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随章侃-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识,要让他们理解学者的那些只怕是太难了,只能选择最能理解的内容来教育百姓;这就好象我们现在虽然号称法治社会,但是烦琐的法律知识也只有专业人员如律师才能明白,一般人能知道基础的法律知识便已经足够了。

    那古代平民百姓的道德规范是如何的呢,这只怕一本书也写不完,我们只说与本章有关的内容,便是“义”。什么是“义”,若是学者研究,只怕引经据典,没个几万字写不完,但是对老百姓来说,不需要那么复杂,八个字就可以说明:“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简单吧,其实就这么简单,俗话说“侠以武犯禁”,侠并不受统治者的青睐,但是为何长期以来侠客故事却能常在市井流传,远比那四书五经还要深入人心呢,便是因为侠客的“快意恩仇”。

    现在流行将三国水浒读成政治类小说,但是在我看来,确实颇多小说带有政治意味,但是假如将小说纯粹读成政治,就无趣了,如三国演义,虽有三国历史作为蓝本,但是也颇多杜撰,假若以三国志为依据探究政治那还罢了,以演义为依据探究所谓的政治厚黑等等,那岂不是笑话,水浒则更是如此。三国水浒等等演义传奇在说书先生嘴边精炼多年,我辈之中也大有喜爱说书者,难道听这说书是为那里面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而激动万分,拍手叫好,三月而不知肉滋味。非也,我们只会为那武二郎报兄仇,关二哥走单骑击节叫好,无他,因为我们胸中都有一种叫做快意恩仇的东西。

    我们为什么喜欢武松这个杀人犯,不是因为他喜欢杀人,而是因为二郎杀西门庆潘金莲是为了报杀兄之仇,杀蒋门神是施家之恩。是因为他写那“杀人者,打虎武松”的张狂;我们为什么喜欢鲁智深,不是因为他的卤莽,而是因为鲁提辖为金翠莲而杀镇关西的侠。为林冲护送沧州的义,我们为什么喜欢李逵,并不是因为他一个板斧一个人,而是他对宋江那样近乎于愚的义。为什么我们会喜欢金庸古龙这些武侠小说里放荡不羁的侠客,并不是因为他们是真实的,而是因为我们喜欢他们在文中的快意恩仇。

    这种快意恩仇是我们文化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早自春秋左传,史记中的刺客游侠列传,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或许这对于现代社会已经部分不适应,但是对于古代百姓来说,这是他们遵循的道德准则,甚至对于他们来说,这比“忠”还要重要。

    从这点看关羽的行为便可以理解了,华容道为什么放曹操,因为曹操当年对他有恩,快意恩仇里面有个讲究,凡是大人物,有仇未必一定要报,但是有恩,一定要报,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士为知己者死,都是这个意思,曹操虽然不比刘备那般是自己的兄长,但是对于自己也是有恩的,虽然在之前关羽有斩颜良文丑挂金封印之举,但是曹操的恩还是留下了,(快意恩仇有趣就有趣在这,一旦有了恩,不管大恩小恩,那一辈子便是有恩,抹不开去不掉的,就象忠是一样的道理,一旦从一主,便是一辈子忠,除非主公死去或者自己死去。)所以关羽放了曹操不但能得到读者的谅解,反而更让关羽忠义的形象更深入人心,因为这是符合一般老百姓的行为规范的。自然,这用政治等角度来解释是解释不通的。

    关羽能成为历代忠义的典范,甚至成为商人帮会的保护神,便是因为他的快意恩仇,你看他演义中和刘备张飞逃园结义,始终不离不弃,救二嫂,走单骑,对曹操之恩,斩颜良文丑,挂印封金,纵其走华容道;对张辽徐晃,有故旧之情,对一般小兵,却有着长者的温情;(三国志称关羽善待卒伍,演义中他对华容道那些惶惶皆欲垂泪的曹兵,有一丝不忍,再评书中更有说关羽只斩杀大将不斩小兵的,)而对其他人,却始终有一股傲气,要处处高人一等,称黄忠为老兵,要与马超一比高下,视孙权于无物,若是把他放到武侠小说中,这岂不是一个带着一份傲气,一丝狂意,一缕义气,快意恩仇却又有情有义的侠客嘛。

    演义中的关羽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是不合格的,但是,对于往往终生不会与政治打交道的平民百姓来说,应该会很想得到关羽这样的人来做兄弟,做朋友,做自己的关二哥。

正文 第五十一章借荆州?

