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考吃-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对配料的比例已规定得很明确。《农桑衣食撮要》:鸭蛋“每一百个用盐十两,灰三升,米饮米汤。调成团。”《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灶灰筛细二分,盐一分,拌匀。却将鸭卵于浓米饮汤中蘸湿,入灰盐滚过,收贮。”《醒园录》:“用石灰、木炭灰、松柏树灰、垄糖灰四件(石灰须少,不可与各灰平等),加盐拌匀,用老粗茶叶煎浓汁调拌不硬不软,裹蛋。装入坛内,泥封固,百天可用。其盐每蛋只可用二分,多则太咸。又法:用芦草、稻草灰各二分,石灰各一分,先用柏叶带子捣极细,泥和入三灰内,加垄糖拌匀,和浓茶汁,塑蛋,装坛内半月,二十天可吃。”    
    此时的制作与今日已无多少差异,柏叶带子化学反应于蛋内,其花纹,就是今名之“松花”。    
    清曾懿《中馈录》认为:“制皮蛋之炭灰,必须锡匠铺所用者。缘缘:因为。制锡器之炭,非真栗炭栗树烧制之炭。不可,故栗炭灰制蛋最妙。盖制成后黑而不辣,其味最宜。而石灰必须广灰广灰:结块的优质生石灰,碱性较强。,先用水发开,和以筛过之炭灰、压碎之细盐,方得入味。如炭灰十碗,则石灰减半,盐之减半。以浓茶一壶浇之,拌至极匀,干湿得宜。将蛋洗净包裹后,再以稻糠滚上,俟冷透装坛,约二十日即成。”    
    皮蛋与咸鸭蛋一样,都是高邮为好。高邮这个地方出大麻鸭,大麻鸭产的蛋大,也光洁。《随园食单》称:“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这是咸鸭蛋。高邮做皮蛋,除用石灰、松柏灰、豆秸灰、盐外,还用红茶灰与桦菜,制成以后蛋白透明,蛋黄色绿。康熙《高邮州志》:皮蛋“入药料腌者,色如蜜腊,纹如松叶,尤佳”。    
    湖南益阳也出好皮蛋。关于皮蛋的制作发明,益阳有两种民间传说。一说乃有一户农家造屋,屋后有石灰池,晚间鸭子把蛋下进石灰池中,后来主人在石灰池中发现,剥开,蛋白蛋黄都已凝固,就此发现了皮蛋的制作奥秘。一说有一位开茶馆老翁,每日将喝剩茶叶倒在门口稻草灰堆上,他家喂养的鸭子喜欢晚间在此安卧产卵。老翁后来发现灰中有蛋,剥开一尝无盐味,就泡在盐水里。过几天有盐味,就是皮蛋。    
    皮蛋的吃法,剥皮切瓣,入盘浇以香油和醋,还应撒以切得极细的姜末。也可入锅烹制,如“熘松花”:松花切瓣,挂上面粉,再挂上水团粉糊,入油锅炸至金黄,再入锅加用葱蒜姜醋等调料配好的芡汁轻熘而成。昔清末名臣大儒郭嵩焘素好皮蛋,自创熟食之法,曰“炒皮蛋松”。其做法,皮蛋蒸熟后切成拇指尖大小方丁,猪肉也切成如此大小方丁。皮蛋与猪肉丁分别过油,配以笋丁、茭白丁、莴笋丁、黄瓜丁、虾仁与香菇,以及葱花、姜米、干辣椒。同炒一锅,入以盐、酒、糖、醋,香嫩软滑,滋味别具一格。


《考吃》第四部分吃素(1)

    “素”字,本意是指白色细密而有光泽的丝织品,后才引申为无酒肉之食。唐人颜师古释:“草素食,谓但食菜果糗饵之属,无酒肉也。”    
    《诗经》中早就有素餐说。《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是对那些不劳而获者的责问。这里的素餐,按传统的解释为“白”,也就是“吃白饭”。其实,素与当时的血食是成为对照的,一荤一素,一白一红。最早的素食,    
    有奴隶食用的粗劣食品的意思。所谓血食,是王公贵族用的,素餐、素食,是奴隶用的。    
    周代,素食与斋戒联系在了一起。《礼记·坊记》:“齐(斋)戒以事鬼神。”当时祭祀有七日戒、三日斋之说。斋戒事先数日要沐浴、更衣、独寝、戒酒、素食。同时,办丧事规定也要吃素。《仪礼·丧服》说,亲人死后,要守灵,在舍外寝,要朝一哭夕一哭,食疏食。什么是疏食呢?喝粥,朝一溢米,夕一溢米,食菜、果。《论语·乡党》中也说:“齐必变食。”如何变呢?当初,什么样的身份吃什么肉,都是有等级规定的。《礼记·王制》中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据周礼规定:有资格吃牛肉的是天子。诸侯平时只能吃羊肉,每月初一才能吃牛肉。大夫平日只能吃猪肉狗肉,每月初一才能吃羊肉。而百姓庶民呢?孟子说,五十者才可以衣帛,七十者才可以食肉。当时他们都是吃“白食”的,斋戒变食,指的是吃血食的天子诸侯大夫。    
