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考吃-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要动刑罚之事。因为刑是阴事,举阴事就是助阴抑阳。总的说来,就是阴阳交接也是阴阳明显相争之时,一切都要谨备,为的是消灾。晏,安的意思,晏阴也就是要让阴安静。    
    夏至日祭祀,周代已有之。《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物,以国之凶荒、民之札丧。”冬至日阳气升而祭鬼神,夏至日阴气升而祭地物。:百物之神。致人鬼于祖庙,致物于坛。《周礼·春官·大司乐》:“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皆出。”祭天地人神,都为顺其为人与物也。在周代,夏至日祭地物,黍只是其中之一,刚开始只是用黍米而非角黍。后人发明角黍,取角形是因为上古人有以牛角祭祖之俗,取其角形包以菰叶,是因为黍又称“火谷”。《尔雅翼》:“黍之秀特舒散,故说者以其象火为南方之谷。”火属阳,而菰叶水生而属阴,这就成了“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    
    其实,角黍原是用以夏至节祭地物的,与屈原并无关系。    
    古时,其实夏至与端五是两个节日。端五,端,初也,五月的第一个五日,古“五”与“午”通用。端午节,最原始的说法,认为它起于上古三代的兰浴。《大戴礼记·夏小正》记:五月,“煮梅。蓄兰、颁马”。《大戴礼记》中说,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为什么要蓄兰沐浴呢?“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楚辞》因此有“浴兰汤兮沐芳华”之句。《续汉礼仪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荆楚记》:“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蹋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风俗通》:“五月五日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浴兰、悬艾,都是为避毒,用五彩丝线绕臂、缠筒,俗称“续命缕”,为益人命。应该说五月端午作为天中节,刚开始并无祭人的意思。因为阳气至极万物茂盛于是要避毒,因为防身避阴疾,于是要绕“续命缕”,还是为顺应天时地和。    
    


《考吃》第二部分粽子(2)

    端午祭祀先祖,其实是后人赋予的内容。古人对端午,其实有种种说法,一说是祭介子推。东汉蔡邕《琴操》:“介子绥即介子推。割其腓股以重耳。重耳复国,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文公惊悟迎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史书上,介子推曾割腓股帮助文王。文王复国后,赏赐随从臣属,介子推独无所得,因此怨恨,与母亲隐居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传说文王请他出来,他终不肯出。文王烧山求他出山,他抱木而被烧死。邯郸淳《曹娥碑》说是祭伍子胥:“五月五日,时迎伍君。”史载伍子胥尽忠于吴,后反被吴王夫差杀,抛尸于江,化为涛神。民间传说,伍子胥死于五月五日。《会稽典录》记,则为纪念曹娥:“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日,遂投江而死。”因纪念曹娥,又称“女儿节”。当然,最响亮者,自然为纪念屈原。纪念屈原说,始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回,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回曰: ‘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祭物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回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皆汨罗之遗风也。”《异苑》因此说,“粽,屈原姊所作。”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因为蛟龙怕楝叶、彩丝。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却说:“,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因李时珍此种说法,故闻一多有“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之说。    
    而端午龙舟竞渡之俗,其实起于春秋越国,古说勾践于此日操练水军。《事物纪原》引《楚传》:竞渡“起于越王勾践”。而到了《荆楚岁时记》,则记曰:“五月五日,为屈原投汨罗,人伤其死,并将舟楫拯之,因以为俗。”《岁华纪丽》归结说:“因勾践以为成风,拯屈原而为俗也。”    
    五月五日其实又是“地腊节”。《道书》:“五月五日为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    
    肉盛衰,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端午节其实包容比较丰富。最早以角黍祭地物应该说是夏至之俗,后按《风土记》,端午与夏至俗同,所以把夏至的祭祀搬到了端午。祭祀的内容与方式,应该说随时代的推移,不断增加内容。但粽子祭祀的原意,应是取阴阳相裹之意。据《风俗通》,古时此节还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麻蓼名曰‘菹黾’”。菹黾黾甲表肉里,阳外阴内之形,也是阴阳包裹之象。痛悼屈原之说,其实只是后人因屈原之伟大而日益发挥的说法,与粽子原意其实相去甚远。    
    粽子的异名,有称为“裹蒸”者。《表异录》:“南史大官进裹蒸,今之角黍也。”有称为“不落荚”者。《戒庵漫笔》:“镇江医官张天民在湖广荣王府,端午赐食‘不落荚’,即今之粽子。”元稹诗称为“白玉团”:“彩缕碧筠粽,香白玉团。”陆游诗:“白白筒美。”诗后自注:“蜀人名粽为筒。”    
    粽子其实有锥形,有秤锤形,有菱角形,也有枕头形的。包裹材料,有用茭叶、粽叶,也有用芦叶、竹叶的。其馅,甜者如赤豆小枣、豆沙枣泥、桃仁芝麻松子;咸者如火腿咸肉、鲜肉鸭肉,以至干贝虾仁。《酉阳杂俎》记:“庾家粽子,白莹如玉。”今庾家粽,已不可考也。《西湖老人繁胜录》:“角黍,天下唯有是都城将粽凑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开元天宝遗事》:“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于此戏。”    
    古人包粽子,甜者,还加入些许薄荷末,还有用艾叶浸米的,叫做艾香粽子。顾仲《养小录》记,粽子蒸熟后,可以剥出油煎,称油煎者为“仙人之食”。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则告诫:凡煮粽子,一定要用稻柴灰淋汁煮,也有用些许石灰煮者,为的是保持粽叶的青而香也。


