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部分 公爵之后第14节 洞察世界风云(1)
丘吉尔在充当“后座议员”期间,除了写书绘画外,一直在密切注视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在30年代中期,丘吉尔讲演的话题和注视的重心已由印度转到德国。
在此期间,德国的纳粹党正勃勃兴起,他们在复仇和准备新战争的旗帜下,攫取了德国政权。当时英国许多人考虑这将威胁英国在欧洲的利益。丘吉尔越来越深地思考着这个问题。1932年夏天,丘吉尔参观马尔巴罗公爵当年作战的地区时,十分注意德国事态的发展。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总理,给德国以至欧洲带来严重的不安。他强烈反对共产主义,反对民主主义,反对犹太主义,并叫嚷要把日耳曼民族统一在德意志帝国周围。
与此同时,希特勒还在加紧扩军备战。1933年10月,希特勒退出了世界军备会议和国际联盟,继而又废除了凡尔赛条约中限制军备的条款,他还明目张胆地以挑衅的姿态向全世界宣告,德国拥有36个师团计55万陆军。不仅陆军如此,凡尔赛条约规定不得拥有飞机的德国空军,也具备了英国空军的2/3的力量,并具有很快超过英国的潜力。
海军也不例外。现在制造的小战舰的实力已达26万吨。1935年6月,英、德两国签订海军协定,规定:“德国可以加强海军力量,但最多不得超过英国海军实力的35%。”英国似乎认为将德国海军实力控制在英国的35%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按这一协定,德国可以建造战舰5艘,航空母舰2艘,巡洋舰21艘,驱逐舰64艘。
德国肆无忌惮地扩充军事力量,而英、法、美各国竟保持沉默。看到这些,意大利墨索里尼的野心也膨胀起来,他把黑手伸向非洲的埃塞俄比亚。1934年12月,意大利向埃塞俄比亚派去25万军队,次年5月占领了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惊恐万状的塞拉西皇帝乘上英国军舰仓皇出逃。
1936年11月25日,日本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了侵略联盟。1937年7月7日,日本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咄咄逼人的侵略扩张,丘吉尔意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可怕信号就要出现了”。尤其是希特勒的上台,德国军国主义的加紧复活,不仅给欧洲的革命运动,给苏联,也给英国的利益带来危险,而且是致命的危险。当时,各大国对外政策的着眼点都放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苏联提出了普遍裁军的方案,采纳这个方案可以缩小军事威胁,减轻劳动人民沉重的捐税负担。英国政府在当时严重的和平主义情绪的驱使下施展诡计,它口头上拥护裁军,但又竭力阻挠采纳苏联的建议。英国提出与苏联相对立的方案,其实质是原封不动地保存自己的军队,削减对方的军队。
有些英国政治家认为,应该容许德国有“平等的军备”。其实,这正是德国纳粹分子所坚决要求的。丘吉尔明白这样的要求意味着什么。1933年4月,他说:“德国要求军备平等,陆军与海军的编制平等……这是最危险的要求。生命中没有永恒的东西。只要德国的怨恨和不满尚未消除,还抱着我们不幸看到过的那种情绪时,就真地获得与其邻国完全相等的军事力量,那么可以肯定,我们自己也将面临指日可待的欧洲大战的重新爆发。”裁军会议失败后,丘吉尔感到被捆住的双手已经放开了,他的奋斗方向已不再是反对可能的裁军,而是争取大力重整英国军事装备。丘吉尔同英国许多政治家和军事家的看法不一样,他正确地肯定了技术装备在20世纪战争中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作战时,他在设计、制造和使用坦克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如今,在30年代,他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空军上了。丘吉尔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把德国作为英国军事上的潜在敌人。巨大的水上障碍——英吉利海峡把英国同西欧分开,这种情况使英国最担心的是德国空军。丘吉尔非常注意德国空军的发展,并极力设法迅速改变英国空军的状况。
针对国内存在的和平主义,丘吉尔多次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一心一意地避免另一次大战的发生。但是万一发生了战争,我们就要斗争下去,为了能在战争中求生存,即便付诸武力也在所不惜。”
