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随章侃-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文 第八十九章 汉化的秘密

    三国随章侃第八十九章汉化的秘密

    (演义第八十九回武乡侯四番用计南蛮王五次遭擒)

    在本回演义中出现了这样一个人物,孟节,孟获的哥哥,与蛮王孟获不同,孟节显得文质彬彬,更象一个儒家文士,所以诸葛亮在得知孟节的身份后大吃一惊,随后便感叹盗跖、下惠之事。

    盗跖、下惠是什么样的故事呢?相信不少人知道柳下惠的故事,坐怀不乱的君子,其实柳下惠本姓展,乃是一个清正严谨的官员,后来归隐,柳下其实是他日后归隐的地名,而“惠”乃是他死后的谥号,这在古代也是常见的事,他被世人称为君子,不过最出名的还是那坐怀不乱的故事了。(一直以来有很多人质疑甚至嘲笑柳下惠的坐怀不乱,不过也很正常,君子就如英雄,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指望每一个人都象君子一样坐怀不乱是不现实的,君子英雄毕竟是少数。)至于盗跖在传说中是柳下惠的弟弟,乃是手下有着数千人横行天下的大盗匪,打家劫舍,无恶不作,便是一般的诸侯见之也要躲避,《庄子》中制造出孔子见盗跖的故事,为得是嘲讽儒家。盗跖柳下惠的故事都是传说,所以诸葛亮称之不信,因为两兄弟一极善一极恶实在是很少见的事。(当然,现代大有将两者颠倒的观点。)所以见到孟节孟获两兄弟时,诸葛亮便说到这故事了。

    还是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其实两兄弟善恶相反,虽然不常见,但是也不是太希奇的事。孟节变得如儒家谦谦君子或者说汉化一些也不是什么令人惊奇之事,演义中的孟节虽然是虚构,但是少数民族的君王甚或一城之人变得如中原习俗一般,这在中原东西南北都有例子,尤其是在中华强盛之时,一些国家甚至有小中华之称。不过,即便有这样的例子,但是那些在草原上,丛林中的少数民族却依然保留了自己的习俗,无论中华强盛无比也没有改变,然而令人惊奇的是,那些少数民族在进入中原后,却迅速的被同化,汉化,变得和一般的汉族无疑,甚至连自己的族群都忘记了,他们的民族消失或者说融合了。

    对这一现象,史学家称之为我们伟大的文明文化的功劳,是的,确实如此,但是这只是一个结果,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不是一句我们的汉文化汉文明包容一切的套话就可以说明的。

    “夷入夏则夏,夏入夷则夷”这句话存在已久,这句话的解释也很多样,在我看来,这句话正好可以解释“同化”一事。

    中原文明的根本是建立在什么上面的?我们都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原文明是在黄河流域农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我们是农耕文明,这十分的自然,只有农耕才能保证稳定的收成,在稳定的收成之上,文明才得以建立,东西方的文明莫不如此,也就是说,那些耕地,那些稻谷,是我们文明的基石。和我们不同,草原中的民族以游牧为生存方式,丛林中的民族以采集或者游猎为生存方式,这些差异决定了我们和他们的文明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我们的差异是建立在生活方式而上,这是没办法避免的问题,所以即便有着一两个部落或者城市会因为种种缘故汉化了,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大体的格局,就好象在中原,再进行任何的胡化政策,能把所有的汉人头后留上大辫子,让汉人的服装消失,但是骨子里也改变不了汉人的文明,反而因为他们进入了汉人的地方而变得汉化。

    这一切是为什么?因为他们在草原上的那一套到了中原行不通,他们只能下马做起耕地的农夫来,既然做起了农夫,那就要接受农耕文明,而建立在农耕文明的汉文明是最适合的,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他们再挣扎,再徘徊,再痛苦,也回不到以前,因为这是在他们选择进入了中原的那一刻便决定的了。汉化的魔力便在于此。当他们汉化完毕,做了正宗的农夫,建立起巨大的物质文明,回首那些草原丛林,看着他们祖先曾经驰骋过的土地上现在的那些牧民猎手们,不会惺惺相惜,而只会从鼻子里轻蔑的哼出一句:

    “那些蛮夷!”

