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随章侃-第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洪迟疑片刻!想得曹操离营的那席话,终于下了决心。

    “开营纳降!”

    营外,张紧张的张望曹营动向。

    “也不知曹营中谁人主事,若是曹操便有些麻烦了,如此长时间还不开营,莫非看穿了监军诈降之计?”高览忧道。

    “监军言曹营必开,自有他的道理,只是若是待会开营,打头阵,若有不对,高将军速速离去便是!”

    此话一毕,曹营突然大开,一骑奔出。

    “曹洪将军有令,张高览卸下兵器下马进营!”

小说篇之官渡计中计 第三章 就计(上)

    就计(上)

    曹军大营的厉害张在营外已经领教过不止一次,但是在营内却从未过,此时总算是领教了,或者,称之为看见更为妥当一些,不过,只怕等会便要领教了。张看着营道两边高地齐齐排列的弓箭手,心中不由一些烦闷。此时的张已经脱去了身上的盔甲,弓手又离的如此之近,以居高临下之势,即便自己有天大的武艺,也要死于乱箭之下,何况自己的身后还有近万的部属,此刻,他第一次对沮监军的计策产生了莫名的怀疑,只是怀疑在此时也无用了,张探手摸了摸悄悄携带于身的短刃,这是他目前唯一的依托,在出发时,张与自己的五百部曲便在身上内带短刃。武人们只有一刀在手,才会心安吧,那些计策实在太过虚无缥缈了些。不过,若是这些弓手都不在的话,以自己这五百部曲之力,必能夺得营寨大门,那时再待身后大军杀入,曹营就落入我手了,那时的首功自己当居第一,何况颜良文丑已死,自己这袁家第一将的位置已经坐实了,若是曹操一败,大将军席卷天下,且不说高官厚禄,自己的威名也必能随之名载青史吧。想得此处,张的心又热了起来,现在便就待监军所安排的细作了,只要曹军一乱,自己就有机可乘。

    此时,乱起!

    乌巢

    “汝说什么?孤有些耳背,且走近些!”在知自己中计后,曹操的第一句话便是如此。

    来使心中不由叹息,都说曹公日夜操劳,果不其然,不单有偏头疼,便是耳朵都有些背了,这该死的袁绍又搞些假粮来骗曹公,实着可恶,想归想,这脚步还是不慢,走到曹操身前,正准备开口,剑光一闪!

    “敢妖言惑众者,斩!”曹操手持尚滴血的宝剑,厉声道,众人皆不敢言。

    “文谦,你且去助妙才,号令将士们,军令紧急,不得擅取粮草,尽放火烧之!另!乌巢之众,凡斩首取耳之,赏赐倍之!”

    “得令!”乐进精神一振,点齐所部人马,直扑乌巢而去!

    “主公,袁绍援兵,是否派人前去阻挡为好?”

    曹操斜眼看了看进言的张辽,却不言语。

    张辽又道:“主公,辽视袁军如草鸡耳,请领五百军,辽将来将手到擒来!”

    “文远,此战关键在于乌巢,身后之敌,小事耳,贼至背后,乃白!”

    曹营,中军大帐!

    “你终于来了!”目前曹营主帅曹洪,坐在席上,看着闯入帐中的十余人,冷冷说道。

    “曹洪!我奉大将军之令,来取尔等人头!且就死吧!”来者姓徐名他,曹军军将,但是真实的身份自然是袁军细作!他在曹营中潜伏多日,本是为杀曹操,但是曹操多疑,便是身边近侍也信不过,徐他有何能刺得了他,不过这几日他又得到了一个新计划,便是在曹操出营后,刺杀曹营主将,便是此时的曹洪。

    “只怕就死的是你罢!”此言倒也不甚响亮,但在徐他耳中却如霹雳一般,他缓缓转过头来,身后站着的是一个魁梧的身影。

    “许褚!”徐他讶道,“你不是跟随曹操去了乌巢吗?”

    “曹公早知尔等必有奸计,让仲康潜在营中,就是等你等自投罗网!”曹洪笑道。

    “正是,你受死吧!”许褚取出了刀。

    “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帐外传来一阵喧哗,徐他心中一喜,“弟兄们得手了,大家上啊!”

    “来得好!”许褚眼中一亮,手中刀出!

