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随章侃-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文 第十一章 刘备为何能得到徐州

    第十一章兖州和徐州(二)刘备为何能得到徐州

    (演义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刘备得到徐州是三国的一个日久不衰的话题了,后人对此或褒或贬,如此种种,全因演义的影响太大的缘故,而当时和其极其相似的曹操登上兖州刺史宝座一事,便因演义略去而少有人注意。不过,刘备作为当时依附于公孙瓒的平原相,自身也没有极大的家族背静,而且也非徐州本土人,却突然能成为徐州一州之主,这确实也是一个极其引人注意的事件。

    如上一章所说,刘备登上历史舞台,是由曹操攻打徐州引出的,在演义中对这段历史作了极其精彩的描写,先是由徐州请救兵引出派遣糜竺出使孔融处,再由孔融被黄巾包围引出北海也要请救兵,这才引出刘备,而其中还介绍了太史慈,在刘备解围北海之后又有孔融请刘备共赴徐州一事,这转折之下才引出刘备救徐州,而且在救援徐州时还以孔融,田楷不敢与曹军作战显出刘备救援的果敢,再如此,引出了陶谦让徐州一事。单就故事而言,一波三折,确实是精彩异常。

    但是,小说毕竟是小说,再精彩也不能与历史混为一谈,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有一个说法是七实三虚,就说这段章节,里面有许多史实,如孔融求救刘备,太史慈的突围求救兵,再如糜竺陈登孔融劝刘备接管徐州所说的那些话,刘备和太史慈的对答,都是史有明载的。假如我们割裂看,这些和正史无疑,但是,将整个情节连起来看,这些正史就全被挪移过了。

    比如陶谦请救兵,演义中说请了孔融和田楷,但是历史上是直接请了刘备和田楷,而没有向孔融求救;再比如说北海太史慈突围向刘备求救那段确实是史实,刘备也确实派遣兵马救援孔融,但是此时并没有发生陶谦求援之事,刘备更不是孔融的要求才求援陶谦的,而糜竺陈登孔融的劝说也是在陶谦死后发生的。

    虽然这段情节和史实有所出入,但是从小说角度看,演义要精彩的多,还要合理的多。尤其是孔融这段,史书上孔融求援刘备具体时间不知,只知在刘备任平原相期间,假如按史实来,那这段故事显得和主线脱节,而不说这段,又太过浪费,而用糜竺先去北海求救再引出刘备就合理的多,也精彩的多。再又如孔融劝说刘备这段,按史书上说,是陶谦死后孔融来劝说的,那未免太特意,尤其是届时还要介绍一番孔融本人和解释他为何来劝说刘备,但是用现在演义的方式,孔融前来支援,而且就在庆功宴会上趁着陶谦辞让徐州时说这番话,就显得合理的多,对于小说本身,自然更流畅,更利于阅读。(只是更让人误会演义是历史了。)

    小说往往比真实的历史还要合理,但是,小说终归是小说,刘备入主徐州的真实情况是:徐州被曹操攻打,陶谦向田楷求援。刘备一同前来,这成了刘备登上历史舞台的重大时刻。

    在之前,刘备虽然有所成就,由一介平民成为平原相,但是并不顺利,由他在三国志中前半生的历史是如此简略和坎坷就可知他在到徐州前历史并不辉煌,甚至不为人注意,与袁绍曹操甚至是刘表袁术公孙瓒他们比较,刘备还没有能力在诸侯争霸的舞台上有所表现,就如演义所说,他在当时只是作为十八路诸侯的手下而不是其中的一员,而且他的家世也不为当时的名士看好,这也难怪他在得知孔融向其求救时要动容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而陶谦是他的第一个伯乐,不单资助他的兵力,而且还表他为豫州刺史,这头衔虽然是空架子,(这个位置有无数人担任过,比如由袁术支持的孙坚,袁绍支持的周昂,曹操被吕布偷袭时还有一个豫州剌史郭贡也去凑过热闹,这豫州剌史实在是绝对的空头衔)但是也一下将他的地位拉高到与原先公孙瓒让其协助的青州刺史田楷同样的位置。尽管陶谦有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局势才做出如此的举措,但是在众人之中他惟独选择了刘备,可见刘备确实有不凡之处。