    是的,他们那些当年的蛮夷已经成为中原的一部分,完全有资格称呼那些还留在草原丛林上的人为一句“蛮夷”,这与血统无关,即便再正宗的中原人进入了草原丛林,适应了那些生活方式,接受了他们的文化之后,也只能做蛮夷。

    与东方相似的故事,在欧洲,蜂拥而入的蛮族进入了古罗马帝国的大地,他们看到了大道,看到了黄金,看到了他们以前从没见过的文明,而且他们可以用刀枪得到这一切,于是他们烧啊,砸啊,抢啊,当一切结束,他们站在古罗马文明的废墟之上,他们发现,他们也不得不放下刀枪盾牌,占得一块土地,做起农夫,重新修路,重新迷恋上那些奢侈品,重建一次文明,即便这个文明在不久前是被自己或者自己的祖先亲手毁灭的。

    我们脚下的土地决定了我们的文明,这就是一个现实,假如中国在蛮族入侵的那一刻被杀光了所有人,当蛮族发现这块土地上只有他们自己时,除非他们把那些土地变为牧场,否则他们也只有乖乖的下马,放下弓箭,在汉文明的废墟上建立起另一个农耕文明。

    幸运的是,这一切并没有成为现实,我们并不需要在完全的废墟上重建,虽然同样有着蛮族入侵,但是我们几次为文明保留下了一颗种子,即便这几个种子喜欢内耗,北伐也总是功亏一篑,以至于我们称其为“偏安”。但是这至少是个种子,是个模式,当那些蛮夷们定下心来,发觉骑马不能解决一切,牛马不能代表文明,在这块土地上,只有那些从地上长出来的稻谷才是一切的基石,他们才小心翼翼的从马上跳下,战战兢兢的握起了锄头,他们不再满世界跑,他们脚下的那一块土地才是他们的一切呢!当得到了收成,不需要担心在寒冬中看着自己的牛羊死去,不需要忧心明年的族争能不能活下来,不需要过着那些血腥的日子后,他们需要文明了。而当他们发现这一切在原先的天朝,现在的偏安政权有这么一个现成的文明,而这些文明是如此的适应现在脚下的土地时,他们还不马上学习模仿吗?

    自然,学习模仿完毕,他们终于扎根于这块土地之上,他们不单对着草原丛林那边投去轻蔑的目光,也开始对南方的中原文明挑战了,这是一场谁代表中华的战争,但是实际上,无论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他们都是这个文明的捍卫者。

    每一次的蛮族的入主中原,结果都是如此,唯一变化的便是汉文明的留存多少,变异多少而已,而这决定于原本遵守汉文明的那些人死了多少,那些偏安的政权能坚持多久,死得越少,坚持越久,甚至复兴成果,那汉文明留存的越多。在这里,我们的汉化实在要感谢我们庞大的人口基数与那些坚持抵抗外地的英雄们。

    这是一个宿命,这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或者丛林的宿命,因为生存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他们不可挽救的宿命,当来自草原和丛林的人们来到中原那些农田,他们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摆脱不稳定的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存活下去,享受文明的果实;第二个选择:回到那个大草原,进行不稳定而且残酷的战斗。前者总有一天会面对后者的挑战,即便两者可能是兄弟,但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路,盗跖与下惠的道路。

    千百年来,尽管有些草原丛林变成了耕地,一些耕地变回了草原甚至沙漠,但是总体上看,草原丛林一直存在着,上面不时有着牧民赶着牛羊经过,有着猎人背着猎物回家,农田也一直存在着,农夫在自己的土地上注视着自己的果实。战斗永不停息,直到铁路带来了火车的轰鸣,机器展现着钢铁的力量,一切才告终止。