    营外的张也要出刀了,当然,只是也要而已,计划中只待曹营乱起,张便率众杀散曹军,但是计划中却未说到,若是自家军中乱起,又该如何,又何况这军乱还是由后面而起,张之后,又是何军?曹军让张进营,或许是因为兵少怕被吞了,只派了数人来监督袁军解下兵器而已,若非如此,张等私藏兵器只怕还不行的,以那数人,想给近万的袁军哪怕是手无兵器的袁军造成大乱,确非可能。或是曹洪悄悄派兵自后杀入,或是曹操看破计策,回军了?可如此高览所部应该可以抵挡一二,断无一点消息也没的道理,张想得越多,这刀也握得越紧。

    张也没想多少时间,因为很快他便看到了乱起之源!高览!

    高览率领的部曲正骑马持刀冲奔而来,他们的目标正是张那五百暗藏利刃的部曲,便是其他袁军,若有抵抗,也都死在这些原本的同僚之下。更何况大多数人已被此事搞乱了头绪,纷纷寻处躲避。张见势不好,便要召唤同伴,结众而敌,一骑却冲到了跟前,一枪指在了张咽喉处,此枪法,非一般人所能为,这自然不是一般人,而是袁军大将高览。此时的他还是那憨厚的笑容。

    “张将军,曹公慕你名久矣!今日来降,必得重用!”

    看着面前的枪,看着熟悉又好象陌生的高览,张长叹一声,手中刀落地。

    “众将士听令,弃刀!投降!”

    曹洪现在非常的得意,他在中军帐中,身边伴着荀攸郭嘉贾诩刘晔许褚等人,自然还加上了高览,徐他被许褚所杀,袁绍在曹军中的其他细作在行动时被郭嘉率领的几部人马一网打尽,荀攸在大营守着,配合曹军在袁军的大细作高览将张所部吞灭,袁军二万人马与在曹营的细作都告覆灭,此战自然是自己的大功,当然还是得益于曹操在行前的布置,但是自己的功劳也是逃不了得!曹洪心中得意,看着跪伏在前的张,更是高兴起来。

    “报!禀曹将军!探马回报,有三路人马直冲我大营而来,一路离营二十里,一路离营十里,一路只一里矣!”

小说篇之官渡计中计 第三章 就计(下)

    就计(下)

    探马或许是过于慌张,连曹操凯旋归来的大军都误认了,当曹洪备战已待敌军后,才发现这个误会。此战,曹操大破乌巢,斩敌将淳于琼,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士卒千余,乌巢粮仓皆被付之一炬,而来犯大营之袁军张所部投降,高览率众归来,袁军细作被一网打尽,可谓之大胜。另,曹操在此刻还获得了两支意想不到的部队支援。

    “仲德!何以来此?”

    无怪乎曹操疑问,不久前因兖州一带流民逃离,又有传闻袁军在此活动,故遣程昱赴鄄城以镇,没想到此时程昱却已归来,并带了千余人。

    “主公,昱至鄄城,得众千余,知官渡兵少,特带为公用,事属紧急,未得明公许可,还请见谅!”

    程昱的脸上平和至极,看不出其心中所想,曹操盯着程昱的脸半许,大笑道:

    “仲德此来,正其时也!孤正要进攻袁营!”

    “进攻袁营?”不单程昱,便是曹洪等人也吃了一惊。

    “正是!公明此去,劫得袁绍军粮无数,袁绍乌巢已破!军中已无粮矣!此乃制胜之良机,不可不取!”

    “主公,晃愿为之先驱!”徐晃多日前去劫袁绍粮道,大获全胜,归来却遇上了些麻烦,迷失了道路,直至今日才得回返,却让曹洪等虚惊一场!”

    “公明,这十余日你奔波劳碌,便在此与子廉守营便是!”

    曹操转眼又看到一直跪伏在地的张,上前几步将之扶起:

    “张将军归来,袁贼必得破之!”

    张拱手答道:“多谢曹公,惜无能为主尽忠,愿归隐田园,还望曹公成就!”

    曹操眼中怒火一闪而逝,笑道:“张将军在此待得几日便是!”

    曹操又回首对荀攸郭嘉笑道:“公达,奉孝,此战攻袁,可要你等打头阵了!”

    “是!”

    袁营。

    “报!我军谣言四起,传乌巢余粮尽被烧之!”

