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59-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痛者,与石南丸、追风应痛丸、乳香趁痛散。脚软不能行者,与黄 丸、木瓜丸。小便秘涩 
,与导赤丸、五淋散、三和散。大便秘者,与麻仁丸。秘甚者,与神功丸。冲心闷者,与三 
和散。抢腰痛者,可与大乌沉汤。不以轻重,皆用五香散淋渫。若脚肿生疮者,透冰丹。 
论诸风头目昏眩 皆因痰壅上盛,可与青州白丸子。头目昏眩多痰者,可与辰砂化痰丸 
。痰盛昏眩,可与半夏丸、天南星丸。心肺有热,与龙脑芎犀丸。痰盛项强,急与金沸草散 
。痰多膈热者,可与川芎丸。心胸不利,口苦舌干,可与透冰丹、羌活丸、防风丸。痰甚心 
忪浮者,可与牛黄清心丸。痰盛渴呕者,可与天南星丸。 
论诸风瘙痒瘾疹 皆因血气不顺,面如虫行 动。血气凝滞者,可与排风汤、胡麻散、 
消风散、四生丸。甚者,多服皂荚煎丸、何首乌丸。 
论诸风头痛目晕 皆因风虚气上攻头目,可与太阳丹、白龙丸、茶调散、川芎丸。太阳 
穴痛,与急风散涂痛处。眼昏头痛者,可与消风散、追风散。痰热头痛者,可与防风丸。年 
高 
骨痛,牵引两眼昏暗者,可与遇仙散。 
论诸风热上攻面生热疮者 可与驱风丸、龙虎丹、排风汤、胡麻散、何首乌散、羌活丸 
、川芎丸、白龙丸、芎犀丸。或如虫行,可与追风散。 
论诸风恍惚惊悸 皆因体虚受风邪,心气不足,入于心经者,与定志丸、降心丹、平补 
镇心丹、辰砂妙香散。热者,牛黄清心丸。 
论诸风挫枕转筋 皆因气虚,项筋转侧不得,筋络不顺疼痛,与通关散、消风散、大三 
五七散或追风散。痰涎盛,与白丸子。 
论诸风痰逆呕吐 诸风初发时,痰逆呕吐者,可与温中化痰丸、橘皮半夏汤、藿香汤、 
半夏散。呕吐者立止,可常服。 
论诸风脚膝缓弱 皆因夙虚,气血衰弱,行止无力,可与黄 丸、木瓜丸、俞山人降气 
汤。不赤不肿而痛者,可与洗风汤淋沃洗之。 
论破伤风证 皆因打扑伤破,风入发肿者,可与上员散,生姜自然汁调药贴患处。内损 
者,与太岳活血丹。血不止者,与花蕊石散。 
论缠喉风证 皆因积热痰涎上攻咽喉,口开不得,水浆不下,与碧雪,竹管子吹入喉中 
。甚者,与雄黄解毒丸、玉屑无忧散。 
论伤寒证候 
伤寒总论 《活人书》云∶“伤寒正名有一十六条∶伤寒、伤风、伤寒见风、伤风见寒、 
风湿、中湿、风温、湿温、温毒、中 、热病、温病、 病、温疟、晚发、疫疠,外证一十 
六条。外有六证相似∶中暑、伤痰、食积、虚劳、瘴疟、香港脚,与伤寒相似,而实非伤寒, 
此证人不晓,皆言即伤寒也。”若不仔细分辨证候虚实用药,则误人性命在反掌之间,不可 
不知也。 
论伤寒得病之由 凡伤寒初得病,便不进饮食,发热一向不止,头痛或浑身痛,或自汗 
恶风,憎寒壮热者,乃是伤风伤寒证也。便须问病得几日,有汗无汗,恶风不恶风,或渴或 
不渴,或呕逆或不呕逆,小便通或不通,得几日,须用仔细审问,方可用药。伤寒证与杂病 
不同,若不对证,妄投药饵,罪犯非轻,误人多矣。 
论伤寒伤风证候 凡伤风者,皆因脱衣感冒,被风吹霎着,则洒然骨寒毛起,恶风自汗 
