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普通心理学(1)-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 
恩格斯:《辩证法与自然科学》,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77—78页。 
 
 
? 032? 
普 通 心 理 学 
提高,才能从外在的、直接感受的东西中区分出内在的、隐 
蔽的原因。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曾进行一系列儿童关于因果关系判断发 
展的实验研究。其中之一是考察儿童对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原因的 
判断。实验中给儿童一个木线轴、一个回纹针、一根缝衣针。把 
每样东西都放到水里,看它们是浮还是沉,然后问儿童浮或沉的 
原因。年幼的儿童(5—6岁)是从外因判断的,线轴比较大,因 
此他们认为较大的容易浮。年纪较大的儿童(6—8岁)才能判断 
轻的能浮,但他们仍不了解同体积的水比同体积能浮的东西重, 
因此,未能解决针为什么当针孔未沾水时能浮起来。到最后阶段, 
儿童才能从本质上作出物体浮沉的因果判断。 
学习在掌握因果关系的判断中起重大的作用。通过学习, 
学生从掌握多因一果的关系,逐步学会一因多果,多因多果, 
以及因果互换,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的关系的分析。 
间接判断的掌握通常经过推理。上述许多人工概念形成 
的实验中,实质上要求受试者具有归纳推理的能力,通过归 
纳过程而形成概念。关于演绎推理的专门研究表明,它的进 
行受许多条件的影响。 
例如,课题的性质影响演绎推理的正确性。有人分别用 
熟悉的文字,不熟悉的专门名词、字母编写命题,对受试者 
进行测验,结果表明:用受试者熟悉的文字编成的命题最容 
易获得正确的推理。同时,在三段推理中如果逻辑推理与生 
活实际矛盾,会导致推理的错误。 
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明显地表现在推论过程的逐渐压 
缩。随着推理能力的发展,一些牢记了的〃符合于规则〃的 
判断被忽略。因此,在三段推理中,大前提常常没有被意识 
 
 
普 通 心 理 学 
? 033? 
表17 解决问题的逻辑推理和实际推理的对照表 
应有的逻辑推理 

1.天平一边是杯,另 
一名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推理 

cm 。 
一、水银体积为32 
3 
一边 是 砝 码 (45    二、水银+杯= 砝码。 
克)。 
一名八年级学 
生的实际推理 
甲、应当求出水银的 
重量。 
三、水银少加些,就会不等(?)   乙、13.6×32=435. 
2.杯+水银= 砝码。   四、已知:水银体积为32 
cm 。 
五、玻璃杯。相等 (?) 
六、需要确定水银的重量。 
3 
3.因此,杯+水银= 
450克。 
4.因此,杯重=450    七、水银体积×比重。 
克- 水银。 
5.因此,需要确定水 
银的重量。 
八、水银比重为13.6。 
九、水银重435.2克。 
十、杯+水银=450克。 
2克。 
丙、因此,杯重为450 
克-435.2克= 
14.8克。  
  
  
  
6.水银的重量未知,   十一、杯重=450克-435.2      
但其体积已知。 
7.要从水银的体积 
和比重求水银的 
重量。 
8.为此要以比重× 
体积。 
9.水  银  体  积  为 
cm 。 
10.水 银 的 比 重 为 
13.6。 
11.因此,水银重为 
13.6× 32= 
435.2克。 
12.因此,玻璃杯重 
32 
3 
克=14.8克。 
  
  
  
  
  
  
  
  
  
  
  
  
  
为450克-435.    
2克=14.8克。     
  
  
  
  
  
  
  
  
  
  
  
  
  
  
  
  
 
 
? 034? 
普 通 心 理 学 
到。压缩了的推理促进了思惟过程进行的速度。这种推理方 
式在青年初期和成绩优良的学生的推理中占优势。 
  举一个实验记录来说明这种压缩的推理过程。 
给学生的问题是:〃在天平的一边有一个玻璃杯。另一边是重 
450克的砝码。向玻璃杯中加上水银,天平平衡时所加水银的容积 
为32立方厘米。求玻璃杯的重量〃。 
解决这个问题应有的逻辑步骤和一名六年级学生及一名八 
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步骤对照如表17。 
从表中可见,六年级学生的推理过程比较缓慢、反复并带有 
错误;但八年级学生的推理过程是大大压缩了的,只通过两步,就 
得出结论,被压缩了的正是他认为符合于规则的判断。 

第五节 解决问题的思惟过程 

思惟过程总是体现在一定的活动主要是解决问题的活动 
中。因此,通过解决问题过程的分析,也可以研究思惟过程。 
整个解决问题过程中事实上包括记忆、学习、技能以及情绪、 
动机等许多环节。解决问题的研究是教育心理特别是学习心 
理的重要课题之一。思惟心理学主要研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 
思惟环节。 
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惟过程的分析研究,主要应用两 
种方法:(一)分析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二)分 
析实验室中受试者解决实验者给予的问题的过程。后者经常 
包括以动物为对象的比较性实验。此外,结合教育实践,还 
积累了相当大量的关于教学生解决问题的观察和实验研究资 
料。 
 