    “报!军中传言!张高览两将军投降曹操,各军军心不稳!”

    “报!各军哗变,各路将军斩杀数人而不得禁!”

    “报!各路混战不止,领头者查为许攸家人许河!”

    “报!曹军大举进犯,我军寨门各路投降曹军,曹军正往此处来!”

    “众卿!”袁绍面色铁青,“大势已去,且随孤退回渡口!”

    “主公!”沮授从一旁冲出跪倒在地:“授无能,使主公铸成大错,惟望留守死战,以阻曹军。”

    “监军……这又何必!”袁绍正欲劝说。

    “主公,监军一心为主,且就成就了他吧!亲军已在外等候多时,再不走便来不及了!”郭图站出一旁劝道,此时唯未哗变的便是袁谭与郭图手下的八百骑兵了,袁绍看了看郭图,此时的他已经一身戎装。

    “监军,此处便由你处置了,保重!”

    帐外一阵马蹄声渐渐去远,沮授从地上站去,寻出一些书信来,扔到袁绍那堆未带走书信之上,随即揭开帐门。

    “来人!与我同去杀敌!”

    袁绍曾经的大帐,现在成了曹操的战利品,曹操摸着那些金玉之物,笑对身边的许褚道:

    “本初倒是不改往日之风,行军还带这些玩物。”

    许褚笑答:

    “正因为如此,袁绍才会败于主公之手!”

    曹操哈哈一笑,便寻得那些书信翻看起来,看得几页,脸色不禁一变。

    “仲康,速令各将来此,不听令者,斩!”

    荀攸,郭嘉,程昱,刘晔,夏侯渊,张辽,这一干随军而来的曹军谋臣将士且站于原本袁军的中军大帐,在他们之前的便是眼睛微闭端坐的曹操。好一会,才由荀攸问道:

    “主公,请问遣我等来次何时?”

    “恩,公达,这些是袁绍与各处的来往书信。”曹操睁眼指向那堆书信,却悄悄观看众人模样,可却看不出究竟来。便是此时,他却看得郭嘉对自己悄悄摆手。

    “哈哈,此番请大家来,便是要将这些书信烧了,自此之后,不得说及此事,违令者,斩!”

    “主公英明!”众人齐道,那些人中,又有几人面上露出喜悦之色。

    “主公,捉得沮授!”

    曹操听闻一喜,“速将其带上!”

    沮授被人缚作一团,押上帐来。曹操含笑上前说道:“沮先生,久闻得先生贤名,袁绍不能用你,不若归孤来!”

    沮授抬眼一看:

    “无须多说,吾跟随袁氏久矣,绝不降汝!”

    再之后,沮授便一言不发了。

    大战之后的官渡显得十分的寂静,白日中的残酷搏杀已不在,只有偶尔出现在地上的尸首旗帜才提醒人这是战场的存在。而远处而来的马蹄声打破了此地的寂静。

    “监军,为何如此沮丧?”这说话的却是张,而另一人却是沮授,“胜败乃兵家常事,我军尚有冀州之地,主公已经收拾兵马,不日便可再来,此处有我冀州七万人马,届时主公登高一呼,便可回归我军,曹军不足为惧!”

    沮授叹道:“张将军,你认为此处七万将士还可活命吗?”

    “监军何意?莫非曹操?”

    “记否当年白起如何对那四十万赵军,曹军本就无粮,这新得的七万俘虏可想而知,此时曹操已令人挖坑了吧。”

    一片沉默,沮授又道:“虽然得蒙将军搭救,可授实愧对这七万将士啊!”

    ……

    张轻道:“监军,得罪!”

    ……

    “哦?”曹操坐在席上,其下是跪伏在地的张与沮授的尸首。

    “你说沮授逃脱,你追上并将之处死?”

