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考吃》第一部分醋(2)
事实上,《说文》已有“醋”字。“醋”:“客酌主人也。”酬宾的意思,并不是现在的“醋”意。查史书,至隋,醋乃用“酢”字。《隋书》中有这样一句民谣: “宁饮三升酢,不见崔弘度。”崔弘度当初为幽州总管,“为政酷甚,每推鞫囚徒,多以酢灌鼻或弋其下窍,无敢隐情,奸为屏息”。
用“醋”字似起于唐,唐张所作笔记《朝野佥载》记有这么一段故事:唐朝宰相房玄龄的夫人好嫉妒,唐太宗有意赐房玄龄几名美女做妾,房不敢受。太宗知是房夫人执意不允,便召玄龄夫人令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意思是,若要嫉妒就选择死,并给她准备了一壶“毒酒”。房夫人面无惧色,当场接过“毒酒” 便一饮而尽,以示“宁死而妒”。其实李世民给她的毒酒只是一壶醋。李世民给这位房夫人开了个玩笑,于是就有了“吃醋”之典。
唐时另有一个食醋的故事。唐军使李景略设宴招待属下将领,其中,判官任迪简迟到了。按例,迟到者要罚酒一巨觥,结果倒酒的军吏粗心,把醋甏错当酒甏,给任迪简倒了一巨觥醋。任迪简深知李军使生性严酷,如声明觥中是醋,倒酒的军吏必死,于是只好把一巨觥醋一饮而尽。结果,他离席时吐了不少血。军中壮士闻听此事,都很感激他。李景略死后,军中便报请朝廷让迪简为主帅。任迪简从此平步青云,一直官至节度使。他的升官由于起因于喝醋,所以被称做“呷醋节度”。
在调味品中,陶谷《清异录》称:“酱,八珍主人也;醋,食总管也。”他把酱列为第一,醋列为第二。李石《续博物志》:“仙家谓醋为华池左林。”
醋之名品,唐有“桃花醋”,元有“杏花酸”,明有“正阳伏陈醋”。明以后,醋的品种日益增多。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有“米醋”、“糯米醋”、“粟料醋”、“小麦醋”、“大麦醋”、“饧醋”、“糟糠醋”等多种配方。辨醋的好坏,古人告之:“取其酸而
香,陈者色红,越陈越好。”袁枚《随园食单》中论作料时说:“厨者之作料,如妇人之衣服首饰也。虽有天姿,虽善涂抹,而敝衣蓝缕,西子亦难以为容。”他认为, “善烹调者,酱用伏酱在伏天制成的面酱。,先尝甘否。油用香油,须审生熟。酒用酒酿,应去糟粕。醋用料醋,须求清冽。且酱有清浓之分,油有荤素之别,酒有酸甜之异,醋有陈新之殊,不可丝毫错误”。他认为,“镇江醋颜色虽佳,味不甚酸,失醋之本旨矣。以板浦板浦:江苏灌云县北一市镇。醋为第一,浦口醋次之”。
古人告知:醋要是不酸,用大麦炒焦,投入,包固,即将得味。做米醋不入炒盐,可以久贮不生白衣。又有“收醋方”:“头醋滤清,煎滚入坛,烧红火炭一块投入,加炒小麦一撮,封固,永不败。”
《考吃》第二部分饼(1)
饼在古时,是谷物、粉面制成的食品的统称。扬雄《方言》:“饼谓之,或谓之或谓之馄。” 许慎《说文》:“饼,面餐也。”刘熙《释名》:“饼,并也。溲溲:调和。麦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漫:涨温。:凝结。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饼饵闲谈》:“饼搜麦面所为,或合为之。入炉熬者名熬饼,亦曰烧饼。入笼蒸者名蒸饼。入汤烹之名汤饼。其它豆屑杂糖为之曰环饼,和乳为之曰乳饼。”
《范子》:“饼出三辅。”汉景帝二年,左、右内史,主爵中尉所辖长安京畿之地为三辅。《事物绀珠》:“蒸饼,秦昭王作。”《续汉书》:“汉灵帝作麻饼。”张岱《夜航船》:“秦昭王作蒸饼,汉高祖作汉饼,金日(西汉大臣,本来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武帝时归汉)作胡饼。魏作汤饼,晋作不托。”《事物纪原》:“晋束《饼赋》曰:礼,仲春天子食糕,而朝事之笾,煮麦为面。内则诸馔不说饼,然则饼之作,其来远矣。按《汉书》百宫表,少府属有汤宫,主饼饵。又宣帝微时每买饼,所从买者辄大售。