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海经的智慧-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次四经中有一种恐怖的野兽,“太山,有兽焉,其状如牜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    
    这是比西王母还恐怖的动物,行草则死可以说是这动物有剧毒,或者它太能吃等其他原因,但这行水则竭怎么解释?如果是慢慢的蒸发,古人是无法观察得到的。太能喝?我不敢考虑夸父这样有本领的神话人物。    
    我知道小陨石能够让水立刻枯干,那是高温的缘故,但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生物存在什么本领能够“行水则竭”,而这种动物,山经却没认为它很奇怪,甚至连个‘神兽怪兽’的称号也得不到。    
    山经动物卷综述:从上文的略论看出,山经的绝大部分怪异生物都是可以理解的,或者因为词汇缺乏、拼凑类比模糊造成了误解;或者因为概念不明确,把昆虫当成了鸟兽;或者是因为基因突变,真的就存在那种4首16足的连体猫、四脚鸭、三腿青蛙、两头蛇、雌雄同体的北极熊。总体来说,山经对动物的描述是真实可信的,只有一小部分我们无法解释。    
    难点在于,大量存在的生物变异、已经灭绝几万年的长毛犀象、美洲独有的犰狳,这些都在向我们展示一个诡异的年代,似乎我们的祖先比我们想象的要古老的多,而且见识也要宽广得多。


第二部分 劫后余生的世界地理卷杂论

    五藏山经记载的山脉地理,像天书一样困扰着人们,在这方面,我并没有太好的见解,只能提出一些问题,留待后来人明查吧。    
    一、南山经    
    根据动物卷对犀牛的分析,知道南山经在一个寒冷地带,虽然寒冷,但它并不一定在北方,因为山经记述的年代很接近第四纪冰川期,或者更早,气候寒冷也说得过去。    
    南山首经是一列由西向东的山脉,自西海招摇山至东海箕尾山,共十山,两千九百五十里!    
    南次二经自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毗)至东海漆吴山,共十七山,七千二百里!    
    南次三经自天虞山至南禺山,共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途经渤海)    
    仔细比较这三个数字,会发现一个古怪的问题,从西海至东海(南山首经)只有两千九百五十里;而南次二经由东海出发向西七千二百里却还没有到西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可以推测,西海是一个距离东海很近的内陆湖(当然现在可能消失了),南山首经起于这个内陆湖,而南次二经则离这内陆湖很远,超过这个内陆湖一直向西延伸直至沙漠。    
    二、北山经    
    前文说过,《南山经》在北方,那么《北山经》在南方吗?似乎看不出这样的痕迹。北山经三条山脉基本上都是由南向北的,而且跨度非常大。    
    北山首经中记载了“潘侯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或曰旄牛”,牦牛是一种生活在寒带或高原的动物,在热带它活不下来。“小咸山,无草木,冬夏有雪。”冬夏有雪也必然是高原地带或寒带,如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雪山。“敦薨山,其兽多兕,旄牛。”兕,被认为是一种犀牛,而牦牛和它生活在一起,这在前文已经讨论过了。    
    也就是说北山首经在‘冬夏有雪’、“牦牛”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它记载的不可能是热带地区,只可能是从高原地区、或从寒带地区向南延伸5490里。    
    北次二经也是如此,“狂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姑灌山,无草木。是山也,科夏有雪。”这两座相隔千里的山脉都是冬夏有雪,也就是说,北次二经处在非常辽阔的高原上或者纬度跨度非常大的寒带上。    
    其中有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句子,在距离北海300里的地方,有一座洹山,“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百果树生之。其下多怪蛇。”    
    树高百仞,‘仞’是一个度量单位,而中国的度量单位极度混乱,不要说无法确定《山经》的成书年代,就算是确定《山经》的成书年代是汉朝,汉朝的度量也是混乱的。周制八尺为一仞,秦汉制六尺为一仞,周朝一尺多长估计还没定论,商尺一尺等于16。95厘米(根据安阳殷墟出土的商尺,一说为16。8cm)。汉尺一般在21。25~23。75厘米,但是汉朝的建筑体系非常完整,而主宰这套建筑体系的尺度却是鲁班尺,俗称木工尺,木工尺更是混乱,有的一尺31。1厘米,有的27。77厘米。    
    所以说种种原因导致‘树高百仞’根本无法精确估计,而且‘树高百仞’也有可能是观测者估算的。    
    那么我们就来按照汉制来估算一下,100*6*20=12000厘米=120米。有这么高的树吗?当然有,不过极度稀少,在加利福尼亚和俄勒冈的红杉树现存最高的有112米(在加利福尼亚红杉国家公园里),据说还有140米高的,没考证过。    
    《北山经》的作者说谎了吗?“树高百仞”!他没亲见过怎么能想象得出这么高的树。《神异经》中也有记载:“东方有树焉,高八十丈,敷张自辅,叶长一丈,广六尺,名曰扶桑,有椹焉,长三尺五寸。”从高度来讲,《神异经》也没说谎,但那么大叶子的树的确没见过,没见过我就敢说它在说谎?    