    “正是,沮授此人忠于袁氏,不如除之,张愿为曹公效命,致死方休。”

    半响,曹操的笑容浮现在脸上:

    “昔子胥不早寐,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

    渡口,袁绍骑在马上望着远方,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官渡之战,落幕了。

    其他主要人物的历史结局

    袁绍:官渡之后,平定冀州叛乱,建安七年病死;

    田丰:官渡之后被袁绍所杀;

    袁谭:袁绍死后与袁尚争位,初不利,为此结援曹操,后被曹操所杀;

    审配:守邺城多日后被曹操攻陷,而杀;

    逢纪:在袁谭袁尚兄弟相争时被袁谭扣为人质,被杀;

    郭图:跟随袁谭,在袁谭兵败时也被杀。

    张:投降曹操后跟随南征北战,在刘备征汉中之役中先败于张飞后在夏侯渊死后统领残余曹军会合曹操大部,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他攻克街亭,立下大功。但是后在诸葛亮另一次北伐被射中病死。

    高览:官渡投降后不见于史载,演义中安排他死在赵云之下。

    许攸:在平定冀州后获罪被杀。

    曹操:死于建安二十五年。死前为魏王。

    郭嘉:在曹操北征时生病死去。

    荀攸:建安十九年,在跟随曹操攻打孙权时死去,其谋划之策无数,皆不得见于史载。

    贾诩:在曹操攻打关中时立下大功,为曹丕继位立下颇大功劳,曹丕篡汉后立为太尉。

    程昱:有一段时期,退隐在家,并被诬为谋反,到了曹丕登位而重新起用,不过很快便病死。

    刘晔:在曹时代死去。

    夏侯渊:在汉中一役战死。

    张辽:后长期镇守淮南,曾大败孙权大军。曹丕时代死去。

    乐进:与李典张辽等人长期镇守合肥,建安二十三年死。

    曹洪:曹丕即位后一度免官,后曹即位起复,死于曹时代。

    徐晃:曹时代病死。

    许褚:曹操死时伤心哭泣呕血,后在曹时代死去。

小说篇之官渡计中计 后记

    后记

    关于这篇官渡计中计,自然,毫无疑问,是篇小说,里面的故事自然是假的,只是利用了史书的片断而已,但是都移动了地方,比如曹操张许攸的对话,都是摘自史书,只是做了改动,或者挪动了地方,再比如许褚捉徐他,确有此事,也是在官渡发生,但是并非那夜,至于程昱率兵来官渡,张救沮授又杀之,高览是曹操安插在其中的探子,更是虚构了。之所以如此安排,自然是因为戏剧性。

    我对于官渡一战,确实有很多疑问,这在文中也显示出来了,比如许攸的获罪,出逃的顺利,袁绍的固执,在我看来,官渡那一夜实在有些怪事,不过历史中本就怪事多多,也不多这一件,在读史的时候,只能在现有的史料上小心求证,何况历史人物犯错运气也差的也不止袁绍一人,从历史长河中看,这官渡的故事也没什么希奇的。

    不过,关于官渡的事,在考证历史的时候自然不能胡乱假设,但是作为小说却是一个好的体裁,所以便写了这么一个官渡计中计,出现了袁绍沮授设计,曹操将计就计的情节,随便还加进了沮授改加文书陷害曹军谋士,张杀沮授的事,这些事在历史上都是空白,所以也由得我去加了。当然,这自然是不可能存于历史之上的,与其相信这亿万分之一的天意巧合构成了官渡之战,我宁愿相信袁绍等人都是大白痴。不过,在小说里我就可以这样写,因为这就是小说,不巧不成书,无论再不可能的情节,也能出现在小说中。

    说起历史小说,确实是个有趣的话题,三国演义本就是历史小说,而仔细看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都带有极强的历史背景,即便虚构年代的红楼梦也有一群红学家在考证年代呢,而现代的流行小说也多有历史背景,即便金庸的那几本最流行的武侠也喜欢拉着历史大旗做幌子。不单中国,西方也对此情有独钟,古代戏剧,莎士比亚的戏剧,多是以神话或者历史传说为背景故事,就拿历史比较短科幻小说流行的美国来说,那科幻故事的背景也多有真实的历史对照,而且美国那几百年的历史也被发达媒体炒的不能再炒了。不过,想来总能找到新的炒点吧。

    为什么呢?因为人类总有喜欢阅读自己的命运的习惯,人类天生喜欢听故事,而历史,便是最好的故事题材,自神话时代起,历史便被编成故事供大家欣赏,所以说,常说的“文史不分家”确实说的没错。而且,对于读者来说,一个熟悉的年代更加能引起共鸣,构造出一个虚幻的历史时代不说复杂麻烦,也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现在的奇幻故事,表面上是虚构的,其实上处处有真实历史的背景。

    不过对于史学家来说,历史小说则是好坏参半,一部好的历史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