 
普 通 心 理 学 
? 035? 
一 解决问题过程的逻辑分析 

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惟活动的逻辑分析,很早就受到 
心理学者和逻辑学者的注意。数十年来,不断有人进行这方 
面的研究。近年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劳动心理学领域中,也 
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目的,是要分析解决问题 
的不同阶段及其促进条件。在阶段划分上有许多不同的意见, 
一般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提出问题, 
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问题就是矛盾,提出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发现矛盾的过程。 
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以及科学技术、文化工作等各个领域 
中,都存在着矛盾。不断地解决这些矛盾,是人类社会生活 
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之转化为个人思惟任务 (即问题的提 
出),跟人对活动的积极态度、认识兴趣和知识水平有关。人 
对活动的态度越积极,就越容易发现活动中的问题,并以之 
作为自己需要考虑的问题。这在我们国家里具体表现为一个 
人共产主义觉悟越高、社会责任感越强,就越容易发现他所 
从事的实践活动 (生产、学习、科学、文化、教育等等)中 
的问题。有求知欲的人能在别人不发生问题的地方,能在一 
些熟知的、已有公认解释的事实中提出问题,他们不满足于 
对事物的通常解释,要进一步追求现象内部的原因和结果。认 
识的兴趣在提出问题中起着重大作用。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 
上也取决于已有的知识。毫无疑问,知识不足会刺激人提出 
一些他所不了解的问题,然而,知识不足常常也会妨碍问题 
的提出。缺乏某方面的知识,就不容易看出这方面事物的复 
 
 
? 036? 
普 通 心 理 学 
杂性,也就不容易提出问题。 
如果说,提出问题是发现矛盾的过程,那么,明确问题 
就是分析问题,暴露矛盾,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明确问题 
首先就是把不确定的问题改为确定的问题(从只知道有问题, 
到知道哪里有问题、有什么问题等等)。明确问题之所在,也 
就是抓住问题的核心。实践领域里的任何问题,往往包括许 
多局部的、具体的方面。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一系列矛盾。 
所以,明确问题时要把问题分解为局部问题,暴露出具体的 
矛盾。在一系列矛盾中总有一个是主要矛盾,在许多具体问 
题中总有一个是关键性问题。明确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找到关 
键问题,分出主要矛盾。把已经区分出的问题,根据它们的 
性质加以归类,也是明确问题中很重要的一步。把问题归类, 
可以使思惟活动更具有指向性,更有选择地再现已有的知识 
经验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明确问题最基本的条件是全面地系统地掌握感性材料。 
矛盾总是在具体事实上表现出来的。所以,只有当具体事实 
的感性材料十分丰富和真实的时候,通过思惟对这些材料进 
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才能抓住其中隐蔽的矛盾或问题。明 
确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 
丰富,越容易从大量的事实中分析出问题,从一系列矛盾中 
区分出主要矛盾,同时,也越容易把当前的问题归入一定的 
类别。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解决问题的 
原则、途径和方法。但这经常不是简单地能够立刻找到和确 
定下来的,而是先以假设的方式出现的。假设的提出是从对 
 
 
普 通 心 理 学 
? 037? 
当前问题的分析出发的,但也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依靠直 
观的感性的形象和必要的实际行动。 
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否在解决当前问题中顺利地运用,与 
掌握知识的程度有关,也与已有的知识跟当前问题的关系有 
关。已有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概括,受具体情境所束缚,运用 
起来就有困难。例如有些学生在几何课上习惯于用标准图形 
(如三角形的顶角总是在上),如果图形变式很大,运用已熟 
悉的定理就出现困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之间的类似性较 
大,迁移作用就比较容易出现;类似性较小,改组过去经验 
的要求也就较高。改组方面的困难常使过去经验不仅不能有 
助于当前问题的解决,反而妨碍当前问题的解决。 
在任务比较复杂、困难的时候,常常借助具体事物、示 
意图表、模型等来解决问题。不过形象材料的提出必须与问 
题确切相应,否则,便会增加解决问题的困难,使思惟走向 
错误的方向。 
在解决问题提出假设的时候,尝试性的实际动作经常是 
有用的,必需的。特别在解决一些技术任务的时候,更是如 
此。当任务比较困难,不易用言语表述的时候,形象和动作 
参与思惟活动的意义,就越显得重要。 
当然,在整个分析综合、明确问题以及提出假设的思考 
过程中,是离不开言语(包括外部和内部)的表述和重述的。 
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是检验假设。检验假设有两种方法: 
一是实际行动,即按照假设去具体解决问题。如果实际行动 
成功,问题得到解决,就证明了假设的正确,在这里既检验 
了假设,又解决了问题。如果实际行动失败,就证明了假设 
 
 
? 038? 
普 通 心 理 学 
的错误。另一种是用思惟活动来检验,也就是进行推论。这 
种方式常常用在不能立即用实际行动来检验的问题上,例如, 
军事指挥员考虑作战计划,就需要先通过思惟活动来检验。 
通过检验,如果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么,问题就得 
到解决。相反,如果假设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就需要寻 
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重新提出假设。正确的新假设的提 
出有赖于对以前失败的原因是否有充分的了解。分析假设失 
败的情况,对找到新的、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很大的帮助。 