    见过红杉或它的照片的人,应该对“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有个深刻的理解,那红杉树是直耸朝天,从下面仰望的话,根本看不见树枝,光溜溜的顶着个大帽子。    
    不过疑问还是有的,加利福尼亚靠的不是北海是太平洋,而三桑树却离北海只有300里。红杉树属于常绿针叶树,而生存在北海附近的树却应该是落叶针叶树。这说明高大的三桑树另有物种,不过已经找不到了,但它曾经的存在却绝不是天方夜谭。    
    另有一个小发现,现在还没有证据证实,权且当作家常,‘杉’字怎么读?你读来听听,我怕你不小心读成‘三’或‘桑’。    
    接着来看北次三经,北次三经仍然有冬夏有雪的现象,“空桑山,无草木,冬夏有雪。”这是个孤证,无法证明北次三经在寒带。但是我们可以暂时绕开这个问题,看看北次三经有多特殊。    
    北次三经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奇长无比,“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这是五藏山经中最长的一列山脉。古华里和现在的公里怎么换算?坦白的说,我不知道。古人的长度基本单位是‘尺’,五尺为一步,三百步为一里。汉代一里为三百六十步,每步六尺,每尺合0。231米,一里约合498。96米,跟现在差不多。    
    仍然用汉制估算吧,12000多里???你知道什么概念么?如果你手边有世界地图的话,用尺子量一下太行山到北冰洋的距离,吓你一跳,才4500~5000公里之间。难道古人真的走到北冰洋了?那到未必,因为北次三经从太行山出发先向东海前进,为什么呢?因为北次三经提到了“发鸠之山,有鸟焉,名曰精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是说发鸠山离东海不会很远。


第二部分 劫后余生的世界地理卷杂论(2)

    也就是说北次三经从太行山向东至发鸠山然后折向北方(当然有不少向东北方向前进的),如果你把北次三经的路线图用一定比例尺大致画下来的话,然后量一下垂直距离,你会发现非常非常接近4500~5000公里这个数值。虽然山经中的太行山未必是现在的太行山,但这是巧合吗?    