者,乃是伤风证也。凡风吹则体自寒,恶风无汗者,是伤寒证也。 
论伤寒表证 伤寒初得病一、二日。头痛身体痛,恶寒或微喘者,体虚及老人,可与五 
积散、圣散子。此二药,病多日及不恶风者,不可服,并夏、秋之间,亦不可轻服。缘中暑 
似伤寒,若中暑人误服此二药,如抱薪救火,其害非轻,切宜审实仔细用药。少壮者,夏、 
秋宜用金沸草散、来苏散、人参轻骨散、葱白散、和解散、神术散之类可服也。初得病一、 
二日,头痛发热,身体痛,恶寒无汗者,可与葱白散、八解散、金沸草散、人参轻骨散。初 
得病一、二日或三日,自汗头痛,恶风或呕者,可与升麻葛根汤、败毒散、香苏散、葱白散 
、人参轻骨散、和解散、神术散之类皆可用。若发汗后热已退了,可与和气药嘉禾散、正气 
散。 
论伤寒重证 病患四、五日至六、七日,不恶风寒,及发热烦渴呕逆,手掌中及腋下微 
有汗出,大便不通,小便赤,得三、四日,腹中满,微喘,狂言谵语者,切不可妄投热药, 
只可与小柴胡汤一贴,先进一服。如人行十余里未通,候半日久,可又进一服,以大便通出 
燥粪则愈,此里证也。烦渴者,与五苓散。或手足冷,吐泻,不可与小柴胡汤,只服参苓白 
术散、四君子汤之属。如调理通后,恐虚、老人须用平补药,可与嘉禾散、四君子汤、参苓 
白术散。 
论和解证候 伤寒伤风,往来寒热,胸胁间痛,干呕及大便秘者,可用小柴胡汤一贴, 
病重者再服半贴方效。或言渴者,或小便涩,兼服五苓散。伤风四、五日,身发热,恶寒项 
强,而手足温,及大便不通者,多用小柴胡汤、败毒散、秦艽鳖甲散之类。妇人伤寒三、五 
日至七、八日,月经当行,或经水才去,作寒热,忽然谵语,如见鬼神状,日可夜甚,此乃 
热入血室也,用四物汤等分,加柴胡煎服。如不退,用小柴胡汤,兼入生地黄捶碎煎。伤寒 
阳证呕逆发热,兼参苓白术散、和解散辈,乃和解证也。 
论伤寒阳证 伤寒阳证,面赤作热发渴,至五、六日不止,或服热药过多,热甚发狂烦 
躁,或泻赤汁脓血者,可服三黄丸、四顺饮、洗心散。或大便秘结,与小柴胡汤之类。 
论伤寒阴证 伤寒三、二日,五、七日,身体疼痛不可转侧,自汗四肢厥冷,泻而不渴 
,或吐逆泄泻,脐腹痛,或有咽喉痛者,可与理中丸、理中汤。四肢冷甚,腹痛气急者,与 
姜附汤,多加甘草煎,及附子理中丸并服。更重者,用法炼黑锡丹、金液丹、二气丹之类, 
随轻重而用之。泻止四肢暖,有寒热,却用五积散、圣散子、十华散之类,微汗则解,不然 
则毒瓦斯再复,便难治也。 
论伤寒阴阳二证 有阴厥,有阳厥,最宜仔细审问。伤寒阳证,热气深则反厥,若只认 
四肢厥冷,便投热药,此害人性命在顷刻间。发药者极用仔细审问,如是自疑,宁不发药, 
教他更请医者看视,不可乱发药也。 
论伤寒阴厥证 若初得病,四肢厥冷,身上起粟,大便不调,或泻或呕,此寒厥也,可 
与理中丸、理中汤之类。 
论伤寒阳厥证 若初得病,身便热,头痛,大便不通。至六、七日,渴甚狂言,揭衣被 
,不定迭,脚手厥冷。此乃热极而发厥冷,必竟少时又却温热,切不可便投热药,且与小柴 
胡汤之类。昔有国医孙用和一法探之,须仔细察审外证,方可用药。凡伤寒四肢厥冷,当察 