《汉书》:“宣帝微时,每买饼,所从买者辄大售,亦以自怪。”辄:立即。《说苑》叙战国事,则饼盖起于七国之时也。” “《后汉书》曰: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胡饼之起,疑自此始也。然则饼有胡汉之异矣,胡饼,盖今俗所为者是,而汉饼疑是今饼也。后赵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公元329年在襄国曾建都三年。讳胡,改为麻饼。”“秦汉逮今,世所食,初有汉饼、胡饼、蒸饼、汤饼之四品。惟蒸饼至晋何曾何曾,字颖考,西晋大臣。生活奢侈,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所食,非作十字折,则不下著,方一见于此。《晋书》:“何曾尊豪累世,蒸饼上不作十字不食。”以是推之,当出自汉、魏以来也。”
以上所说,最早的饼有汉饼、胡饼、蒸饼、汤饼四种。汉饼就是普通的烧饼。这四种饼,先有蒸饼,然后有汉饼、胡饼。胡饼据说是金日归汉时带来的,因饼形如“大漫”即胡,像龟鳌外壳之形,饼面上又有胡麻而得名。汤饼出现得最晚。
饼的原料是谷物,饼刚开始是和面制作成各种形态,蒸熟做祭祀之用,所以蒸饼一开始并不是圆形的。束《饼赋》记当时的饼有安乾乾:乾坤。、《楚辞·招魂》:“蜜饵。”王逸注:“言以蜜和米面,熬煎作。”、豚耳、狗舌、剑带。后三种估计都是象形祭祀品。刚开始,各种象形的蒸饼都是用以夏祀。缪袭《祭仪》:“夏祀以蒸饼。”徐畅《祭记》:“五月麦熟荐新,作起漱白饼。”后发展,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祭祀品种。卢谌《祭法》:“春祠用馒头、汤饼、髓饼、牢丸,夏秋冬亦如之。夏祠别用乳饼,冬祠用环饼也。”
束《饼赋》这样记当时一年四季吃饼的品种:“若夫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除,温不至热。于时享宴则曼头曼头:馒头,当时即蒸饼。宜设。炎律方回,纯阳布畅,服饮冰,随阴而凉,此时为饼,莫若薄壮欧阳修《归田录》:“晋束《饼赋》有馒头、薄持、起溲、牢九之号,惟馒头至今名存,而起溲、牢九皆莫晓为何物。薄持,荀氏又谓之薄夜。”按,《北堂书钞》、《太平御览》中都为“薄壮”,欧阳修误为“薄持”。《周书王罴传》:“曾有台使,罴为其设食,使乃裂其薄饼缘。”由此设想,“薄壮”可能是很大的薄饼。。商风既厉,大火西移,鸟兽毛,树木疏枝,肴馔尚温,则起溲可施。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
考汉魏六朝时统称为饼的品种,大约有:
1.蒸饼:凡蒸熟的面食都称蒸饼。李时珍《本草》集解:“小麦面治食品甚多,惟蒸饼其来最古,是酵糟发成,单面所造。”蒸饼是发面的,最早蒸饼与馒头混称,蒸饼即馒头。
2。白饼,即汉饼。《齐民要术》记其方:“《食经》北魏崔浩作。曰:‘作饼酵法:酸浆一斗,煎取七升。用粳米一升,著浆,迟下火,如作粥。’六月时,溲一石面,著二升;和一石面,放二升酵。冬时,著四升作。作白饼法:面一石。白米七八升作粥,以白酒六七升酵中。著火上,酒鱼眼沸,绞去滓,以和面。面起可作。”
3.烧饼。烧饼其实也包括了胡饼,只是胡饼的面上粘有胡麻。《齐民要术》记烧饼方:“面一斗,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令熟,炙之,面当合起。”烧饼入炉烘烤,与今之烧饼的区别,只是有馅。
4.汤饼。汤饼刚开始实际就是面片汤,系将调好的面团托在手里撕成片下锅煮熟。汤饼后来又叫煮饼。汤饼后来发展成索饼,《释名疏证补》:“索饼疑即水引饼,今江淮间谓之切面。”《齐民要术》记“水引”法:先用冷肉汤调和用细绢筛过的面,再“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令薄如韭叶,逐沸煮”。这段话的意思是,先到像筷子粗细的条,切成一尺长的段,在盘里盛水浸着,再在锅边上到韭菜叶那样薄,下水煮。
