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随章侃-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州一带,封疆大吏。诸葛家族在三国都拥有如此的权力,考虑到当时天下三分,诸葛家族确实不凡。

    只是诸葛家族的结局不是很好,诸葛恪被孙峻所杀,在东吴的诸葛谨家族都被屠尽,过继给诸葛亮的诸葛乔之子诸葛攀又重新回到诸葛谨一族。诸葛亮一系大家应该比较清晰,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和长子诸葛尚战死,诸葛瞻次子诸葛京迁移到河东,在东晋为官,至于诸葛诞,三族被夷,不过送到东吴的人质诸葛靓活了下来,后来东吴被灭,诸葛靓东躲西藏,后来还是被司马炎找到,司马炎与其是好友,赦免了他。其后人诸葛恢在东晋时为官。

    这样看来诸葛家族都算不得什么好的,在东吴曹魏的两家都被自己所在朝廷灭族,诸葛亮这一家虽然不算灭族,但是亡国也算不得好。而且真要说三国那大家族的话,还应该是那三家,刘曹孙,这三大皇族自然是毫无疑问的大家族,自然,最后的胜利者不用说还是司马家了。

    确实,自古以来,说到大家族,那些能够最终称帝建业的才都是真正的大家族。那些原本就以家族为核心从而问鼎江山的自不用说,如魏国之曹家,晋朝司马家,唐朝李家,那些少数民族政权更不用说,都是以家族为核心的,以一己之身成就霸业如刘邦朱元璋等人在其建立皇朝几代后也建立了庞大的家族。我们常说封建王朝一家一姓治天下,这说的不是那皇帝一人,而是包括了整个皇族。

    为什么要以家族治理天下,这是因为个人力量的限制,而古代社会,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力量组织力和凝聚力最强,所以不得不利用家族的力量来控制。不单中国如此,西方也是如此。就说古罗马吧,在共和国时期其实就是少数几个家族共同统治的时期,我们假如去看那些古罗马的名人传记,就会常看到一句,我是某某家族的某某,我们家族是某某的英雄的子孙等等,到了后来,这不单没有减少,反而更加夸张,中世纪的贵族追求血统,以家族为耀,这点和中国没有什么区别,或者说,整个世界都是如此。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家族,是古代的重要力量,在农业或者游牧这种古代社会,无论是生产还是作战,都要求着人多就是力量,个体难以生存,人类往往寻求集体的生存模式,而在集体生存中,结亲等方式将个体联络在一起,而这种血缘或者婚姻为纽带的家族最能适应古代社会的要求,东西方的家族制度正是迎合了古代社会这种要求,将其完善化,而在此基础之上,再度形成帝王制度。等到现代社会,家庭的力量日渐淡化,原先的那种大家族越来越少见,不单个人的家庭独立出来,个人在工业化大协作的背景之下也渐渐可以独立在家庭之外,家族这种组织模式被新的组织模式取代,在这种情况之下,古代宗法制度瓦解,古代社会也随之瓦解。

    当然,取代这只是说说,实际上家族的力量只能说比古代弱小,而新兴了许多新的组织模式,但是家族还是依然存在,只是没有往日那般强大罢了。

    那一个家族是如何形成的呢?当然,生育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并不是有了生育和有了姓氏就可以了结的,尤其是那些被世人公认的大家族,是要有一定条件才行的,我们这里就说说那些名声显赫的大家族形成的基本要求。

    其一:始祖:这是肯定要的,当然,有说法,人类的祖先都是一个猴子,这个问题且不说是不是一个猴子,便就是一个,那时候谁知道这猴子姓啥?所以到文字产生前,这始祖没办法找。要找,只能从文字出现后开始早,最老牌的家族那不用说了,不是神仙就是英雄。炎黄子孙那就不说了,我们都是一个疙瘩里出来的没办法分,但是尧舜禹三代就产生各自的后人了,比如袁术称帝时就说自己家这个袁是出自陈,而这个陈呢,是舜的子孙,这圈子绕的够大的,不管怎么说吧,总是套到了舜老的头上。再比如说匈奴吧,太史公老人家就说他们是夏后氏之苗裔,把圈子套到了大禹的头上。反正吧,总是要从当年几位神话也好,传说也好,历史也好,那几位英雄人物的头上套一个。这点其他国家也不例外,埃及法老就硬说自己是神的子孙,西方嘛,传说中那些早期英雄都是半神,也就神的儿子,稍微近一点的就是半神的儿子,再近点的就是英雄的儿子,也就是神的孙子或者曾孙一类。总之一句话,都喜欢和早期大牌结亲。

