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使魅影-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命,然后失之交臂,今生不再重逢。有种叫“宿命”的东西,被她以一种恰到好处的力度深埋在里面。故事没有情节,只有情绪,然而身体与灵魂的美丽与痛苦,却是永恒的。剧中人带着它,在苏菲·玛索的演绎下,缓缓向一个永恒的极点飘去。


第4章 挥洒妖冶之气挑战托翁经典(1)(图)

  “死,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没有真正爱过就死了……”这是享誉世界文坛的俄罗斯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令人过目不忘的经典表白。  这部托翁的经典,已多次被搬上银幕。但这一次与以往不同,这是第一部在俄罗斯全景拍摄的西方电影,其中堂皇的建筑、华丽的街道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它重现了托尔斯泰笔下的风景,那段发生在19世纪沙皇俄国时代的故事,在自然而古老的背景中徐徐展开。  这部影片,也让全世界的苏菲迷再次领略了苏菲·玛索惊艳逼人的容貌和气质。安娜·卡列尼娜被认为是苏菲扮演的悲剧角色中最具代表性的。    故事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小伙子列文从农庄回到莫斯科,向他一直深爱的姑娘吉提求婚。没想到,吉提早已深深地爱上她的另一个追求者——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第二天,吉提的表哥司潘去火车站接他的妹妹安娜(她已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正巧与渥伦斯基相遇。安娜惊人的美丽和高贵的气质,使渥伦斯基神魂颠倒。在随后的一个晚会上,渥伦斯基不断邀请安娜跳舞,这深深伤害了吉提。舞会后第二天,安娜返回彼得堡,渥伦斯基紧随其后并向她求爱,安娜欣然接受。  安娜怀孕了,她再也无法掩饰对渥伦斯基的感情,她向丈夫卡列宁坦白了与渥伦斯基的关系。与此同时,列文再次向吉提求婚,并且如愿以偿。  安娜流产了,痛苦不堪的渥伦斯基自杀未遂。两人离开了令他们伤心的俄国,来到意大利。那里毕竟不是他们的故乡,安娜强烈地思念儿子谢辽沙,又回到了莫斯科。但是,卡列宁拒绝安娜接近谢辽沙,走投无路的安娜不得不耐心等待同卡列宁离婚。在此之前,她不能参加任何社交活动,而渥伦斯基社交频繁。孤独的安娜怀疑渥伦斯基另有所爱,开始吸毒。渥伦斯基真的开始冷落她,背叛她,她的丈夫更不能原谅她。在重重压力之下,安娜卧轨自杀了。  这一悲剧,是在格林童话式的场景中展开的,使我们想起《日瓦戈医生》,想起那神话般壮丽的俄罗斯风光。导演罗斯利用这样的画面丰富了托尔斯泰的浪漫故事,并烘托了人物的心理。  影片的开头十分经典。在月夜的雪地上,一个人被狼群追逐,气喘吁吁地逃生。镜头在跌跌撞撞的他和穷追不舍的狼群间切换。忽然,他跌倒在一口枯井中,卡在中间,上面是饥饿的狼群,下面是一头熊瞎子,进退两难之际,他说:“死,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没有真正爱过就死了。”这生动而惊险的画面,就是罗斯改编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序幕,它吸引观众进入了影片的故事。它严格遵从托尔斯泰原作的风格,以引人注意的首句紧扣读者的心弦:“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第4章 挥洒妖冶之气挑战托翁经典(2)(图)