5.髓饼:用牛羊的骨髓炼做的脂膏做馅的饼。《齐民要术》:“以髓脂、蜜合和面,厚四五分,广六七寸,便著胡饼炉中,令熟。勿令反覆,饼肥美,可经久。”
《考吃》第二部分饼(2)
6.鸡鸭子饼。《齐民要术》:“破,写今之泻?瓯中,把鸡蛋或鸭蛋打在碗中。少与盐。锅铛中,膏油煎之,令成团饼,厚二分。”就似今之鸡蛋饼。
7.细环饼、截饼:环饼一名“寒具”,截饼一名“蝎饼”。《齐民要术》:“皆须以蜜调水溲面。若无蜜,煮枣取汁。牛羊脂膏亦得,用牛羊乳亦好指用牛羊脂膏或乳和面。——令饼美脆。”这种细环饼与截饼,都须下油锅炸成松脆。
8。豚皮饼,一名“拨饼”。《齐民要术》:“汤溲粉,令如薄粥。大铛中煮汤,以小勺子挹粉,著铜钵内,顿钵著沸汤中,以指急旋钵,令粉悉著钵中四畔。饼既成,仍挹钵倾饼著汤中,煮熟。令漉出,著冷水中。酷似豚皮。浇、麻、酪任意,滑而且美。”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用开水和米粉,和成像稀粥一样的粉浆。烧一锅水,用小勺把粉浆舀到铜盘里,将铜盘漂在锅里正烧沸的开水上,将铜盘很快旋转,让粉浆贴满铜盘,饼贴满后,把盘中的饼形倾在开水里,煮到熟,捞出来放在冷水里。这种饼形状和味道,极像小猪皮。无论肉汤,还是酪浆、胡麻,随意都可以用,嫩滑可口。
汉魏六朝时,饼是主要的面点。梁代曾注过《后汉书》的吴均,曾写过一篇《饼说》,借两位士大夫之口来议论饼:“公(宋公)曰:‘今日之食,何者最先?’ 季(程季)曰:‘仲秋御景,离蝉欲静,燮燮晓风,凄凄夜冷。臣当此景,唯能说饼。’”程季又接着说,制饼,需用“安定噎鸠之麦,洛阳堇德之磨,河东长若之葱,陇西舐背之犊,罕赤髓之羊,张掖北门之豉。然(燃)以银屑银屑,指炭火。,煎以金铫铫:一种有把的小锅,似今之饼。。洞庭负霜之橘,仇池连蒂之椒,调以济北之盐,以新丰之鸡”。程季说,用这样金贵的原料制出的饼,“细如华山之玉屑,白如梁甫之银泥,既闻香而口闷,亦见色而心迷”。
至唐代,饼的制作更为精巧,富贵人家以玫瑰、桂花、梅卤、甘菊、薄荷和蜜为馅。另用鸡、鹅膏、猪脂、花椒盐“厚掺干面卷之,直捩数转”,做“千层饼”。这种“千层饼”最早是为皇帝制作的,“食之甚美,皆乳酪膏腴之所为”。宋代,《清异录》记有“莲花饼”与“五福饼”。“莲花饼”有十五隔大约是饼坯之隔。,每隔有一折枝莲花,作十五色(十五隔有十五种颜色)。“五福饼”是五种不同样式的饼集于一盘,馅料各不相同,皆精美无比。宋时还有水晶饼,传说乃寇准五十大寿回乡探亲时,其乡亲渭南老叟所送寿礼,寿礼装一桐木盒子,盒内装五十个晶莹透亮之薄饼,盒内有小诗一首:“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与奸,清白不染尘。”此后,这种晶莹薄饼就称“水晶饼”。
高濂《遵生八笺》中,记有几种很有意思的明代饼方:“椒盐饼方:白面二斤、香油半斤、盐半两、好椒皮一两、茴香半两,三分为率,以一分纯用油椒盐、茴香和面为穰,更入芝麻粗屑尤好。每一饼夹穰一块,提薄入炉。又法:用汤与油对半,内用糖与芝麻屑,并油为穰。”“风消饼方:用糯米二升,捣极细为粉,作四分。一分作,一分和水,作饼煮熟。和见在二分。粉一小蜜半,正发酒醅酒醅:发酵物。两块,白饧同顿溶开,与粉饼擀作春饼样薄。皮破不妨,熬盘上过,勿令焦,挂当风处。遇用量多少,入猪油中之。时用筋筋:筷。拨动,另用白糖炒面拌和得所,生麻布擦细糁饼上。”“雪花饼方:用十分头罗白面,蒸熟十分白色。凡用面一斤,猪油六两,香油半斤。将猪脂切作骰子块,和少水锅内熬烊。莫待油尽,见黄焦色逐渐笊出,未尽再熬再笊,如此则油白和面以这种熬出的猪油和香油和面。为饼底,熬盘上略放草柴灰,上面铺纸一层,放饼在上。”高濂还论,芋头捣碎和糯米粉,夹糖豆沙或椒盐核桃、橙丝为“芋饼”,韭菜、猪肉、羊脂可为“韭饼”。