    综合一下就是,北山经基本上都坐落在寒带,百仞三桑树的奇特告诉我们,它绝不是古人凭空想象出的奇树,古人必有所闻或所见而后载。三桑树却只离北海300里。而北次三经的长度却远远超出了古人的测量能力,先不说有没有计里鼓车,即便有车,有路吗?即便有路,怎么沙行?怎么水行?这不是简单的航海,还要穿越沙漠,穿越河流。“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雁门之山”、“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泽”、“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    
    不要讲什么飞行器之类的神话,那不可信,“大咸之山,无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如果有飞行器的话,古人也不至于望山兴叹了,因为他上不去。他们上不去的山很多很多,这里就不列举了。    
    三、西山经    
    如果比较一下五藏山经,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北山经是一片蛮荒之地(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东山经和南山经则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绵延数千里,有草木的山都不多),中山经则可称为鱼米之乡(富庶的不得了),最奇怪的就是西山经了,我只能用一种顶礼膜拜的心情来形容它,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西山经并非三言两语可以描述的,我们还是从最神奇的一座山开始说吧,这就是昆仑山。对昆仑山的探求,是数千年来中国人的梦想,从汉武帝开始,到近代的学者如苏雪林等等,都对昆仑山下过无数的功夫。汉武帝是为了成仙,正赶上张骞出塞,就让张骞按照古图溯源,希望能找到昆仑山。张骞比较老实,说没找到,太史公就一阵冷笑,“《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隐避为光明者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张骞之使大夏也,穷河源,恶睹所谓昆仑者乎?”汉武帝不甘心,又派人去找,结果还是无功而返,最后随便指了个山(于阗)当作昆仑山。太史公此处是怀疑《禹本纪》、《山海经》的可信性,他认为《尚书》更可信一点,这无可厚非。昆仑山在哪?我不知道,不过可以找一些能有点线索的山来看看。    
    “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虫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这是五藏山经中唯一记载的有高度的山。“五千仞”,按照汉制来估算在六千米以上。    
    疑点很多,一、为什么五藏山经中只有这座山才记载了高度?二、这个“五千仞”是垂直高度(海拔高度)还是斜坡长度?三、为什么鸟兽莫居的地方却有六足四翼的昆虫?    
    如果太华山的高度是估测的,随口胡说的,那么其他的山为什么没有估测高度,这不可理解。如果太华山的高度是精确测量的,那么其他的小山为什么不可以精确测量?都不可能,古人没有能力精确测量,但是古人也没有信口开河的估测所有的山,他们相当老实。    
    那么,他们怎么莫名其妙的知道了太华山的高度?有一个最简单的解释,那就是传说或者别人告诉他们的。谁告诉他们的?就是禹那样有知识的人。假设你去非洲领导土著,土著们普查地理的时候,发现了一座非常高的高山,很惊讶,你可能就会告诉他们那座山的高度。至于其他的小山的高度,我想你的记忆力不至于那么好。    
    至于那种高山上的昆虫,我们还是来找一个牵强的例子,在海拔六千米以上的地方昆虫能够生存的确是个奇迹,在青海省囊谦县,距离县城20公里的尕布罗亚果山海拔5214米,终年积雪不化,那里有一种闻名世界的特产,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比较复杂,我这方面知识比较欠缺,只能简略的说说,冬虫夏草是一种学名为麦角菌科冬虫夏草菌(真菌,又名中华虫草菌)Cordyceps sinensis (Berk。)Sacc子座或冬虫夏草菌(真菌)其它种别寄生于一种学术名为鳞翅目蝙蝠科昆虫虫草蝙蝠Hepialus armoricanus Oberthur幼虫上的子座或蝙蝠科其它种别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冬虫夏草属于菌藻类生物。    
    这段比较复杂,通俗的来说,就是真菌寄生在蝙蝠蛾的幼虫上,冬天还是条虫子,夏天就死了变成了草。这种肥(虫遗)是不是冬虫夏草?可以不必太关心,但山经的作者说五千仞的高山上鸟兽莫居、有昆虫,却一点没有说错,如此确凿的谎话即便汉朝人也编不出,唯一的可能就是亲身观察过!    
