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可以说不-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后也会活跃起来。该协会在信中要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必须
进行公开的道歉,否则将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
  在华人社会作出反应之初,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与宗毓华并
没有把它看得很严重,潜意识里认为华人的这次行动只不过与
以前一样,都会以虎头蛇尾的结果收场。宗毓华本人在接受一
家华人刊物采访时也只是语气平静地对此事说了一声“抱歉”而
已。
  这种平淡的说法自然不能让华人社会感到满意。在接下来
的几个月里,华人社会持续不断地爆发出对这一事件的强烈抗
议,事态的发展迫使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宗毓华不得不作出公
开表态。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总裁在写给一家华人团体的信中不
得不表示:“我们充分认识到不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居留在美国的
中国人绝大部分是守法的学生、访问学者及公民。如果说我们
的节目未能对这一点予以证实,那么我们愿意表示道歉。”这位
决裁同时在信中表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将在10月22日的晚
间新闻节目中作出认真的努力,纠正以前的说法。
  10月22日晚上,宗毓华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直播间里,
向诸多观众播出了一则声明:“我们无意使人们得到这样一种印
象,认为每年合法地进入美国的中国学生、访问学者及移民都
受到中国情报机构的雇用。如果说我们给观众造成了这样的错
误印象,那么我们愿意表示遗憾。”
  这种声明并没有干干脆脆地表示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歉
意,但是考虑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一向自认正确,从不肯对自
己的节目表示歉意的历史来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很明显已经
感受到来自华人压力,作为一家依靠收视率生存的新闻媒介,
在作出决定时自然也不能不对社会的反应予以考虑。哥伦比亚
广播公司的这一事件表明,中国人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姑息了事
了,各个华人社团在这一事件中也空前地团结一致。
  这次事件同时也使广大华人认识到,作为美国社会的一个
少数民族,华人群体在受到美国社会诬陷的时候,如果不能团
结起来,一致对外,那么结果就只能是任人评说,任人践踏。
  华人在这一事件上的空前团结,也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那
就是中国的日益壮大。从这一点意义上来说,生活在大陆的国
人,有责任将国家建设得更好,为了自己的同胞不再受气,为
了自己的同胞不再变质,为了未来的一代或二代能理直气壮地
走在相同或不同的肤色中间。
“孤儿院事件”——美国人自己说不
致编辑:
  关于《中国人否认虐待孤儿院里的孤儿》一文
(注:指《纽约时报》1月刊出的文章)。
  毫无疑问,上海孤儿院摆出最佳面貌让外国记者
看,以驳斥总部投在纽约的人权观察组织的指责,该
组织指控在中国一些儿童被故意饿死。
  但我也认为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儿童福利院院
长韩伟城(音译)的解释是可信的,1989年他照顾的
孤儿中有多人死了,因为“那年很冷,我们没有电”。
  我虽然经常在本栏目中批评中国的不道德行为,
但我认为说什么政府的政策故意饿死儿童,以使弃儿
人数减到最低的说法是难以置信的。
  即使如罗森塔尔在1月8日专栏文章中认为的那
样容忍共产党人的冷酷无情,因缺乏资金和设施造成
的错误和疏忽也不应该看成是官方的计划。
  拿出中国刊登在贵报1月6日新闻报道中的图
片,以及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台节目连续播出的镜头,并
不比1月10日在黄金时间直播节目中播出的美国国
营收容所中弱智者受到虐待的画面更令我感到震惊。
  如果中国的宣传机构下结论说,美国的这些虐待
事件是美国政府批准的政策,那将如何呢?
蒂莫西·通
   纽约
   1996年1月10日
致编辑:
  关于贵报1月9日的新闻报道和罗森塔尔1月8
日有关中国孤儿的专栏文章。
  罗森塔尔先生的争论文章是根据人权观察组织的
报告写的,而人权组织的报告宣称,那些儿童是被故
意饿死的,贵报的报道说该说法不能得到独立的证实。
这不是很成问题吗?