    当时的蔬食,主要是菜羹。《齐民要术》中记有十一种当时的蔬食做法。其中有葱、韭、胡芹和瓠做的羹,冬瓜、越瓜、瓠、菘菜。,就是入少量的水,用文火焖熟,还有菌与茄子。    
    中国素菜的起源,其实并非在寺院。佛教自汉代始传入中国,其时素菜早已有之。且据佛学经典《戒律广本》,佛主并不要求一定食素。昔释迦牟尼与他的弟子都是每天早晨沿门托钵,接受其信徒们的供奉,寺院内并不开伙,施主给什么就吃什么,遇荤吃荤,遇素吃素。汉时佛教初入中国,来自西域的沙门极守戒律,寺院内不蓄钱财,都是靠托钵维持生活的。西晋之后,佛教日盛,寺院日多。许多寺院建于名山大川之中,远离人烟,乞食之制难行,才开始自办伙食,自耕自食。寺院自办伙食,取“香积佛及香饭之义”,称“香积厨”。寺院有“香积厨”后,刚开始也并非只吃素不茹荤。《十诵律》中说,凡是没有看见、没有听见、没有怀疑是杀生的肉,就是净肉。净肉就可以吃。    
    寺院开始吃素,其实是梁武帝萧衍所倡导。梁武帝晚年笃信佛教,甚至三次放弃皇帝宝座,舍身于建康同泰寺为奴,都被朝廷以重金赎回。佛经中有不杀生之教义,梁武帝因此而不穿丝绸衣服,因为取蚕丝要烫杀蚕蛹里的蚕蛾。佛经中吃斋,午后禁食,梁武帝就严守一日一餐。当时梁武帝以大护法、大教主自居,曾下诏令《断酒肉文》。文中说:“凡出家人所以异于外道者,正以信因信果,信经所明。信是佛说,经言行十恶者,受于恶报;行十善者,受于善报。此是经教大意如是。若出家人犹嗜饮酒,食鱼肉,是则为行,同于外道,而复不及。何谓同于外道?外道执道常见,无因无果,无施无报。今佛弟子酣酒嗜肉,不畏罪因,此事与外道见同,而有不及。外道是何?外道各信其师。师所言是,弟子言是;师所言非,弟子言非。《涅经》言,迦叶,我今日制诸弟子:不得食一切肉。而今出家人犹自肉。《戒律》言,饮酒犯波夜提。犹自饮酒,无所疑难。此事违于师教,一不及外道,又外道虽复邪僻。”梁武帝当年下诏后,又令僧众展开荤素之辩,最终以皇权强制寺院禁断了酒肉。寺院断酒肉后,素馔有了很大发展。    
    唐宋时期,茹素之风兴盛。《梦粱录》记:当时已有专卖素点心从食店,卖“丰糖糕、乳糕、栗糕、镜面糕、重阳糕、枣糕、乳饼、麸笋丝、假肉馒头、裹蒸馒头、菠菜果子馒头、七宝酸馅、姜糖、辣馅糖馅馒头、活糖沙馅诸色春茧、仙桃龟儿、包子、点子、诸色油炸素夹儿、油酥饼儿、笋丝麸儿、果子、韵果、七宝包儿等点心”。陈达叟《本心斋蔬食谱》记当时他认为鲜美的、无人间烟火气的素食二十品,每品都配有十六字赞。这二十品是:一、啜菽(豆腐条切淡煮,蘸以五味);二、羹菜(凡畦蔬根叶花实皆可羹也);三、粉(粉米制成的米团、糍糕,加糖如饴);四、荐韭(早春的韭菜,一名钟乳草);五、贻来(来,小麦也,今水引蝴蝶面);六、玉延(山药也,炊熟,片切,渍以生蜜);七、琼珠(圆眼干荔也,擘开取实,煮以清泉);八、玉砖(炊饼方切,椒盐糁之);九、银齑(黄齑白水,指泡菜,椒姜和之);十、水团(秫粉包糖。秫粉,糯米粉,香汤之);十一、玉版(笋也,可羹可菹);十二、雪藕(莲根也,生熟皆可荐笾);十三、土酥(芦菔也,白萝卜,做玉糁羹);十四、炊栗(蒸栗子,蒸开蜜渍);十五、煨芋(煨香片切);十六、采杞(枸杞也,可饵可羹);十七、甘荠(荠菜也,东坡有食荠法,此物为幽人山居之福);十八、粉(绿豆粉也,铺姜为粉);十九、紫芝(荨也,木荨为良。荨:菌蕈也);二十、白粲(炊玉粒,沃以香汤。白粲,就是好大米焖成的饭)。陈达叟称,这二十品,不必求备,得四之一斯足矣。


《考吃》第四部分吃素(2)

    林洪《山家清供》中,记有当时大量的素菜名馔。其中有“假煎肉”:“瓠子、麸薄批,各和以料煎。麸以油煎,瓠以脂乃熬,葱油入酒共炒熟。”“素蒸鸭”,鸭其实是葫芦所代。“玉灌肺”是“真粉、油饼、芝麻、松子、胡桃、莳萝六者为末,拌和入甑蒸熟,切作肺样块,用枣汁供”。“胜肉”:“焯笋蕈同截入胡桃、松子,和以酒、酱、香料,擦面作子。试蕈之法,萎数片同煮,色不变可食矣。”“罂乳鱼”: “罂粟净洗磨乳,先以小粉置缸底,用绢囊滤乳下之,去清入釜。稍沸亟洒淡醋收聚,乃入囊压成块,乃以小粉甑内下乳    