    当然,这些传说中的人太多了,比如我是炎黄子孙,你也是啊,那不好分,尤其是显赫家族,按这样分和一般家族肯定也是一样的,怎么能显出身份,那既然老祖宗是共同的,我们就找近一点的,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初改名的时候,打个比方,我原来是姓黄的,后来分家出来我改姓赵了,那我的子孙也全部改姓,那我就是赵家的始祖。(当然,这不是说赵家是从黄家分出来的,只是比方而已,其实姬姓后来改成其他姓的数量相当多。)但是,这也有问题,一来也有原来不同姓的后来改成一个姓撞车的事件发生,这点就显出始祖的重要性了,但是另一点始祖也没办法解决啊,就是历史一长,就算改姓分支也多了,这支分支和那支分支差别也很大,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面说,我们再说另一种情况:就是之前家道中落或者肯定没中落的机会,一直就很穷,那始祖不可考,当然,也有些人随便找了同姓的就认祖宗了,比如唐朝李家就找了老子当祖宗,还有就是象朱元璋这样的,自己双亲早亡,还都是穷光蛋,怎么找始祖去,于是干脆就把能想到哪代就哪代,实际上是自己当了始祖了。再好象刘邦也是一样,刘姓当时有几个分支,刘邦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个,所以现在实际上大多数把刘邦当作始祖了。当然刘邦朱元璋之上还有几代是可考的,但是谁也不会记得那几位是谁,这就涉及第二个要求。

    其二:显赫之身份:我们前面说刘邦和朱元璋实际上被当作了始祖,当然按规矩不是这样的,但是考虑到他们的身份和对之后自己姓氏的影响,称之为始祖并不委过,没有这两位,就没有刘邦一系刘家和朱元璋一系的朱家的显赫家史了。

    因为一个家族兴起,贡献者除了当年起家族之姓的那位始祖外,便就是为家族立大功劳的人,所谓光大门楣,就是这个意思,能不能成为大家族,不看始祖,而看那位光大门楣的。当然也有几位是当初连姓都没的那是两者的身份一肩挑了。这种大功劳是什么呢?自然是身份,比如当了皇帝了,那是多大的功劳啊,皇族子弟的身份地位可不是一般的贵族可比的,尤其是皇族就意味着可以做一国之君,其他家族再显赫也就是臣子而已。当然,这皇帝也没几个姓做过,多数还是做臣子的,这做臣子的也要等级,象东晋时期士族势力为什么这么清高强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几个家族可以与皇帝平起平坐了,王家不用说了,王与马,共天下嘛,虽然没做皇帝,这和皇帝也差不多。有这样的地位自然可以傲视其他家族了。谢家淝水一战定东晋江山,其地位也与王家差不多。这些名门望族,是要靠权力,地位威望来撑门面的,一旦失去了这些,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份也会下降了。

    其三:历史,尽管有身份,但是若是维持不下去,也称不得名门,算不上望族,只能算暴发户而已,一世而盛,一世而衰,人们更只会说这个是失败者,连暴发户都算不上了。要成为名门望族,一定要有相当长的显赫历史,不是有句话吗?叫“富不过三代”,这是说保持富裕的难度,权力也一样,权力变迁十分之快,今日你为一国之首,明日你的子孙就可能成为阶下囚。但是当你度过了权力的高危期,比如维持三代以上的兴盛或者平稳,比如形容袁绍家族的四世三公吧。那就证明着你们家族长期以来掌握了极大的权力,这时你的家族就已经成为了名门望族。这需要着历史的沉淀了。王导当初觉得自己的家族势力很大了,就和诸葛诞的后人诸葛恢开玩笑,说“人言王葛,不言葛王”,其言下之意,王家比诸葛家地位高了,但是被诸葛恢回了一句“不言马驴,而言驴马,岂驴胜马邪!”抛开两人开玩笑的角度不说,诸葛恢说的也不错,王导一系的王家单纯从历史上也远不能和诸葛家比,不说汉代时期,(当然,两家在汉代都算不得超级豪门)王家真正起家的王祥出仕时诸葛家族正在三国扮演主角呢,魏晋的另一个太原王家也远比王导这一系威风得多。不客气的说,王导这一家能在东晋兴起,和八王之乱时期老牌家族死光大有干系。诸葛家族比王家早了几年,自然有资格看王家不起,那其他家族也是一样的,看权位,看历史,名门需要历史和权位为自己增添光彩。也和那些新兴的家族保持距离。李唐这个家族也算是显赫了吧,结果照样被崔家那些老牌士族看不起。