  除了报道指责的之外,还有什么原因使中国儿童
遭到抛弃和死亡呢?
  许多死在孤儿院里的儿童,到那里时就已经患有
重病、残废和营养不良。这些孩子的父母通常是中国
自由市场经济中的失败者。由于医疗费用要个人承担,
因此穷人不可能为这些孩子提供必要的治疗。
  家庭连最起码的医疗都负担不起,就会遗弃孩子,
寄期望于国家来拯救。到这个时候,许多孩子已经太
虚弱,活不成了。
  我希望罗森塔尔先生在使用孩子们的痛苦作为其
地缘政治斗争工具之前,考虑这种“证据确凿”的报
道。
马修。科尔曼
             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
               1996年1月11日
致编辑:
  关于贵报1月6日和9日就人权观察组织有关中
国孤儿院的报告刊登的几篇新闻报道。
  我是一个将要领养一名中国女婴的母亲,我花了
数百小时研究收养中国孩子的问题,同已经收养中国
孩子的父母及一些社会工作者和社会机构交谈。
  我认为,中国政府和孤儿院的保育人员都尽可能
地努力工作,来照顾数以千计的这些弃婴,并且为那
些能够为孩子提供爱和家庭温暖的美国人尽快领养到
弃婴提供便利。
  我恳请你们再调查一下,不要让美国公众因对耸
人听闻的消息的兴趣而严重影响这些孩子的长远幸福
和那些想领养孩子的父母们的梦想。
  艾利斯。贾丁
               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
                 1996年1月10日
  上面是美国《纽约时报》1月15日刊发的三封读者来信,值
得指出的是,这三封读者来信在译成中文时没有进行任何文字
上的改动,完全是美国读者原汁原味的信件。
  1996年1月,美国《纽约时报》曾经发表过连续性的新闻
报道,报道中让人十分觉得幼稚地强调说,是中国政府的政策
故意让孤儿院里收养的孤儿饿死。在此之前的1995年6月,英
国广播公司也播出过题为《死神笼罩下的孤儿院》的电视节目,
这个电视节目也十分耸人听闻地声称,中国政府故意饿死孤儿
院里的儿童。
  这三位美国读者的来信,对于《纽约时报》和英国广播公
司的报道来说,恰巧是致命的一击。
  这三位美国普通老百姓的来信说明了什么呢?
  一、艾利斯。贾丁在无意之间道出了美国新闻界一向喜欢
耸人听闻的习性。美国的报纸为了生存,而记者为了一夜之间
成名,刊出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已经成为了一种恶习。任何一
位略有些头脑的中国人都不会相信,自己的政府会制定出故意
让孤儿院儿童饿死的计划,美国人的这种报道跟天外奇谭根本
没有什么两样。孤儿院内对儿童照顾不周的事情或许会偶尔发
生,但是美国人必须记住,中国政府并不是希特勒政府,中国
孤儿也不是当年二次大战中受到迫害的犹太人。记得当年欣克
利刺杀里根总统时曾经说过,这样做会使他一夜之间闻名全国。
很有可能,《纽约时报》的这位记者也有同样的阴暗心理。不过,
也只能是丑名远扬了。
  二、蒂莫西。通相当坦率地揭出了美国的“家丑”:美国国
营收容所倒是存在着对弱智者虐待的现象。
  放心,中国人不会得出结论说,美国国会制定了一项故意
虐待全国收容所里的弱智者的政策,也不会说洛杉矾警察局制
定的政策就是毒打黑人平民。
  三、《纽约时报》自己也承认,人权观察组织关于中国儿童
被饿死的说法无法得到证实。《纽约时报》也不是美国超级市场
入口处到处散发的无聊小报,既然刊发这些无法得到证实的消
息,那也只能说《纽约时报》这样做无异于自甘下流。
  四、马修。科尔曼总算说句公道话,儿童的痛苦不要被用
来作为地缘政治斗争的工具。
  中国人应当告诉美国人,中国人曾经抚养远当年侵华日军
的遗孤,污蔑这样一个宽容的民族实际上是非常卑鄙下流的,中
国的孤儿院关不需要美国人这种假惺惺的关心,中国人再穷再
苦也能养活这些孤儿。美国人如果真的很关心儿童,倒是应当
去关心那些在越南战争中丧生在美军“地毯式”密集轰炸下的
儿童,去关心那些海湾战争中的伊拉克儿童的人权。
  还是那位美国读者说得一针见备,请不要把儿童作为政治
斗争的工具,如果美国人果真那样悲天悯人的话。
日本正在加入遏制中国的大合唱
  尽管日本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亚洲,尽管日本近年来看到亚
洲经济的发展前途而号称“脱欧入亚”,但是从政治的概念来说,