    山海经被人垢病的地方很多集中在西山经,主要原因就是西山经出现了大量的韵文,如“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他们的韵文用的比我都好,诸如此类的韵文不胜枚举。所以有人根据这来指责山经伪作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要记住,这些韵文集中的出现西次三经之中,也就是昆仑山脉,帝、西王母、诸神集中的出现一起,无数神奇的物种、神鸟怪鸟神兽怪兽出现在这一地带,“多怪鸟兽”、“万物无不有焉”这类的感叹层出不穷。    
    这样神奇的地界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可能是后人补缀的,当然最好笑的是,在西王母所居的玉山,向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也就是说西王母住的地方并不是骄傲的不得了,和不毛之地紧挨着。也就是说,西山经的作者在竭尽全力描述西次三经神奇的世界的同时,他并没有忘记他的职责,实话实说。如果我来伪作西山经,我一定会把西王母附近的地方也描写成人间仙境,以彰显西王母的尊贵,但山经的作者没有这么做。轩辕丘西三百里,便是“万物无不有焉”的积石山。


第二部分 劫后余生的世界地理卷杂论(3)

    四、东山经    
    关于东山经的地理位置,似乎没有明确的特征指示它的方位,无法确定它在东方还是西方,也无法确定他在南方还是北方(偶尔有北海的提及)。    
    在蛛丝马迹之中,我们找到了一个极端古怪的例证,然而我已经没有勇气给这个例证下一个结论。东次二经“余峨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类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犰狳,其鸣自詨,见则螽蝗为败。    
    存在两种犰狳,一种是分布于美洲的贫齿目犰狳科(Armadillo),见过Armadillo的人会不约而同的有种感觉,这小东西的确很象兔子,尤其是一对长耳朵。另一种是记载于东山经中的犰狳。山经中的犰狳与Armadillo是如此的惟妙惟肖,体形象兔子,一个尖嘴,一条象蛇一样的尾巴,甚至连习性也与Armadillo不差分毫,Armadillo是种有甲的动物,一旦遇到危险,它就会缩成一团,这岂不是惟妙惟肖的“见人则眠”?    
    有很多人认为犰狳可能是一种穿山甲,实际上穿山甲怎么看都不象兔子,因为它没有兔子一样的耳朵,体形差距也比较大。    
    那么,是谁把Armadillo翻译成“犰狳”的?这个问题极度艰难,我在耗费几个月的时间后不得不放弃追问。始作蛹者大概是1922年出版的《动物学大辞典》(杜亚泉主编,此人是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中的编者,由于年代错裂,资料匮乏,已经无从考证。    
    另外一个比较新鲜的论点是一个英国人,英国前海军军官、业余历史学家孟席斯(GavinMenzies)提出的,他的观点是“郑和先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他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证据,“郑和从14051433年间7次远航,1430年出版的《异域图志》中画有各大洲特有的动物,如印度的狮子和大象、非洲的斑马和长颈鹿、南美的犰狳、美洲豹和磨齿兽。”    
    不幸的是,我没有机会见到《异域图志》中犰狳的画像,所以孟席斯的观点无法成为我的证据。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我们老祖宗的《山海经》记述了一种亚洲大陆上不存在的类似Armadillo的小动物,这绝对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要么我们这块大地上曾经存在过那种类似兔子的小东西,要么我的老祖宗莫名其妙的去了美洲考察。    
    无独有偶的是,一位类似旅游者的美国人亨利艾特?墨兹,她徒步走过了一条条山脉,她得出一个怪异的结论,她说《东山经》在美洲。(详文见《淡淡的墨痕》即《PALE INK》,中文译著名为《几近褪色的记录》)    
    “第一列山脉,起自今美国怀俄明州,至得克萨斯的格兰德河止,共12座山。将古华里换算为英里,与《东山经》中第一列山的距离完全相符。    
    第二列山脉,起于加拿大的曼尼托巴的温尼泊,止于墨西哥的马萨特兰,共17座山。距离与《东山经》第二列山脉相合。    
    第三列山脉是沿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完全走太平洋海岸航行,起于阿拉斯加的怀尔沃德山,至加州的圣巴巴拉,共9座山。距离也与《东山经》所列第三条山脉相符。    
    第四列山脉,起于华盛顿州的雷尼尔火山,经俄勒冈州到内华达州北部,共8座山,距离与《东山经》第四列山相合”    
    对照我手中的中国地图出版社的《最新世界地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