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止痛
及肺经
血风眩晕
【归经】入肺胃大肠三经。为散风表汗除湿通窍之品。(正阳明引经本药)
【前论】东垣曰。白芷疗风通用。芳香通九窍。表汗不可缺也。河间曰。正阳明头痛。
热厥
也。
【禁忌】经疏曰。呕吐因于火。漏下赤白。阴虚火炽。病由血热所致者。均忌。
卷一宣剂上
木香
内容:味辛苦。性温。无毒。禀夏秋之阳气。兼得土之阳精以生。降也。阴中阳也。
【主治】主邪气。辟毒疫温鬼。(本经)治心腹一切气。膀胱冷痛。呕逆反胃。霍乱。
泄
泻痢
劣。女
为病。逆
【归经】入三焦经。为行气之品。(三焦气分药升降诸气泄肺气和脾胃气疏肝气)
【前论】寇宗 曰。此专泄决胸腹间滞塞冷气。他则次之。得橘皮、蔻仁、生姜相佐。
效尤
气
之
【禁忌】经疏曰。肺虚有热。元气虚脱。及阴虚内热诸病有热。心痛属火。均忌。
卷一宣剂上
高良姜
内容:味辛。性大温。无毒。禀地二之气以生。升也。阳也。
【主治】主胃中冷逆。(别录)治腹内久冷气痛。去风冷痹弱。(甄权)健脾胃。宽噎膈。
破冷
【归经】入脾胃二经。为温中散寒之品。(兼燥剂噫逆胃寒家要药)
【前论】杨士瀛曰。凡噫逆胃寒者。此为要药。人参、茯苓佐之。为能温胃。解散胃中
风邪
【禁忌】经疏曰。胃火作呕。暑霍乱。火热注泻。心虚作痛。均忌。
【炮制】时珍曰。宜同东壁土炒过入药。
卷一宣剂上
白豆蔻
内容:味辛。性大温。无毒。感秋燥之令。而得乎地之火金以生。升也。阳也。
【主治】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本经)散胸中滞。宽膈进食。去白睛翳
膜。
(
寒热
【归经】入肺经。兼入胃经。为行气之品。(肺经本药流行三焦温暖脾胃)
【前论】苏颂曰。古方用治胃冷食即吐。及呕吐。杨士瀛曰。能治脾虚疟疾呕吐寒热。
能消
【禁忌】经疏曰。凡呕吐反胃不因于寒。及由阳虚者。与火升作呕。因热腹痛者。均忌。
卷一宣剂上
缩砂仁
内容:味辛。性温。无毒。禀天地阳和之气以生。降多于升。阳也。得诃子、草蔻、白芜
荑、鳖甲良。
【主治】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痢。腹中虚痛。下气。(本经)主冷气痛。止休
息
气痢
通滞气
【归经】入肝肾脾胃四经。兼入肺大肠心包三经。为行气调中之品。(通行结滞)
【前论】韩飞霞曰。肾恶燥。砂仁之辛可以润之。又属土。主醒脾调胃。引诸药归宿丹
田。
和中
【禁忌】经疏曰。本非肺经药。亦有咳逆用之者。通指寒邪郁肺致咳之症。若肺热咳逆。
及
卷一宣剂上
郁金
内容:味辛苦。性寒。无毒。禀天令清凉之气。兼得土中金火之味以生。降也。阴也。入酒
亦能升。
【主治】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血淋。尿血。金疮。(本经)单用治女人宿血气心
痛。
冷
心癫狂蛊
【归经】入心肝二经。兼入胃经。为行气解郁凉血破瘀之品。(兼泻剂)
【前论】仲淳曰。郁金本入血分之气药。其治诸血症者。正谓血之上行皆属内热火炎。
此药
乃
【禁忌】经疏曰。凡病属真阴虚极。阴分火炎。迫血妄行。溢出上窍。而非气分拂逆。
肝气
卷一宣剂上
香附
内容:味甘。性微寒。无毒。禀天地温燥之气。兼得土金之味以生。降也。阳中阴也。
【主治】主除胸中热。充皮毛。(本经)治心腹中客热。膀胱间连胁下气妨。常日忧愁
不
乐。
利三焦
候不调
【归经】入肝经。兼入肺三焦二经。为调气开郁之品。(肝家气分药 血中气药 通行
十
二
【前论】李中梓曰。此乃治标之剂。惟气实血未大虚者宜之。不然。恐损气而燥血。愈
致其
附于
【禁忌】经疏曰。月事先期。血热也。法当凉血。禁用此药。误犯则愈先期矣。
【炮制】时珍曰。生用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用下走肝肾。外彻腰足。炒黑止血。童
便浸
聚。
沉香
纸引
艾
效
卷一宣剂上
藿香
内容:味辛。性微温。无毒。禀清芬之气以生。升多于降。阳也。