  安娜首次在火车站亮相时,你会惊讶于苏菲·玛索的冷艳与优雅。然后,在金碧辉煌、热闹喧哗的舞会上,她孤傲的外表掩饰不住落寞。当她遇见令她难逃悲剧宿命的男子时,那紧缚着丰腴身体的黑色晚礼服又怎能阻挡压抑已久的渴望。即便是漫天的风雪中,在厚重的冬装包裹下,那沾满飘雪的鬓发、狂风里挣扎的刘海、冻得通红的脸颊、白雾般温暖的气息,也是那么地迷人——她的风韵无处不存。苏菲·玛索以其无可挑剔的表演,演活了高贵、孤傲与性感的安娜,出乎意料地使葛丽泰·嘉宝和费雯·丽饰演的安娜相形见绌。一个神话的破灭,正是另一个神话的重塑。安娜顺从于渥伦斯基时,出现江中冰块融化的镜头。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给这段为道德和世俗伦理所不容的婚外情画上了句号,给观众留下了无限感伤。安娜卧轨前迷茫的眼神,近乎洞穿了世间的爱与恨,每一个镜头都渗透了绝望。就连经过装饰的有贵族头衔的签名,也显得格外卑微。  在影片最后有一段剪辑,其蒙太奇手法令人感动万分。在舒缓的节奏里,我们感受到缠绵悠远的情境:一支巨大的蜡烛充满银幕,瞬间就被风吹熄了,一切烟消云散,凄美至极!名著总有如此的震撼力,这也许是电影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安娜舍弃富贵追求真爱,虚伪的人们在背后指指点点,丈夫最后原谅了她,而热情的渥伦斯基一点也不温情。种种爱的无奈及迂腐可笑的人性,在这部伟大的悲剧电影里表露无遗。当苏菲·玛索所饰演的安娜凄惨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时,我们不禁要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影片给观众的感受,如同比利时巧克力那般香味醇厚。美丽的服装,宜人的外景,丰富多彩的俄罗斯宫殿内景,红色、黑色与金色相映成趣,令人陶醉。影片开头不久的那场舞会就很值得一提。开头是吉提兴奋地寻找渥伦斯基,最后是安娜屏住声息逃避渥伦斯基,对比十分鲜明。事实上,影片的遗憾之处在于过分着重理性的分析,缺乏情感与心理方面的深层描写。不过,这也许是因为托尔斯泰的作品已经精妙到了用电影语言难以全部表达的程度……  在为《安娜·卡列尼娜》挑选主要演员时,制片人一致看好苏菲·玛索,认为她无论从年龄、外形和气质上讲,都很符合安娜·卡列尼娜这一角色。苏菲·玛索的高贵、傲骨与性感,的确不负众望。看过电影的每一个人,都会被其惊人的美艳所打动。她深情的双眸,带着矜持高贵的神态,她笑起来时又那么活泼动人。不过,看完电影后,我们发现有两点遗憾:其一,苏菲·玛索的表演诚然出色,但她具有东方特质的外形看起来不像是一个俄国人,幸好这一点被她高超的演技冲淡了;其二,剧本本身的局限,减轻了苏菲塑造的安娜的悲剧性,着力渲染了安娜的情欲,这样一来,也限制了她挖掘角色的深度。这些缺憾都是苏菲无法左右的,影片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客观地说,苏菲的表演仍然堪称世纪经典。  谈起塑造安娜·卡列尼娜这个人物的体会,苏菲·玛索说,在主演这部影片之前,她就读过《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由此产生了塑造这个角色的强烈愿望。她说,安娜·卡列尼娜和戴安娜王妃是她最渴望塑造的人物,安娜是她演艺生涯中具有代表性悲剧意义的角色,“我很高兴我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第4章 挥洒妖冶之气情爱与母性(1)(图)

  1997年上映的《心火》,苏菲·玛索饰演担任亲生女儿的家庭教师,却无法和女儿相认的瑞士女子,她抛开一贯的美艳柔弱的形象,表现出了坚强冷静的一面。  忧郁中透露着坚强,哀怨里散放着热情,苏菲·玛索再次挽救了一部并不出色的影片。这次,她把冷漠当做面具,压抑着内心深处的炽热。一袭束身长裙,端庄却有着挡不住的风情。当她伫立在海边时,随风飘动的又岂止是瑟瑟发抖的裙裾。当窗外已是冰天雪地时,屋里却有一个温暖的梦,这是苏菲·玛索给你的。壁炉里,熊熊的火苗噼啪作响,跳跃的火光映在她俏丽的脸庞上,她拥有你无法抗拒的魔力。  《心火》是一部有着传统欧洲风格的艺术片,人,风景,音乐,画面,无一不是艺术的精品。画面优雅,但是节奏舒缓,诗一样的音乐,夹杂着丁丁冬冬的钢琴声,完全的英格兰风情,在喧嚣中有一种深邃的空灵。整部电影的叙事方式十分内敛,奔涌的情感故意通过平缓的节奏一点点地透散,仿佛花儿慢慢开放,这正是这部电影最动人的地方。  在令人叹息的《心火》里,苏菲·玛索饰演了一个清醒而又可爱的女人伊丽莎白,表现也更加成熟,已经不能用“惊为天人”来形容了,她即是“天人”。看《心火》就是奔着她去的,她略带忧郁的美丽,在电影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大部分情节在华丽而又阴冷的庄园里展开,苏菲·玛索扮演的伊丽莎白是其中唯一的暖色。“当灯火复燃时,时间就停止了。”她娴静的面容下面,包藏着跃跃欲试的心火,最后它喷薄而出,烧掉了一切。她划着木船飘向彼岸的情景,让中国的观众想起《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伊人。  伊丽莎白的父亲欠了人家很多钱,如果还不起,就要去坐牢。她很爱她的父亲,她决定做一件事情来挽救父亲。在一片火光之中,一个男人在暗处小心翼翼地讲话,由一个老女人传话。伊丽莎白要与这个男人生活一段时间,替他生个孩子,这样可以得到很多钱。男人很满意她,交易开始。  第一夜,她冷若冰霜,任男人在她身上蹂躏。两个男女在做着世界上最亲密的事情,却只是一种交易!早晨,那男人认真地说:“我们都不是为了情欲而来,我们都没错。”  第二夜,还是同样的事情,不过伊丽莎白的身体散发出了活力,这个善解人意的男人让她恨不起来,他似乎是可以信赖的,伊丽莎白甚至隐隐约约有些喜欢他那种深层次的忧郁。  站在海边,她说,我想喊出来;他说,那就喊吧。她张开口,却只发出了低沉沙哑的声音。她笑了,说,这并不容易。她只能把痛苦压抑在心底,不能发泄出来。偶尔地发泄也不行。  后来,激情把他们掩埋。


