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40-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言与肺相通。其道路又须详言。气之根在脐下丹田。即网油中一夹室也。由网油走脐旁。上生膈膜。是为膻。由胸膈 
循腔子。上连肺系。气之出路即由此通于肺管。故凡咳嗽。则胸前痒滞。皆膻膈间气。不得利也。欲知膻之治法。当参 
看肺肾三焦包络条。胃为水谷之海。水主化气生津。谷主化液生血。一则糟粕入大肠。一则余沥入膀胱。另详肠胃膀胱 
各条。脾与胃互为功用。又须看脾之作用。 
胸腹者。脏腑之郭也。 
胸内最上为肺。肺下为心。为包络。包络上连肺系。肺系连腔内之薄膜。其膜循腔子而下。是为膻膈大膜。绕肋骨 
一周。连于肝。附于脊。肝体半在膈上。半在膈下。膈附于脊。下行为板油。连于肾系。又下为网油。网油上行而连于 
小肠。胃下行而连于大肠膀胱。是为腹中也。脾在胃后。贴胃。居网油上。网油即三焦也。上胸下腹。均从网油连。及 
以为脏腑之道路。故曰胸腹者。脏腑之宫城也。以部位言之。胸上属肺。胸膺之间属心。胸膺之下属胃。大腹与脐属脾。 
脐又属小肠。脐下属肾。膀胱亦当脐下。故脐下又属膀胱。大肠在膀胱之后。故脐下又属大肠。宜详其层次也。血室乃 
肝所司。血室大于膀胱。故小腹两旁。谓之少腹。乃血室之边际也。属之于肝。少腹上连季胁。亦属肝。季胁上连肋骨 
属胆。分别部居。各从其位。 
腹与胸分三停。上停名胸在膈上心肺包络居之。心与包络。从着脊处油膜中。下通肝肾。肺有薄衣。连及胸内。前 
面之膜为肺。通中下焦之路。肺系上连包络。后着脊。前连胸膈。肝体半在膈上。半在膈下。胃附肺系。透下膈。横曲 
如袋。胃下为小肠。为大肠。为肝胆。是为中停。皆生连油膜之上。即中焦也。脐以下为下停。有膀胱有胞宫。有直肠。 
皆生连油膜上即下焦也。后世不知焦从 。因不知通身之膜。皆是三 。故读经文者。少识精义。西医曰腹内统膜。一 
丽腹里。一包脏腑。一成筋以束脏腑。肝胃脾。小肠大肠横回。直肠上截。子宫蛋核。此被全包。如大肠头。小肠头。 
大肠上下回。直肠中。阴道膀胱。此不全包。如左右肾。此被遮过专。包一脏曰。包膜兼包两脏。曰连膜折叠成筋以束 
脏腑。曰筋膜。西医言膜如此其详。证以三焦之说。而精义始出。 
r胸腹图pt31a30。bmpr 
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前言膻中为气海。是指肺言。此言膻中为心主之宫城。是指包络言。膻为膈。包络居膈之中。故曰膻中。为心主之 
宫城。相心宣化。详十二官条。 
r膻中图pt31a31。bmpr 
此胸下一层膈膜。后着脊。左右连筋骨尽处。中叶连胸之鸠尾。即膈是也。膻之下层通腹中。膻之上层为胸内之薄 
膜。连心系。名包络。又名心主。包络是心外卫。膻中是包络外卫。其形难图。故只图胆以明之。究膻之根附脊骨。与 
肝系相连。而下乃连及肾系。是三焦少阳所发出而布于膈也。 
胃者。太仓也。 
胃主纳谷。故名太仓。胃之所以能纳谷。详十二官条。 
咽喉小肠者。传送也。 
咽喉居胃之上。传送而入。小肠居胃之下。传送而出。二者皆为胃之使。故治咽喉与小肠。宜以胃为主。 
胃五窍者。闾门也。 
医林改错言胃有三窍。上下窍纳谷。传入小肠。又有一窍出水入油膜。西医言胃通体。均有微窍行水入连网。予已 
详胃三焦条。兹云五窍其义尤详。盖上窍主纳水谷者也。下窍入小肠。主化谷之糟粕也。旁窍入三焦。膜油之中。主行 
水之余沥也。中通于脾为一窍。所以化水谷者也。上输于肺。为一窍所以布精汁者也。故云胃五窍者。闾门也。唐宋以 
后。无人知之。即西医剖视。又何尝精细似此。 
r胃五窍图pt31a32。bmpr 
西医言胃有肝膈大筋。胸膈大筋。互相牵住。使不得动。不知胸膈。筋是互通三焦之窍。肝膈筋。是循脊上肺通心 
之窍。内经所谓胃有大络。上通于心也。又曰脾之与胃。以膜相连。故又通脾。西医识其形。而未明其理也。 
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 
二穴在舌下。足少阴肾。主化气上行。气即水也。故气之所至。皆是津液。肾津必上于口。然后气泽能布于下。仲 
景伤寒论。以存津液为主。亦以其气化所存。人赖以生也。可不重欤。二穴举舌。即可逼视。不必再图。 