【主治】主治风水毒肿。去恶气。止霍乱吐泻心腹绞痛。(别录)温中快气。肺虚有寒。
上焦
【归经】入肺脾二经。兼入胃经。为清上治中之品。(脾胃吐逆要药)
【前论】王海藏曰。手足太阴之药。故入顺气乌药散则补肺。入黄 四君子汤则补脾。
仲淳
能引清阳之气上通巅顶也。
【禁忌】经疏曰。凡阴虚火旺。胃弱欲呕。胃热作呕。中焦火盛热极。温病热病。胃家
邪实
卷一宣剂上
兰草
内容:即省头草。一名都梁香。味辛。性平。无毒。禀天地清芬之气以生。可升可降。阴中
阳也。防己为使。
【主治】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本经)除胸中痰癖。(别录)其气清香。生津止
渴。润
【归经】入肺胃二经。为消痰除恶。散郁解结之品。(功专清肺开胃)
【前论】元素曰。肺主气。肺气郁结。则上窍闭而下窍不通。胃主纳水谷。胃气郁滞。
则水
能利
瘀。
能除陈气。可知兰草固以
不祥之气。亦胃中受病也
卷一宣剂上
荆芥
内容:味辛。性温。无毒。得春气而生。升也。阳也。反驴肉、无鳞鱼。
【主治】主寒热鼠 。瘰 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疸。(本经)单用治恶风贼
风。
口
脊
寒。
清头
【归经】入肝经。兼入胆胃二经。为发表祛风理血之品。(兼轻剂 肝经气分药)
【前论】海藏曰。能搜肝风。时珍曰。入厥阴气分。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
疮毒
多。
钱微焙
鳌按、荆芥入肝经。本为治风之剂。然言去瘀吐衄血痢崩漏妇人血风产后血晕等症。以
风木
防风
【禁忌】经疏曰。凡表虚有汗。血虚寒热。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均忌。
【炮制】备要曰。茎穗并用。或独用穗。以穗在巅。善升发也。治血须炒黑用。
卷一宣剂上
薄荷
内容:味辛苦。性温。无毒。感杪春初夏之气。而得乎火金之味以生。升也。阳也。
【主治】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发汗。大
解劳
小儿风
瘾疹。打
【归经】入心肺二经。为解散风热之品。(兼轻剂 肝心包气分药搜肝风抑肺盛)
【前论】士良曰。能引诸药入营卫。故能发散风寒。寇宗 曰。小儿惊狂壮热。须此引
药。
也。
【禁忌】经疏曰。凡虚人不宜多服。令人汗出不止。
卷一宣剂上
紫苏
内容:味辛。性温。无毒。得天阳和之气。兼地之金味以生。可升可降。阳也。忌鲤鱼。
【主治】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别录)除寒热。治一切冷气。(孟诜)治心腹胀
满。止
消痰利肺
子〕治
消痰止嗽
【归经】入心肺胃三经。为发表散寒之品。
【前论】时珍曰。紫苏近世要药也。味辛入气分。色紫入血分。故同橘皮、砂仁。则行
气安
散血
子。
散风
梗
【禁忌】经疏曰。凡阴虚因发寒热。或恶寒头痛者。宜敛宜补。不可用苏叶。火升作呕
者。
卷一宣剂上
菊花
内容:味苦甘。性平。历四时之气。得天地之清气。独禀金精以生。可升可降。阴中微阳也
。白术、枸杞根、桑皮为使。花叶根茎并用。
【主治】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久服轻身耐
老延
权)
【归经】入心肝脾肺胆胃大肠小肠八经。为祛风明目之品。(兼补剂 专制风木兼主肝
气
不
【前论】范至能曰。治头风。则白菊尤良。丹溪曰。黄菊花属土与金。有水与火。能补
阴血
水之
用治
木。
益血
鳌按、菊花并茎叶打汁饮。可治疔疮。以渣外敷。红线疔尤为要药。以疔疮之生。由风
火之
【炮制】宗 曰。菊花惟单瓣味甘者入药。至能曰。惟甘菊一种可食。仍入药。黄白二
种皆
卷一宣剂上
草
内容:味苦辛。性生寒熟温。无毒。感少阳生发之气以生。可升可降。阴也。
【主治】主热 烦满不能食。生捣汁服三四合。多则令人吐。(本经)主久疟痰 。服
汁
取吐
(成
【归经】入肝经。兼入肾经。为祛风除湿之品。(肝经血分药 走而不泄香可开脾)