    或许,那又是另一个文明与蛮夷的争夺的开始。

正文 第九十章 以夷治夷——诸葛亮的成本核算

    三国随章侃第九十章以夷治夷——诸葛亮的成本核算

    (演义第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

    诸葛亮南征用兵在史书上记载不详细,对孟获七擒七纵之事更是如此,不过在演义里这种不详却使得作者有了极大限度的发挥,作者在演义中用四章篇幅给了我们一个幻想的南蛮世界,因为没有限制,又是中原文化较少涉足的南蛮地区,这使得作者可以将各种神秘色彩都添加其上。尽管这其中的内容是多么的荒诞也无所谓,因为这是南蛮啊,对中原人来说,是个神秘的地区。

    大家或许听过画鬼比画狗猫容易的故事,画鬼比画狗猫容易就是因为鬼大家都没见过,怎么画都可以,而狗猫大家都见过,画的不象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南蛮也是一样,中原再怎么大,大家也都是知道了,写得夸张了别人不信,但是南蛮之类的偏远地方都不一样了,没几人去过,那就可以发挥想象力,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了。可以写的和地狱一般,但是也可以写的和世外桃源一样,而实际上呢,其实那里和这里没什么两样,但是这可千万写不得,读者是要梦想的,若你告诉那海外没有仙山,那就没什么盼头了。外来的和尚不管会不会念经,总是好的。

    话头好象扯的远了些,我们还是继续说那孟获,诸葛亮在南征胜利后对于南蛮并没有派遣官员管理,而是继续由当地大族演义中代表便是孟获来管理南蛮,对此颇有人不理解,对此《汉晋春秋》中记载了诸葛亮对此的解释。

    “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诸葛亮的解释假如从我们现代角度来解释,其实也很简单:控制这里的成本太高了,还不如建立傀儡政权花费的少,也就是以夷制夷或者说以夷治夷。

    为什么要以夷治夷,这便涉及统治方式,统治成本,当地环境诸多情况的要素,真要写可以写下一本书来,自然这里不可能有这样的篇幅,而且描述这种情况的著作很多,大家可以留心关注,我们这里就简单说几句。

    扩张或者殖民,在部分小说家的笔下总是十分的简单,仿佛只需要战胜然后留兵贴出安民榜就可以了,但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从扩张来说,占领人烟稀少的地区是最方便的,只需要驱散当年原住民与大规模的移民即可。自然,在人类出现文明后,这样人烟稀少的地区往往是与环境恶劣挂起钩的,但是考虑到只需要付出驱散少数原住民和移民成本。(这种移民成本还往往以流放的形式付出。)那这种殖民成本可以说相当便宜的。这一点上,西方殖民者对新大陆的殖民便是一个绝好的例子。

    而对于人类聚居地的地区来说,扩张殖民就遇到了难点,而这种难度和当地人口数量与文明程度成正比关系,要想彻底征服这样的地区,则往往自身要具备远远超过当地文明的能力,比如能迁移而去的人口要大大的超出原住民数量,而且文明程度具备压倒性优势。即便如此,在殖民过程中也要付出相当可怕的代价,无论是人力还是金钱上的。西方在近代的殖民应该是相当成功的事例,但是在殖民过程中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新大陆尤其是北美相当的成功,但是在文明相对进步与人口相对稠密的亚洲地区则效果不算很好,这便是考虑到付出成本的关系。

    殖民者愿意付出的成本与回报之比有着相当大的关系。这其中,而殖民地带给的收益与殖民者的态度还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前者来说,一个典型例子,格陵兰岛,这个岛大啊,二百万平方公里,是美国的四分之一,人口就几万,而且还是由丹麦这样的弱势国家控制。但是这么多年的殖民战争,也没几个大国想把这二百万平方公里划到自己的版图里去,为什么呢?不是那些大国好心,而是这格陵兰岛终年积雪,比起这西伯利亚可以算得上适宜人类居住的天堂了。这样的地区,至少暂时还是不会有人把他当肉的,当然,以后就不知道了。那种资源匮乏,地理环境不好,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移民成本太大,而收益太小了。是没人会去打主意的,更别提去争抢了。