二 解决问题的实验研究 

在实验室中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根据已知的思惟活 
动规律或有关的一些假定而编制问题的。因此,通过受试者 
解决问题过程的分析,可以研究不同条件的作用。例如常用 
的〃智力游戏〃、〃谜语题〃之类,都是有意识地控制一些条 
件,或故意隐蔽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一些因素。 
解决问题的实验研究最初是用动物为对象进行的。桑代 
克(E.L.Thorndike)为了研究学习过程,把猫放在〃问题 
箱〃中,食物放在箱外。箱门有特殊装置,扳动特殊装置即 
可把门打开,取得食物。这样,对猫说来,如何把门打开是 
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验者观察了猫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 
最初是一些没有指向性的动作(尝试),这些动作中偶然有一 
个动作是开门所需要的,结果,猫就取得食物,获得了〃满 
足〃。这时把猫再关进箱子去,它又需要经过许多尝试,也是 
偶然机会把门打开,取得食物。如是多次重复,偶然出现的 
有效动作由于每次都得到满足,而被巩固下来,其他错误的 
 
 
普 通 心 理 学 
? 039? 
K   o 
而主张所谓〃顿悟〃说。顿语说认为解决问题不是渐进的,而 
是突然实现的。偶然性并不起主要作用,而是对对象的关系 
和整体的理解起主要作用。例如用链子把猿猴缚在柱上,在 
它伸臂所能及的范围以外放上水果。猿猴取不到水果。然后, 
打一根棍子放在猿猴所能及的范围内。猿猴玩弄一下子木棍, 
突然抓起木棍,注视水果,并用木棍把水果拨到面前来。 
这两个学说之间的矛盾并不是必然的。动物的水平不同, 
问题的性质不同,解决问题的阶段不同,有时试误方式为主, 
有时则表现为顿悟。例如,思惟能力水平低,问题对受试者 
说来是陌生的,以及在最初接触问题的阶段,试误方式就比 
较占优势;反之,则顿悟方式占优势。顿悟不能向苛勒学派 
那样解释为先天的完形,而是暂时联系,关系反射的建立。不 
过,在顿悟情况下,过去经验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于解决问题的实验研究比较集中在两个规律的阐明 
上,不同问题的迁移和解决问题中的定向作用。前者在第二 
节中已经讨论过。关于定向,主要是指在过去经验等的影响 
下,受试者解决问题时有一定的倾向性,这类倾向性有时有 
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最初研究解决问题中的定向作用的是迈尔 (N.R.F. 
Maier)。在他的实验中,对部分受试者利用指导语给以指向 
性的暗示,对另一些受试者不给与指向性暗示。结果,后者 
无效的动作,就逐步减少下去。所以,桑代克认为解决问题 
是一个试误性质的渐进过程。他所主张的学说也就叫做试误 
说。 
苛勒(W .   Whler)根据对猿猴的观察,不同意试误说, 
 
 
? 130? 
普 通 心 理 学 
绝大多数受试者不能解决问题,而前者则有较多的受试者解 
决了问题。 
定向的妨碍作用可从以下的实验结果中看到。在实验中, 
告诉受试者有三个大小不同的杯,要求受试者利用这三个杯 
量出一定量的水。例如,三个杯的容量分别为21、127和8毫 
升,要求量出100毫升的水。如此,要127-21-2×3。利用 
这个方法作了如下序列的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序列1—5的实验,受试者可能形成 
了利用B-A-2  C这个公式的定向,因此,对序列6和序列 
7,他们也就用同样方式去解决问题。其实,对这两个序列显 
然可以利用简单得多(即A-C和A+C)的方法去解决。由 
此可见,定向对解决问题并不是经常有利的(见下页表18)。 
表18 
序  列 

1 
2 
3 
4 
5 
6 
7 
A 

21 
14 
18 
9 
20 
23 
15 
三个杯的容量 

B 

127 
163 
43 
42 
59 
49 
39 
C 

3 
25 
10 
6 
4 
3 
3 
要求量出的 
水的容量 

100 
99 
5 
21 
31 
20 
18 
三 在教学中辅导学生解决问题 

结合教学,研究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为分析解决问题 
 
 
普 通 心 理 学 
? 131? 
时的思惟活动,提供大量的事实材料。这些研究的主要目的 
在于,阐明如何用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如何 
辅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因此,在内容方 
面,它包括了一般思惟活动的原则、规律在具体教育实践中 
的应用。 
在教学上利用习题帮助学生温习功课,巩固所学的知识, 
学会运用某些原则、定理,是行之已久的办法,特别在数学 
和自然科学方面更常应用。需要注意的是所提的问题必须明 
确,在问题中应更多要求学生运用而不是重复已有的知识。提 
出的问题应当使学生感到有意义,并在提出问题以前,对有 
关的定理、方法,有专门的清楚的讲授。 
提出问题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利用具体实物 
呈现问题,可以书面写出问题,也可以用图表方式呈示问题。 
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性质的作业,应采用不同的提问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