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随章侃-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恼揭垡捕嘉刺峒埃绕涫遣芩ナ窈阂徽剑窈和跗绞赜蟹剑训t带大军截杀曹爽,曹魏遭遇大败,这次战役也没有谈到,而是直接跳到了姜维出场而已,不过演义小说本就是为了好看,这点也无可厚非,不过这段时间的历史也颇有可说之处,而且内容很多,遗漏未免太过可惜,以后再寻一章谈谈便是,不过具体的事迹还是希望大家直接读史最好。

    其实演义中最让人头疼的还是不写过去了几年,就好象司马懿称疾不出,再之后面对李升装病,再谋诛曹爽,这其间都没写过去了几年,给人一个错觉就好象这只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一样,那时也只是对司马懿装糊涂的本领佩服而已。等到看了历史,才发觉这其中已经过去了好多年了,这么多年司马懿居然忍得下来,而且还能活得这么长寿健康,确实不容易,装了这么长时间的老狐狸,不说曹爽,便是别人也会受骗吧。不过司马懿这个人忍功和装病的功夫都是一流,在当年曹操招募他的时候就表现过一次,这次再装,也是熟门熟路。不过最让人佩服的还是他的寿命,活的长,颇有养生之道,不过这也就罢了,比他活的长的多了去了。但是活的这么恰好就令人佩服,把朝廷大权夺到手,让二子可以顺利接班就去世,实在是活的太有价值含量了。

    还是回到本章的正题,官位之上来,历史上这个官位实在大有名堂,有些官位有时有,有时没有,有些官位名称不同,但是实际上干的是一样的事,有些官位品级很低,但是权力很大,有些纯粹就是加官,但是却十分重要。

    我们先从丞相说起,这是秦朝开始便确定下自皇帝之下的第二把手,地位很高,权力很大,具体大到什么程度呢?理论上说天下的事都可以管,即便是天子所在的宫内,丞相只要想管,也是能找到办法的。丞相可以自己任命官吏,管理政务,一些丞相如曹操开府治事,自己任命一套班子,权力比正式朝廷的百官还要大。丞相理论上的权力这么大,自然会引起皇帝的担心,所以自汉武帝后丞相这个位置就时有时无,都说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可是实际上朱元璋废除的这个丞相称号在历史上也没几个朝代正式用过。

    东汉开国之后一直没有丞相,董卓入主后设了相国这个位置当过几天,等到曹操的时候正式恢复了丞相这个位置。曹操恢复丞相这个位置最主要的原因和当初废除丞相之位的原因一样,便是权力大。之后曹丕继任丞相,随后立魏国,曹魏年间一直没有丞相,这也是常理。倒是蜀汉与东吴建国后设立了丞相一职位,东吴的丞相可说名不副实,更象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完全取决于孙权的态度,张昭如此重臣,又受到群臣支持,就因为孙权的反对而当不上丞相,即便是陆逊这样的重将担任丞相也备受孙权猜忌。至于蜀汉官制可说是延续东汉,但是就是诸葛亮这个丞相位置有些特别,诸葛亮不单任丞相,还录尚书事,这“录尚书事”比之丞相之位还要重要,但是诸葛亮也要等到刘备托孤,诸葛亮领益州牧,开府治事后才可以以丞相之位掌握蜀汉全权。

    诸葛亮死后,丞相之位便空缺了,演义上一回说到蒋琬接任诸葛亮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这是从何谈起,又担任丞相又担任大将军,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兼任,何况有了录尚书事,只需两者其一便可了,一般来说,当了丞相又录尚书事,何必去做什么大将军。而诸葛亮死后丞相位置是空缺的,虽然说蜀汉有称将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称为“四相”,但是后三者都没有做过丞相,只是都做过尚书令,世人把他们的地位看做丞相一般罢了,而且也是为了让演义的读者更明白,因为丞相这个名字那些听说书评书的都知道,所以一旦评书说某人掌权肯定说当了丞相,而不会说什么尚书令,中书令,内阁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尽管这些都有丞相之权。

    而且蒋琬也不是马上就做了大将军,一开始先做尚书令,不久成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并领益州刺史,而尚书令的位置由费祎接任,再之后开府,任为大司马,而费祎成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并在蒋琬之后领益州刺史,后也开府。他们两者都是慢慢升迁,而不是象演义中那般一下就成为诸葛亮之后的重臣。实际上诸葛亮密表推荐蒋琬也只是推荐而已,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刘禅手中,若是诸葛亮公开蒋琬为继承人,而之后蒋琬马上就代替诸葛亮做丞相开府治事,那诸葛亮就是和曹操司马懿一样,而不是诸葛亮了。

