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揪褪巧鹂四揪褪墙灯笥谏恕

不止一个五运六气的形态存在于宇宙之中(或者说地球系统当中),单凭五运六气治不了病,五运六气只是告诉我们世间有这个现象,就像影响我们的不只是电磁波,各种频段的波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而且几千年来五运六气没有发生过变化吗?五运六气也是对气机的解释,就像经脉一样,表皮有动脉静脉循环系统,再精微的有神经、淋巴,再往里有经脉,再往里就没有吗?一样是有的。人身的奥秘可以让人无穷尽的探索下去,不断的探索就会有更精微的发现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其实向外求索和向内求索是一个道理,为什么有外丹和内丹呢?外丹和内丹都是有的,都可以让人达到修炼的一个很高的层次。单凭讲五运六气就和单凭讲子午流注、灵龟八法是一样的,如果对气机没有深刻的认识,那很难去捕捉气,而如果见气了,那五运六气、灵龟八法就都可以抛弃了,就像指月,指的不是月亮,指的方向才是月亮,所以我直接从气机的角度来讲。一我不讲五行,二初期很少讲经脉,因为经脉是气机所化,就像肌肉骨骼一样都是气机所化,只不过经脉的气机所化比肌肉骨骼来得更靠近气机或者层次更深,但大家千万不要把经脉看实了。

“水下一刻”前面就有人问过,水下一刻开始子时,一刻是半小时,这里就不多说了,下去可以查一下古代计时的方式。

大家学气机一定要加个气字,不要说阳气不升,就是气不升,没有阳气阴气,前面提到所有气都是融合的,如果上来就分阳气阴气就是在割裂气机了。想想看阳气升阴气就不升了吗?阴气一样升,阴阳相和谐的嘛!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俱升,所以不要说阳气升阴气升,直接就说气升。就像大军开拔,炮兵、装甲兵,后勤补给都要往前进;自然界中单元素的物质很少,所有东西基本都是复合的。所以我们要直接说气升气降,因为有气升,所以把升上来的气叫阳气,降下去的气叫阴气。气不升有两种原因:一,气受阻而不升;二,气不足而不升,就像军队前行一样,前面遇到了阻碍,过不去了所以升不了了,或者说部队太少,疲于奔命没有力气了走不动了。大家想象一下,一团气要升腾变化没劲就升不上来,就像一壶要烧开的水一样,火力不足水不开;把壶嘴堵上气喷不出来,气受阻而不升。大家这样来理解临床疾病就会觉得很简单了。气只分四种状态:升、降、(升降开合)吐、纳,(浮沉可以不必考虑)没有更多的,不要上来就想脏腑,也不要想气血、阴阳,就理解成气的四种状态就可以了。 

人高兴气在上面,气高在上;《伤寒》里邪气居于胸中就是指邪气高, “其高者,因而越之” 邪气高要直接吐之,一呕吐邪气就随人体气机喷涌而出,人胸中之邪就解了;“其下者,引而竭之”一些邪气在下的疾病,比如结肠炎或者一些腹部疾病就可以直接用下法。这些是急症的治疗原则,慢性病就不能用汗吐下三法了,因为慢性病邪气和正气结聚在一起,缠绕不散,如油入面,二者浑合敌我不分,所以不能上来就用汗吐下三法。张从正的攻法对于现代人来说是要考虑的,除非一些急性病。

上面八点原则大家可以反复思考玩味,暂时抛去脏腑、阴阳、气血这些或者抽象或者具体的概念,初期也不要引入十二经脉,因为十二经脉是气机的体现,气机了解清楚了,自然就知道十二经脉是怎么回事了。《内经》中关于十二经脉的循行也没有讲清楚,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有很多练过气功的朋友所说的十二经脉循行和《内经》有所出入吗?《内经》所反映的也只是其认识的层次,并不一定是实像的层次,但是已经是站在很高的理论层次来俯视人体生理和疾病了。