宋以后,馒头古称蒸饼。、面片面条古称汤饼、索饼。、馓子等已不为饼,饼开始成为以面或粉制成圆形的面食。清人薛宝辰重新归纳各种饼类的名称,则是: “以生面或发面团作饼烙之,曰烙饼,曰烧饼,曰火饼。视锅大小为之,曰锅规。以生面擀薄涂油,摺叠环转为之,曰油旋。《随园》所谓蓑衣饼也。以酥面实馅作饼,曰馅儿火烧。以生面实馅作饼,曰馅儿饼。酥面不实馅,曰酥饼。酥面不加皮面,曰自来酥。以面糊入锅摇之便薄,曰煎饼。以小勺挹之,注入锅一勺一饼,曰淋饼。和以花片及菜,曰托面。置有馅生饼于锅,灌以水烙之,京师曰锅贴,陕西名曰水津包子。作极薄饼先烙而后蒸之,曰春饼。以发面作饼炸之,曰油饼。”
昔李渔认为,糕饼之法,“糕贵乎松,饼得于薄”。袁枚记:“山东孔藩台藩台:明清布政使的别称。家制薄饼,薄若蝉翼,大若茶盘,柔腻绝伦。”《清异录》 “建康七妙”中亦有“饼可映字”之说。此种薄饼,似当今之煎饼。《随园食单》还记昔陕甘一带秦人有“制小锡罐装饼三十张,每客一罐,饼小如柑。罐有盖,可以贮。馅用炒肉丝,其细如发,葱亦如之,猪羊并用,号曰‘西饼’”。这种“西饼”今已无处找矣。
《考吃》第二部分馒头(1)
《事物纪原》:诸葛亮创馒头。其记:“稗官小说云: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助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头以祠,神亦助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至晋卢谌《祭法》,春祠用馒头,始列于祭祀之品。而束《饼赋》亦有其说,则馒头疑自武侯始也。”
《三国志》:“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
后明人郎瑛《七修类稿》记:“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自诸葛亮以馒头代替人头祭泸水之后,馒头刚开始就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用。晋束《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除,温不至热。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三春之初,冬去春来,万象更新。俗称冬属阴,夏属阳,春初是阴阳交泰之际,祭以馒头,为祷祝一年之风调雨顺。当初馒头都是带肉馅的,而且个儿很大。
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做“饼”。凡以面揉水做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集韵》:“馒头,饼也。”《正字通》:“,起面也,发酵使面轻高浮起,炊之为饼。贾公彦以酏食酏:酒。以酒发酵。为起胶饼,胶即酵也。涪翁说,起胶饼即今之炊饼也。”“韦巨源《食单》有婆罗门轻高面,今俗笼蒸馒头发酵浮起者是也。”
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有称做“玉柱”、“灌浆”的。《汇苑详注》:“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南唐时,又有“字母馒头”。唐人徐坚《初学记》把馒头写做“曼头”,《梦粱录》中,又作“馒”。《集韵》:“音豆,与同,也。”“”又作“”,《玉篇》:“贮食之义。”《玉海》:“唐,少府监御馔,用九盘装垒,名‘九食’。今俗燕会,粘果列席前,曰‘看席坐’。古称‘坐’,谓而不食者。按《唐书·李远传》云:‘人目为钉会梨。’今以文词因袭,累积为。”这就是说,“”其实从“钉”来,“”是指供观赏的看席。韩愈有诗:“或如临食案,肴核纷。”可见当时馒头是作为供观赏的看席。但“”指的是点心之类,也就是把馒头列为了点心。
宋时馒头成为太学生经常食用的点心,所以《武林旧事》中称“羊肉馒头”、“太学馒头”。岳珂有《馒头》诗:“几年太学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