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89-古今名医汇粹-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兼见相胜之色,且天然不泽,是色脉之不相应也。虽云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留于五脏, 
气归权衡,今毛折是精气 
不输皮毛也,毛脉之精不合矣。此色诊之易见也。 
见真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 
必因于胃气,乃致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真气衰也。故病甚 
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此论真藏而拈胃气为本,最为发明显切。夫五脏虽各有本气以主时,要必得胃气之赡养,而其真 
得藏焉。如心脉之累累连珠,肾脉之喘喘累累以下,皆形容其藏之得胃以为脏真,故浮而不浮,沉而不沉, 
急而不急,缓而不缓,有神存于其间,此能以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若喘喘连属以下,则五脏之邪气 
胜而真气衰矣。若胃气竭绝,已不能自至于手太阴,亦不能复藏其神而真脏见,胃家饷绝,真神孤削,故 
其恶见如此。是以古圣于四时五脏,皆占胃气以为本也。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阳胜急曰弦,阳绝而亟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此言钩、弦、毛、石之正象,以为诸脉之准则也。经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阳者 
,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名曰一阳。此一阳者,阳之盛,即太阳也,为心家主脉,其气纯和而一,正心脉 
之得其平者也。钩脉主夏,故鼓一阳曰钩。 
又云∶三阴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命曰一阴。清静为阴,而勿沉者,正清轻之谓,当 敛燥金之 
时,而其气不沉于下,而渐收于上,清明之极,故谓之鼓一阴曰毛,此正肺脉应秋之和也。 
至于弦者,本阴部厥阴之脉。厥阴为阴中之少阳,木性本达,方沉厥阴之下,与厥阴争而直上,是 
以阳胜急而弦。要 
其主春者,惟少阳令之,春生则木气已发,软弱轻虚,端直以长,斯谓之主春之弦。不然,阳之胜急, 
正仲景所谓残贼之脉也,弦脉本象如此,故谓阳胜急曰弦。 
肾为阴中之太阴,水体沉滑之极,此为阳绝不至,而阴独至。阴独至,则至搏而沉,动而且坚,故 
曰石也。 
若夫阴阳之相过,则阴阳之交驰者也,诸家注皆以为脾脉。然以溜言之,非脾脉之正,不可以脾言。然其 
脉顺而不逆,去而不滞,滑而不衰败,绝似少阳之脉,故曰溜。本文举此以明阴阳之交者耳。若夫脾脉 
在诸脏,善者不可得而见,故不拈出,欲人体认也。 

卷二脉要集
三阴三阳藏象脉法
属性:太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曰∶少阳藏何象?曰∶象一阳也。一阴误文,阴藏者,滑而不实 
也。曰∶阳明藏何象?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此名象藏者,六经之本脉也。象三阳而浮者,太阳主表,为诸阳之极盛而在上,故象三阳而浮也。 
象一阳者,轻虚以滑是也,象大浮者,阳明胃气之海,其气本大而升,故象浮大也。太阴脏搏,言伏鼓者 
,伏言其主阴主内,鼓言其有力,所谓大而缓,不浮者也。二阴搏至,即所谓沉滑者也。其一阳藏者, 
滑而不实句,实一阴之误文。盖滑而不实,可言一阴,而不可言一阳。一阳者,轻虚带滑,其滑从浮见。 
一阴者,滑而不实,其不实从滑见。要其地为纯阴,阳之所起,实在于此,此为阴阳相错之地,不沉为阴, 
故滑而不实也。 
所谓三阳者,太阳也。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 
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 
所谓二阳者,阳明也。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 
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 
