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沉。终于,我不想假装自己很坚强了。我需要的是时间,当更多的岁月过去,我学会了从往事中明了自己,明了爱的课题。终于懂得,人生是一段一段的,有许多人就只能陪你一程;终于懂得,看透彻了心就会是晴朗的,没有人能把谁的幸福没收;终于学会了爱得更从容,也更自由。
曾经以为初恋的伤痛是生命的一道缺口。诚然,有些人,真的不是说忘记就能忘记的。可是,岁月让伤痛淡去,留下的只有一份纯纯的美丽回忆。有时候走过一段路,心才会更清澈,至少我学会了宽容地面对一个人,面对人性的不完美。忘不忘,不重要,只要准备好明天的微笑。
在心中藏着一个名字,像朵永不凋谢的玫瑰。想对他说一声:感谢你,曾经美丽我的记忆。
第二部分:“名校情结”的思考关于爱情
亲爱的恋恋:
我知道你会常常爬到网上来,爬到我的电子日记上来,分享我生活中心情的点滴。你是这里最小的客人了吧,虽然你从来不留下只字片语,可你在用你的视角去阅读我的所思所想,这就足够了。你知道的,这份网上的日记,既是我对自己经历的记述(能够让过往的岁月有迹可寻,这种乐趣并不在当下,而在无意回首时重新体味的美丽心情),同时它也是我和自己珍视的朋友们分享所得的桥梁,所以即便有很忙的时候,即便很想偷懒,仍然会坚持记下去。每每想到所爱的人的期待和关爱,我们也就格外勤奋了。
在英国,常常会收到你发的email还有各种可爱的电子贺卡。读着你的那些天真的字句,我会忍不住傻笑。有时,被旁边的人看见了,会诡异笑着问我:“是男朋友吧,瞧你幸福的样子藏都藏不住。”而我会很骄傲地告诉他们:“不,是我的妹妹呢!”今天是2003年的最后一天了,就把今天的日记送给你吧,当作新年的礼物。把信贴在这里,你来时,会不会有一些惊喜?
还记得那个夏天的午后吗,我们面对面坐着,喝着凉凉的饮料,分享着彼此的小故事。在那以前我一直把你当作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毕竟你比我小了八岁呢。人们在变成大人以后就常常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忘记了做孩子时的那份心境。所以当你和我说到对于生命对于爱情的许多见解时,我心里是那样的惊讶,你还是个孩子呀,怎么可以这样的懂事呢?你知道吗,我是那样的感激那次的交谈,在恍惚的时空交错中我好像回到了我的十六岁,眼前的你和当年那个早熟的敏感的自己重合在了一起。那个美妙的下午,我和你,也和曾经的自己,谈心。
有男孩子给你写信了,你的爸爸妈妈总是会为此担心。他们拜托我旁敲侧击地“教育”你,可是我就是不会对你说不许早恋的屁话。第一,是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为自己的puppy love 美滋滋时,最烦别人跟我说这个了;第二,还是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的爸爸妈妈在托儿所时就一起玩儿,在高中就手牵手啦,这一牵就牵上了红地毯,牵成了老夫老妻。你知道你名字的来历的,不是吗?恋,简简单单的一个字里包含的是你的爸爸妈妈对彼此的深深眷恋。你诞生在这样的一份浓浓的爱恋里,这是多么幸福呀。
我只是想告诉你,喜欢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美好而单纯。可是确定一份爱情却需要时间,需要一颗更加成熟的心灵。时间是很奇妙的东西,它会让你明白什么是你真正渴望的,什么只是美丽的错觉。我们生活在一个急躁的年代里,因为害怕失去,人们变得没有耐性;因为没有耐心,我们往往会失去很多最美好的东西。爱一个人,可以是你自己的心情;爱情,却是两个人的事业。爱也是需要准备的,你准备得越充分,收获的也会越多。