    其实,便是这些老牌世家,也熬不过时间的磨练,那些世家大族们,其实也就是最多几百年而已。便没有日后的战乱,这些世族也会因为自身的腐败堕落而消亡,由其他家族取而代之。便如皇朝更替一样,世间没有不落的太阳,自然也不会有永兴不落的家族。

正文 第一百一十三章 皇帝的政变

    三国随章侃第一百一十三章皇帝的政变

    (演义第一百十三回丁奉定计斩孙綝姜维斗阵破邓艾)

    三国后期,除了蜀汉之外,其他两国权力都渐渐转移到了权臣手中,面对如此状况,两国的皇帝都选择了一个办法,便是以政变来夺回自己的权力,本回演义之中东吴孙亮孙休两皇帝都进行了一次政变,结果是一成一败,孙亮尚在谋划之中便失败了,被逼退位,孙休则策划成功,一举擒孙綝,夺回朝政。无独有偶,曹魏那边也进行了两次政变,曹芳想活动活动,结果先把自己的岳丈等人赔进去,再是皇后,最后是自己也终于退位。而曹髦公然兴兵讨伐,却没想到身死,死后还被贬为庶民,司马昭给他以王葬的待遇居然称之为加恩,实在是悲惨的很。说起来曹魏最后三个皇帝和东吴那三个皇帝都是少帝,三国志中一个称三少帝,一个称三嗣主。其实都是一样的。这两国的前两位都搞政变,最后一位都是下台。当然曹魏那边是禅让下台,东吴是被俘下台,倒是挺有意思。

    皇帝要靠政变来夺取权力,这看似一个笑话,可是却是不争的事实。说到皇帝,人们的第一印象总是高高在上,一言九鼎,动不动就可以让天下动荡的人物,至于那些臣子与皇帝的关系,总让人想起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的话来。但是实际上真实的皇帝权力远没有这么离谱。

    皇帝也是凡人,不是神,他在这个以自身为核心的权力制度中心,但是对于许多事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那些年幼上位的皇帝们,少有经验,更是被下面的大臣玩弄于股掌之间,如傀儡一般。春秋战国那时君被臣杀,臣代君的故事太多,我们就不说了,我们就说秦始皇称皇帝之后的历史吧。秦朝以法家治天下,用法严酷严谨至极,日后所谓君主专制的制度在秦朝制度面前比起来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秦始皇之权,确实可称得上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皇帝权力。但是到了二代,秦二世手中,就被赵高悄悄的夺取了权力,想秦二世也并非昏庸之人,即位时也已成年,然而赵高依然在此面前公然搞出一个指鹿为马的事,并诛杀之,可见皇帝之权在他建立之初就悄悄的移位了。

    秦之后,两汉四百多年天下,乃是中国至强之皇朝,也产生了如汉武帝这样的强势君主。然而,在历史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汉高祖死后吕后便掌控了大权,而汉武帝死后几代就出现了霍光废帝之事。自然,吕后身为太后掌权本也算不得什么希奇事,至于霍光废帝其权力虽甚大,但是霍光本人并非弄权过甚。但是,之后便出现了将西汉夺权在手的王莽,而到了东汉,掌握朝中大权甚至敢于弑帝之外戚更是层出不穷,使得皇帝不得不用宦官之力来遏制之。

    三国已经说了,而之后的两晋乃是皇帝的悲哀时期,西晋皇后和皇族在那边争权,把皇帝当幌子用,等到东晋,自家人少了,可王谢桓这几家也没闲着,一些还好,只是想和皇帝商量着同治天下,一些则想着要取而代之了。被大臣逼到要哭鼻子,东晋皇帝那窝囊劲,也真是悲惨的可以,这样的皇帝,有多少权力就不用说了。

