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随章侃-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顺:在汉末群雄争霸中,他作为不属日后三国派系的一员战将,其能力相当突出,在有限的史料中,便有他破刘备,夏侯惇这样的战绩,对吕布甚为忠心,所领之军攻击无有不破者,当可称之为一代名将。在吕布死时同时被杀。演义中没有太大的变化。

    夏侯渊:跟随曹操起兵后,随同征战无数,但是其中最出名的是在曹操击败马超后镇守关中时破韩遂马超宋建极其羌军无数,并跟随曹操破张鲁,得汉中,但是便是在夏侯渊行都护将军镇守汉中时被刘备击败,战死。

    夏侯渊族兄夏侯惇:名气虽大,官位也高,又为曹操重用,日后曹丕登位更是拜他大将军,但是战绩远不如他族弟夏侯渊,后来相当长的时间干脆多是屯守,少有征战,这或许和他在攻吕布时左目失明有很大关系,准确的说他不能称之为名将。他在被拜大将军后几月就死了,他在演义中戏份很多,在诸多评书中更多,但是多是倒霉的角色。

    曹仁:跟随曹操起兵,征战多年,对袁术袁绍战中都有相当出色的表现,曹操对其相当信用,曾在汝南破刘备,在江陵抵挡周瑜,尤其是在守樊城抵挡关羽一役中,艰难时守住一城,不至于局势崩坏,功可谓高之,日后曹丕称帝任其为大将军大司马,在黄初四年死,和张辽死的差不多时候,他在演义中也是被欺负的一个角色,尤其是在面对诸葛亮和周瑜的时候,便成了少智的勇将。(曹仁弟弟曹纯是虎豹骑的将领,在破袁谭,北征,和长坂一战中都有所表现,不过死的很早,建安十五年就死了。)

    曹仁族兄弟曹洪:他的名气不小,但是最出名的时刻应该是在曹操最危急的时候送了他一匹马,说了“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的名言,不过最后两个都没死,比起来曹操儿子曹昂在进马的时候就比较逊色了,没有名言留下,也死了。他和曹仁一样,是曹操发家的主力军,开始时都收罗了千余人马,这在当时的时候也很有用了,不过曹洪明显比曹仁有钱,他收罗的千余人都是家兵,可见他家富而吝啬的情况肯定是事实,但是因为这个毛病日后差点倒霉,要不是诸人说情还有当年救曹操的功劳,曹丕就把他杀了。曹洪其实颇得曹操信用,官渡偷袭乌巢时便留曹洪守营,而且参与的战事也多,无论是在兖州苦战的时候还是日后在汉中的时刻都算是很活跃的将领,但是没有出色的代表性战绩。倒是活的很长,在曹丕死后曹叡即位后重新起用,熬到了拜骠骑将军以后才死,死的时候已经是太和六年了。曹洪在演义里的待遇比曹仁好不到哪里去,其实曹洪的军事才能也值得怀疑,在对于刘备属下大将吴兰时,曹休其实上才是当时的真正主将,不过曹休和曹真其实和张辽关羽这些人差了一代,不属于早期名将了。

    张飞:这位大家都很熟悉,演义中刘关张三兄弟的三将军,他的战绩开始不算很好,除了在长坂力阻敌军外,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日后入蜀一战和对于张郃一战中表现极其出色,他的故事不用太多说了,演义中对他的形象有所歪曲,但是在战绩上没有给他掺水分。从演义中来说,他光辉的一刻是在长坂,但是从历史上来说,收严颜和破张郃二战最为出色。死于在刘备伐吴前的暗杀。死前为车骑将军。

    黄忠:这位演义中的五虎将早期跟随刘表默默无闻,但是在跟了刘备后,马上便被重用,在入蜀一战后表现出色,在随刘备攻打汉中一战更是斩杀夏侯渊,乃是最光荣的一刻,被刘备任为后将军。在演义中他被描写为一个忠心不二的老将军,其实他是否老成如演义中的那样并没有明确记载,也没有和关羽来个长沙城下单挑。(其实假如真有如此一幕,日后关羽怎么还会对黄忠有意见呢?不过为了让黄忠这位五虎将形象更光荣,才安排了这个故事。)

    与黄忠在演义中关系颇近的魏延:其实演义中将他和黄忠放在一切也颇有道理,因为和黄忠一样,他也是属于被刘备破格越级提拔的将领,他最出名的一刻当是突然取代大热门张飞被刘备任为汉中太守。并有那句:“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