有一天,你遇到了你喜欢的男孩子(也许他已经出现了:)尝试着将喜欢放在心里吧,让它滋养你的成长。是的,这样的等待会花去你很多的时间,然而感情之所以美好、独特,就在于我们为它花了时间。正是因为花了时间,它才变得可贵,变得不可替代。这样的等待并不是消极的,因为你并不是在等一个人,而是在等待一个更加成熟的自己。
有一天,你真的长大了,你真的确定那个当时你喜欢的人仍然在你心里。那么,天涯海角都算不得太远的距离,你可以大大方方地走到他面前去,用坚定的但是温柔的声音告诉他:“嗨,我是喜欢你的。”
第二部分:“名校情结”的思考Sylvia(1)
情人节的午饭后和萍一起约着去看电影,这也是到了剑桥之后第一次进电影院。情人节的影院里十分热闹,奇怪的是相伴而坐的大都是垂垂老矣的夫妇,我们两个年轻的东方女子坐在其中,有些怪异。虽然是在英国,但影院里播放的主打影片仍旧大都是美国的。我有些固执,总觉着把好多片子放在一起后,真正好看的还是欧洲的电影,它们有一种其他地方的电影所没有的奢侈感。在最豪华的美国影片里,你可以看到对票房的渴望,可以闻到浓重的金钱的气味。可欧洲电影不同,他们用钱不是为了更多的钱,只是为了趣味。这,就是奢侈。萍亦是偏爱英国电影的,她的本科和研究生读的都是英国文学,虽然后来做了政府官员,却依然舍不去浓重的文学情结。于是,我们不约而同地选了《Sylvia》…一部讲述自由派女诗人Sylvia Plath爱情经历的片子来看。
很典型的欧洲风格的东西,镜头优美,情节缓慢如主人公的心绪一般千折百转的。淡淡的忧伤从一开始就弥漫整于个画面。
“我曾将生命幻想成一棵茁壮的大树,这棵树由三根主要的树枝组成:一根如同我爱的男人,在这生机勃勃的树枝上长满了绿叶,那是我们的孩子;一根如同唤起我生命热情的诗歌,第三根则如同我的学生和我钟爱的教书事业。我用全部的爱去浇灌这棵大树,满心期待着它的枝繁叶茂,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它不可抑制地开始枯萎,回首处,物是人非,叶落满地……”
Sylvia Plath,1932年出生在美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Boston大学的德语及昆虫学教授。在Smith学院读书时,Sylvia便显现出了出色的写作天分,发表了大量的诗歌。24岁那年,她拿到了著名的Fulbright奖学金来剑桥Newnham学院读书。影片开始就有很多剑桥风景的画面,一个身着红裙的女子踩着脚踏车在铺满石子的小路上自在穿行,那种娇艳欲滴的年轻蓬勃旺盛的活力与剑桥的庄重古老,在对比中扣住了人的心弦。然而剑桥对于Slyvia而言,绝非仅是一段异国求学的体验,而是生命最惊天动地的转折,在此,她遇着了她的男人,英国诗人Ted Hughes。世界上有些事情的发生是注定的,有些灵魂的不期而遇是必然的,没有人可以阻止命运中注定的邂逅。1956年2月的一场舞会上Sylvia 和Ted首次相遇。那样的相逢真叫惊艳,四目相对间,电光火石,旁人全然黯淡,好像中国的黄梅调里唱的:“一瞥惊鸿影,相逢似梦中……”舞会上,他们相拥,她光洁的额头,明媚的脸庞,智慧的目光让世间万种风情霎时失了颜色。Sylvia,如她身着的那一抹明丽的红装,是热烈的,那是一种毫不掩饰的理直气壮的热烈。临别时,她当着Ted带来的女友面,给了他深深一吻,令他的面颊留下了齿痕,流出了鲜血。30多年后,Ted仍然清晰地记得这初吻的咬痕:
你是存心要以你的活泼爽朗/给我制胜的一击/我记不清楚/那天夜晚其余的一切/除了我带着女友悄悄离去/除了门道里她愤怒的嘶嘶声/对于你的蓝色头巾会在我的衣服口袋/我目瞪口呆地询问/环形圆丘般肿胀的齿痕/将像烙印烙在脸上/经月难消/烙着那底下的我/直到永远
夜深人静,Ted站在Sylvia住的楼下,用石子轻扣她的窗,这样的美丽怎么可以错过呢?