    三国随章侃第五十一章借荆州?

    (演义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

    “刘备借荆州,一借不还”这因为演义的关系,已经成了众所周知的口头语了。不过,这句话和那句“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一样,大有问题。

    之前已经提过,演义中所称的“刘备摔孩子”乃是子虚乌有的事,后人却常拿演义杜撰的这事来说刘备虚伪,而“借荆州”一事呢?

    先说说“借荆州”的始末,孙刘联军在赤壁击败曹操后,追击到江陵,刘备南下攻取荆南四郡,而周瑜攻打江陵,这在演义五十一到五十三回也便提到了此事,但是和演义中截然不同的是,一来刘备是先攻取荆南四郡的,而且并没有夺取襄阳,虽然日后刘备以关羽为襄阳太守,但是此乃遥领,襄阳之后一直在曹方手中;二来刘备在攻取荆南四郡时没有象演义般那么复杂,如长沙的韩玄未做任何抵抗便投降了,四郡中只有武陵太守金旋据称抵抗了一阵,演义中为了黄忠魏延等人的出场,和显示关羽张飞赵云之能,刻意加入了这么多戏。而第三,也就是最关键的是,刘备断没有象演义那般得诸葛亮之计偷偷夺取了江陵。

    演义中称诸葛亮趁周瑜曹仁相攻之机,偷偷夺取了江陵,从而一气周瑜,不过这纯粹是无稽之谈,要真是如演义中那般,孙刘联盟肯定就此破裂,而且诸葛亮这样的用计,也大大违背联盟之道,颇象小人之为。

    这里就要说到演义中的一点弊端,演义对诸葛亮寄予厚望,为了显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时编造剧情达到了离谱的程度。比如这一气周瑜的偷袭江陵,为了让诸葛亮在计谋上高过周瑜一头,不惜在背后算计友军,可要他真这样做了,孙刘联盟还能维持下去吗?历史上的孙刘联盟能维持一段时间,是建立在两者共同进退的基础之上,并不是如演义中所写的那样,江东出力,刘备占便宜的,就说攻打江陵一事,并不是如演义说的周瑜攻打江陵,最后被刘备偷袭占了便宜,而是刘备和周瑜合力攻打江陵,刘备还遣关羽以断北方援军,在两军合力之下,才得以控制了江陵,而江陵也是由周瑜军所控制,刘备在南岸地驻守,设公安。

    孙刘联盟日后关系虽然一度紧张,但是起初联盟是建立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之上,双方都表现了一定的诚信关系,刘备和周瑜在一段时期内也是相处非常的融洽,若真是按演义中的诸葛亮那样做,只占便宜不出力的话,根本就维持不了联盟关系。演义为了显示诸葛亮的智慧,刻意做出这么多戏来,可是仔细看进去,只能感觉到一种文人的小聪明而已,断断算不上大智慧,可以说是一败笔。

    最有趣的是,演义是刘备借荆州这个说法的鼓吹者,可他却把刘备从孙权那真正借来的江陵先抢到手了。

    我们常说刘备借荆州,其实这并不完全,荆南四郡是刘备征伐而下,江陵刘备和周瑜一起相攻而得,刘备得到南岸之地,此时的荆州已经一分为三,而孙权日后借给刘备的只是包括江陵的南郡江北之地,而且荆州的江夏还在孙权手中,所以准确来说,刘备借的是南郡或者说江陵,而不是荆州。(有一点最有趣的,演义中有鲁肃和诸葛亮订约刘琦死后还荆州,可是呢,刘琦死前江陵就根本没借给刘备,刘备得到江陵乃是刘琦死后,刘备被推荆州牧之后的事了。)

    而日后孙权几次提到要刘备还荆州,也就是指的借出江陵之功。演义中孙权一方几次提到赤壁之功,但是这其实和荆州一事关系不大,赤壁一战,即便刘备不参与,孙权也要拼死一争,所以赤壁一战两者是联盟关系,刘孙两家都出了大力,而不是谁得了谁的好处,而且赤壁胜利并不意味着荆州便就到手,演义中在谈到荆州问题上的赤壁之功并不是荆州问题的关键,荆州问题的关键便是孙权借出的江陵,这和刘备打下的荆南一样,是实打实的土地,刘备得到江陵,在这点上确实欠了江东人情。

