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瓦会议上,就印度支那停战达成了协议,规定以北纬17度线为越南南北方的临时军事分界线:法国承认柬埔寨、老挝、越南的独立,并从三国领土上撤军。但在1955年10月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了吴氏家族在越南的独裁统治,废黜了法国一手扶持起来的保大。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不久,开始向越南南方派遣部队,直接卷入越南战争,直到1973年1月27举行的巴黎会谈上美国与越南民主共和国正式签订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美国军从南越全部撤出时为止,最终使美国死亡58,000人,受伤30多万人。到1975年4月底,越南北方最终统一了南方,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越南战争对美国的社会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基辛格博士对这种反战的大征候曾作过如下的记述:〃后代的人们可能难以想象越南战争在国内引起的动乱。〃当时的美国无政府主义泛滥,年轻人的反叛情绪十分普遍,加上大量的嬉皮士出现,导致吸毒问题在美国的大量泛滥。当时美国年轻一代普遍认为毒品是社会反叛者的精神依托,同时认为毒品是十分“普通”的物品,吸毒也是普通人的普通事情,导致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染上了毒瘾,除了传统的毒品种类,还新增加了安非他命和迷幻药等毒品。随着毒品文化的扩张,七千六百万美国青年中的许多人面对的不仅是吸毒问题,美国社会的毒品交易和毒品走私也日益加剧。
越南战争对金三角地区的毒品影响巨大,这场战争不仅导致了美国毒品消费市场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导致了金三角的毒品与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更紧密的联系,加上战争期间种种的特殊手段和特殊作法更使毒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的能力成倍增长,终于使本来偏居一偶,与世无争的金三角在一夜之间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经过越南战争的孵化,一个现代的毒品金三角终于诞生了。
印度之那的战争对于金三角的毒品发展和欧美的毒品问题都是一个重要的历程碑。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国内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反战运动,美国新的毒品文化兴起,一面是美国毒品消费市场的扩大,另一面是东南亚地区毒品生产的增加。
第三章:政治的金三角第六节 用毒品换政治…坤沙的穷图末路
坤沙无疑是有关金三角的人物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有材料称坤沙于1933年生于缅甸当阳莱莫山,1962年耐温政变夺取了缅甸中央政权后,坤少立即对其表示效忠,不久就被缅甸政府东北军区任命为弄亮自卫队的负责人,成为了政府认可的合法武装。1987年坤沙在缅甸莱莫地区组建了蒙泰军,有人又依地名称其为莱莫军。此后坤沙在其控制范围内不断扩大罂粟种植,建立自己的毒品加工厂和销售渠道,将大批毒品销往包括欧美在内的其他国家;此外由于其居守着泰缅边境要道,于是设关建卡,征收毒品过境税。1989年纽约市东区法院也以“向美国进口毒品罪”起诉了坤沙,1990年3月美国司法部长公开指控坤沙组织毒品走私进入美国,并正式通缉坤沙。