“我们读到了德国超乎寻常地大量输入废铁、镍和军用金属的消息,我们读到了关于这个国家盛行全国的军国主义精神的一切消息;我们还看到他们正以一种嗜血的哲学来向青年灌输,这是自野蛮时代以来所未有的。”丘吉尔在下院辩论时说,“看到这些正在活跃起来的力量,我们不要忘记,这就是曾经同整个世界作战并且几乎把世界击败的那一个强大的德国,在那次战争中,它以一个人的生命换取对方两个半人的生命。如果你知道了这些准备、这些理论和这些公开提出的主张,就难怪德国周围各国都感到惊慌失措了。”
丘吉尔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的外交政策的最可怕的危险,就是我们不仅不加强自己的国防,而且还不断要求法国裁减他们的实力……虽然下院各位议员都极端注意倾听丘吉尔的发言,但丘吉尔却有一种绝望的感觉。他深信英国面临一场即将爆发的严重的战争的考验,但又不能使议会和政府重视这种警告。丘吉尔提出的证据不能使他们信服并从而采取行动,这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情。但是,丘吉尔还是鼓足勇气,冒着被称为“战争贩子”的罪名,大声疾呼,要求政府面对当前的风暴,建立各种防卫力量,加强与盟邦合作,共同行动,制止法西斯侵略。丘吉尔一再强调德国空军的严重威胁。他说,过去“海军是英国可靠的后盾……现在我们不能这样说了。可恶的空战方法的发明和改进,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地位。我们已经不是20多年前那样的国家了。”
1934年11月,丘吉尔在对国王的答辩词中指出,“我们的国防实力,尤其是空军实力不够充实,不足以保证陛下忠实臣民的和平、安全和自由。”丘吉尔说,德国现在已有了一支空军,如果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再过一年或两年,德国空军的实力将超过我们50%,到1937年就会比我们几乎强一倍。
但是,鲍尔温首相不同意丘吉尔的这些预测。但过了半年,鲍尔温不得不公开承认丘吉尔的预测是正确的,被迫做了“有名的自我检讨”。但是,英国政府并未改弦更张,而是继续坚持错误的外交政策。
1936年3月底,丘吉尔在保守党外交委员会阐述了他多年来,实际上一直到他生命最后一息所遵循的英国欧洲政策的原则。丘吉尔说:“英国400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强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特别是防止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落入这个国家的手中。从历史上看,在这四个世纪中,人和事,环境和情况已发生了变化,而这个目的却始终如一,这是世界一切种族、民族、国家或人民的历史记载中最突出的事情之一。”“还有,不论在任何情况下,英国总是走较艰难的道路。”丘吉尔说,“与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相对抗,在威廉三世和马尔巴罗领导下反对路易十四,反对拿破仑,其后又反对德国的威廉二世。在那些时候,如果英国参加较强大的一方,分享其胜利果实,那不但轻而易举,而且具有极大的引诱力。然而,我们总是走较艰难的道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它们联合起来,打败或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所统治的是哪一个国家。这样,我们就保住了欧洲的自由,保护了欧洲的生气勃勃和变化多端的社会的成长。”
根据这些原则,丘吉尔提出一个问题:今天究竟哪一个国家是最强大的,并且力图称霸欧洲呢?丘吉尔认为,法国陆军是欧洲最强大的,但它并不威胁英国。德国则不然,它哪个国家都不怕,“它正在以德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规模来扩充军备。它的领导是一小撮洋洋得意的亡命之徒……他们很快就不得不在经济财政上崩溃……或者发动战争这二者之间作出选择,而这个战争的惟一目的,以及如果取胜的话,其惟一的结果,就是纳粹统治下的德意志化的欧洲。”丘吉尔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要拯救英国“必须再一次联合欧洲一切力量来约束、抑制、必要时挫败德国的霸权”。
这样,丘吉尔的纲领就成为英国同自己最危险的敌人德国进行斗争的纲领。丘吉尔比英国许多其他政治家更早认识到30年代德国对英国造成的威胁。他看清了,对英国来说,更重要的不是希特勒德国已准备好对苏作战,而是它已成了英国的危险敌人。在丘吉尔的心目中,后一种情况比第一种情况越来越重要。丘吉尔看清了这一情况,说明他比自己同时代的英国其他政治家高明。