气是有感知的,有感知就有性情,任何一团气都有,包括一个细胞,人兴奋细胞就兴奋,所有细胞都兴奋了人就兴奋,一定要把气理解为活物,这样才能灵活运用,不然又陷于机械理论中去了。世界是由生命组成的,气抑郁了人就抑郁了,气都沉下去了人也消沉了。肝脏脾脏…这都是气机外化出来的,《周易》里有句话: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星星、太阳、月亮、地上的河流、山川都是气机所化。

气道中医没有书,因为书已经太多了,没有必要再写了,《黄帝内经》就是在说气道,和《伤寒论》是对气道最好的理论解释和临床描述。气道中医一直在民间流行,没有成于书,也没有在历史上有所记载的大的医家,因为并不是书上看到的就是仅有的有水平的人,有修出世间法的人就会知道,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体现。

在这里是要做一个普及工作,但气道中医能不能流传下来就不好说了。因为气道中医是本于道门,这和佛教有很大的区别,很多道门的东西不需要致力于广,只要能流传下来就可以,道种不绝故嘛!薪火如缕不绝,只要能传下来就可以,并不需要非常发扬光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地是母亲,天是父亲,整个道生天地,道又来源于自然,这是很抽象的。“崇校天,卑法地”(《易传》)崇高广大要法天,卑微诚重要法地,天地是阴阳的立极,所以说“仰则观于天文,俯则察于地理”(《周易·系辞下》),就是观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变化,而知气道之所在,就是知大道的道理在哪,也符合“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系辞·下》)的意思。

希望学过中医的朋友也从气道角度来考虑问题,尽量不要有一些明象和以前所学中医知识的羁绊,这样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气道中医,气道中医是圆融并通、简单直接的,像《易经》(《周易·系辞下》)里说的“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我们也可以说“气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当然我们还不能说气就是整个天下的道理,只能说气是流行于天下的存在。因为上面还有存在。

既然任何事情是一团气,那么石膏也是一团气,石膏有石膏的气,麻黄有麻黄的气,我们怎么认识这团气呢?只有认识这团气才知道互相对治。关于中药治病有几点,并不是说升气升不上来就用升气的药,降气降不下去就用降气的药,用药其实是在调整气机,并不是在补泻,补泻是很简单的层次,只要气能升上来,气机打通了就可以了。人有一个自行的运行系统,而且能够自我修复,该升自然会升,该降自然会降,一般都是堵住了,把堵住的地方的气开开,那气自然该升的就升该降的就降。

所以说用药涉及到几法,就是调气机的升降开合,以麻黄汤为例,麻黄这味药喝下去之后有明显的兴奋和解表的作用,有人出汗有人不出汗,这是由于体质的原因。上次讲过感冒发烧的机理,就是寒气郁闭于表表气不开,产生气闭于内郁而发热的症状,解决方法就是把毛窍打开,邪气解散,郁气得解则热气得散,病就好了。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用清热的药,反而越清越热,热势绵绵总也降不下来,表闭无汗嘛!这和现在的病毒性感冒还是有出入的,现在纯伤寒的很少,这里只是举这个模型来说明这个道理。凡是可以让人汗出蒸蒸而解的方子都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灌热水就行了,八九十度的热水不断的喝,热势在身体里不断的抑郁蒸腾,到一定程度邪气不胜这种蒸腾之气的时候,表窍自然打开,这是一瞬间的事情,这就是《内经》上所说的“撤衣”。外寒袭击于人使人毛窍闭塞就像给人加了一层棉衣一样,使人热势不解,汗无从排出,只要用外力或本身气血之力加上热水的蒸腾热气一起鼓动外邪,使毛窍复开,人的病就好了。有时候光喝热水药力不够,蒸腾流溢宣散之气不够,所以就要加上能够使表阳外出,人气加速蒸腾的药,首选就是麻黄、荆芥、桂枝,还有羌活、独活,这些药都可以起到这个作用,大家闻闻羌活的味,雄壮有散。其实加一些辣椒都可以,只要能够起到这个作用就行。随着人们不断地总结,发现具有宣散之性的药自然界里有很多,但不能提供很合适的宣散,正好达到效果,所以产生了配伍,配伍就是让各种药调和在一起,让各种药气配合最后产生符合宣散畅达之气的药气,所以药物的冷服热服、浓煎稀煎都会有明显的差别,因为直接表现出的药气就不一样:浓煎则气聚,稀煎则气散; 总煎和散煎也是不一样的,比如鸡整炖和切碎了炖只炖脑袋气肯定不一样,理论层面是这样说,实际运用还需要后人不断地总结和体验。