    由史书一些细节上的记载看,刘备这次增援徐州乃是竭尽全力的,演义中称其向公孙瓒借兵,而三国志中则无此记载,只称“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估计这幽州乌丸杂胡骑后来在演义中便成为公孙瓒的借兵了。从这句话来看,刘备的兵力严重不足,只有千余,还要拿流民作为补充,(这里也有疑点,三国志在说刘备就任平原相救援孔融时还有精兵三千,怎么此时只有千余?三国志等一些史书相互矛盾者甚多,同一本书前后矛盾也不少见,或者说当时的形势比较复杂,而史书记载过于简略的关系,尤其是传记体。)但是另一方面,刘备此次的支援是将其所有的家底都拿出来了,可见刘备对此次支援的重视程度,或许在此之前,刘备便得到过许诺,所以才有刘备到后陶谦便增兵四千给刘备的情况;或许是因为刘备在这次支援行动的胆识和对于军队的控制能力得到了陶谦的赏识而导致这一切,无论是哪种情况,刘备的能力得到陶谦认可是必然的,

    而在刘备这方面,他本在公孙瓒处就是从属,而且地位还在从属于公孙瓒的田楷之下,而现在陶谦的赏识使得其地位与田楷平起平坐,实力也得到增强,何乐而不为。而在公孙瓒那边,对于盟友陶谦将他下属的下属挖走也没看到有特别的反对意见,所以刘备就准备安心做他的新工作了,而有时好运总是接二连三。

    曹操在兖州内乱后退兵,陶谦不久后病死,徐州需要一个新的主人。

    在上一章我们已经说到,在当时情况下,血缘继承的方式还未确定,陶谦即便想传自己的子嗣也不可能,所以他选择了刘备作为徐州的继承人,在死前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但是,陶谦的遗嘱并不能作为刘备执掌徐州的依据,只有徐州的各大势力才能决定徐州之主人选,而当时徐州的各大势力代表陈登,糜竺,曹豹都无力获得其他势力的支持登上徐州之主的宝座,又或者说,他们就象当初兖州那些地方势力一样,不敢登上这个位置,因为徐州在经过曹操的大屠杀后,残破不堪。而且曹操袁绍对徐州又虎视眈眈,徐州的位置实在是个烫手山芋。

    所以他们需要一个第三方的军事力量保护自己,袁绍是曹操的盟友,自然不可能,而原先的盟友袁术陈登却不看好,(这也是袁术在南阳一带折腾的太过分的关系,陈登这些地方豪强怎么会请这个冢中枯骨来)这样刘备就作为候选人浮出水面了,他有一定的军事力量,至少在徐州是最强的,又是外来户,在当地势力不强,不会影响陈登糜竺等本土势力的平衡,而且有仁义之风,颇得人心,至少看不出他象曹操那样会杀戮边让等名士。请其入主徐州只怕是最好的选择。

    而对于刘备来说,徐州是个极大的诱饵,虽然徐州已经不是当初富饶的徐州,数郡残破,几万人被杀,而且四处势力环绕,袁术曹操袁绍各路势力都比徐州强大。但是毕竟是一州之地,而且登上了徐州之主的宝座,就正式成为诸侯,有了争霸的资本,就如同之前曹操得到兖州一样。对于有着争霸之心的刘备来说,接了徐州还有争霸的机会,不接就没有也没有了。

    但是,作为一个外人突然被拥戴上一方之主的宝座,总是危机四伏,刘备如此,而之前的曹操也是如此,他正陷于兖州的苦战中。

正文 第十二章 曹操的危机

    第十二章兖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机

    (演义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穗大战吕布)

    曹操作为汉末战乱中最大的赢家,其能力自然不容置疑,但是即便如此杰出的他,也在初期遭遇了极大的挫折。譬如在与董卓交战中大败,募兵中途叛变,与青州黄巾作战初期也极为艰难。再如之后被张绣偷袭,子侄都战死,与袁绍决战官渡,几次坚持不住。但是这一切比较此次兖州大乱,都是小事而已。

    要成就一番伟业,必要有立足之地,在来兖州前,曹操几番沉浮,虽然有东郡作为基地,但是一郡之地怎么能比得上一州之业,而且此时还要依附袁绍势力。但是得到兖州后,曹操便有自己的立身之地,能调动兖州一州的人力物力为自己的霸业服务。此时的诸侯如袁术袁绍刘表刘备无人不是在得到本州政权后才能称为独立势力,否则即便如孙坚这般勇猛,也只能依附袁术之下而已。假如曹操一旦失去兖州,轻则如日后刘备一般流离失所,依附于其他势力,几番转折复兴,但是那时已经失去最好的争霸时机,重则便一蹶不振,成为他人的臣属附庸。