日本仍然属于西方国家的同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正在有意识地加入到美国遏制
中国的大合唱当中去。1994年和1995年,中国分别进行了两次
核试验以后,日本国内纷纷鼓噪中国已经成为对亚洲和平的威
胁,政府方面也冻结了对华的援助,一些政客则竭力鼓吹要冻
结对华日元贷款。如果说美国人是用赤裸裸地显示军事力量来
威胁中国的话,那么我们有理由怀疑日本正在悄悄地以经济手
段来遏制中国的发展。
  中国到底有没有权利进行核试验?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法、
中、英、美、俄五国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并没有签署,而中
国政府已经很明白地对各国承诺,一旦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
约,中国就会立即停止进行核试验,因此中国进行核试验并没
有法律上的障碍。如果与另一个核大国美国相比,中国的核试
验次数只有44次,而美国的试验次数则在1800次以上,中国
拥有的核武器数量也只有美国的1。2%左右。从1964年10月
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的那一天起,中国就单方面明确提出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相形之下,美国人从来没有作出类似的承
诺,在朝鲜战争中美国就多次威胁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吕。中国
之所以发展核武器,目的就是要打破核垄断,使自己免受外来
侵略,这完全是正当的行为。
  中国政府总理李鹏1995年在接见日本日中经济协会访华团
时就直言不讳地对日本人表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曾经给
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与日本向中国提供贷款一事是无法
相比的。对中国的核试验作出过度反应,采取经济办法对中国
施加压力,更是不可取的。”事实的确如此,日本在近代史上
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使中国损失了至少1000亿美元。日本人
总是以为停止对中国的援助乃至贷款能够压制住中国,其实这
是非常愚蠢的做法。中国至今仍在现化代的道路上摸索前进,
自然也很希望能得到外来的援助,但无论是当年苏联撤走技术
人员,还是美国人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中国人从来也没有在
外来的压力之下低过头。
  日本人用停止对华援助的办法来威胁中国,表明日本已经
开始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感到担忧,因而开始在根本不成其为理
由的核武器试验问题上加入到遏制中国的大合唱当中去。
  在围绕着中国核试验问题反复纠缠的同时,日本国内新闻
媒介也在为中国东海的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向政府施加压力,
甚至十分可笑地以附属国自居,呼求山姆大叔出面干预。
  位于台湾北端的钓鱼岛,历来被看作台湾岛的附属小岛屿,
根本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土。甲午战争以后,台湾成为日本的殖
民地,这个附属小岛自然被日本割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将
台湾归还中国,而钓鱼岛因太小且没有人烟,对其归属问题中
日双方都没把它当回事,直到70年代,由于在小岛附近勘探出
石油,才在主权问题上发生争执。
  根据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的调查,钓鱼岛周围海域的石
油储量估计达44亿桶,对于资源贫乏的日本来说,该岛无疑是
十分诱人的。于是从中日建交时起,日本多次要求中国明确该
岛归属日本。为了不妨碍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政府一直大度