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 
腰为肾系所贯。脊为髓筋所通。人身骨节。皆主于肾。而生于髓。腰脊为肾。与髓所在。故为身之大关节。凡治骨 
节。当知所主矣。西医脊骨。折剖甚详。然不知脊所重者。全在于腰也。且全身大骨。皆从腰发。原不知肾主骨之理。 
则辨骨无益。 
肢胫者。身之管。以趋翔也。 
肢是手节。胫是足节。其骨最大。中空故名管。管中有髓及脂。以主运动。故能趋翔。西医言手足骨中之髓。与脑 
脊之髓不同。谓其中杂脂油也。不知由脑脊散达肢胫。皆以筋肉相连。肉内有脂油。即附之而入骨。是以手足骨中。均 
杂脂油。脂脾所司。髓是肾所司。兼脂油。是脾肾合致其功。故脾主四肢。肾主肢胫。西医图四肢之骨详矣。惜未知其 
所统属。则治法不明。 
茎委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茎。阴茎。委。垂卵也。机如泰西机器之机。所以出精行溺。精窍通于肾。西医谓睾丸主生精。非也。内宫太监无 
睾丸。友人王东樵。觌面问过太监。亦有精能泄出。可知睾丸。非生精之物。内经明言阴精之候。盖指此耳。溺窍通于 
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故溺窍名为津液之道。究之茎委。乃肝之宗筋。肝脉所绕也。故皆以治肝为主。宗筋主束骨。 
而利机关。故人身之机关。皆听治于此。西医图阴器甚详。然此等物事。人人皆自具之。何待详图。但西医以剖割为治。 
此处为地无多。非详不能下手。若内经仲景之法。针药灵妙。无取刀割之粗。故不须图。且西医图之。而究不知阴器所 
主之妙理也。 
咽喉者。水谷之道也。 
咽喉乃胃之上口。在喉咙之后。主进水谷。故治咽以胃为主。病在咽。则水谷不得下。 
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 
肺之上管为喉咙。在咽之前。主气之呼吸。气不利。声音不利。病在喉也。 
r喉咙图pt31a33。bmpr 
r会厌图pt31a34。bmpr 
西医名为总气管。自肺以下。分支入肾。透入丹田。主吸天阳薰蒸膀胱之水。化气上出。循腹至胸。从肺衣而复归 
于总气管。气从前面出。从后面入。而皆由总气管。故曰所以上下也。 
会厌者。音声之户也。 
会厌在喉咽之两旁。能张能收。食入则收。掩其喉。音出则张开。故曰音声之户。乃喉之门也。当属肺。 
西医名为声管。前为会厌。后为瓢韧骨。两旁皆有内皮。中衬筋膜。收放出声。四围有数十小核。生涕以润声管。 
又云有上下二筋。下筋缓。上筋紧。收放出声。内经云。风寒客于会厌。则暴哑。正此筋不能收放也。 
口唇者。声音之扇也。 
唇开合而后语句清明。故曰声音之扇。口唇属脾。故有脾中风。唇缓失音之证。 
舌者。声音之机也。 
舌者。心之苗。言为心声。故舌能辨音。究音之所。故生则□□□□□□□。后能发音。 
r舌图pt31a35。bmpr 
机者谓其伸缩转掉。声只是响出于喉。音则分宫商征角羽。其辨在舌。肾津上廉泉至英穴。以出于舌。则滑利。声 
清。舌属心火。赖肾水济之。肾脉络舌。所以转舌也。 
r悬雍垂图pt31a36。bmpr 
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 
喉间之上 。有如悬雍之下垂。俗名帝丁。音从此出。故曰音声之关。此属之肺。 
余见哑人。皆无 上帝丁。盖会厌大张。无关闭则气不收束。气散而不能成音也。俗名咽舌。谓食入则掩其喉。不 
令水谷入内也。然哑人无帝丁。水谷亦不得入气管中。则帝丁者。实主音声而为之关键也。居气管之口。当属于肺。 
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 
颃颡即上 。气从此分出于口为唾。分出于鼻为涕。故曰分气之所泄也。 
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 
横骨在舌本。心存神而开窍于舌。故横骨为其所使。以为发舌之机。此数节详论咽喉口舌发音之道。可以得治法矣。 
r横骨图pt31a37。bmpr 
此西医所图。名环韧骨。在会厌之下。当会厌。又有半边韧骨。名为会厌韧骨。与舌根相连。主发舌者也。韧骨以 