第一部分 公爵之后第15节 洞察世界风云(2)
1937年5月28日,鲍尔温由于年迈辞去首相职务。他的继任人是尼维尔·张伯伦。无疑,丘吉尔同新首相的对外政策存在分歧。张伯伦是个鼠目寸光、缺乏远见的政治家,他极力迎合希特勒,奉行臭名昭著的绥靖主义。他自以为找到了一箭双雕的办法。他主张祸水东引,推动德国同苏联交战,其结果将会消灭苏联或者将其最大限度削弱,而德国也将筋疲力尽,没有能力为争夺欧洲霸权同英国作战。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丘吉尔同张伯伦发生了分歧。丘吉尔清楚地知道,德国法西斯侵略势力的增强,不仅对苏联是个威胁,对英国和其他国家也是个威胁。丘吉尔仔细地阅读并充分研究过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他清楚地知道,不能相信希特勒关于德国无意敌视英国的声明。
随着德国军事力量的增强和德国对英国威胁的日益增大,丘吉尔越来越感到在联合抗德的国家中应该包括苏联。但是,直到慕尼黑阴谋,即1938年秋之前,丘吉尔一直没有积极地提出这一想法。在30年代,苏联政府曾不止一次地建议成立某种形式的世界阵线以制止德国对欧洲的侵略扩张。但是,这些建议总是遭到英国政府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政府的拒绝。
在欧洲地区,1938年国际关系上的首要问题是捷克斯洛伐克问题。德国要求瓜分这个国家,要霸占它的大部分领土。张伯伦打算满足德国这一贪欲。丘吉尔则很清楚,把捷克斯洛伐克出卖给德国,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德国,而英国及其欧洲盟国的地位则会相应地遭到削弱。力量的变化对英国十分不利。9月21日,丘吉尔向新闻界发表了一项声明,其中说道:“捷克斯洛伐克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被分割,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种做法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和安全。恰恰相反,将使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无力和更为危险。仅仅使捷克中立化就意味着德国可以抽出25个师的兵力用来威胁西线;此外,还将为胜利的纳粹打通一条通向黑海的道路。不单是捷克斯洛伐克受到威胁,所有国家的自由和民主都将受到威胁。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得到安全,实在是致命的谬见。德国的战争潜力会在短期内迅速增长,其速度将比法国和英国完成必要的防御措施快得多。”
在此期间,丘吉尔开始反复地谈论同苏联达成相互谅解以中止德国扩张的必要性。张伯伦和政府中同他观点相同的人反对同苏联接触。他们的政策是同德国达成协议反对苏联,而不是联合苏联反对纳粹德国。虽说赞同丘吉尔“必须联合俄国”主张的保守党人逐渐多起来了,但他们在议会中仍居少数,不足以改变张伯伦所奉行的绥靖政策。
9月28日,张伯伦在下院就对外政策问题发表演说。这一天他显得特别高兴,好像突然年轻了10岁。他向议会宣布,希特勒同意把军队的动员令推迟24小时,并同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行政首脑在慕尼黑会晤。下院对这一消息报以热烈的欢呼声。只有很少几个人没有随声附和。于是,1938年9月底,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前往慕尼黑,在墨索里尼参加下签订协议,把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从此明显地被削弱了,几个月之后完全被德国吞并。在张伯伦到达慕尼黑的第二天,丘吉尔就约集英国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在伦敦萨伏伊饭店举行了一次午餐会,参加的有反对党领袖艾德礼和辛克莱,还有著名的保守党人艾登和劳埃德等人。丘吉尔劝说他们立即联名给张伯伦发电报,要求不要破坏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和安全。可是,他的交谈者一个接一个地表示自己不能签名。但是,张伯伦从慕尼黑一回到英国就兴高采烈地对欢迎的人群说:“我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事实证明,慕尼黑协定给人们带来的不是“时代的和平”,而是时代的灾难。如今,它已作为人类最卑鄙的阴谋而载入史册。