    这里我们注意一下,蒋琬,费祎,都担任过大将军,并录尚书事,大将军一职在汉代权位甚高,当年汉武帝设立大将军一职,就是为了分丞相之权,后来大将军也变成了如同丞相一般的存在,颇多外戚以大将军的身份统领朝政。汉末何进以大将军权倾朝野,曹操当初得献帝后也想任大将军,但是遭到袁绍反对,不得不将大将军之位让了出去,当时曹操还没有恢复丞相的位置,大将军地位最高,也就是实际上的百官之首。而三国时期,尽管有丞相这样的明确的百官之首,还有中书令这样的权要之位,大将军一职位依旧是要职,当然也看当时形势与你这个大将军到底有多大的加官与权限。

    如蜀汉蒋琬费祎录尚书事,又领益州刺史,何况在其之上又无高官,便是实际上的百官之首,而曹魏这边,曹真父子同任过辅政大臣,也都担任过大将军,但是地位大不相同,曹真比他儿子的权力小得多了,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曹爽还有一个“录尚书事”,当然两人辅佐的皇帝也不一样,曹芳即位时年纪太小,不象曹叡即位时基本上已经成年,就是少有任事而已。(其实这两对父子很有趣,曹真曹爽父子都打过蜀汉,无功而返,而曹叡曹芳这名义上的两父子呢,都没怎么见过百官,曹芳倒也罢了,年纪本来就小,曹叡在曹丕死前没怎么见过百官实在把他保护的太隐秘了,联系到曹芳这个养子还不知是从哪里领养的,可见曹魏对于宫内的事管理实在是严格啊)

    其实还有东吴的诸葛谨诸葛恪父子,虽然也都是做过大将军,但是诸葛恪这个大将军权限比父亲高了许多,不过这主要是当时东吴没什么人了,诸葛恪得以辅政,马上又联合孙峻铲除了当时中书令孙弘,得以掌握大权的关系,而且不久就加为太傅了。

    说到太傅,又要回到司马懿的问题上来,演义里和史书上都说曹爽为了架空司马懿,把他由太尉进位为太傅,所谓“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也就是说表面上给你很高的地位,但是实际上架空你,把你的权力夺过来。这种计策确实也是常见的一种,关于官位权力的变化,还有许多办法,以后在《尘封的历史》一文中再写吧。

    但是,那是不是说把司马懿进位为太傅就能剥夺他的权力呢?那并不是的,诸葛恪也是太傅,但是权倾朝野啊!实际上要做到架空这点,并不是一个进位就可以做到的。曹爽还做了许多布置,安排自己的亲信朋友担任宫内外的要职,如中领军,吏部尚书,司隶校尉,尚书等要职,都渐渐被曹爽亲信所占据。这才是架空司马懿的后继手段,没有这些手段,司马懿也没这么快让位。

    但是即便如此,司马懿依旧还有相当的权力,如正始二年,司马懿带领大军救樊城,正始四年,带兵意图攻打诸葛恪所部,司马懿真正的称病不参与政事是正始八年公元247年的事,第二年开始谋图诛杀曹爽,第三年计策成功,曹魏大权尽归司马家了。

    说起司马懿得权,就不得不说到曹叡的遗诏,其实曹叡原来计划以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人辅政,而曹宇为大将军,主要辅政者,而其中并没有司马懿的位置。但是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和夏侯献曹肇关系不和,担心他们上台对自己不利,于是向曹叡进言,改换了遗诏,由曹爽和司马懿辅政,司马懿两代都是辅政大臣,由此得重权。

    这其中刘放与孙资两人的关系很重要,没有这两人的话,司马懿不得辅政,曹宇主政,曹魏政权未可知走向如何,而这两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权力能改变曹叡的遗诏呢?

    两人官位很高吗?一人为中书令,一人中书监,而中书监终魏晋不过三品,中书令同是,到了唐朝成为正二品,宋朝正一品,不过那是以后的事,在曹魏时代他们的官位根本不能和太尉,大将军,司空,司徒这样的高官相比。然而就是这样的官员,却能决定那些高官的命运,刘孙两人为什么和夏侯献曹肇关系不和,就因为两人长久以来担任这样的机要位置,引起了夏侯献曹肇等人的不平?为什么不平,因为两人权力大!