问病之因,若证不明,未辨阴阳者,且与四味理中丸加甘草再和匀,作四顺理中丸服,探之 
。若是阴厥,则服药了,形静不热,定迭,当渐加前件理中汤等。若是服四顺理中丸了,如 
烦 
论伤寒潮热 伤寒五、七日至十日以上,早晨稍惺惺,至申、酉前后发热不恶寒,微有 
汗,大便不通三、二日,或谵语而渴者,与小柴胡汤三、五服,重者五、七服,以大便微利 
,热须退。有渴者,可与五苓散。犹有烦躁及热未退者,宜加七宝洗心散,或与秦艽鳖甲散 
调理也。 
论伤寒头痛 伤寒虽退,而头痛不止者,诸阳所聚,热毒瓦斯上攻,头痛不止者,可与龙 
脑芎犀丸、太阳丹、白龙丸、川芎丸之类。 
论伤寒发渴 伤寒至五、七日,渴甚,或发热不恶寒,大便如常,小便赤,是胃中虚躁 
,可与五苓散,甚者与竹叶汤。发热渴者,与柴胡汤,仍加栝蒌煎。 
论伤寒呕逆 伤寒呕逆有三证∶胃中有寒而呕逆者,可与参苓白术散、五苓散、四君子 
汤;胃中亦有热,或发渴口干,或小便赤涩,与小柴胡汤或五苓散,其小柴胡汤极止热呕, 
或少气吐逆者,用竹叶汤立效。 
论伤寒吐逆 伤寒吐逆者,胃寒。吐而身冷,或服冷药太多,而不渴,大便如常,或自 
利,或吐蛔虫者,此胃中寒也,可与人参丁香散、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理中丸、人参丸 
、嘉禾散。 
论伤寒发喘 伤寒喘急者,皆因风寒,邪乘于肺,经气上盛发喘,可与麻黄汤、华盖散 
、款冬花散、人参润肺丸、养肺丸或润金散、款肺皆可服也。 
论伤寒咳嗽 伤寒咳嗽者,由寒邪乘虚入于肺经,或饮水过多,停饮咳嗽微喘,发热而 
渴 
青 
胡 
论伤寒吐血发衄 伤寒五、七日,发鼻衄或吐血者,热盛气壅则衄血或吐血,切不可妄 
投热药,可与鸡苏丸、薄荷煎,煎茅根汤或茅花汁冷送下,甚者可与三黄丸。如渴,兼服五 
苓散、清心散加真蒲黄煎服。 
论伤寒咽喉疼痛 伤寒咽喉痛,皆因内热气秘,阳毒上熏,则咽喉痛。痰盛者,可与如 
圣汤。甚者,可与四顺饮、犀角饮、洗心散皆可服之。 
论伤寒腹痛 伤寒有热腹痛者,三、四日大便不通,绕脐腹痛,或发热不恶寒,或渴者 
,此乃胃中有燥粪,故发痛也。切不可用热药,且如正气散、理中汤及诸推积性热药,皆不 
可用,误人性命。只可与小柴胡汤加芍药少许同煎,一、二服如未效,可至三、四服,取大 
便通为度。伤寒腹痛有寒证,因服冷药过多,大便自利,腹中痛,手足冷者,可与理中丸, 
甚者与附子理中丸、理中汤。未效,用姜附汤多加甘草煎,用诸热药即止。气虚及老人伤寒 
后腹痛,大便如常,无热,只是腹痛者,与黄 建中汤,多服取效。 
论伤寒大小便秘 伤寒大便秘者,可与麻仁丸。未通者,与神功丸、三黄丸。有热者, 
与四顺清凉饮。后以参苓白术散、嘉禾散补之。小便秘结者,与五苓散、导赤散、五淋散皆 
可与之。 
论伤寒后自汗 伤寒后自汗者,可服牡蛎散、止汗散,兼嘉禾散、黄 建中汤加人参煎 
服,又人参当归散加小麦同煎。 
论伤寒后自利 伤寒后腹痛,大便自利,手足冷者,可服理中丸之类,见腹痛条内。 
论伤寒后黄胆 伤寒眼睛及遍身发黄胆,小便不利,或头上汗出者,可与五苓散。以山 
茵陈、山栀子各少许,锉碎,二钱,煎汤调,多服效。 