    蒸熟,略以红面水酒,又少蒸取出,起作鱼片。”    
    自宋代起,素菜开始讲究菜名,讲究“色香味形”。《清异录》中记:“居士李巍,求道雪窦山雪窦山,在浙江奉化西。中,畦蔬自供。有问巍曰:‘日进何味? ’答曰:‘以练鹤一羹,醉猫三饼。’”“练鹤羹”是菜羹名,意思是常食此羹,可练得身似鹤形。“醉猫三饼”,指的是以莳萝、薄荷制成的饼,因旧称猫吃薄荷就醉,所以叫“醉猫饼”。《清异录》中,称茄子为“昆仑紫瓜”,韭菜为“一束金”,石发为“金毛菜”,蒌蒿、莱菔、菠合起来又叫“三无比”。    
    《清稗类钞》:“寺庙庵观素馔之著称于时者,京师为法源寺,镇江为定慧寺,上海为白云观,杭州为烟霞洞。”其中,烟霞洞之席价最昂贵,“最上者需银币五十圆”。    
    寺院素菜一般都取名雅致,并多少有些诗意,如白菜配以冬菇、冬笋,冬菇冬笋称“二冬”,加上雪白的大白菜,叫“二冬白雪”。若加上冬粉丝,又叫“丝雨孤云”。因为日本人称冬粉丝为“丝雨”,以谐音“孤”字代替“菇”字。豆腐,在寺院菜中都称为“莲花豆腐”,因与莲花挂起来,豆腐羹就称做“芙蓉出水”,或者叫“南海金莲”。发菜豆腐汤又称“白璧青丝”,豆腐称为“白璧”,因女人青丝又称“云髻”,又称做“白璧青云”。    
    寺院素菜流传较有名气者,有“五祖四宝”。五祖指禅宗的五祖弘忍,四宝指“煎春卷”、“烫春芽”、“烧春菇”、“白莲汤”。“煎春卷”用几种野生地菜配豆腐干、豆豉汁等为馅,以青菜叶为皮,在松枝火中用小磨香油煎制而成。“烫春芽”取一种“佛香椿”鲜叶嫩芽,须在大雨后采摘,洗净后用沸水烫过,拌以香油、精盐、白醋、红酱。“烧春菇”用松茸配以荸荠、春笋。“白莲汤”据说须用五祖当年亲手所植、五祖寺后白莲峰顶白莲池中的白莲,用白莲峰飞瀑与飞虹桥下的涌泉交汇成的法泉水,用宜兴砂钵,以罗浮松松果做燃料,煨汤时松果的清香渗入汤中,回味无穷。昔五祖创建的五祖寺在今湖北黄梅。五祖寺另有一道名菜,叫 “桑门香”,乃用寺后白莲峰上清明前后的桑叶,清水漂净后拖一层薄面糊,入锅炸至微黄。食时外黄内绿,先酥后嫩,桑叶配以面糊调料,鲜咸香甜苦辣涩麻八味齐备,乃佛门佳品。    
    吃素菜,一般先上凉拌小菜,诸如拌黄瓜、拌笋尖、拌菠菘、拌川芎、拌水萝卜之类。然后上大菜,冬菇面筋、香菇菜心、什锦豆腐是少不了的。讲究一点的,还有一道“罗汉全斋”,发菜、冬菇、冬笋、素鸡、鲜蘑、金针菇、木耳、熟栗、白果、菜花、胡萝卜等在沙锅内烩做一锅,口味极为丰富。    
    近年王世襄先生有文,记他在北京广济寺就斋,其菜单是:冷盘,一大七小,其七小碟颜色搭配讲究,分别是炝芹菜、炸杏仁、卤冬笋、酸辣黄瓜、糖拌西红柿、酱蘑菇、卤香菇。八个热炒是三色芙蓉(用蛋清、青菜和木耳)、奶油烤菜花、草菇栗子(佐以胡萝卜丁、白果)、雪中送炭(绿豆芽两头掐净,上覆香菇切成的黑色丝条)、青椒凤尾(青椒切成拇指大片,凤尾菇亦切薄片)、炸素果(豆腐卷卷成扁卷,入油锅炸)。压轴是什锦火锅,以黄豆芽吊汤,锅内有香菇、粉丝、白菜、菠菜、豆制品等主料辅料十多种,以汤而取胜。    
    李渔《闲情偶寄》中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李笠翁感叹道:“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破,是犹作羲皇之民,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发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李笠翁是反对把素菜与寺院佛教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以草茅为衣,以树果为食,是上古人的风气。人能远离肥肉荤油,以吃蔬果野菜为美,使腹中那块菜园,不被羊肉之腥来践踏,就好比上古羲皇之民,在尧舜盛世吃饱了肚子,这同爱好古玩者有同样的意趣。


《考吃》第四部分腊八粥(1)