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 
一阴独至,钩而滑,经绝,气浮不鼓。 
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谬通五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前明六经之脉象,此明六部之至寸口而弦急者,当察也。太阳当浮,今乃带弦,则当约以四时高 
下之度而决断之,必又察以心,而合之阴阳之论。此不特太阳而然,凡五部皆然也。 
阳明浮大,今弦沉急不鼓,是阴胜阳,木乘土也。若是炅至以病,是阳明之阴绝,死矣。 
少阳之脉轻虚以滑,今至手太阴上出人迎,脉来弦急而长,浮露不断,则失其所以为少阳矣 
。若弦急太甚,是真脏脉见,谓之专阴,可以征其死也。 
三阴即脾,故为六经之所主,有母万物之象,和缓基本脉。今见伏鼓不浮,则阴盛阳衰,当病上焦 
空虚,志心为阴所伤,皆致不足,故曰上空志心。 
二阴至肺者,肾脉上行入肺,出气口,又主水,与肺行降下之令,通调水道,其气归膀胱也。肾能 
升降,又即与脾胃,知升降之柄,故曰外连脾胃。外者肾,对肺言,即二阴,为里之义。 
一阴独至,则经绝于中,气浮于外,故不能鼓,钩而滑,但弦无胃,生意竭矣。 
此六脉者,阴阳皆至于手太阳,是交属相并,谬通五脏,故能合于阴阳也。张景岳曰∶六脉之交, 
至有先后,有以阴见阳者,有以阳见阴者。阳脉先至,阴脉后至,则阳为主而阴为客;阴脉先至,阳 
脉后至,则阴为主而阳为客。主先至为主,后至为客之谓也。然至有常变,有真假。常阳变阴,常 
阴变阳,常者主也,变者客也。变有真假,真变则殆,假变无虞,真者主也,假者客也。客主之义,有 
脉体焉,有运气焉,有久暂焉,有顺逆焉,有主之先而后之客者焉,诊之精妙在此。 

卷二脉要集
附六经主用发明说
属性:罗东逸曰,人身之正,有三阴三阳之经,分主周身。然其经皆起于足,三阳为外,三阴为内。 
故足太阳之经,从巅顶头项而下五行,居身之背,以至于足。足阳明从额颅颈喉而下,亦五行,居身之前 
,以至于足。足少阳从耳前后下胁身畔, 
而居身之两胁,以至于足,此足三阳之周身,所以主外也。至于三阴,足太阴为后天六经之主,足少阴为 
先天藏精之腑,足厥阴为阴阳生气之根,所以立人之命蒂者,尽足三阴也。 
若手之六经,虽与足六经出入相连,而手少阴心,君主清静高拱,太阴肺调元行气,包络为佐贰臣 
,二肠三焦,器能传化之官耳。其经位则见于两臂,地既不多,而所伤之病皆自足六经及之。此仲景于伤 
寒止立足六经,而不立手经,为古圣传述,为后学发蒙也。 
盖手六经缘与足六经相络上下,故详之十二经。其实此六经之阴阳,皆足六经之附庸也。末学不 
察,见古经三阳之文,遂以膀胱与小肠双举,二阳则大肠与胃双举,辄以附庸为主用,轻重失宜。不知手 
经缘与足经相接,非谓附庸能与天运四时同体也。此义不明,乃自命为名家者,亦堕此云雾,为之一概。 

卷二脉要集
脉有逆从阴阳
属性: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必败, 
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 
,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其脉绝不来,若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逆从之例三条,一以反四时,一以反病体,一以形脉相反。凡逆从之见有余不足轻重,皆可知矣。 
按阴阳逆从四字,是诊脉辨病之要法。诸脉异等,脏腑异情,四时异宜,死生之辨,皆以此四字别之 
。故胃气、四时、五脏诸脉之形,为诊家之经;阴阳逆从,为诊家之纬。 

卷二脉要集
脉之大要
属性:夫脉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心烦,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则气胀,代则气衰, 
细则气少,浑浑其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者,死。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 
少血,小者气血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少血少气,微有寒。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 
脉之浮沉及与人迎寸口气大小等者,病难已,病之在脏,沉而大者易已,小者为逆;病之在腑, 
浮而大者易已。人迎盛者伤于寒,气口大伤于食。 
沉细悬绝者为阴,盛躁喘数者为阳。 