坤沙依据其参谋长张苏泉提出的意见,利用缅甸国内的民族和政治矛盾,将自己的贩毒武装改名为“掸邦革命军”,并将建立武装的目的称为是争取掸邦的独立,用政治招牌掩饰其贩毒的实质。既想以此消除国际社会的政治压力,也图以此博得掸邦地区广大民众的支持,拉笼其他武装,扩大兵源和税收,增加士兵的战斗意志。同时坤沙还巧妙地利用了泰国和缅甸的矛盾,活动于两国的边境之间,跳跃于边境两侧,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
毒品也成为了坤沙要挟国际社会,换取政治资本的筹码,坤沙曾会见过美国的非正式代表团,声称如果美国每年给其提供3500万美元,他可以收购金三角地区的全部毒品并保证这些毒品不再流入国际社会。在坤沙武装最盛时间,他曾公开向新闻界表明自己的税收有60%来自毒品,并将为自己的政治目的进行“无限期的有限的贩毒活动”。
1980年代末期,缅甸军人夺取政权,此后的大选又被美国和西方国家称为压制民族,对缅甸采取了制裁行动并取消了对缅甸的禁毒援助,缅甸军人政府既忙于夺取政权后的一系列新问题,又缺乏足够的经费和精力控制坤沙;不久后缅甸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军发生分裂,主要竞争对手消亡,周边势力对坤沙的竞争和压力骤减,坤沙部队的生存环境改善。坤沙抓住时机尽速扩大地盘和军队,扩张毒品贸易,其财力和人力上都得到极大加强,盛极一时。
1993年12月14日,坤沙宣布建立掸邦共和国,声称从缅甸中独立,并自封总统,此时坤沙手下拥兵4万人左右,控制着80多平方公里的地盘,12个毒品加工厂年产海洛因100吨左右。1994年起缅政府军联合佤联军等民族武装对坤沙展开了军事围剿,面对各方面的强大压力和激烈的内部矛盾,导致了坤沙集团的最终分裂;据海外分析,导致坤沙垮台的主要原因有:1995年,几千名掸联军士兵因不满华人首领的统治,从掸联军中分离出去并成立了自己的队伍;1994年泰国边境关闭,断绝了掸联军的物资供应;缅政府军队和佤联军不断袭击掸联军的地盘;再就是1994年11月至1996年10月期间美司法部缉毒署(DEA)和泰国联合开展的“老虎陷阱”行动,逮捕了13名坤沙手下的几名关键人物,对该组织给予了沉重打击。除了这13人之外,其他一些掸联军的高层毒枭也受到美国的缺席起诉,使得这些人不能离开自己的地盘活动和指挥的能量受到限制。
1996年1月5日内外交困的坤沙终于向缅甸政府投降,18日在坤沙总部贺勐举行了正式的受降仪式,坤沙部共有9000多人向缅甸中央政府投降,并交出了6000多件武器。
冷观坤沙的兴亡,当地有人总结时说:在战略上:坤沙在冷战年代时想居中而立,世界格局和缅甸政局发生变化后又错误估计形式,始终被动;在军事上:坤沙有能力指挥数千人的部队,却不是上万人的统帅之才,导致军事的被动;更主要的是政治上,坤沙仍是一个打政治牌的毒枭,没有雄大的政治抱负。事实说明坤沙企图以毒品换政治之路是行不通的。
坤沙虽然退出了金三角的政治和毒品的舞台,但1995年11月投降缅甸中央政府后的坤沙曾对泰国的《曼谷邮报》说:“不管有我无我,鸦片生产都会一如既往” 历史证明这一次他说的是正确的。
第四章:毒品的金三角引言
罂粟并非金三角地区的原生植物,金三角地区的毒品问题与这个地区的政治和国际关系的不断变化息息相关,正是由内外政治势力的影响,才导致鸦片经济的不断强化和发展,最终成为了世界最主要的毒品帝国之一。金三角地区的毒品问题的日益严重。从历史、地域、毒品数量和毒品质量的发展上看,我们可以交将金三角地区的毒品发展简单地分为几个阶段。
第四章:毒品的金三角第一节 缅北的第一粒罂粟
据缅甸官方文件称,最早在公元1515年,当葡萄牙人来到缅甸的莫德玛市后,当地人始知道鸦片及其用法,此外据东印度公司1613年记载,该公司每年向缅甸的勃固和泰国销售200箱鸦片。1826年,英国殖民者占领了缅甸的若开邦和伊洛瓦底省后,在上述地区发放了鸦片经营执照,并将罂粟传播到占领区种植;1852年英国殖民者占领了下缅甸后,当即在下缅甸发放了67个鸦片馆的经营执照;1862年英国殖民者占领上缅甸之前,英国殖民者就与缅甸敏东王签署了允许将印度阿丹地区产的鸦片经过上缅甸运入中国云南的协议。