《考吃》第二部分米线(1)

    米线在早时的烹饪书《食次》中,记为“粲”。《食次》大约就是《隋书》中所记的《食馔次弟即次第。古时“弟”同“第”。法》,此书南宋时已散佚。    
    《齐民要术》引:“《食次》曰‘粲’,一名‘乱积’:‘用秫稻米,绢罗之。蜜和水,水蜜中半,以和米屑。厚薄令竹勺中下——先试,不下,更与水蜜。作竹勺,容一升许,其下节,概作孔。竹勺中下沥五升铛里,膏脂煮之。’”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糯米磨成粉    
    后,用蜜和水调至稀稠适中,灌入底部钻有孔的竹勺,看粉浆能不能通过孔流出来。要是不能流,就再加些蜜和水。粉浆流出来成细线,入锅中以膏油煮熟。这就是早期的米线。    
    “粲”,其实本意是精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稻粟二十斗为米十斗,其米甚粗。”“米一斛舂为九斗曰是也,即。禾黍言,稻言。米九斗而舂为八斗亦曰。八斗而舂为六斗大半斗则曰粲。犹之禾黍米为七斗则曰侍御也。禾黍米至于侍御,米至于粲,皆精之至也。”也就是稻粟二十斗为米六斗大半者称粲。粲字的引申义是精制的餐。《诗经·郑风·缁衣》:“适子之馆兮,还,予绶子之粲兮。”傅训:粲为餐。这两句的意思就是:“我要到你的馆舍去,送给你精美的饭食。” 用精米磨成的精粉,又用精粉制成精制的食品,所以早时米线被尊称为“粲”。因为它流出煮熟后,乱如线麻,纠集缠绕在一起,又称“乱积”。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另记有“粉饼”法:“以成调肉汁,接沸溲英粉。若用粗粉,脆而不美。不以汤溲,则生不中食。如环饼面,先刚溲,以手痛揉,令极软熟。更以汁溲,令极泽铄铄然。割取牛角,似匙面大,钻作六七小孔,仅容粗麻线。若作‘水引’形者,更割牛角,开四五孔,仅容韭叶。取新帛细两段,各方尺半。依角大小,凿去中央,缀角著。以钻钻之,密缀勿令漏粉。用讫,洗,举,得二十年用。裹盛溲粉,敛四角,临沸汤上搦出,熟煮,浇。若著酪中及胡麻饮中者,真类玉色,稹稹著牙,与好面不殊。一名‘搦饼’,著酪中者,直用白汤溲之,不须肉汁。”    