邪气来,紧而疾;谷气来,徐而和。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三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 
皆相失者死。 
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脉虽独调,与中脏相失者死。 
中部之脉相减者死。 
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甚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 
反者死。 
色脉已定,别之奈何?岐伯曰∶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 
张景岳曰∶脉之见象,阴阳而已。本经谓三阳搏而勿浮,三阴搏而勿沉,是则虽有一阳、二阳、三阳 
之分,而总在勿浮之例∶虽有一阴、二阴、三阴之分,而总在勿沉之例。可 
见胃气之本,不大不小,不浮不沉,不迟不数,滑而不涩,此太和之人也。一自邪气胜而正气衰 
,胃气竭而脏气见,遂有 
太过不及之病形与脉象俱见,于是有浮、沉、大、小、缓、急、滑、涩八者之脉见。夫八者之脉,皆病 
脉也,然各有所主,有于中者必形于外,要其微甚悬绝之相去,即可得之气血多少,死生之诊。故其诊法 
虽有不同,而大要则有所定,所谓知要者一言而终也。 

卷二脉要集
推按法
属性: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疾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 
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此系以手推病法,亦诊例也。 
柯韵伯曰∶按脉内侧推而外,欲候筋骨、气血、肌肉等病,脉反内着,知病已在内,故牢不可移, 
是胸腹有积聚为患,故脉如是也。推脉外侧而内求之,以候胸腹诸病,指欲内而脉反外鼓,是病已外发,气 
从外向,形身有热,为可证矣。 
寸脉为阳而主降,反脉为阴而主升,天地气交,火既济之理也。按寸推而上之,究其胸喉以上之病, 
其脉气上而不下,是阳虚而不降,则阴中无阳,腰足清也。按尺推而下之,究其小腹腰股膝胫中病,其脉下 
而不上,是阴虚而气不上升,阳中无阴,头项痛可知也。 
不内不外,是脉气有余;不上不下,皆因脉气不足。然阴阳外降以为和,及其偏胜,则阳下陷入阴 
中而发热,阴气 
上入阳中而脑髓恶寒,更可以上下之法神而明之矣。 
按之至骨,所以候肾。举指不实,便是少气,肾附腰脊,故痛,精髓不足,故身有痹也。 

卷二脉要集
脉主病
属性: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 
粗大者,浮洪之类,阳实阴虚,故为内热。上实者寸盛,下虚者尺弱,皆阳强之脉,故为阳厥巅 
顶之疾。 
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阳气受也。 
来之徐,知上之虚,皆阳不足也。阳虚必恶风。 
有脉俱沉细者,少阴厥也。 
沉细肾脉,兼数则热,阴中有火,此少阴之厥也。然愈虚则愈数。沉细之数,厥则何疑?又不 
可以火断也。 
沉细数散者,寒热也。 
沉细为阴,数散为阳,阴脉数散,阴不固也。故或入之阴,或出之阳,而为来往寒热也。 
浮而散者为 仆。 
浮者阴不足,散者神不守,浮而散,阴气脱,故为 仆。 
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数动阳脉也,一代阳邪伤其血气也,故为泄脓血。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肺之壅,喘而两胁满,肝壅,两胁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壅, 
胁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 大跛,易偏枯。 
满,邪气壅滞而为胀满也。三经皆能为满,若其脉实,当为浮肿。肺居膈上,其系横出腋下,故肺 
壅则喘而两胁满。肝 
之脉环阴器布胁肋,故壅则两胁满不得小便。肝主惊,卧则愈壅,故多惊也。肾脉循内踝,上 出 ,络膀 
胱而上行,故壅则胁下至少腹满也。或肿或消,是谓大小跛。易偏枯,不能营运所致。 
心脉满大,痫螈筋挛。肝脉小急,痫螈筋挛。 
心脉满大,火有余也;火盛则血涸。故痫螈筋挛。肝藏血,小为血不足,急为邪有余,故为是病。 
夫痫螈筋挛病一也,而心肝二经皆有之,一以内热,一以风寒,寒热不同,血衰一也。 
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己。 
