和其他三名同学给学校领导写了一 份报告,要求不乘火车而是骑马从列宁格勒返回明斯克。这之间的路程为963公里,计划走7 昼夜,这么远路程的集体乘马行军当时在世界上还没有过。朱可夫说他们准备创造一次集体 乘马远行的世界纪录,主要目的就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受的训练是否足以进行远距离的乘骑强 行军。领导批准了他们的要求,但说明不能提供沿途的保养和食宿。但他们还是克服困难出 发了。
第三章崭露才华(5)
路途中,他们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特别是朱可夫那匹纯种的牝马〃季拉〃跛了,他 只得骑一段马,再步行一段。第七天,他们终于到达了明斯克附近。当地的群众和朱可夫的 战友举着红旗、打着标语,热情地迎接了他们。这次行动他们吃了不少苦,马匹减重8至12 公斤,人员减重5至6公斤。他们的行动得到了肯定,获得了政府的奖金和首长的嘉奖, 并 准许短期休假。利用这一机会,朱可夫回乡看望了妈妈和姐姐,他的父亲这时已去世了。
回到师里后,部队的编制有所变化。师下辖的团由6个改为4个,其中朱可夫的39团已合并到 第40团,而原41团和42团则合编为新的美列克斯…普加切夫骑兵第39团。这样一来,朱可夫 和第42团团长萨维利耶夫两人中只能有一个留下任新编39团团长,另一个需调其他师。当时 两人都希望留在本师,这一方面也是人之常情,另一方面上下都比较熟,便于开展工作。最 后 师长决定让朱可夫留了下来,他舍不得这个精干的团长走。朱可夫没有辜负师长的厚望,到 了团里,和全团人员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朱可夫明显地感觉到,从骑兵学校学习归来后, 能应付自如地处理军政训练和团的指挥方面的问题,工作胜任多了,感到更有信心了。事 实也是如此,朱可夫这一段的工作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
1926年初,骑兵第3军军长铁木辛哥和政委克罗赫马尔召见了朱可夫。朱可夫的师长、政委 和政治处主任都在场,场面很严肃。铁木辛哥说,他们想让他除担任团长职务外同时兼任团 政委的职务,也就是成为团的单一首长,问朱可夫有没有意见。
朱可夫沉默了一会儿,回答说,在师首长和政治处的大力帮助下,他希望能胜任这个职务。
几天后,朱可夫被任命为团的单一首长。单一首长制在苏军建设史上是一个重要而敏感的问 题,这里有必要介绍几句。1918年红军创建时,实行政委和司令员的双重领导,一切指挥及 作战命令都要由指挥员和政委两人签署。这称为〃双长制〃。1925年,伏龙芝主张军事改革 ,提出废除双长制,建立一长制,得到了军事委员会的认可,并下令执行。但在相当长的一 段时间里,这项新制度并未全面实行,下面的抵触很大。因此,一长制只在指挥员为党员的 部队实行,即:如果指挥员是党员,那么他同时兼政委,把对军事训练、行政管理和党政工 作的领导集中在一人手中,此外再给他配一名管政治工作的助手。如果指挥员不是党员,他 只担负军事训练和行政管理工作,而党政工作仍由政委领导,政委和指挥员共同对部队的政 治思想和战备情况负责。朱可夫就属于第一种情况,而且这也是骑兵第7师的第一次尝试, 可见苏军对单一制是很慎重的。从整个苏军历史看,苏军共采用过3次双长制,分别是1918 年、1937年、1941年;采用一长制也是3次,分别是1925年、1940年、1942年。双长制与一 长制的争论一直存在。
朱可夫担任团的单一首长后,滋味并不好受。他过去没有搞过政治工作,政治教养也距 工作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但朱可夫十分信任党组织书记和政治副团长,善于推动他们去做工 作,而且他本人也抓紧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政治修养,这使得他的素质更加全面。苏联传记 作家斯维特里辛在说到朱可夫的成长过程时写道:〃朱可夫杰出的指挥才能,不断刻苦地提 高自己的修养,和经常关心提高他部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