【前论】仲淳曰。春生之药。本合风化。风能胜湿。苦寒除热。故本经以之主热 烦满
不能
【禁忌】经疏曰。痹痛由脾肾两虚阴血不足。不由风湿而得者。忌服。以此为风药。凡
风药
【炮制】备要曰。凡使。去粗皮。留枝叶花实。酒拌蒸晒九次。蜜丸。甚益元气。若非
九
味
卷一宣剂上
款冬花
内容:味辛甘。性温。无毒。得天地阴寒之气。兼禀金水之性以生。降也。阴中阳也。杏
使。得紫菀良。恶皂荚、硝石、元参。畏贝母、辛夷、麻黄、黄 、黄芩、连翘、青葙
一云。虽畏贝母。得之反良。十一二月开花。如黄菊。微见花未舒者良。
【主治】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诸惊痫。寒热邪气。(本经)消渴。喘息呼吸。(别
录)疗
消痰。洗
【归经】入肺经。为润肺泻热止嗽之品。(治嗽要药寒热虚实皆可施用)
【前论】苏颂曰。本经主咳逆。古方用为温肺治嗽之最。郭佩兰曰。隆冬独秀。先春开
放。
非肺
鳌按、咳逆消渴喘急。皆火炎气逆之病。款冬辛散而润。甘缓而和。善能降下。气降则
火亦
平矣
【炮制】雷公曰。凡使。去蕊壳。但取净花。甘草水浸一宿。晒干。入丸微焙用。
卷一宣剂上
常山
内容:味辛苦。性寒。有毒。禀天地阴寒之气以生。畏玉竹。忌葱菜及菘菜。伏砒石。得甘
止疟。
【主治】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本经)疗鬼蛊往来。水胀洒
洒
恶寒
热。腹
【归经】入肺心肝三经。为吐痰截疟行水之品。(兼通剂 功专治诸疟)
【前论】雷 曰。春夏用茎叶名蜀漆。秋冬用根名常山。时珍曰。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疟
之功
瀛曰。
之效。
【禁忌】经疏曰。凡真气虚者忌用。
【炮制】士材曰。常山生用则吐。与甘草同必不吐。若酒浸炒透用钱许。每见奇功。未
必吐
卷一宣剂上
百部
内容:味苦。性微寒。无毒。正得天地阴寒之气而生。
【主治】主咳嗽上气。(别录)治肺热。润肺。(甄权)治传尸骨蒸劳。治疳积。杀蛔虫
寸白虫
【归经】入肺经。为润肺杀虫之品。
【前论】仲淳曰。百部根正得天地阴寒之气。故蜀本云微寒。日华子言苦。若本经言微
温者
鳌按、纲目以百部为气温而不寒。寒嗽宜之。天冬性寒而不热。热嗽宜之。以此分别。
夫百
【禁忌】经疏曰。百部味苦。脾虚胃弱人。宜兼保脾安胃药同用。庶不伤胃气。凡用。
酒浸
卷一宣剂上
威灵仙
内容:味微辛咸。性温。无毒。禀春夏之气而生。升也。阳也。忌茗、曲。
【主治】主诸风。宣通五脏。去腹内冷滞。心膈痰水。久积症瘕。 癖气块。膀胱宿脓
恶水
肠风邪
【归经】入膀胱经。为行气祛风之品。(痛风要药 宣疏五脏通行十二经络)
【前论】丹溪曰。威灵仙属木。治痛风要药也。上下皆宜。其性好走。亦可横行。朝服
暮效
指麻
浮
真气。即痛风亦当分新久。新痛属寒。宜辛温药。久痛属热。宜清凉药。河间谓暴热非热。
久病非寒是也
【禁忌】经疏曰。风药性升而燥。走而不守。凡病非风湿。及阳盛火升。血虚有热。表
虚有
卷一宣剂上
茜草
内容:别名血见愁。味酸咸。性寒。无毒。禀土水之气。兼得天令少阳之气以生。可升可降
。阴中阴也。
【主治】主寒湿风痹。黄胆。补中。(本经)止血内崩下血。膀胱不足。 跌蛊毒。可
以
染绛
产后
血。(
【归经】入心肝肾心包四经。为凉血行血之品。(兼通剂 肝心包血分药 凉无病之血
行已
伤
【前论】士瀛曰。色赤入营。气温行滞。味酸入肝。兼咸走血。专于行血活血。俗方治
女子
治。
【禁忌】经疏曰。病患虽见血症。若加泄泻。饮食不进者。忌。
卷一宣剂上
剪草
内容:味苦。性凉。无毒。禀天地清寒至阴之气以生。
【主治】主诸恶疮疥癣。风瘙 蚀。有虫。浸酒服。(大明)主一切失血。(时珍)
【归经】入心肝二经。为凉血止血之品。
【前论】元素曰。上部血。须用剪草、丹皮、天冬、麦冬。许叔微曰。此治痨瘵吐血损
肺。
鳌按、茜草剪草。均为治血药。但茜草止血。又能行血。故既止吐衄崩尿。又消瘀通经。
是
用
【禁忌】经疏曰。剪草大苦大寒。虽治血热妄行神效。若脾肾俱虚。胃口薄弱。见食欲
呕及
卷一宣剂上
钩藤