论伤寒后腹满 伤寒后腹满者,不思饮食,或食后不消化,腹胁胀满者,可与匀气散、 
沉香降气汤、蓬煎丸、思食丸、参苓白术散。甚者,与青木香丸,兼嘉禾散、四君子汤、木 
香分气丸、木香散、木香流气饮,看虚实用之。 
论伤寒后患痢 伤寒后患痢,多是热证,或下纯脓,或下纯血,可与黄连阿胶丸、驻车 
丸。血多者,与地榆散、胃风汤兼服。 
论伤寒中湿证 伤寒一身尽痛,转侧不得,骨节烦疼,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额上汗出 
,此中湿气也,可多服五苓散利小便,次用术附汤兼服之。 
论伤寒后调理 伤寒本无补法,不可用太温药补之。若补甚,则再发热。但可用微温药 
调理,只可与参苓白术散。虚弱、老人,用嘉禾散之类调理。 
论伤暑证候 夏月伤暑,亦云伏暑,谓其人从热中来,便从凉处坐卧,不知被外凉冷之 
气闭,暑热气伏在腠理中,不能发泄,故曰伏暑。其证自汗恶寒,或背恶寒而渴,或面垢如 
未洗面人,或板齿燥,当门二齿干,是伏暑也。呕逆而渴者,及卧不及席,也是伤暑也,可 
与五苓散、桂花丸、大顺散、香薷散。发热甚者,可与香薷散、竹叶汤、枇杷叶散、小柴胡 
汤冷服,立效。 
论伤暑吐泻 中暑呕吐,发热闷乱,或霍乱吐泻,可与消暑丸、五苓散、桂苓丸、香薷 
散之类。 
论停痰证候 有痰在胸膈之间,亦能憎寒壮热,恶风自汗,咽喉不利,只是头不痛,身 
体不疼者,可与金沸草散、消饮丸、辰砂化痰丸、倍术丸之类皆可与。 
论伤食证候 病有头痛发热恶寒,或腹满吐逆,身体不痛,只是四肢倦怠,其证非伤寒 
也。此是伤食,在肠胃之间,可与感应丸、独圣丸、蓬煎丸、嘉禾散、思食丸,诸伤食药皆 
可服。气虚、老人,可服五积散,吞下青木香丸、顺气散之类。 

附∶指南总论卷中
论瘴疟证候
内容:论寒热瘴疟证 凡瘴疟病,虽是时行之疾,然老少虚实,受病有浅深,大率不同。有发 
热不寒,浑身似火,头痛烦渴谵语者;有发寒不热,嘿嘿昏倦,四肢厥冷,脐腹疼痛;有外 
寒内热;有外热内寒;有寒热相半;有哑不能言者;有吐、有泻、有吐泻俱作,当随证用药 
。若只言瘴病,一概治之,万一不能取效也。若发时热多寒少,或内热外寒,但热不寒,浑 
身如火,头痛烦渴,心胸躁闷,谵语乱言,大小便秘涩,发作无时者,可与小柴胡汤、败毒 
散、升麻葛根汤、来苏散、葱白散、神术散。烦渴者,与五苓散、竹叶汤。谵语心闷者,与 
五苓散,入辰砂细研和匀,冷热水调服,兼与大至宝丹,及小儿金箔丸两、三丸作一服。头 
痛者,与太阳丹、白龙丸、茶调散之类。或热少寒多,或内寒外热,或寒热相半,或骨节酸 
痛,脐腹作痛者,可与不换金正气散、人参轻骨散、正气散、圣散子、五积散、香苏散、建 
中散、草果饮、嘉禾散或来苏散之类。或不热,只是寒,或吐、或泻、或吐泻俱作,四肢厥 
冷,汗出如雨,嘿嘿昏倦者,可与术附汤、四柱散、嘉禾散或鹿茸丸、二姜丸、十华散。若 
服前药吐泻不止,四肢厥冷,自汗如雨,小便频数者,与参苓白术散吞来复丹三十丸至五十 
丸,甚者姜附汤合和五苓散同煎服。渴者,与参苓白术散。此一证,二广及漳州界上多有之 
,余处无。此证发药,须用仔细询问的实,不可轻用,误人性命。切记不可轻发热药。若发 