总结一下刚才所说的:所有的药都有药气,这一点毋庸置疑,就是根据第一条原则:任何事和物都是气团;还有气都有性情,有感知则有性情,有性情则有喜好,比如很多药喜水,生活在水边,所以走水道;很多药善窜善爬,比如蝼蛄,蚯蚓还有一些藤类药,根据气气相感的原则,人服下去之后就会有相应的性情在人体内的反应。

《本经》罗列了三百六十味药,分上中下三品,上品养性,中品疗疾,下品制毒,这个分类非常好,不了解性情、正邪优劣就无法用药,比如现在妇女的产后风,本身是虚证,而见到风湿内侵的症状就用蜈蚣、全蝎,蛇类药去攻冲,有的还加附子、马钱子,这就完全违背了气机的基本原则,犯了虚虚实实的大忌。很多得产后风的妇女,生了孩子后气虚,气陷于内,(气的动作和表现层次非常多,不仅是一个升降开合,升降开合只是最基本的四个原则)气馁于内而表气虚,表现出怕风、怕寒、怕冷、肢体麻木的症状,这时如果用通经络通散的下品疗毒药去攻冲就会适得其反。还有一点,现在很多慢性病不是仅药食可以治疗的,也不是针灸可以的,很多病不是一经之病,而是整个气团很多经脉的病,不是扎几个穴位就可以好的,尤其城市里的人。

刚才讲了很多理论,大家先有一个方向,路首先走对了,往东往西往南往北走,路确定了,细节的东西太多了,所以说一年有感觉,三年有小成,十年有大成嘛!没有十年的功夫不可能把所有的物象、气机研究透的,因为所有的气团都需要去亲身体验,气与气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感应都得去学习,基本的配套原则都知道后还需要不断的实践,这样才能在做菜过程中做出美味来。如果基本配套原则都不了解那就不可能做出好菜了。另外大家不要满足于只要一技在身,能扎几个穴位治疗几个病,而不对整个的气机进行探索,好多病不是那么简单的,也就是人的精神状态决定疾病的特点。

好的,今天就到这吧!
 