地回避该问题并将之搁置起来,继而又提出共同开发的新建议,
体现了一个大国的风范。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不可能割
让我们的领土,即使我们不在乎这个小岛,岛是不大,可国家
主权事大。
  一位留学美国后回国的朋友在北京街头发现了一个普通中
国人没有注意到的现象:满大街的日本“皇冠”、“蓝鸟”、“公
爵”之类的汽车在质量上均比不上他在美国时开过的同类型日
本汽车。尽管这些日本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是一样的,但是其
它方面的差别则很大。这位留学生的一辆日本日产汽车在美国
风吹雨打了11年,汽车车身上的喷漆仍能照出人影来,但是国
内公路上的日本“蓝鸟”没有一辆能做到这一点。这位留学生
认为,这种情况绝对不是保养问题,而是与质量有关。从1984
年开始,日本汽车的燃料系统就已经采用了电子喷射装置,而
中国80年代末期进口的“蓝鸟”轿车却仍采用化油器。这位留
学生曾经和日暗汽车公司的一位代表谈到过他的这种印象,日
方代表起先坚决否认这种可能,但是当这位留学生举出具体事
例以后,日方代表变得很尴尬,无言以对。这位中国留学生因
此感慨地说:“日本人是一流产品输出欧美,二流产品自己用,
而三流产品则卖给中国人。”
  北京《中华工商时报》一年前刊发的一则报道似乎证实了
这位中国留学生的看法。当时北京中关村一家公司的人员开着
一辆丰田轿车,不幸发生车祸,汽车撞到了墙上,虽然司机只
受了轻伤,但是却暴露了这辆轿车存在的问题:方向盘内的安
全气囊毫无反应,根本不像宣传广告所说的那样迅速打开。这
家公司找到丰田公司驻北京办事处,日方代表根本没有解决问
题的诚意,反而认为安全气囊没有打开是由于汽车撞墙时没有
达到一定的速度。据一位汽车工业界的专家分析,这种说法根
本就站不住脚,因为汽车既然能将砖墙撞开了个大洞,本身就
说明汽车当时的速度很快。而且退一万步来说,日本汽车公司
在美国遇到这种情况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在维修期间免费为车主
提供一辆同类型的汽车,供车主日常使用。
  事隔不久,一位中国读者又写信给《中华工商时报》,反映
自己购买的一台日本彩电刚用了没有多久就莫名其妙地无法显
像,至今投诉无门。《中华工商时报》在刊发这封读者来信的同
时,善意地提醒读者,一些进口货未必像中国人想象得那么好,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过不止一次,因此中国
消费者不能盲目地认为购买外国产品是明智之举。
  如今,走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马路上,总能看到花费巨
额外汇进口的日本汽车;走进许多中国人的家庭,似乎总能发
现一台日本产的电视机或者其他家用电器产品。很多地方的领
导干部,总是不能满足于乘坐国产轿车,总是要想方设法换成
一辆日本汽车。无怪乎有人曾经愤怒地说过这样一句话:“五十
年前日本人在军事上打败了中国人,而五十年后又在经济上打
败了中国人。”
  也许有人会说,贸易自由化现在已是全球的大势所趋,买
日本汽车也是考虑到质量比中国车好,一切都无可非议。不久
以前,一位中国记者访问韩国,这位中国记者非常吃惊地发
现,韩国首都汉城的大街上奔驰的,几乎全是国产汽车,很
少能够看到进口汽车。在韩国,每个人在购买轿车时选择国产
车并不是政府的强制性规定,而是出于每个公民的爱国心。正
在每年的这个国家的销量也不过两千多辆。许多韩国人即使移
居到美国,也不买美国车,因为他们总是自豪地说韩国车是世
界上最好的。
  再看看日本这个把自己生产的汽车推销到世界各地的国
家。美国人为了打开日本的汽车市场,和日本人展开的汽车贸
易谈判可谓旷日持久,美国人一度威胁要对日本实行贸易制裁。
现在,美日之间的汽车贸易谈判基本达成了协议,日本或多或
少地对美国人作出了让步,然而直到今天美国汽车公司在日本
每年的销量也始终未能超过一万辆。
  提倡购买国货从来就不是狭隘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更何况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大同世界。尤其是
中国现在还处在艰难起步阶段的轿车工业,更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