作有时,或连日,或隔日,或三、五日一发,发则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者,于未发前,先 
与小柴胡汤、败毒散之类。至发日,却服露天饮或圣饮子、胜金丸。呕逆有痰涎者,常山饮 
、消暑丸之类,有效如神。若热少寒多,或只寒不热,或寒热相半者,于未发前,可多与不 
换金正气散、建中汤、正气散、平胃散、和脾散、嘉禾散之类。至发日五更初,却服常山饮 
、草果饮。发久者,克效饼、灵疟丹。老者及怯弱者,不可服,自宜斟酌。孕妇患疟疾,难 
为用药,但只可与草果饮,兼用平胃散,入盐少许,用温酒调服。瘴疟瘥后,吃粥或烂饮。 
更常调和脾胃,可与黄 建中汤、四君子汤、嘉禾散、参苓白术散、曹脾散、挝脾散、健 
脾汤、平胃散、和气散、思食丸、大、小养脾丸。切忌生冷、酒、果、房色,洗浴半月。 

附∶指南总论卷中
伤寒十劝
内容:一 伤寒头疼又身热,便是阳证,不可服热药。 
伤寒传三阴、三阳共六经。内太阴病头不疼身不热,少阴病有反发热而无头疼,厥阴病 
有头疼而无发热,即是阳证,若医者妄投热药,决致死亡。 
一 伤寒当直攻毒瓦斯,不可补益。 
邪气在经络中,若随证攻之,三、四日痊安。医者必谓生须正气,却行补益,使毒瓦斯流 
炽,必多致杀人。 
一 伤寒不思饮食,不可服温脾胃药。 
伤寒不思饮食,自是常事,终无饿死之理。如理中丸之类,不可轻服。若阳病服之, 
致热气增重,或至不救。 
一 伤寒腹痛亦有热证,不可轻服温暖药。 
《难经》云∶“痛为实。”故仲景论腹满时痛之证,有曰痛甚者加大黄。夫痛甚而反加 
大黄,意可见也。唯身冷厥逆而腹痛者,是阴证,须消息。每见医者,多缘腹痛便投热药而 
杀人。 
一 伤寒自利,当看阴、阳证,不可例服补药及止泻药。 
自利,惟身不热手足温者属太阴,身冷四逆者属少阴、厥阴外,其余身热下利,皆是阳 
证,当随证依仲景法治之。每见医者,多缘下利便投暖药及止泻药而杀人。 
一 伤寒胸胁痛及腹痛,不可妄用艾灸。 
常见村落间有此证,无药便用艾灸,多致毒瓦斯随火而盛,膨胀发喘而死。不知胸胁痛自 
属少阳,腹胀满自属太阴,此外惟阴证可灸。 
一 伤寒手足厥冷,当看阴阳,不可一例作阴证。 
治有阳厥,有阴厥,医者少能分辨。阳厥而投热药,杀人速于用刃。盖阳病不至于极热 
,不能发厥,仲景所谓∶“热深则厥深”是也。热深而更与热药,宁有复活之理?但看初得 
病而身热,至三、四日后,热气已深,大便秘,小便赤,或谵语昏愦,及别有热证,而反发 
厥者,必是阳厥也,宜急用承气汤下之。若初得病,身不热,大便不秘,自引衣盖身,或下 
利,或小便数,不见热证而厥逆者,即是阴厥也,方可用四逆汤之类。二厥所以使人疑者, 
缘其脉皆沉,然阳厥脉沉而弱,又阳厥脉时复,指爪却温,阴厥常冷,此为可别。 
一 伤寒病已在里,即不可用药发汗。 
伤寒病须看表里,如发热恶寒,则是在表,正宜发汗。如不恶寒反恶热,即是里证,若 
医者一例发汗,则所出之汗,不是邪气,皆是真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