膜相连。又有筋牵之。最灵动。以供心神肺气之所使神与气当分论。 
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 
前言肝开窍于目。言其大要也。此言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则分析更微矣。夫肝脉入脑。通于目系。故开窍 
于目。至五脏六腑。所以通于目者。西医云脑气筋。通各脏腑。据此则各脏腑之精。循脑筋而上注于目也。 
骨之精为瞳子。 
瞳神属肾。故其色极黑。肾主骨故曰骨之梢为瞳子。凡病瞳子多是肾虚。 
筋之精为黑眼。 
肝主筋。肝之精汁。上注为眼黑珠。眼科书谓之风轮。亦以肝主风也。治黑珠。当以肝为主。 
血之精为络。 
白珠外有红肉裹之。而结于大眼角内者。即络也。乃血之精。属之于心。凡起血翳均当治心血。 
气之精为白眼。 
气属于肺白眼生病。多是肺受湿热。 
肌肉之精为约束。 
约束即眼皮。乃阳明。胃脉所绕。为脾经肌肉之精所结聚。凡是肿烂涩痒。皆脾经风湿热也。 
裹结筋骨气血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此又总言目系入于脑中。而通于脑后。以见五脏之精。全由脑入目可以知治目之路径矣。大指治气轮血轮肉轮。药 
气可由喉咙顽颡。而上通于脑。其路最捷易治。治黑珠必循肝脉而上入于脑其路略深。治瞳子必由肾督。脉而上入。于 
脑其路更深未。易治也。 
r目图pt31a38。bmpr 
西医有衣筋肌折之辨。亦云详矣。然不能分出脏腑所属。则不得其治法惟内经五层眼。皮为肉轮。红筋络之为血轮。 
白珠为气轮黑珠为风轮。瞳子为水轮分此五脏则义有所归再者目系入脑而贯项后。所以瞳人反背。脑后可针虽西医未究 
到此。 
诸脉皆属于目。 
太阳脉终目内 。少阳脉终目外 。阳明脉绕眼。终目下承泪穴。厥阴脉入脑而交于目系。肾之督脉。入脑通于目 
系。手少阴心之脉。其支者。上挟咽系目系。惟太阴之脉。不上于目故曰诸脉皆属于目。 
诸髓皆属于脑。 
西医言手足骨中之髓。与脑髓不同。不知实发源于脑髓。散走诸骨。每骨节有筋脉油膜相连。故诸骨中之髓。杂有 
油膜血丝。其实诸髓。皆属于脑。而脑髓又生于肾也。 
诸筋皆属于节。 
节者。骨节也。骨属肾水。筋属肝木。水生木。故骨节。之间亦生筋而筋又为骨之使也。凡病骨节。皆责于筋西医 
详骨与髓。而于筋甚略。因彼但以运动属之脑气。不以为筋所主也。然使无筋。则骨不联。属又乌能运动哉。 
诸血皆属于心。 
血有肝藏脾统之说。然营运在脾。敛戢在肝。而生复周回均在于心观西医血管图。可知诸血皆属于心。详心生血条。 
诸气皆属于肺。 
气之源在肾。详膀胱天癸营卫条。而此云属肺者。以气之总管在肺。故肺主制节。司肾气之出纳。而又制节肝气。 
使不得逆制节脾气使不得泄制节心气。使不得越肺之气治而各脏之气皆治矣。 
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性命者也。 
人之知觉性也。人之生死命也。性在心。故字从心。命在肾。故肾系曰命门。有此性命。人乃得生。其所以奉生而 
周于性命之间者。则又赖乎精神。神藏于心。性之所在也。精藏于肾。命之所在也。究精所由生。则是气之变化究神所 
由生。则是血之功用故先言血气。从言精神。而推极于性命中国注家。尚多囫囵。何况西医之泥于迹者哉。详心肾各条。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荣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内经名脉。西医名管其实一也。西医详绘管窍。然不能分出经名。不知十二经。与奇经八脉。达于周身。以行血气。 
使内阴外阳筋骨关节无所不周病则按经施治。自然得效。经脉。以行气血则不得单指血管言也。按西医有脉鞘。是连膜 
或筋膜包裹脉管回管脑筋不等。内经所谓经脉。亦非西医所能尽见。比如督脉是。行气者也。比如任脉是行血者也。二 
脉已显然不同。安得执西说之死法以衡之。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卫气已详营卫条分。肉即在内之赤肉。与外之白肉。有分别者也。卫气由内达外。先从分肉而出。以温分肉后肉皮 
肤最外一层。阳气由内充于外。以卫皮毛。此为卫气之能事也。详膀胱营卫条。腠理乃分肉之外。皮肤之内。油膜是也。 