其实,丘吉尔早就清楚,慕尼黑协定使欧洲力量对比的变化多么不利于英国。他十分公正地把慕尼黑协定看成是英国和法国的失败。为此,丘吉尔对张伯伦政府的对外政策提出了尖锐的公开批评。
的确,慕尼黑事件后希特勒用十分挑衅的口气同英国对话。他扬言,他不喜欢丘吉尔或某些英国政治家参与政权。希特勒声称:“如果英国人逐渐丢弃他们从凡尔赛和约时代承袭下来的那种神气,那就算是一件好事情了。我们不能再忍受女管家的管教了。”事后证明,希特勒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是蓄谋已久的。他在兵不血刃地占领奥地利后,就在着手实施他的绿色方案了。希特勒侵捷,仍然是玩弄“特洛伊木马”的诡计。在开始时,他并不直接出面,而是唆使他在这个国家的代理人、苏台德区日耳曼人的头目康拉德·汉莱因出面闹事。
消灭捷克斯洛伐克,攫取它的领土与人民,使之归属第三帝国,这就是希特勒的目的。
尽管有了奥地利的先例,法国和英国的领导人仍然没有憬悟到这一点。由于他们政治上短视,惧怕战争和战后可能爆发的布尔什维克革命,仇视当时的社会主义苏联,所以准备把捷克斯洛伐克奉送给希特勒,作为推动德国法西斯向东反苏的礼物。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本来订有同盟条约,当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受到威胁时,法国有义务给予援助。可是,一纸条约从来不能保证帝国主义者说话算数。法国通过外交途径密告希特勒,法国尽力摆脱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英法表示,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不会卷入军事冲突。
事实上,英国和法国政府还对捷政府施加压力,要它给予苏台德日耳曼人以范围极广的让步。
当英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拼命施加压力时,希特勒便以战争相威胁。当时的形势正是:希特勒,如癫如狂;侵捷克,剑拔弩张。英国首相张伯伦却被希特勒的威胁吓破了胆。
张伯伦请墨索里尼参加德、英、法拟议中的国际会议。这正中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下怀。经过阴谋家们的精心策划,一个臭名昭著的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阴谋会议就这样开场了。苏联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美国虽然没有正式参加,但被认为是“未出席会议的参加国”。令人奇怪的是,捷克斯洛伐克自己也没有获许出席会议。
会议很快就按墨索里尼提出的方案达成了协议。在9月30日晨2时,“四巨头”签字的协议文本上,几乎全部接受了希特勒提出的要求。这个文件交给奉命专程前来慕尼黑听候发落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张伯伦一回到伦敦,就以“凯旋者”自居,洋洋自得,大肆宣传“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泰晤士报》也为其大唱赞歌。
丘吉尔认为这是英国遭到的一次完全彻底的失败。
他说:“一切都过去了。缄默的、悲哀的、被抛弃的、支离破碎的捷克斯洛伐克,已在黑暗之中。……现在欧洲的平衡被打乱了。……不要认为这件事会从此结束。丘吉尔深信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将遭破产,灾难会接踵而来。
不到半年,另一场捷克斯洛伐克的悲剧果然开幕了。1939年3月14日,老态龙钟、不知所措的哈查总统,被希特勒召到柏林,在刺刀的逼迫之下写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卖身契。至此,希特勒的诡诈伎俩也许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狂妄地宣告:“捷克斯洛伐克再也不存在了”
现在英国和德国之间所有的关系,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张伯伦终于相信纳粹德国是要打仗的。于是,他向四面八方的国家,只要不予拒绝的,都提供保证并订立盟约,也不管英国对这些国家能否给予有效的援助。除了向波兰提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