第4章 挥洒妖冶之气情爱与母性(2)

  她生了一个女儿,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她听到一个女孩的啼哭,那是她和他的女儿,身上流淌着她和他的血。可她明白一切结束了,她连那个男人的名字都不知道,她甚至不知道自己女儿的名字。她只记得他们之间若有若无的爱情,和那声清脆的啼哭。  她原以为自己可以忘记,但她忘不了。每个圣诞节和女儿的生日,她都会在图画本上画一些美丽的花儿,写一些祝福的话。终于她还是回来了,不是作为一个母亲,而是家庭教师。  她的女儿叫露易莎,苍白的面孔,湛蓝的眼睛,有一丝不安与倔强。  这不是个听话的孩子,已经气走了四个家庭教师。  那个男人叫查尔斯,看见伊丽莎白后,惊恐万分,叫她离开。伊丽莎白含泪乞求只留下一个月。  教学是艰难的。露易莎大叫:“你这个穷光蛋,这个仆人!我不用听你的!”伊丽莎白告诉她:“没错,你有钱,但我们是平等的,你结婚后会成为男人的财产,因为你是女人。但他们无法禁锢你的思想,所以,我要你学习知识,明白吗?”后来,她逐渐感化了这个女孩,使她慢慢接受了教育。  她了解到,查尔斯有个妻子叫艾美,在一次车祸中成了植物人,有生命但没有思想。查尔斯以前一定很爱她,因为他处处为她着想。伊丽莎白莫名地心伤。  他们爱火重燃,但不能公开。  岁月流逝,伊丽莎白依旧沉静优雅。艾美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在一个冰天雪地的日子,露易莎看见了伊丽莎白的图画本,明白了一切。她扑到伊丽莎白的怀里叫妈妈。  雪依旧在下,一家三口携手面向未来,每个人心中冰雪消融。  OnlyTime,时间可以治疗每个人心中的痛,时间可以用来等待,时间可以让一切有所转机。OnlyTime。  伊丽莎白说了一个关于火光的故事:当火光熄灭时,时间停滞,你不必墨守成规,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当火光重燃时,时间再次走动,一切恢复如常。  人世间总免不了伤心、失望、无奈,这些消极的东西是无法抗拒的,但有几个人可以像伊丽莎白那样冷静地对待?苏菲·玛索的眼睛中闪过一丝激情,但她面如止水,仿佛在审视自己的命运与爱情。  伊丽莎白本是为了挣钱而走进一个富有男子的生活的,没想到因此遭遇了爱情。在被迫离开爱人与孩子的日子里,伊丽莎白饱尝了孤独。而在她教育那个任性的小女孩——她不敢相认的亲生女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深厚的母爱:执著、坚韧、无私。  影片的色调是英国式的清冷阴灰,其中唯一闪耀的亮点是苏菲·玛索饰演的女教师。她穿着17世纪的束身长裙,端庄美丽却有挡不住的风情。苏菲·玛索略带忧郁的美丽,在电影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暗夜里,在火光的映照下,窗格分割着那张美丽的脸,让人心颤。苏菲·玛索扮演的伊丽莎白有着强烈的、不可阻挡的信念,她思念和寻找女儿时的细腻与坚强,她遇到阻挠时的坚持与执拗,她在壁炉前的热望和迷乱,都是她熊熊燃烧的心火。  在晨雾迷离的湖心有一座玻璃屋,像一颗无处停靠的心,伊丽莎白站在屋里,隔着玻璃门看心爱的人冬泳。从玻璃屋到大宅,镜头从伊丽莎白的视角缓缓向宅门推进,那种从心底涌起的热望让人同情。她与女儿相认的一幕尤为动人,她穿着睡袍从冰冷的池塘里救起自己的孩子,这时流泪的不只是那个小女孩,还有银幕前的你和我。  一个永恒的话题——关于女人的地位,关于女人追求幸福的自由。伊丽莎白自愿替父亲还债,出卖身体,为一个贵族生孩子。出卖肉体的事实,似乎并未影响她人格的完整(她的自信来自火光一般的心灵)。在7年里,她的心联结着原本属于自己一部分的女儿,7年后,她对女儿的寻觅实际上是对自我缺失的寻觅。这是否要揭示一个结论:女人的完整并非个人的完整,而是亲情和家庭的完整,女人的幸福也非个人的幸福。  伊丽莎白说:当火光熄灭时,自由就会来到。她又说:我心中的火光从未熄灭过。在她内心,人性的光辉始终闪耀着。那熄灭的,只是迂腐的等级观念。  在《心火》里,我们感受到性爱的美丽,情爱的魅力,母性的魅力。伊丽莎白对自由的执著,如孩子一般可爱。可爱已经成为一种可以以柔克刚的力量。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一个古老的故事框架里,它挖掘了女人更深的使命感。