Sylvia写信给在美国的母亲,说自己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伟大的疯狂爱情”,一个“难以置信”的男人。她这样描绘Ted:“一天到晚穿着同一件黑毛衣,同一件灯芯绒夹克,口袋里塞满了诗歌、新鲜鳟鱼和算命天宫图。”看到这里,我的脑海中浮现的竟是沈从文当年初遇张兆和时内心的感叹:“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Sylvia,Ted,他们都在最好的年华,他们分享着共同的语言——诗歌,他们爱着也被爱着。于是,康桥畔,俪影双双;剑河上,情生意动。这是整部影片中最温暖的片断。
婚后,Ted和Sylvia一同回到美国,Sylvia在大学教书,以支持Ted继续写作。Ted并非一个自私的男人,他欣赏Sylvia的才华,不愿意看着心爱的女子将天赋埋没在灶台间,于是不断地鼓励她写诗。这便是爱,处处为着对方想,时时为着对方好。Ted回家要看Sylvia新创作的诗,Sylvia将他拖到厨房,指着堆在餐桌上的大大小小新鲜出炉的蛋糕,撅撅嘴说:喏,这些就是了。那样顽皮耍赖的神情里洋溢着的全是幸福的光彩。美味的糕点,那是拥有爱情的女人在生活中最缤纷的诗作。
Sylvia全力帮助丈夫的事业,并为他生育了一子一女。对于她来说,付出是生命的燃烧。付出的本身是绝对的,如同青春本身。27岁时她陪Ted回到伦敦,并开始自己的写作。“我们在文字里尽情发泄我们的情感,” Sylvia在日记中透露了他们共同制造的幸福。在圈中朋友的眼里,他们是令人艳羡的一对,因为“没有人像他们一般深爱着彼此,欣赏着彼此,真正懂得彼此” 。可是,火热的爱情并不是幸福婚姻的保证,正如稳定的婚姻也不能保证爱情的新鲜一样。Sylvia有着一个女诗人敏感纤细的心灵。如果说爱情的开始需要这样的细腻来燃烧起激情,那么当把爱情放到平凡生活中之后,则需要更多的宽容和智慧来让爱绵长延展。Sylvia对爱的专注逐渐演变成一种因为害怕失去而产生的不安。她在幻想中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假象的情敌,然后再让她们将自己对爱情的信心一点一点地击垮。尽管Ted一再向她保证不会爱别人,可是他不懂得,很多男人都不懂得的,真正让爱长久的不是男人的诺言,而是女人的信心。一旦这样的信心被摧毁了,无论如何努力,爱也无法继续了。
“Something you fear most in your life will e true one day”——生命中你最恐惧害怕发生的事情往往最后会变成现实。在Sylvia最脆弱的时候,Ted离开了她,为了另一个女子。Sylvia看似洒脱地对朋友说:我终于自由了,不必对他牵牵念念,茫茫世界,谁也不是谁的唯一。她笑着,可那真的是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她写诗,她出名,她养儿育女,她平静地将生活继续。可是,她牵牵念念的依旧是他,只有他。他来看她和孩子,Sylvia将自己打扮得明艳照人,在久违的激情之后,她要他回来——你真正爱的不是那个女人,是我,不是吗?那样孩子气的质问让人心碎。Ted抚着她金色卷曲的长发说:她怀孕了,我不能离开。多么委婉的借口呀。是的,Ted不能否认他一生最爱的女子就是Sylvia,可是爱情只有当下,错过当下,再爱也难以回头。
第二部分:“名校情结”的思考Sylvia(2)
1963年的一个雪花纷飞的冬日的清晨,Sylvia为自己的两个熟睡中的孩子做好了早餐,轻吻了他们的脸颊。然后将他们房间的窗户打开,门封死。随后,来到厨房,打开了煤气。30岁,Sylvia在对爱情的绝望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是怎样一个痴情的女子啊!她的感情壮怀激烈,好比流水一泻千里。她的短短一生总是在付出、付出、不断地付出。也只有年轻、青春的生命,才能够是这样的。付给了,付给得彻彻底底,而绝对是不带半点悔意的,即使是这个男人,这个世界,这场人生,整个儿地欺骗了自己,也依旧“衣带渐宽终不悔”。
那一段拍得太美,银幕上纷纷白雪中Sylvia的年轻却已沧桑的笑容,真正应了那句: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凄美。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不住地往下流,远远,远远,苍凉地想到《古源诗》里的句子:“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Sylvia死后,世人将矛头指向Ted,指责他抛弃了Sylvia,因而导致了她的自杀。Ted对此不置一辞,默默整理和出版了Sylvia所有各种能够出版的遗稿。直到1998年Ted患癌症去世前夕,他才将30多年来陆续写成的88首诗体回忆录结集出版。他在这些诗篇中以平实以至直白的语言娓娓叙述他对Sylvia深沉的爱,以惊人的直率和精确的细节写他们相识、相爱,甚至第一次做爱:
你苗条、柔嫩、滑腻,像条鱼/你是新大陆/我的新大陆/你就是亚美利加了/我惊讶/美啊/美丽的亚美利加
当爱已成往事的时候,留下的只有曾经爱过的证据。只是,那又能证明什么呢?