英国殖民者控制了缅北的掸邦后,殖民者将掸邦分为三个大土司和33个小土司。殖民当局给予小土司收取市场税、屠宰税、睹场税和鸦片税的权利,向小土司出售开烟馆的执照。同时要求各个小土司推广殖民者由印度带来的罂粟种,并根据人口的多少向殖民者交纳不同数量的鸦片。
掸邦地区的罂粟种植始于1900年,1911年在掸邦的萨尔温江两岸的中缅边境地区,包括今天的果敢、佤邦,以及莱莫地区已经大量种植罂粟,100公顷的罂粟可产4000磅的鸦片;到1945年,缅甸的罂粟种植已经极为普遍了。1946年盟军收复缅甸,越来越多的缅甸加入到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独立自主的斗争行列中,反英运动不断高涨,英国的统治地位日益削弱,在这样的局面下殖民当局被迫声称禁毒,但从未采取过实际行动。
第四章:毒品的金三角第二节 老挝的“专卖局”
1893年法国占领老挝,即开始在占领区传授种植和加工技术,法国殖民者将老挝上寮的大部分土地用来种植罂粟,这个区域生产的鸦片占全老挝产量的90%,法国当局则是从鸦片的税收中获取了巨额利润。据称法国从印度支那掠夺的财富中有一半来自鸦片贸易,其中老挝占了主要部分。根据法国殖民者1899年2月7日的法律,老挝鸦片的买卖和贸易完全由殖民者的海关和“专卖局”依法垄断,该法律有特别条款规定:允许苗和其他几种民族可以种植罂粟,但又不允许这些民族从事鸦片贸易和鸦片运输,这项荒唐的法规在印度支那控制了鸦片贸易及相关事务长达50年之久。
殖民当局在老挝地区的财政收入中,四分之一来自鸦片的垄断贸易,老挝所产的鸦片多数由法国政府控制的机构有组织地运到西贡等地销售。
法国殖民期间由“专卖局”出售老挝地区所产的鸦片的部分统计数字如下:
年代 出售鸦片的数量
1910年及此前 多于110吨
1916年 65吨到75吨
1916年到1918年 多于115吨
1931年以前,“专卖局”维持每年出售60吨到70吨的鸦片。此后由于受经济萧条的影响,1934年仅售出了28吨,直到1938年的出售量仍未能超过1930年以前的水平。
1939年法国统治的越南已经有数十万的人吸食鸦片,这些鸦片主要来自老挝北部地区。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以政治支持为条件,不断强化老挝的罂粟种植政策,怂恿和帮助当地的苗族不断扩大罂粟种植的面积,1940年到1944年间,老挝北部的鸦片生产从7。5吨增加到60。6吨。
从1954年起,法国的“专卖局”才逐步退出了老挝的毒品交易领域。
第四章:毒品的金三角第三节 暹罗国的法律
据泰国有关机构的资料介绍:泰国(暹罗)政府1811年开始明确关注鸦片问题,拍佛陀历哈拉大帝首次颂布谕令禁止鸦片生意和抽鸦片;1839年拍尊九昭大帝再次颁布谕令对私自贩运鸦片的人处罚刑律最重是杀头。但荒唐的这些律令的处罚仅对泰国人有效,对专门从事鸦片贸易的英国公司的人员或英国私商无效,因为当时泰国境内的鸦片贸易是大英帝国控管的合法巨额贸易。
不过这两条律令足以说明由于大英帝国的鸦片贸易,鸦片的非法使用和贩卖已经导到了当时泰国的社会问题。
1843年拍尊九昭大帝被迫屈服于大英帝国的强大势力,批准成立“皇家鸦片垄断贸易局”,经大英帝国同意将鸦片贸易全部出租给中间商人经营。1907年泰国政府宣布取消中间商人的中介人制度,改由泰国人自己参与经营。
研究发现:1913年泰国从印度进口的鸦片为142吨,“烟馆”也由原来的1200家增加到3000多家;据1917年的资料称:当时泰国抽鸦片的人达20余万人。
第四章:毒品的金三角第四节 当代缅甸的毒品状况
缅甸一直是金三角地区最主要的罂粟产地,随着越南战争的结束,金三角的毒品的主要产地从老挝移到了缅甸,主要在缅泰边境附近;进入90年代以后,缅甸的主要毒品产地又转移到缅中边境地区。据联合国的数据,缅甸是仅次于阿富汗的世界第二大鸦片产地。
1990年代末期,缅甸的罂粟种植面积为16万公倾,美国国务院1998年3月发表统计数字称:缅甸全国罂粟种植面积达15万多公倾,年产鸦片2365吨,可提炼海洛因197吨。据有关国际机构称,由于1989年掸邦北部出现了更多的民族武装,缅甸的罂粟种植在10年的时间内从60万亩上升到了130万亩。