    而江东为何要送出这个人情呢?孙权不是傻瓜,鲁肃也不象演义中那般老实得被诸葛亮摆布,他们把江陵借给刘备,自然有自己的考虑。

    当时的情况是,曹操还依然控制了襄阳地区,还控制了江夏部分,与孙权的江夏部分对峙,此外在两淮地带对江东保持着压力。而另一方面,刘备控制的荆南四郡还有新设立的公安和曹军并没有直接的冲突,虽然在一方面限制了刘备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得刘备相对安全,而压力全在控制江陵的东吴军之上,如此一来,等于是孙权为刘备守北大门,周瑜生前还指望由江陵北上或西进,所以一直控制着江陵,但是在周瑜死后,江东内部便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与其在江陵和两淮一同用兵,还不如专注一边,而且刘备在荆州素有民心,众多人口由江北投奔刘备,这样干脆将江陵交给刘备,一来可给刘备一个人情,二来也可以让刘备直接与曹操对峙,减少自己的压力,这样才有了将江陵借给刘备的做法。

    事实上,假如没有荆南四郡作为后勤支持,单单以江陵一地,就想在多处与曹操对峙攻伐,这对于江东是不现实的做法。江陵虽是荆州重镇,但是经过曹军占领之后,已经大不如前,南逃而来的荆州人又大都投奔刘备而去,指望以江陵就地补充,与曹军对峙是不现实的做法;而刘备虽是盟友,但是并没有为孙权部提供后勤供应的义务,刘备占了荆南和公安,如此一来,江陵若要与曹军对峙,则必须由江东从下游提供后勤补给,而江东还有两淮战场,江夏那边也与曹操对峙,这样一来对江陵的补充则对江东的压力更大了。

    孙权当时只有两个选择,一则撕毁联盟,攻伐刘备,夺下荆南四郡,这样就形成孙权称帝那时的东吴疆土,(孙权日后夺得的荆州经过刘备经营多年,实力大增,完全可以以荆州一域与曹军对峙。)但是这在与曹操对峙的孙权来说,根本是不现实的,何况刘备也并非那么好打,那第二个选择,将江陵给刘备,让他对曹操对峙,减少自己的压力,则是最显示稳妥的做法了。

    所以说,借江陵并不是江东孙权鲁肃等人善心发作,而是权衡利弊的结果。

    不过有了这个借江陵,日后江东和刘备就有了瓜葛,假若孙权在夺取两淮方面顺利,或者刘备一直没有发展,消耗于与曹操的对峙之上,那还罢了。可结果是孙权在两淮用兵不顺,另一方面刘备不单得到江陵后壮大,还夺取了益州,相形之下,孙权未免有所不平衡,便又想到了借江陵一事,便派诸葛瑾来要求还当初借江陵的利息了。

    这里就有个问题了,孙权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呢?想要整个刘备的荆州未免也过分了些,刘备虽然得到益州,但是刚得到益州,并不稳定,不可能把荆州就不要了,而且当初孙权只借了江陵,这一还就要包括荆南四郡和南郡,未免利息也太狠了些。而只要回江陵,这未免又和当年一样了,也并不太划算,从日后孙权先置官又出兵荆南三郡看,孙权最想要的是荆南,这样不和曹操冲突,又可得当地的财力,但是假若要了江陵,也不算太坏,毕竟此时的江陵在刘备关羽经营多年后,已经成为一大重地。

    而从刘备这边看,他在荆州素有威望根基,荆州又是隆中对的一大环节,所以荆州是不能放弃的,即便在益州夺取之后。尤其江陵之地,是荆州北伐的基点,又是连接荆州益州的纽带,断不可失,而且此时的江陵和当年到刘备手中的江陵已经大不一样,刘备收容江北投奔而来的流民,关羽数年内多次北上用兵。(从刘备建安十五年得到江陵之日起,关羽便一直北上拓地,与乐进等曹军发生战斗,效果颇佳,所以说刘备留关羽在荆州,是有其道理的。)此时的江陵已经为一重镇,不可放弃,而荆南数郡,虽然重要性不比江陵公安等地,但是也是一方赋税来源,刘备也没到了家大业大的地步,对他来说,能不分一处便不分一处的好。