    为大王吞之。”的名言。之后诸葛亮执政时期,也多为重用,并有大破郭淮的战绩,还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偷袭关中计划,后来诸葛亮死时与杨仪相争,被杀,死前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演义中对其形象颇多诋毁,最莫名的便是他与诸葛亮的关系,事实上他虽然有因为诸葛亮不采纳他偷袭关中的计划而叹恨,但是诸葛亮也继刘备后一直重用于他。根本不可能出现演义中的一开始就要斩杀魏延,日后对魏延颇多限制的场面,更别提那个莫名其妙的踩灭本命灯故事了。

    张郃:魏延其实准确的来说并非是早期的名将,他出道太迟,虽然一下被提拔高位,但是从战史上来说和关羽张飞张辽等人都不是一批的,所以虽然活得挺长,但是真要说早期名将又活的长又一直在战斗前线的还要算张郃。从袁绍曹操争夺的群雄争霸时代他就是袁绍手下的大将了,后来投降曹操,一直跟随曹操征战四方,其将略为颇为了得,但是直到其他名将一一去世,张郃才真正大放光彩,得以在西面独挡一面,尤其是破街亭一战,可谓其一生的闪光点,诸葛亮北伐屡屡失败,在早期和他有莫大关系。但是在与诸葛亮战中,被流箭所伤,之后死。演义对他的记载和史书中有一些差别,比如和黄忠的交手没有记载过,而后与诸葛亮很长一段时间张郃乃是主将,没司马懿的戏份,但是总体来说不大。

    徐晃:起初为杨奉手下,后来投降曹操,。随从作战,多立战功,但是最光辉的一刻还是在危机时刻,终于能独立统军救援樊城,破关羽军的那一战。之后曹丕即位时为右将军,在太和元年死,当然不是在攻打孟达的时候被射死的了。演义杜撰了他的死。

    周瑜:他不用多说了,与孙策交好,在见袁术无能后,投奔孙策,风流倜傥,号为周郎,在孙策死后又辅佐孙权,在赤壁大战中率领江东主力与刘备军一起击败曹操,一战成就天下名,但是之后不久便病死,死前为偏将军,演义中因为诸葛亮的关系对他的形象多有诋毁,但是只要和诸葛亮不斗智,倒还算符合史实。

    吕蒙:吕蒙出道甚早,一路积功而进,其有勇有谋,可称得上一代名将,其征战喜用诈术,往往不正面交锋,一击破敌,但也不乏强攻之勇。偷袭荆州一战乃是他的成名之作,在之后不久便死去。演义中将他的死归因于关羽追魂,其他倒是没有太多的修改。(孙权任用的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三人,除鲁肃因为没有大的征战外其他三人都是颇有才干的名将,尤其得益于孙权本身才能不足的关系,他们得以发挥,至于陆逊的资历太浅,前两者在孙策时代便就参与军事,陆逊要等到孙权时代,所以不属于前代的名将了。)

    于禁:原为鲍信属下,后来鲍信死后归于曹操,备得信用,治军极其严厉,执法如山,曹军中多有畏惧者,在对战袁绍大军中第一个求战,在外姓中最受重用,但是在建安二十四年被关羽击败擒拿,投降,之后又被东吴得到,后回到曹魏,此时曹操已死,曹丕在位,明宽恕实嘲讽之,于禁羞恼而加,病死。其在被俘前为左将军,与演义中记载相差无多。

    乐进:在曹操帐中多有战功,最显眼的是在攻打乌巢一战时斩袁将淳于琼,倒是在屯守合肥时参与了破孙权一战,但是出击的乃是张辽李典部。建安二十三年死,死前为右将军,因为没有特色,演义也将他放了一马。

    马超:他的战功多是在自己为一方诸侯时,二度而起,对阵曹操大军,也有胜机,确实为勇将,之后归于刘备,虽然有出征汉中,但是没有太显眼的表现。在章武二年的时候就病死了,但是在演义里为了实现诸葛亮的平五路计策,而延命数年。

    赵云:其实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这四人相比,统率征战的机会少得多,官位也差了许多,在生前是为镇军将军,建兴七年死,赵云虽然有长坂救刘禅之功,但是在战绩上最出色的倒是在汉中一战时守营一战,被刘备誉之为“子龙一身都是胆”。总体上的战绩并不出色,但是颇有传说色彩,而且个人品德相当不错,在演义中大肆美化。