    南北朝时代南北两边皇朝更替,权臣迭出,而终于到了唐朝,号称盛唐的唐朝会好点吗?这个嘛,恩,好象是好点了,乱臣是有几个,虽然都搞的挺大,还喜欢用暴力手段,如安禄山和唐末朱温那几位,但是更主要的还是两种,一种是喜欢搞内部矛盾的,如武则天以太后进而做皇帝,再如李世民李隆基两位唐朝有数的皇帝都喜欢搞政变夺权,只是一位是直接上位,一位是先让父亲上位再转交给自己。(对了,玄宗当了皇帝后太平公主也想搞政变,结果被玄宗灭之。)另一种则不太好了,宦官的权力在皇帝之上,甚至能废立皇帝,这个实在是中国历代宦官权力的顶峰了,汉明两朝宦官再盛,也只是为皇帝利用,比之唐朝宦官,差得甚远。

    唐之后五代皇朝更替,天下战祸不断,这让宋朝认为兵权是皇帝失权的一大原因,因此建立起科举与配套的文官制度。这个制度应该说十分不错,宋明两朝基本上没出现象之前那样的权臣。但是权臣是没了,不代表皇帝就有权了,宋朝皇帝有事要和大臣商量着办,这种事宣传已经够多了。至于号称朱元璋建立的专制皇权呢,可怜那些皇帝也没好到哪里去,表面上没了丞相,结果来了一个内阁大学士,还有一批文官天天盯着皇帝,不许干这不许干那,皇帝行贿大臣这种事也出来了。在这种文官制度之下,要说皇帝的权力嘛,说他出了紫禁城就没权力是夸张了些,出了紫禁城就打折是肯定的。再说了,皇帝在寝宫也不是想干啥就干啥的,这明朝宫廷密事总是能被廷臣所知,动不动就来一个奏章提点意见,象曹魏那种宫省事秘,太子没见过大臣,出于谁家都不知道的好日子肯定是不在有了。(说起曹魏的事是有些极端,但是明朝的一些文人……。也实在太热中于野史八卦了些。)当然了,比当年那些动不动就被赶下台的皇帝还是好多了。

    反正这历代皇帝,想干啥就干啥,确实也不太容易,至于成为空架子也屡见不鲜。

    身为皇帝,怎么能成为空架子呢,自然,皇帝就要搞政变夺权了,而且细细看来,这搞政变的皇帝也真不少。就说几次有名的吧,西汉还好,虽然搞了一次政变,但是主要是皇族和大臣干的,后来的得益者文帝居然没插手,仔细想来也算不得皇帝政变,到了后来外戚掌权皇帝想政变都没机会了。东汉就了不得了,中后期几位皇帝几乎都是按着这样的模式来的:皇帝年幼,太后辅政,外戚掌权,皇帝成年,借助宦官,重新夺权。几乎成了循环了,外戚和宦官轮流上台。

    两晋时代的皇帝嘛,晋明帝成功做出了一次漂亮的除王敦,不过这更得益于王敦的失误,南北朝时期北周武帝搞的政变就比较勇猛了,亲自上阵击昏宇文护,不比曹髦差多少,成果就大得多了。唐朝皇帝嘛,前面说李世民李隆基,其实这两位搞政变的时候都不是皇帝呢,李隆基后来对付太平公主倒是可以算皇帝搞政变,不过他上位时权力可大得多了。至于唐朝皇帝,其实政变失败的多,那几位皇帝对付宦官更是屡战屡败,每败一次权力就少一点,实在丢脸的很。倒是挑唆宦官内部内斗取得了一些效果。

    如此一看,这皇帝搞政变成功率实在低的惊人,虽然考虑到大臣搞政变失败后记载少知名度低,其实成功率也不高,但是堂堂皇帝搞政变,居然成功率也这么低,实在给皇帝这个称号抹黑啊。

    开个玩笑,实际上在权力这种事上,皇帝与大臣一样是人,皇帝并不会多所谓的那种王霸之气,只是多了皇帝这个身份符号带来的威望而已,但是这个威望对于一些人看来很重要,对于一些人则看起来一点也不重要,而一些人觉得重要,却有各种办法利用限制。为已所用。就好象那些权臣,对于自己所立的皇帝有几份权威自己还不清楚嘛,要立之完全是为了挟天子令诸侯而已,要反之则找太后废了他,甚或找个理由将之废为庶民,再给了王侯称号还算便宜了呢。在那些权臣眼里,皇帝自然不会有什么重要的,更谈不上忠心,他只对皇帝这个符号有利用的兴趣而已。

    对于皇帝来说,没有了权力,他也与旁人无异,虽然锦衣玉食,但是实际上也只是操纵在别人手中的傀儡,所谓橡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