    一般来说,除了一些荣誉官位外,权力和官位都成正比,中书令中书监为什么会权力这么大,官位这么小呢?因为两者本来只是曹操时设立的秘书令一职。等到曹丕改为中书令,加了中书监,但是当初的位置根本就不高,所以品位后来也高不到哪里去。可这种官位因为参与的都是机要事件,又长期在皇帝身边,对皇帝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于是借由皇帝之权,他们的权力也很大了。日后中书权位日重,唐宋时代中书省就成为了掌握决策要求的部门,中书省长官便是实际上的丞相。

    其实这也并非中书令一种,尚书令也是如此,原本只是内廷小官,但是参与处理国家政务就日渐权重,时间久后成为要职,但是一开始的品位都不高。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一些品位不高的官成为权重之官,

    这里还要说到一点,说起中书监是不是会令人想起太监呢?有趣的是,这两者还真有点关系,不过这关系比较复杂,也不是和中书监有关,而是和中书令有关,当初中书令这个位置是由宦官担任的,也自然,接近皇帝的官员嘛,司马迁受宫刑后就担任过。而中书令日后由士人担任,权力也日渐扩大,成为决策部门,但是归根到底,这当初其实就是皇帝的秘书。

    这就对了,那明朝宦官,也就是太监,做的是什么工作呢?明太祖时期当然只是打杂的,明成租实际上废除了那个不许宦官干政的禁令后,其实这些宦官们也就是做的当初中书令一样的工作,皇帝秘书而已。中书令靠做秘书做成了丞相,这太监做秘书做个内相,也是常事了。

正文 第一百零七章 政变与辅政权臣

    三国随章侃第一百零七章政变与辅政权臣

    (演义第一百七回魏主政归司马氏姜维兵败牛头山)

    诸葛亮死前,三国虽然相互之间征战不止,但是三国内部基本上还是稳定的,诸葛亮死后大概过了十五年,这三国中两国自己内部的局势就乱了,先是曹魏内部发生了一次政变,司马懿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夺得曹魏大权,也就是演义本回说的故事,而演义的下一回则说到了另一件政变,便是大概司马懿在曹魏政变之后五年,孙吴内部也发生了一次政变,孙峻诛杀了诸葛恪一族,夺得大权。三国之中也只有蜀汉比较稳定,没闹出什么大事来,诸葛亮日后备受称颂,他留下的政局稳定也是很大因素。自然,这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我们在下文中就会具体分析。

    我们先说说这两次政变。曹魏这边的政变在演义中介绍的其实已经很详细了,曹叡死后,曹爽与司马懿辅政,曹爽渐渐架空了司马懿,大权归于曹爽之手。尽管架空了司马懿,而且从曹爽派李胜去探听司马懿病情来看,曹爽对这个老头还是很警惕的,但是在曹爽的心里,其实是想让司马懿在家养老,就这样老死最好。毕竟司马懿两代辅政大臣,多年掌军,在朝中影响甚大,真要弄强,国内也会动荡,曹爽这个人的性格也是比较懦弱,反正司马懿年纪也这么大了,就让他老死,那样就一了百了。从曹爽日后的态度就看得出来,以为司马懿只是要夺权,没想要他的性命,他实际上也没想过要司马懿的命。

    但是曹爽这样想,可司马懿是何等人物,对于权谋之争早已了然在心,曹爽想等他老死,他可不会就乖乖等死了,装病的那刻,他便在蓄谋以图曹爽。这里要说的是,十分有趣,和他们的年纪一样,曹爽身边的党羽多是新一代,(如何晏李胜,毕轨等几位后来连同曹爽一起被杀的都是第二代的人物了,和曹爽关系密切因为害怕获罪逃到蜀汉的夏侯霸,后来被杀的夏侯玄也是一样,那个号称智囊的桓范,虽然曹爽一党,但是都是建安的人物了,曹爽敬之,但并不是很亲近,不听他的意见其实很正常。)而司马懿则在老一代人物多有支持者,不过曹爽若是再经营几年,司马懿的势力真要全部清空了,但是司马懿怎么会给曹爽这样的机会。其实不是很好的机会,毕竟有天子在身边,司马懿真要发难,曹爽如同桓范建议的那样对之,鹿死谁手不可知。但是这也是司马懿唯一的机会,曹爽党羽多跟随其出行,都城空虚,这个机会失去便不再来,司马懿为人用兵老道,孤注一掷,曹爽有天子,司马懿就挟制太后对之,控制都城大权。