有绉纹。故曰腠理。内发于三焦。乃卫气所行之道路故气足则肥。卫气昼行于阳。则目张而寤气达于外。不畏风寒夜行 
于阴则目闭而寐。气敛于内故必拥。被以卫阳。入里则畏外寒也。此皆卫气司开阖之验。详营卫太阳各条。西医不知也。 
r卫分肉图pt31a39。bmpr 
此西医汗管汗核图也。言汗管。或藏腠中或隐腠下。缠如螺丝透至皮肤外。而汗出焉。然西医不知汗所从生。实在 
膀胱化气由三焦连网。以达于皮毛也。凡人暑时。饮水多出汗亦多。而小便反少。是水从皮毛而泻。则不下走膀胱。足 
见汗之根源。生于膀胱为卫气之所发泄。 
r皮毛图pt31a40。bmpr 
此西人用显镜。托大毛皮之形。毛根附近有油核。是血脉散于膜中而成者也。又有汗核汗管。附毛而生。盖毛皆为 
血之余而非。血所生也。血从气化。随卫气达于腠理。然后发出。故拔视毛根只见油与水而不见血也。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此又言重脾肾二者。一主先天。一主后天。为人身之本也肾藏志。志定则足以。御肾精御心。神使不得妄动。志定 
则足以收肝魂收肺魄。使不得妄越。脾藏意。主思虑。故能令寒温适其宜喜怒。和其节志之与意。不綦重哉。西医但以 
知觉。全归于脑。而七情不分。性命不辨。彼之志意与中国同。而何尝知志意所司哉。 
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 
女子经脉不流行。则月信错乱。周身作痛。男子虽无月信亦有经脉不流行之证。内外阴阳。十二经脉。皆血所营周 
覆祷者也。筋骨关节皆血所贯注者也。故必血和而后能流行营覆。 
必血和而后能劲强清利。反此者皆宜理血。此论营血。西医有血脉图。然但图血出之道。未图血回之管。又不能分 
出十二经脉。无当于治。故不载之。夫彼所以不图回血管者。以一来一回纷而难辨也。夫彼既有难辨之处。宜其不知经 
脉之说也。 
r血脉图pt31a41。bmpr 
此西医脉管图。只是血营运而出之管。非回血管也。西人执此。辨中国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以为无其事也。医 
林改错。亦谓经脉无凭。不知彼皆剖割死人。安能复辨经穴。且经道非血管也。故内经言某经多血少气。某经多气少血。 
足见经道。统血气而言不得。以血管气管当之也。西医言人别有自和脑筋随各脏腑而异用。或包筋包。骨。包血管。包 
气管。或散或合西医此说似。即内经所言之经道惜西人不通华文。于内经未深考也。况任脉专。主血督脉专主气安得以 
血管当经脉之说哉。 
卫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泽。腠理致密矣。 
此论卫气。已详上及膀胱条。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志和则先天肾无病。意和则后天脾无病。故有此效。详上。 
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 
此节与上相联。乃申明脾藏意适寒温之义。寒温和则脾气冲和。故六腑能化水谷脾主肌肉。不作风痹等证。脾统血。 
主肢节和则皆得通利而安矣。 
卷首详论脏腑。其有未经论及者。皆补于此。人身之气化形质已赅备矣。虽西医剖视。而亦不及内经之精。 

下卷
五脏所伤
属性:人必脏腑血气。先有亏损。然后生病。故论病机。先言五脏所伤。 
忧愁思虑则伤心 
心为火脏火气宣明。则能化生血液。流畅筋脉。血脉流行。则其志常喜若反乎喜而为忧愁。思虑。则心气遏抑火郁 
血滞。故伤心也。治宜宣达心阳。通畅血脉又常以喜胜忧虑。斯愈矣。 
形寒饮冷则伤肺。 
肺金畏火。自然惧热。此又云畏寒冷者何也。盖肺之体虽是阴金。而肺之用实主阳气。气布于外则为卫阳以充皮毛 
若衣服失。宜外形受寒则皮毛洒淅。渐入腠理。发热动饮为咳喘等症。治宜温散气布于内。则为宗气以司呼吸散津于脾 
下。输膀胱。若饮水浆果瓜之属。多受冷气。则阳气不能布化水饮停积。为咳喘癖痛等症。治宜温降。 
悲怒气逆则伤肝。 
悲者肺主之。过悲则金来克木。木不能达。怒者肝主之。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