骛,驰骤也。惊骇肝病,肝脉急乱,因惊而然。此特一时气逆耳,通则无喑也。 
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三脉细小而急,阴邪聚于阴分也,故当随经而为瘕。 
肝肾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 
水病有阴阳,肾肝在下,肝主风,肾主水。俱沉者阴中阴病也,石水凝结少腹,沉坚在下。俱浮 
者阴中阳病也,风水游行四体,泛浮于上。并虚者,一为根本,一为发生,根本空虚,有表无里,当死。 
并小真阴虚,小而兼弦木邪胜,气虚胆怯,故为欲惊。 
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 
疝者,寒气结聚所为。急者,挟肝邪。沉者,在阴分。沉急而大,阴邪盛也。肝肾之脉络小腹,结于 
阴器,寒邪居之,故疝,按疝病乃寒邪挟肝邪之证,或结小腹,或结睾丸,或结于丸之左右上下。而筋急 
绞痛,脉必急搏者,多以寒邪结聚阴分,而挟风木之气也。经曰肝风疝,脾风疝,皆兼一风字,其必挟肝邪 
可知。 
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 
心脉搏滑急,寒挟肝邪乘心。肺沉搏,寒挟肝邪乘肺。 
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 
三阳,太阳也。三阴,太阴也。阳为瘕聚,阴为疝气。凡脉急,皆邪盛也。寒邪气聚,皆可名疝, 
故五脏皆有之。 
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 
二阴,少阴也。二阳,阳明也。脉急者为风寒邪乘心肾,故为痫为厥;木邪乘胃,故发为惊。 
脾脉外鼓,沉为肠 ,久自己。肝脉小缓为肠 ,易治。肾肝小搏沉,为肠 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 
肝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 ,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肠 ,下痢也,凡心、肝、脾,肾皆主阴分,或寒湿,或热,各有所伤,乃自大肠下血,均谓肠 。 
血温身热者,邪火有余,真阴衰败,故死。心主血,肝藏血,故二脏 于下血,同病为顺而可治。若肝 
脾同病,为土败木贼,其难治也明矣。小沉而涩为肠 者,以阴不足而伤血也。然脉沉细不当热,今身热, 
是为逆。七日,六阴败尽也。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膈偏枯。 
沉鼓涩,阳不足也。外鼓大,阴受伤也。小坚而急,心火郁而内热也,胃为水谷之海,胃气既伤, 
心部又病,此上下痞满,膈偏枯矣。 
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 
搏,脉坚强,阴虚最忌。若血衄脉搏身热,真阴败脱也。然失血之证多阴虚,阴虚之脉多浮大,故悬 
钩浮乃其常脉,无足虑也。 
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脉至如数,使 
人暴惊,三四日自己。 
如数,非真数之脉,以猝动肝心之火,故令人暴惊。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当消环自己。 
心脉坚搏,肝邪乘心,脏气亏甚,少阴脉从心系上挟咽,故令舌卷不能言。搏坚之脉,皆肝邪盛也 
,五脏皆畏之。盖五脏以 
胃气为本,脉无胃气则死。凡木强者土必衰,脉搏者胃多败,故坚搏为诸脏所忌。搏之微,邪亦微;搏之甚 
,则几于真脏矣。故当以搏之微甚,而察病之浅深。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其不复发散也。 
肺脉搏坚,邪乘肺也。肺系连喉,故为唾血。软散,肺虚不敛,汗出如水且亡阳,故不可更为发散。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 
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当病食痹。 
胃脉搏坚,木乘土也。色赤,则阳明火盛也。木火交炽,胃经必伤,阳明下行者,从气街下行抵 
伏兔,故病髀如折也。软散则胃气本虚,食则气逆,滞闷不行,而为食痹。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胫肿,若水状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