    太史慈:以胆色见壮,北海突围至刘备处求救,与孙策单骑战,又有神射才能,刘繇不能用,归于孙策,得以独任一方,不过其实没有表现什么统率才能的机会,在建安十一年就死去,为此演义刻意将其续命数年,经历了赤壁大战,在攻打张辽时才死,一样,是射死的。与他一样的有甘宁,甘宁勇猛至极,以数百人夜袭曹营,又身先士卒破皖城,但是在将略上差了许多,他在演义中被安排射死自然也和史实不一样。其实太史慈和甘宁的战绩并不是特别突出,但是因为演义的关系,他们的名气颇大,这样的还有曹军中的许褚典韦更是如此,演义中特别偏好这种有个人武勇的人。

    其实当时还有许多如李典霍峻文聘等人都是颇有水准的将领,但是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上述列举的也不全是真正的名将,许多只是名气大而已。其实想成为名将也不容易,要成为名将至少要有独立带领军打仗的机会,我们仔细看无论是哪一方阵营中一些将领一开始都没有独立太出色的战绩,很多是有战功而已,为什么呢?这一方面是信任关系,若是亲信将领,如曹仁这样的嫡系,那带兵机会大得多,往往能督众将,而其他将领机会便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诸侯征战,早期如曹操刘备等人都是自己带兵的多,将领只是随从而已,这样即便打胜了也不能完全表现自己的作战能力,就好象张辽若没有合肥那一战,便只怕和乐进等人差不多,多有战功而已,这一点周瑜吕蒙等人得了便宜,若是孙权军事能力与他兄长一般,那一定主动带兵,周瑜他们就没那么容易得到带领大军的机会了。这也有兵力的关系,本身诸侯兵力不强,自然要集中于主将也就是诸侯身上,其他人便是带兵也就是少数而已,而少数兵是很难打出有名的胜利战役的,象合肥那样的事可遇不可求啊。也好象关羽张飞,他们早期的表现不好,关羽到了曹操那还有所表现,张飞便默默无闻,为何?不是他们能力问题,而是刘备自己便流离失所,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能带领的兵力可想而知。此外,还有排序的问题,就好象假如夏侯渊不死,张郃就没有机会带领汉中曹军残部,张郃之后能大放光彩,和那些老将一个个死去有着很大关系。

    (实际上官位也是一样的道理,比较信任的将领自然位高权重,比如曹魏中曹家将领往往能得到更多机会更多的官位,自己的主公升官自己也水涨船高,比如周瑜最高才是偏将军,关羽生前只是前将军,他们都是最受信用的将军,不是主公小气,而是孙权那时自己也没什么好官职,刘备那时也才只是汉中王大司马而已,这点曹操就占了便宜,有皇帝在手好封官啊,所以臣下希望主公称帝也不是没有道理,至少自己的官位可以往上挪一挪了。还有要活得长,只要坚持着活着,等到主公发达了,其他老将都死了,你就有出头的机会了。)

    说到这里,我们就在下一章说说“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事吧

正文 第八十七章 蜀中无大将

    三国随章侃第八十七章蜀中无大将

    (演义第八十七回征南寇丞相大兴师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本回演义中诸葛亮南征,开始传说中的七擒七纵,七擒七纵在演义中的地位相当高,但是在正史中的地位则就一般,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记载就一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在《汉晋春秋》说到对孟获“七纵七禽”,但是对如何“七纵七禽”也没有细说,演义中的那些内容自然是作者想象杜撰的。其实南中的叛乱,在建兴元年便已经发生,而不是演义中所说的建兴三年来了飞报。(要是有这样拖延两年的飞报,那干脆不如改叫蜗牛报得了。)只是因为刘备刚死,蜀汉内部需要时间稳定,所以诸葛亮一直延迟到建兴三年才出兵。而且对于这次出兵,当时群臣也有意见,倒不是不出兵,而是认为诸葛亮没必要亲自出征,只需要一员大将即可,这在演义中已经有所记载,从日后的情况看,这王连所说的确实是实话,这南中叛乱确实十分容易平定,根本不需要诸葛亮亲自出征。