第4章 挥洒妖冶之气“路易十四的情妇”

  1997年,由维拉·贝蒙导演的影片《路易十四的情妇》(又被译为《侯爵夫人》)上映,苏菲·玛索摇身一变成为倾国倾城的戏剧名伶。她的演技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该片也成为她表现最为出色的古装影片。  17世纪,在路易十四年代,小镇上的少女玛奇丝的一次艳舞,打动了著名剧作家莫里哀和他的剧团,他们把热爱戏剧的玛奇丝带到巴黎。  玛奇丝一心想融入剧团,但首场演出她怯场了,人们不再让她登台。为赢得再次演出的机会,她不惜付出身体和心灵。  她与诗人拉辛结识并相恋,周旋在拉辛与莫里哀剧团之间。最终,她主演了拉辛的悲剧,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还获得了国王路易十四的青睐。  玛奇丝抱病演出,在台上昏倒,跟她学过艺的侍女代她出场,却博得了满堂喝彩。玛奇丝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因为她与拉辛曾经约定,绝不让第二个人来演这个角色。现在,她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  她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舞台生涯。  在《路易十四的情妇》里,苏菲·玛索舍弃了惯常的优雅文弱,以野性的风格刻画了一个醉心于戏剧的歌舞女郎形象。她举手投足的吉卜赛气质,无时无刻不放射出年轻的活力。  她一出场,便在一片色迷迷的目光中旁若无人地跳舞,她的身体像林间小鹿般轻盈,她的袖子像行云流水般翻转,她撩起衣裙时,一双交错的玉腿带着无尽的诱惑。忽然天降大雨,她扬起双臂任雨水打湿全身,她旋转着舞步,甩起长发,让水珠飞溅。此刻张扬的是她不羁的青春、无双的美貌、性感的身段。  当她功成名就,俏然站在舞台上时,那些王公显贵情不自禁起立鼓掌。她坐在马车上,周围人潮汹涌夹道欢呼,一束束鲜花向她抛来——整个巴黎为之倾倒。在她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之间,谁还能想起当年那个卖弄风情的女孩呢?然而,人生沉浮在转瞬之间,当繁华落尽、宠幸不再时,这个放浪形骸的女子只有声泪俱下,痛苦挣扎。帷幕终将落下,她无法逃过这人生的绝唱。  她双眼迷离,内心狂热,她强烈渴望自我价值得到承认,达到了贪婪的程度。当她失去舞台后,就选择了死。服下有毒的巧克力后,她最后一次登上舞台,说:“悲剧演员总在第一幕出场,在第五幕死,中间那几幕做什么,谁会知道?悲剧演员付出的是自己的生命,她演角色,我演我自己。”最后,她在拉辛的怀中死去。  “每个国王都需要一个佞臣来讨好他,每个作家都需要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