Sylvia 和Ted之间的爱情故事哀艳绝伦。这也许就是艺术家的爱情吧,在强烈的激情和强烈的自我之间,他们的爱情眩目而脆弱,一如一场异常华丽的焰火表演。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为这美艳的爱情写下无法磨灭的注解。不可否认,Ted始终是爱着Sylvia的。爱是爱的,只是受不了长长的一生只能爱你一个人。这本是人性的真,可Sylvia高旷炙热的爱情就是容不下这残酷的真,于她而言,爱,要不没有,要不就是全部拥有。爱情可以是热烈激情的诗篇,而婚姻却是生活。生活是平和的,在那里头,爱情的力量不如想象中的大,要的是包容是谅解,不然如何牵着手在人生的长路上爬山涉水。当一段感情遇到危机需要克服的时候,多数为时已晚,让步的往往是理智。Sylvia是个太纯粹的人,她对Ted不肯委屈,不肯迁就,亦就是对她自己的不肯妥协。她的爱让人心疼,也让人惋惜。
走出电影院,我和萍说难怪中国人喜欢将爱情叫作亲情或是恩情,这下是懂了。以前读到《饮马长城窟行》的末了两句“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时总是不能解的,总以为吃饭添衣睡觉这些个词儿怎么入得了这情诗,后来不晓得什么时候就恍然明白了。也只有中国人会把“爱”与“情”这两个字在婚姻里分开来看。因爱而爱,是美艳的,可也是脆弱的;但这“情”却是素朴之至,再大的浪漫和飞扬都在这份朴素里静静地有了它的份位,所以中国人会有一日夫妻百日恩的相知相悦。好的婚姻,是由爱唤起,由情延续的。于是,才可以在这充满诱惑的纷扰红尘“与子相悦”,才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走在路上,天气忽变,大风试图朝所有方向逃跑,冰凉的雨无法无天地砸下来。我们急忙撑开伞。身旁有一对老年夫妇,他们没有带伞。男的便将大衣脱了下来,罩在两人头顶。妻子往丈夫怀里缩了缩,找到最妥帖的位置;丈夫揽着妻子继续前行。在雨下得最霸道的时候,他们的温情别样动人。电影里的爱情故事包含着那么多绚丽内容那么多浪漫的细节,而我亲眼目睹的真实恋爱,却无声无息。
第二部分:“名校情结”的思考与自己相守(1)
受壳牌石油公司的邀请,周末去伦敦参加一个酒会,顺便去看了在LSE读书的同学。比起剑桥来,伦敦是大多了,也繁华多了。同往的一个在牛津读书的上海女孩感叹道:跟伦敦比起来牛津简直就是农村。她是喜欢热闹的,很多人都是的,所以伦敦是让他们喜悦的。可我总觉得伦敦、上海、香港这些城市都太像了——它们太大,有太多的人,于是所有的物体之间都有了一种暧昧而冷漠的距离。我和同学走在伦敦最繁华的几条大街上,从Bond Street; Oxford Street; 到Piccadilly,拥挤的人群,喧嚣的环境,到处充斥着的强烈的物质感,让我特别的疲倦。漫步在全世界最高耸密集的楼林之间,我心中居然产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在伦敦的地铁里熙熙攘攘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这让我想到了大学时候在香港实习时每天坐地铁的情形。那时我常常想:这是多么奇怪呀,我和身边的这些人身体距离如此接近,可是彼此的思想却又如此疏离。紧张而忙碌的都市生活让人无法安排自己的生命节奏;外在的形体是奔波不息的,只是无暇照顾灵魂的需求。真的,这些令很多人兴奋的国际都市,竟然令我觉得心慌。早早结束了行程,匆匆回到剑桥。一下火车,心,立刻就踏实了。
我在这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