内容:味甘。性微寒。无毒。
【主治】主小儿寒热。十二惊痫。(别录)小儿惊啼螈 。热拥客忤。胎风胎痫。(甄权)
大人
【归经】入肝心包二经。为息风静火之品。(除心热平肝风专能定惊止搐)
【前论】河间曰。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痫眩晕。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
于肝
【炮制】时珍曰。钩藤久煎则无力。纯用钩。取其力锐也。
卷一宣剂上
络石
内容:味苦。性微寒。无毒。禀少阳之令。兼得地之阴气以生。丹皮为使。恶铁落。畏贝母
、菖蒲。
【主治】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不通。水浆不下。(本经)大
惊
入腹
【归经】入心肝肾胆胃五经。为凉血退热之品。
【前论】时珍曰。络石性质耐久。气味平和。神农列之上品。李当之称为药中之君。其
功主
鳌按、络石之功。专于舒筋活络。凡病患筋脉拘挛。不易伸屈者。服之无不获效。屡试
屡验
【禁忌】经疏曰。阴脏人畏寒易泄者。忌服。
【炮制】雷公曰。凡使。取生石者用。生木香不用。以粗布揩去毛。于熟甘草水浸一日
夜。
卷一宣剂上
马勃
内容:味辛。性平。无毒。
【主治】主恶疮。马疥。一名马庀。(本经)主清肺。散血止嗽。治喉痹咽痛。鼻衄失
音。
外
【归经】入肺经。为解热之品。
【前论】时珍曰。马勃轻虚。上焦肺经药也。东垣治大头病。咽喉不利。普济消毒饮亦
用之
以上宣剂草部
卷二宣剂下
辛夷
内容:味辛。性温。无毒。禀春阳之气以生。升也。阳也。川芎为使。恶五石脂。畏菖蒲
、蒲黄、黄连、石膏。
【主治】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久服下气明目。(本经)利九窍。通鼻塞涕出。
治
面肿引齿痛。头眩。身兀兀如在车船之上。生须发。去白虫。(别录)通关脉。治头痛憎寒
体噤。(大明)鼻渊。鼻鼽。鼻窒。鼻疮。及痘后鼻疮。并研末入麝少许。葱白蘸入数次。
甚良。(纲目)
【归经】入肺胃二经。为辛香走窜之品。(二经气分药 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头脑巅
顶)
【前论】汪机曰。肺主鼻。胆移热于脑。则鼻多浊涕而成渊。风寒客于脑则鼻寒。经云。
脑渗为涕。王冰云。胆液不澄。则为浊涕。如泉不已。故曰鼻渊。时珍曰。肺开窍于鼻。而
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脑为元神之府。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
倾
岐
【禁忌】经疏曰。凡气虚人忌。偶感风寒鼻塞。亦忌。头脑痛属血虚火炽者忌。齿痛属
胃火
卷二宣剂下
檀香
内容:味辛。性温。无毒。禀清芬之气而生。降也。阳中微阴也。
【主治】主心腹痛。霍乱。肾气痛。水磨涂外肾并腰肾痛处。(大明)散冷气。引胃气
上
升。进饮食。(元素)噎膈吐食。(时珍)
【归经】入肺肾二经。兼入胃经。为开发之品。(理气要药)
【前论】东垣曰。白檀调气。引芳香之物。上至极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属。佐以姜、
枣。
用之
卷二宣剂下
乌药
内容:味辛。性温。无毒。禀地二之气以生。降也。阳也。
【主治】主中恶心腹痛。蛊毒疰迕鬼气。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
妇
热。
小便频
【归经】入胃肾二经。兼入肺经。为顺气止痛之品。(疏利胸腹邪逆之气 一切气病)
【前论】宗 曰。乌药性和。来气少。走泄多。但不甚刚猛。同沉香磨服。治胸腹冷气
甚稳
庵
中气
【禁忌】经疏曰。辛温散气。病属虚气者忌。世人多同香附治妇人一切气病。不知气有
虚实
口渴
【炮制】备要曰。凡使。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