    而在争夺兖州时,也是颇为艰难的,吕布所率军战力极强,几度在正面作战中击败曹操,曹操一度身陷敌围,如演义本章所说的曹操掩面烧须,便在献帝春秋上有所记载,虽然不知真伪,也可见曹操当时的危险。而因交战艰难,曹操一度起了将家小送与袁绍处作为人质,也就是依附于袁绍的意思,被程昱劝说才没有实施。

    那为何曹操会陷于如此地步,原本拥戴曹操为兖州之主的兖州地方势力为何对曹操反戈一击,支持吕布呢?尤其是其中张邈是其好友,陈宫是其旧部属。为曹操入主兖州立下汗马功劳。这些人为何如此反对曹操呢?

    究其原因,还是要从曹操入主兖州后的举措来说。之前说过,曹操入主兖州,收服青州黄巾,声威大振,但是他的许多做法也直接触犯了兖州本土势力的利益,引起了当地势力对曹操的恐慌,如杀九江太守边让一事,演义中称边让意图援助陶谦被杀,但是史书上的记载是,“陈留边让言议颇侵太祖,太祖杀让,族其家,”

    边让乃是当时兖州名士,与孔融等人齐名,他的死,不能不让当时兖州本土势力心寒,而且曹操持法严峻,兖州本土势力对此自然并不欢迎。而曹操当时为了筹集军资,发掘坟墓,这在当时乃是极其恶劣的行迹,只有董卓与一般的流贼才会这般做,再加上第一次讨伐徐州时,杀戮百姓,这不能不使得当时的兖州势力对曹操又恨又怕。

    有一段史书我们可以留意一下,是三国志张邈传所记:

    “太祖之征陶谦,敕家曰;“我若不还,往依孟卓(张邈)。”后还,见邈,垂泣相对。其亲如此。”

    张邈乃是兖州势力的代表,在起初也是他支持曹操入主兖州,而且和曹操极为亲密,正如上文所说,曹操在讨伐徐州时为防万一是让家人投奔张邈而不是其他人,可见张邈和曹操的亲密程度。但是就是在第一次讨伐徐州后和张邈相对垂泣不久,张邈便与陈宫等人起兵反曹。除了张邈本身的野心,对于曹操那反复无常好杀戮的性格,张邈对此的恐惧是一个主要因素,因为当时张邈得罪了袁绍,而张邈一直担心曹操会为了保持和袁绍的结盟杀自己,假如曹操不是表现了那种为利不惜一切的性格,张邈又何以会担心呢。

    与曹操如此交好的张邈如此恐惧,其他兖州势力就更不用说了,而有善战之称,而且曾诛杀董卓的吕布到来,则是一大机会,吕布此时流离失所,虽然有部分武装,但是没有自己的地盘,只能先后依附于袁术袁绍张杨,更别提壮大势力了。作为外来武装,吕布能抵御曹操又要依仗兖州本土势力,而且正如演义中陈宫最后对曹操说的“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对比起曹操,他们更加愿意选择吕布。

    而且曹操的讨伐徐州也给了他们机会,吕布的两次偷袭都是缘于对方主力不在,有内鬼的情况下,只是之后的偷袭徐州的时机是刘备被迫出征,而偷袭兖州的时机则是曹操自己主动出征导致后方空虚的。

    兖州危机对曹操几乎是致命的,但是曹操却支撑过去,这一来得益于曹操本身的政治军事才能,演义此章对于曹操和吕布的作战有着详尽的描写,而且大部吻合史实;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曹操本身的实力,尤其是和日后刘备失去徐州相比。曹操虽然东征,但是也留下了许多谋士将领,如夏侯乃是曹操亲族,再如荀程昱这些如萧何一般的智勇谋士,没有他们在后方主持大局,帮曹操争得鄄城、东阿、范县三处立足之地,曹操回来无处安身,就算有雄军千万,只怕也只有奔散逃离的份,所以曹操能有日后,荀程昱居功至伟。

    另外,曹操最后的获胜,与袁绍的支持密不可分,虽然说曹操没有将自己的家小归于袁绍处,但是袁绍在当时仍派兵支援曹操,在演义中也有所描述,即在十三回中:

    “布曰:“吾欲再投袁绍,何如?”宫曰:“先使人往冀州探听消息,然后可去。”布从之。且说袁绍在冀州,闻知曹操与吕布相持,谋士审配进曰:“吕布,豺虎也:若得兖州,必图冀州。不若助操攻之,方可无患。”绍遂遣颜良将兵五万,往助曹操。”

    虽然史实中并没有如此直接出兵的描述,但是仍可看出一些蛛丝马迹以证明袁绍站在曹操一边。如曹操攻打张超,袁绍属下势力臧洪想救援张超,没有得到袁绍的同意,日后愤而反袁

    袁绍和吕布本来就是对头,而和曹操是盟友,在攻打徐州时甚至直接派兵支持曹操,他选择支持曹操反对吕布乃是必然,而曹操得袁绍的支持对于战胜吕布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如演义中所述,曹操几番征战,终于打败了吕布,而且杀了张超全家,将兖州的全部势力连根拔起。但是,此时的兖州经过两军长期征战,又加蝗灾,兖州歉收,人人相食,而军队的抢掠对着周边的经济也起了极大的破坏作用。(如曹军便东略陈地)兖州的经济需要恢复,而曹操在这一次教训下也了解需要收服安定人心,而此时关中的小朝廷发生巨变,给了曹操机会。

正文 第十三章 关中的朝廷

    三国随章侃第十三章关中的朝廷

    (演义第十三回李郭汜大交兵杨奉董承双救驾)

    在第九章说到,董卓被杀后,以王允为首的士大夫官僚的新政权只维系了不到三个月,便以李,郭汜为首的凉州兵团再度攻入长安,王允被杀,吕布出逃为结局。

    而李,郭汜在长安依仗其军力掌握实权,李,郭汜本是董卓女婿牛辅手下的将领,乃一校尉,毫无统治经验,(董卓入京时怎么也是个并州牧了)一下得掌大权,把长安搞的乌烟瘴气,一方面大肆封赏,刚入长安时李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过了三个月,李就升任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郭汜升任为后将军,等到了兴平二年,干脆李做起了大司马,而李之下郭汜等人按位置排序职位,一个个轮下去,滥封无数,以前的小兵封侯也不奇怪,那些公卿百官有点意见,就以武力威胁。另一方面,李下属的凉州兵本来就是一时聚集起来,攻入长安后李等人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对这些部下更是纵容至极,放纵凉州兵抢掠百姓,外加凉州兵内部攻伐不断,加上饥荒,关中一时间民不聊生。

    面对这种情况,受到直接的威胁的百官公卿再度密谋除去李等人,手无兵权的公卿唯一的办法就只能是再度挑动内讧,而因为并州势力已经随着吕布失败而离去,对象则只有凉州内部。而这一办法很见成效。马腾等凉州本土军阀本来就和李不同属一个势力,首先便与李交恶,当然这其中还有当时在益州的刘焉背后的支持。而随着献帝成年,他对于掌握朝政的李等人也越来越不满,挑动凉州兵内部势力内讧的行动也加快了,凉州军阀内部自己也开始了猜疑。先是李猜疑樊稠,设宴杀之,再是一次偶然的事故导致李和郭汜反目,便是演义中所说的郭汜妻为防郭汜爱上李婢妾暗中下药之事。(郭汜妻子因为妒忌行事荒唐,李妻子也好不到哪里去,本来李郭两人一度和解,要交换儿子作为人质,结果李妻子爱惜儿子而和解未成功,结果又打了段时间,交换了双方的女儿。)李和郭汜相互征战,一度挟持天子和公卿百官,李抢了献帝,并拿臭牛骨给献帝,气得献帝差点要和李翻脸。其实李是个又蛮横又单纯的人,不但相信迷信,而且他和献帝交谈,说郭汜坏话,献帝顺其意答复,他居然认为得到皇帝欢心……此外为了得到羌胡兵的帮助答应事成给他们宫女,在和郭和谈期间,耐不住寂寞的羌胡人跑到宫前大喊:“天子在此中邪!李将军许我宫人,今皆何在?”。意思就是说天子是不是在这里,李答应给我们的宫女呢?,实在是丢尽了脸,献帝后来许诺给他们更大的好处,让他们离开了。而郭汜也是如此,李抢了一个天子,他就抢百官,大概认为天子分量足,所以就多抢了几个高官挟持,其中名将朱便是在被挟持期间忧愤而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