 
第三课 20071113…《难经》五难到十三难

由紫蔓菁整理

下面接着讲难经吧!上次讲到四难没有讲完,四难是论脉有阴阳之法:“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浮者阳也,沉者阴也”这句话非常有深味,大家要形象理解,不能只是看表面文字意思。浊者下沉,清者上蒸(蒸发的蒸),因为有清浊所以产生了变化,清气轻浊气重,由于惯性产生了上下的对待,在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过程中产生了上下的交流,这就是四象。在脏腑就是心肾肝肺,在四季就是春夏秋冬,春天清气上蒸;夏天清气直接蒸腾而上,万物华实,阳气在上就产生了夏天;万物不可以终极嘛!到了秋天蒸气将尽,肃杀之气开始盛行,草木悲秋,落叶纷纷就产生了降;降而不已沉而下坠最终就产生了沉,沉潜之意,这就是万物收藏的冬天,草木黄落,只剩下枝干,看不到一点生意,候鸟南飞,四季分明。所以说浮沉阴阳要放到自然环境中在整个大环境运化规律中去体现。浮沉于生长之门,或浮或沉,从而产生了所有的变化,这里大家可以去细细体味自己的生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举个简单例子,比如每个人的职业都有浮有沉,没有一辈子完全风顺的,同样没有一辈子完全逆境的,总是顺逆相交替,这几年比较顺,那几年比较逆,产生了人生的际遇,这在人生就是浮沉的表现。顺境的时候属阳,逆境的时候属阴,是不是浮就好沉就不好呢?当然是对待的来看,手伸出来一个手心一个手背,主要看怎么来看了。顺境使人做事,但使人松懈和骄傲,必然会转向逆境,逆境使人反思奋起或者精神上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能抗的过来都能化不利为有利,所以说整个的顺逆都是对待的,这也是古代处世哲学的总体思想。有得有失,失得互用嘛!大家在现实生活中可以不断体验,尽量不要让自己产生过多的执着上的烦恼。浮沉大矣!可以说概念很大,浮浮沉沉用在各个方面都是能够说的通的,它代表阴阳的总化,因为有了浮沉就有了变化。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浮而大散者就是万物开花嘛,浮大而散是心气的象征,“浮而短涩”,浮到极致,气开始收涩,就变成短涩的肺气的象征。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就是说肝肾从体上讲都是沉的,为什么牢而长者是肝并且按之濡,举指来实者是肾呢?这都是从气机上来考虑的,不是从外在形体就能琢磨透的。肾气可以说是牢固的,肾脉主实嘛!什么叫实呢?“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脉经》)实就是沉,使劲按下去才能感觉到脉的有力。牢和实是一个意思,“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长”指肝气在下面沉着,沉到一定程度就向上发越伸长,就像树干生长一样,树干要藏起来之后才能生长。所有的脉都是在讲脉气而不是普通的形体或者分类,所以说牢讲的是体,长讲的是用。牢而长,摸脉就感觉绵绵而长,是这种气感,如果不建立在气机的角度上那就很难理解牢而长,会想牢是长度还是时间长,都不能这样理解的。就像观人面像一样,不能说以圆方大小高矮胖瘦来判断一个人的气机,气机的微妙就在这里,需要感而悟之,如果不感而拿尺子去丈量,就失之大矣!完全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了。这里先给大家捋一遍,关于具体的运作就要神而明之,去不断体悟了。“举指来实者肾也”肾气主封藏,气收起来之后就变成实了,散则为虚聚则为实,肾者气聚气藏,所以说肾者举指来实,实指气实,大家可以仔细体验。用气道中医的方式来理解难经就是在所有的概念前加一个气字,并且对气字有一个感官的认识,慢慢的就能够融会贯通。

“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有了四象,春夏秋冬,心肾肝肺,还缺一个和事佬来调和诸位(在中药上来讲就是甘草),就像媒人一样,如果没有媒人,那么交流的时候就会出现障碍,容易产生割裂,有脾在中州运化产生了四象之间的交流。“故其脉在中”,在哪个中呢?在气之中!不要理解为身体或脉道的中,而要理解为气之中,气之上者心也,气之下者肾也,气之左为肝气之右为肺。左右不是位置的左右而是气场的左右,不是左边肝右边肺,这样理解浅显没有体会到气机的深层含义。如果从位置上言,那气左边升右边也升,左边降右边也降,不可能左边升右边降,否则形体上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左边和右边就是两回事了。只是无法用言语来准确形容气机升腾和下降的方式,所以简而言之左升右降,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实指。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邪?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六种脉象可以理解为六种气象。下面具体来讲浮、沉、长、短、滑、涩如何相配来导致一阳一阴,几阳几阴的特点。这里讲一下六种脉,首先分阴阳,浮、滑、长都是阳,沉短涩都是阴。很多人问脉怎么体会,有的指下明了但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或者指下不了了,很多年都不明白脉象什么意思,只是看过脉经生搬硬套。以前讲过,脉象就是气象就是气的表示,接触象的任何部分目的都是把握气机的状态,摸脉方便而且脉是跳动的,在动中容易体察气机,所以用摸脉的方式来体察气机是方便直接的。“浮”和“沉”相对,“浮”脉就是气浮于表,“浮”有外感的浮,有体质好的浮或者虚浮。比如外感的“浮”是邪气浮于表,里气鼓荡于表与邪气相争,表气非常激烈与热闹,气机在表上动就表现出浮脉来,气浮泛搭指而有而且很浮数,很多发烧感冒的病人都会有该症状。如果表邪盛往里一攻,里气陷那马上就不是浮脉了,直接转里了。所以伤寒论上讲只要浮脉有表证不论多久,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