    这段话翻译过来,意思是:用煮好的肉汁和粉。如用粗粉,饼粗涩不美。肉汤又须沸时调和,不然和出的粉是生的。要把粉和到做环饼的面一样,先可以和得干些硬些,用手用力揉,一直揉到极软极熟,然后再加些汤汁,把粉和成稀状,可以流动。然后割一个牛角,钻六七个可以容粗麻线通过的孔。如果要做成水引饼的形状,就把孔钻得稍大一些,容韭菜叶通过。然后用两段新织的白色细绢,每段一尺半见方,按牛角之大小,把中间剪去一块,在牛角上钻孔,把绢密密缝牢在上面,要不让湿粉从钻孔中漏出去。这白绢用过洗净,收藏好了可以用二十年。牛角缝好后,就把和好的粉倒在绢袋里,在一锅煮沸的开水上边,提着绢袋,让粉浆顺牛角孔漏出来,煮熟后用肉汤浇。如放在酪浆或胡麻糊里,真像玉一样白,而且吃起来既软又韧,与上好的麦面一样。此种粉饼又称“搦饼”,如是捞在酪浆里吃,则干脆用白水煮,不需用肉汤。    
    这种“粉饼”显然是米线。当时,凡面点都称“饼”。    
    至宋代,米线称做“米缆”。楼钥《攻集》有《陈表道惠米缆》诗:“江西谁将米作缆,卷送银丝光可鉴……如来螺髻一毛拔,卷然如虿都人发。新弦朱上尚盘盘,独茧长缲犹轧轧。”当时的米线已可干制,洁白光亮、细如丝线,可馈赠他人,也称“米”。陈造《江湖长翁诗钞》之《旅馆三适》:“厥初木禾种,移植云水乡。粉之且缕之,一缕百尺缰。匀细茧吐绪,洁润鹅截肪。吴侬方法殊,楚产可倚墙。嗟此玉食品,纳我蔬蔌肠。七筋动辄空,滑腻仍甘芳。岂惟仆饵,政复奴桄榔。即今弗洎感,颇思奉君王。”自注曰:“予以病愈不食面,此所嗜也。以米代之,且宜烧猪。客有惠清白堂酒者,同时餐。作三诗识之。”陈造《徐南卿招饭》诗中有“江西米丝作窝,吴国香玉为粒”之句,可见当时的米线干品是制成鸟窝状的。    
    明清之际,又称做“米”。宋诩《宋氏养生部》:“米,音烂,谢叠山云‘米线’。”其制法记有两种。其一:“粳米甚洁,碓筛绝细粉,汤溲稍坚,置锅中煮熟。杂生粉少许,擀使开,摺切细条,暴燥。入肥汁中煮,以胡椒、施椒、酱油、葱调和。”其二:“粉中加米浆为糨,揉如索绿豆粉,入汤釜中,取起。”    
    今米线以云南生产者为最好,米线吃法,可煮可炒,亦以云南“过桥米线”之吃法最为有名。    
    “过桥米线”发明于云南蒙自,至今有两百年历史。据民间传说,云南蒙自有南湖,湖心有岛,岛上有茂林修竹。传说昔有一位秀才天天到岛上读书,其贤妻天天送饭上岛。丈夫埋头苦读,常常饭菜凉了还顾不上吃,日见消瘦,妻子就杀了家中老母鸡为其补养身子。母鸡炖好后,妻子上岛送给丈夫,就回家了。过了好久,妻子上岛,见丈夫埋头读书,饭菜没动一点,鸡汤却还是热的。原来,鸡汤上一层厚厚的鸡油把热气给盖住了。聪明的妻子因此发明了把米线下进油汤的方法。此事传为美谈,人们就纷纷仿效食用。因妻子送饭上岛要经过一座石桥,这种吃法就叫做“过桥米线”。


《考吃》第二部分米线(2)