    演义中诸葛亮对此次出征的理由做了解释,而史书中的解释在演义中并没有转引:“亮虑诸将才不及己”。这个才是诸葛亮考虑亲自出征的主要原因,在这里,我们便要引出一个话题,蜀中为何无大将。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句话流传甚久,其实当时蜀汉的将领也有几个大将之才,至于廖化也没那么不堪,做不了先锋。不过这句话的意思倒是和蜀汉的前期比如五虎将时期相比,或者与曹魏相比,假如如此比来,蜀汉倒真是有些人才凋零的感觉。

    关于蜀汉的人才,颇有几种流行的说法,一种是诸葛亮培养人才不利说,一种是蜀汉国力弱小说。那这些说法是否正确呢?

    先说这个诸葛亮培养人才不利说,刚才我们在说南征的时候谈到一个“亮虑诸将才不及己”,从这句话来看,诸葛亮确实有些问题,因为担心诸将不如自己所以不给众人发挥的机会,之后北伐也是每战亲出,还不给魏延独立出兵关中的机会,从这些例子看,蜀汉后期人才缺乏是有诸葛亮的问题。且慢!

    谈这个诸葛亮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下诸葛亮的性格和当时的局势。诸葛亮什么性格?有一句话很出名,“诸葛一生惟谨慎!”诸葛亮的性格就是谨慎,若不是如此,刘备还不敢把身后事拜托他。当时蜀汉什么状况?荆州失去,伐吴大败,蜀汉皇帝顶梁柱刘备逝世,三国之中蜀汉最弱。如此情形下再加上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使得他做事小心翼翼,南中之敌虽弱,但若是选将不当,所用非人,蜀汉的兵力耗在那里,也是大问题。所以诸葛亮亲自出征也并非为错。至于日后北伐面对强大得多的曹魏,亲征更是再正常不过,想当年曹操刘备可算得上知人善任,尚且每遇大战必然亲出,诸葛亮北伐总是亲征,也很正常了,至于魏延提出的计划,其实说到底,还是一个问题,蜀汉之兵力加上诸葛亮的性格使得他不敢分兵。

    其实拿日后蜀汉无大将导致灭亡来批评诸葛亮不培养人才是很无趣的,诸葛亮死的时候是公元234年,蜀汉灭亡那年是公元263年,相差近30年的时间,这30年之后的这代人能涌现多少人才和30年前的诸葛亮真是没多大关系,便好象说曹操死于公元220年,那时曹氏人才鼎盛,结果到了29年后的公元249年司马懿杀了曹爽,控制了曹魏大权,难道说这个问题是当年曹操不重视发展自己的族内子弟的缘故?

    现在流行从历史上找兴亡起源,这并非不可,但是也要看什么情况,比如从几千几百年前找什么原因就很夸张了,尤其是这些人才之类时效性很强的问题,和文化制度不同,这些有没有人才什么的,从10年前找便可以了,至多20年,超过一代人的时间那便是在胡乱说事。

    何况,虽然比起刘备等人来说,诸葛亮在发掘和使用人才上有所缺陷,但是也不是说没培养过人才的,仔细翻开蜀汉那些大臣的传记就可以发现,诸葛亮身后的一批能臣都是诸葛亮发掘出来的,比如蒋琬,虽然在很早便跟随了刘备,但是真正发掘培养他的是诸葛亮,费祎董允更是诸葛亮一手培养的,而王平张嶷等良将也是在诸葛亮时期得到重用,至于熟知的姜维则更不用说了。所以说诸葛亮要为日后的蜀中无大将负责这种话,是不对的。

    诸葛亮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些欠缺,但是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太大的毛病,蜀汉之亡怎么也算不到他的头上,上下数千年,灭亡之国多矣,难道他们都有一个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在亡国前几十年压迫人才吗?

    那另外一个国力弱小说呢?蜀汉人口比曹魏少,以至于人才也少,这样的说法倒也不是没有道理,大家的基本素质都是一样的情况下必然是看数量,人才不可能在东边多西边少,总是按比例出现,那人口多的一方人才也多。

    是的,这个说法一定程度上来说有点道理的,但是还是有些问题,假如真是人多力量大,那大家只需要拼命生,多奖励英雄母亲便可以了,到时候拿人口比比,哦,你比我多五万,我投降了。那肯定是不对的。而且他也解释不了为什么一些人口小国却能名将辈出。

    那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先说人才是怎么出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