长期的历史、政治和民族的矛盾,使得缅甸的毒品问题十分复杂,由于造成缅甸毒品原因的国际性和缅甸毒品危害的国际性,使缅甸政府在解决其国内毒品问题时也更加企待国际上的理解、支持和援助。
第四章:毒品的金三角第五节 当代老挝的毒品生产状况
1962年6月23日,在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老挝成立了第二次联合政府,实现全面停火,并在日内瓦扩大会议上签署了《关于老挝中立的宣言》。虽有美国的援助,但亲美右派政府仍感到经费紧缺,右派政府控制下的军队总司令兼国家鸦片管理局负责人的万提拉同控制了从老挝到西贡的毒品贸易和运输业,并从中获得了巨额的利润。
约在1971年在老挝境内建立了金三角地区较早的海洛因加工厂,据称著名的海洛因“999”牌商标就是始于万提拉同(又译为拉迪功),意思是标明他所控制的海洛因的纯度很高,如同999的黄金一样无可比拟,这些加工厂所产的海洛因主要供应驻越南的美军。万提拉同后因事情败露而被迫辞职。
此后老挝的毒品产量不断增。据有关材料统计: 1968年,老挝的鸦片产量达到了100至150吨。1970年毒品收入已经成为老挝王国财政的主要来源。1971年9月24日老挝国会通过了禁止鸦片生产、消费、贩运的法律,但在老挝当时的情况下这种法律只是形同一纸空文,罂粟仍在老挝的大地上继续生长,仍是山民主要的经济来源。
1975年12月,老挝人民党建立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后,终止了老挝大规模的毒品走私和贩运,罂粟的种植受到了极大的遏制,北部边境地区种植罂粟基本保持在12万亩左右,海洛因加工基本停止。据联合国材料称,目前老挝是世界第三大鸦片生产国。
第四章:毒品的金三角第六节 当代泰国的毒品生产状况
泰国既是金三角毒品的生产国,又是金三角毒品的主要消费国,还是金三角地区的毒品通道国,毒品问题比较严重。但经过泰国政府的长期努力,国内毒品的生产状况得到了很好的遏制。
据泰国政府称:1964年泰国可产鸦片150吨,1965…1966年估计,泰国山民种植罂粟的面积约117000,总产量为145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泰国山区的鸦片产量约为50吨左右;1986年至1987年,种植面积下降到25790。38莱,产量降为25。9吨。2000年可产6吨。
泰国政府称,自1999年泰国境内未再发现海洛因加工厂和试验室,但近几年仍不断查破一些安非他命类的毒品加工厂。
第四章:毒品的金三角第七节 当代金三角地区综合毒情
由于缺乏更早期的整个金三角地区的毒品生产综合数据,我们只能从20世纪50年代的材料中得出一些数据,即使如此我们可以看到金三角地区毒品的大致发展脉络:
鸦片产量的发展:
由于国民党残部及其他因素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初,这个地区的鸦片产量约为300吨,到50年代末金三角地区的鸦片产量已经达到500多吨。
受越南战争的影响金三角的罂粟生产自60年代起进入了黄金时代,1961年美国禁毒署在总结世界毒品情况时指出:“缅、老和泰已演变为世界上最大的鸦片生产国,鸦片产量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
受坤沙等贩毒集团的操纵,以及国际毒品市场的扩大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性的毒品问题走向严重的一个时代。联合国禁毒委员会在第七次特别会议上公布的年度报告中称:1980年金三角地区的鸦片产量保持在600吨的水平。
1990年缅北一批新的贩毒势力崛起,毒品种植再一次发生了飞跃式的增加,海洛因的加工能力不断提高。
海洛因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