    后者来说,我们拿北美做例子,北美印地安人现在数量少的可怜,当年可不是这样,北美印地安人数量的减少还是因为西方殖民者的缘故,而其中,新兴的美国比其英法等国,对印地安人发动的战争要热中得多。这自然不是因为英法这些欧洲老牌帝国比美国这个新兴土包子对印地安人有怜悯心的关系,而是因为英国法国对北美的态度和美国对北美的态度不一样,英法政府的关注焦点还是在欧洲本土,北美殖民地只是一个帝国收益的一部分而已,和印度东南亚这样的地区没有两样,他们要考虑的只是在自己的控制区谁负责的成本少,收益高。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假如北美由印地安组成政府英法也不在乎,只要印地安政府能听从他们的指令,给英法带来足够的收益。而美国不同,他们这些殖民者把北美当作了自己的土地,他们的家园,所以他们愿意付出比英法多得多的成本来驱逐印地安人,而且愿意付出的成本随着淘金热西进运动而变得越来越大。但是这种成本,还是比征服一个人数众多的文明并将其同化的成本小得多。

    我们基本上从上面了解了对领土或者说殖民地如何控制的几大要素:付出成本,(其中与目标地区的文明程度,人口和自然环境有着极大关系)获得收益,(与目标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和居住环境有着很大关系)对目标地的态度。

    实际上,当殖民者在计算成本与收益时,他们往往没有选择彻底征服或殖民,而是选择了最经济的控制方式——以夷治夷。

    回到三国时代,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对南中地区的成本收益核算。

    南中地区与中原地区不一样,在当时的物质水平下,南中属于未开放地区,也就是不适合中原农耕文明发展的地区,虽然有部分物质可以输入,但是总体上来说,收益不大,尤其在南中时常叛乱的情况下,对其的镇压开支还要高于收益。而放弃也不是一个好主意,且不说失去了南中的收入,还有可能被利用作为攻击自己的基地,这样不单原本的收益得不到,还要花费相当的成本来防御南中。要想解决这点,有三种办法:

    第一种,彻底移民,将其完全改造成适合中原农耕文明要求的地区,但是这需要的人力物力太大,其间还要考虑到镇压当地势力与军队的开支,这种成本实在是太大了,时间也长,别说蜀汉,便是整个中原文明也不一定可以在短期内做到。

    这种办法往往要求留兵在南中镇压,留官在南中统治,一步步前进,就好象东吴对江南所做的。

    说到这里,再说一下当时的东吴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其实当时的江南还远不如后来那般被开发出来,虽然比南中这种地区好,但是比起中原地带又远远不如了,江南的山地还是相当的众多,而且也存在着山越一族的威胁。这还是建立在对江南已经开发多年,汉民族已经在数量上取得了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正是有这样的条件,东吴在江南才能采取与蜀汉对南中不同的政策。)即便如此,也要等到包括东吴这一次在类的几次北方流民南下,对江南进行之前没有的大规模开发,才使得江南以及更南方的地区成为了中原文明的控制地。假如北方局势一直很稳定,那对南方的移民开发虽然会继续进行,但是移民成本和开发成本会持续居高不下,移民者对移民地区态度也不会如流民那般,南方开发的脚步会慢得很多。

    比南中条件好得多的江南尚且需要漫长的时间,南中更不用说了,蜀汉政权没有人力物力也没有时间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那放弃南中呢?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了,南中带来的收益没了,这尚且还是小事,以退出以防止付出过大的成本这种事乃也常见,便是南方地区各代都有退兵之例,但是这退出的弊端也不小,南中很可能便为他国进犯之基地,那时依旧要备兵防御,若是蜀汉家大业大,也不足为虑,可是如今蜀汉只有川中汉中两地,如此一来,南中的分量便颇为重要了,最关键的是,是否能控制南中,成了在刘备死后蜀汉政权稳定与否的风向标。所以南中放弃不得。

    所以就剩下第三种选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夷治夷,或者说以夷制夷。任命一个傀儡政权,由本地人来控制,而自己在背后遥控之,自身并不出面,只是通过傀儡政权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由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