    腊八粥,佛门称做“佛粥”。按佛门说法,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一般说法,释迦牟尼姓乔答摩(Gautama),名悉达多(siddhtha),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即今之尼泊尔。净饭王的儿子。相传他二十九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及梵天创世说教,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经过六年苦行,最终在佛陀伽耶菩提树下成道。其成道之日,正是腊月初八。据这种说法,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在成道之前曾喝了一位牧牛女人奉献的粥。经过长时间苦修,这位佛祖身形消瘦,疲惫不堪。    
    喝了这碗粥,他一下子如受甘霖,身体光悦。此典之源,已无可考,我国佛典中,萧梁时僧佑《释迦谱》中记曰:    
    尔时太子即释迦牟尼。心自念言:“我今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身形消瘦,有若枯木。修于苦行,不得解脱,故知非道。”……时彼林外有一牧牛女人,名难陀阿罗。时净居净居,传说中的天人,他指引了释迦牟尼的出家。天来下劝言:“太子今在于林中,汝可供养。”女人闻已,心大欢喜。于时,地中自然而生千叶蓬华,上有乳糜。女人见此,生奇特心,即取乳糜至太子所,头面礼足而以奉上……太子即复作如是言:“我为成熟一切众生,故食此食。”咒愿讫已,即受食之,身体光悦,气力充足,堪受菩提。    
    按这种说法,牧牛女人是接受了净居神的指示,而且净居说完之后,地上自然就冒出千叶莲花,千叶莲花之上有乳粥,那么这粥,其实是神所奉献的了。释迦牟尼是喝了这神粥,才成道的。    
    佛寺因此而腊月初八日要煮粥、喝粥。喝粥,一表示对佛祖的纪念,二期望神灵的降临,三表示像佛祖那样艰苦修行的决心。但此俗是否从印度传入,何时传入,均无史料记载。查《荆楚岁时记》,腊八日并无喝粥的记载。最早见于文字者,大约是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    
    十二月,街市尽卖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勃荷、胡桃、泽州饧。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此说,不知如何与浴佛联系在了一起。俗传释迦牟尼的生日应该是四月八日,是日僧人以水灌洗佛像,谓之浴佛,又称灌佛。《荆楚岁时记》:“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各设斋,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以为弥勒下生之征也。”设想,宋代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从另一角度庆贺佛诞,也因此送腊八粥。七宝乃佛教名词,在佛经中说法不一。《法华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砗磲壳)、码(玛瑙)、真珠、玫瑰为七宝。《无量寿经》以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码、砗磲为七宝。《阿弥陀经》、《大智度论》以赤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珠、码为七宝。《般若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虎(琥)珀、珊瑚为七宝。五味:酸、苦、辛、咸、甘。显然,金银琉璃等是不能煮粥的。那么,所谓“七宝五味”都是些什么原料呢?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