    孙刘两人一个心里不平衡,要捞一笔利息,一个看着自己总算有点基业,不想快些分出去,如此一来产生的矛盾终于在孙权出兵后爆发了,建安十九年孙权出兵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到公安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与吴军对峙,未战之时,曹操出兵汉中,刘备和孙权达成协议再分荆州,我们看看他们的协议:(日后诸葛亮时代的蜀汉还和东吴有另一个分天下的协议,以后会说到)

    “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

    这次的分荆州孙权应该说是满意的,不久便再攻合肥去了,至此,借江陵的问题就此解决,不过,这只是解决了债务问题而已。荆州的再次分割,刘孙联盟的裂痕,孙权对两淮的攻伐不利,孙权与关羽的私人关系,这种种的一切导致了日后的荆州乃是多事之秋。不过那就是以后的故事了。

正文 第五十二章龙生龙,老鼠的儿子打地洞

    三国随章侃第五十二章龙生龙,老鼠的儿子打地洞

    (演义第五十二回诸葛亮智辞鲁肃赵子龙计取桂阳)

    上回我们在《借荆州?》一章中便就说到,演义中鲁肃和诸葛亮订约刘琦死后还荆州,便是这回演义中的事了。

    “孔明曰:“子敬乃高明之士,何故亦出此言?常言道:‘物必归主。’荆襄九郡,非东吴之地,乃刘景升之基业。吾主固景升之弟也。景升虽亡,其子尚在。以叔辅侄,而取荆州,有何不可?”肃曰:“若果系公子刘琦占据,尚有可解;今公子在江夏,须不在这里!”孔明曰:“子敬欲见公子乎?”便命左右:“请公子出来。”只见两从者从屏风后扶出刘琦。琦谓肃曰:“病躯不能施礼,子敬勿罪。”鲁肃吃了一惊,默然无语,良久,言曰:“公子若不在,便如何?”孔明曰:“公子在一日,守一日;若不在,别有商议。”

    史书中并无鲁肃和诸葛亮的借荆州一事,但是在《先主传》中说到:“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由此可见,刘琦在当时的情况下确实有着比较特殊的地位。这便是我们本章要说的主题:

    “龙生龙,老鼠的儿子打地洞”

    我们所知,中国古代,甚或说世界古代史最大的特征之一便是:血缘在权力政治占据着极端重要的地位。在前文《兖州和徐州》《长子继承下的迷雾》《养子》几章中,已经数次涉及了这个问题,虽然在几章中都谈到了非血缘或者与传统继承制度不同的要点,但是总体来说,中国自传说中的尧舜禅让之后,便一直延续着以血缘为核心继承和分配权力的体系,皇室自不必说,社会中的各个阶层,自官僚贵族到商人平民,非不是以血缘为核心,形成大大小小的家族,甚或形成同姓的宗族。(一般宗族是以若干代前同一个祖先传下的子孙可视为同一宗族,据说是以四代前为基准,但是在实际情况下,往往有超越四代之前的,如古代农村常有一村同姓的情况,这些农村的人往往便是尊奉同一祖先,同一宗族,这在现代农村也可以常见到,此外便如刘备刘表等人,便是所谓的汉室宗亲,都是属于刘氏宗族的人,还有更广的以同姓便为一宗,所谓的五百年前是一家,如本回演义中的赵范与赵云便是这样拉上关系的。)其最典型者莫过于魏晋南北朝的士族鼎盛时期,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官职高低不是以实力,而是以血缘为依据。

    至于西方自然也不例外,古希腊和古罗马在城邦时代固然有民主选举执政官的传统,但是细究其中的历史,仍不外乎是几大家族操纵。到了帝国时期和封建时代,王公贵族也将自己的家族用血缘包裹的严严实实,生怕与那些庶民们产生联系。虽说欧洲大陆并没有统一,但是这些贵族通过联姻等手段将欧洲大陆上的贵族们联系成一体,仔细算来,欧洲各王国朝代虽然频繁,但是权力的交接只是由一个贵族世家转移到另一个罢了,若是平民介入其中,便会引得整个贵族世界侧目,这种排他性丝毫不逊色于古代中国。

    宗族宗法制度的内容极其广泛,写出来要一本书都不止,自然不可能就是在一章之内便能谈到的,本章就只是说说宗族宗法制度的核心,便是血缘。宗族对血缘看的极重,在《长子继承下的迷雾》一章我们便说到宗族中分大宗小宗,长子往往作为大宗,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