    但是即便如此,司马懿还是心里担忧,毕竟对方有天子在手,真要对峙起来,也未必能占得上风,何况当时还有两国在外虎视眈眈呢!所以不断遣人说服曹爽,终于利用曹爽的性格迫使之屈服。曹爽虽然屈服,但是司马懿并没有放过他,日后找了罪名将之及其党羽族灭,这时候司马家族准备独掌大权的心思已经很明显了。(从这点看,当时跑到蜀汉的夏侯霸比曹爽夏侯玄要了解司马懿。)

    自然夺权没这么容易,司马懿死前以其威望,除了太尉王凌闹出了点事,而且马上平息,政局还算稳定。其死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就遭遇中书令李丰谋废司马家族的一事,再诛杀李丰,张缉,夏侯玄等人后,又废帝,这样一来,曹魏内部的政局开始剧烈动荡起来,毌丘俭文钦,诸葛诞两次反叛,连皇帝也公然对司马家兴兵。这一切,直到第三代的司马炎,才正式稳定下来。(虽然曹魏内部有两次反叛,规模也大,但是主要集中在东面,而东吴没有抓住机会,司马家应对也颇为得当,但是司马师也因为亲自带病征讨毌丘俭文钦而病情加重死亡。西面那边基本上没出什么事,要说也就只有夏侯霸了,但是他没掌什么兵权,只身逃亡蜀汉而已。到了蜀汉灭亡钟会到是动了一点心思,但是那连反叛都没正式开始就被杀了。)

    至于东吴那边,其实诸葛恪家族被杀只是东吴乱局的一部分。三国时期,蜀汉内部局势基本稳定,而曹魏在司马懿夺权前也很稳定,只有东吴那边很乱,这主要是孙权最后的几年很糊涂,相信身边的几个近臣,对于外边的大将都不太信任,大将陆逊当时已经是丞相了,备受孙权猜忌,忧愤而死,儿子之间也为了争权弄事,最终孙权把几个儿子都废了,选了最年轻的孙亮为太子,同时令诸葛恪与孙弘、滕胤、吕据、孙峻辅政,大概是看到司马懿夺位的关系,也大概是当时元老多亡故的关系,孙权选的几个辅政大臣都是年轻一代,但是结果闹的还要厉害。几个辅政大臣除了孙峻病死,其他都是被杀。

    先是诸葛恪等孙权一死就杀了孙弘,从而独揽大权,诸葛恪很是敬佩自己的叔父诸葛亮,处处以之为楷模,所以也准备北伐,与诸葛亮北伐不一样,诸葛恪掌权后第一次出战大胜,但是也因为此胜诸葛恪开始轻敌,(诸葛恪很善于辩论,这点倒是很象演义中的诸葛亮,有传说《后出师表》就是诸葛恪伪作。)第二次便失败了,诸葛恪上台初始民众对之很欢迎,但是这次失败后民众怨恨之。(民众是很实际的,诸葛恪上台的措施给了民众很多好处,但是诸葛恪北伐失败,伤亡众多,便是令众人不满了。)孙峻趁机杀诸葛恪而代之,诸葛恪有大志,但是太过激进,年少得重任,与诸葛亮比能力经验都差了许多,(诸葛恪其才能确实有,从他上台中的措施便可以看得出来,但是其人太急功近利,一方面不相信别人,一方面又太过自信,不设防范,导致被杀。)诸葛恪一族全部被杀。孙峻掌权后比诸葛恪只有更糟,(诸葛恪的掌权和孙峻很有关系,孙弘本来谋除诸葛恪,但是孙峻告密,诸葛恪先下手为强了,所以诸葛恪对孙峻没有防范,于是被杀。)不过孙峻比诸葛恪要谨慎许多,虽然有数此谋杀孙峻者,但是都被其破之,而孙峻也很快便死了,其死的很离奇,传说是梦到诸葛恪所击,恐惧发病死了。(前面说孙峻是病死,假如做梦被杀生病也算谋杀,孙峻也可以算是被诸葛恪杀的了。)孙峻死后,孙綝代之,吕据不满,与滕胤共谋除之,最终两人都被孙綝所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