    “过桥米线”的原料甚多。其汤用壮鸡、肥鸭、鲜猪排骨、筒子骨等入一锅炖五至六小时,要使汤面上的油有铜钱厚,汤中不冒一丝热气。将鸡脯、猪脊、肝、鸭子、肚头、乌鱼、鱼肚等都切成均匀薄片。作料则有豌豆尖、菠菜、弯葱、芫荽、草芽、姜丝、豆腐皮、豆托、笋片、鹌鹑蛋、鸽蛋等。吃“过桥米线”要用高深的大碗。碗内先放入熟猪油、鸡油、鸭油、鹅油和胡椒面,然后把炖成的沸滚的汤舀入碗里。汤上桌后,先要将鸽蛋、鹌鹑蛋打入汤里,然后依次放入各种生肉片,用筷子轻轻拨动,霎时就熟。肉熟后再入各种鲜菜,淋    
    以辣椒油、芝麻油,最后再下米线。吃“过桥米线”所用的米线,最优良者是云南富民所产,其用长颗白米制成,极其洁白细软,在沸汤中烫即刻就熟。入米线后,碗中红白绿黄交映,颜色十分好看;各种主配料调和成浓郁的香味,米线在浓汤中呈半透明状,在浓汤中被泡透后鲜美无比。“过桥米线”在各类风味小吃之中滋味独特,品格高雅,实在可称各类小吃中独领风骚、独占鳌头者,应评为各类传统风味小吃之首。    
    


《考吃》第二部分馄饨(1)

    馄饨,又写做“肫”、饨”。广东人称为“云吞”,四川人称“抄手”,山东人又有称“”的。    
    张岱《夜航船》记:“石崇作馄饨。”石崇是西晋人,曾官至荆州刺史,因劫掠客商而致财产无数。《晋书》记他:“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尽水陆之珍。”石崇风流一生,曾以蜡代薪,做锦步障五十里,与王恺斗富    
    。情史中吹笛美女绿珠,就是石崇之爱妾。石崇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有可能赋予馄饨偃月之形态。但馄饨之发明,应该不晚于汉代。    
    馄饨之名,最早见文字者,是汉扬雄的《方言》:“饼谓之,或谓之、饨。”三国时魏人张辑《广雅》已注明:“肫,饼也。”据《事物纪原》考,饼始于七国时代,馄饨是饼的一种。早时的肫,就是饼中夹馅,入汤煮之,所以也称“煮饼”与“汤饼”。《李固别传》:“质帝暴得疾,云食煮饼,腹中闷遂崩。”这里的“煮饼”,有可能指“肫”。    
    馄饨之成形态之记载,最早见于颜之推,唐人段公路称馄饨为“馄饨饼”,崔龟图注曰:“颜之推云: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颜之推是南北朝时北齐人,可惜他只说明了当时馄饨之形态,而没记当时馄饨之大小。    
    唐宋时,都市内多馄饨店,馄饨作为一种面点,已成为重要食品。当时的馄饨,讲究汤清馅细。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今衣冠家名食,有萧家馄饨,漉去肥汤,可以瀹茗。”北宋陶谷的《清异录》中有“建康七妙”,说“齑可照面,馄饨汤可注砚,饼可映字,饭可打擦擦台,湿面可结带,醋可作劝盏,寒具嚼者惊动十里人”。可研墨,可泡茶,多少有些夸张。倪云林《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记“煮馄饨”法为:“细切肉臊子,入笋米,或茭白、韭菜、藤花皆可。以川椒、杏仁酱少许和匀,裹之。皮子略厚,小,切方,再以真粉末擀薄用。下汤煮时,用极沸汤打转下之,不要盖,待浮便起,不可再搅。”可见,非常讲究。难怪陆游有诗:“春前腊后物华催,时拌儿曹把酒杯。蒸饼犹能十字裂,馄饨那得五般来。”喟叹的是精致的馄饨,一般居家难做。    
    唐宋以后,冬至日有吃馄饨之俗。冬至之日阴极而阳始,古人称为冬节。所谓“一阳嘉节,四方交泰,万物昭苏”。冬至节,周代起就有祭神仪式,至唐宋,有过小年之称。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还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岳祠城隍诸庙,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陆游的《剑南诗稿 ·岁首书事》中有“中夕祭余分,黎明人起唤钟馗”之句,陆游自注:“乡俗以夜分毕祭享,长幼共饭其余。又岁日必用汤饼,谓之‘冬馄饨年’。”以馄饨祭祖,这种习俗一直沿袭到清代。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长至南郊大祀,次旦百官进表朝贺,为国大典。绅耆庶士,奔走往来,家置一簿,题名满幅。……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