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人的管理能耐-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善终;落得遗臭万年的结局。我国解放后很长一段时期;人们对“发财”“致富”这样的字眼是讳莫如深、噤若寒蝉的。改革开放以后;确实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而且社会再也不提倡“贫穷即光荣”;压抑许久的人性开始爆发;结果一度走向另一个极端。近十年前一些“大款”挥金如土;动不动就“斗富”;人们甚至产生“笑贫不笑娼”的心态;引发社会拜金主义思潮严重;不过这股风头在今天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国民的心态基本上恢复正常了。    
    但是若要问当今的中国人,在“义”和“利”之间会如何取舍,那就很难说了。估计他们多数都会选择后者,但一定要为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对于这样棘手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尽量不要让“义”和“利”对立起来。要让人们明白,“守义必有利,趋利须怀义”。那么对于管理者来说,如何通过两者的权衡与拿捏以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自然要费一番考量。


第一部分  中国人的能耐溯源第3节 中国传统的儒家智慧(3)

    忠恕之道    
    儒家的道德规范,说穿了不外乎“忠”、“恕”二字。“忠”,就是要求待人诚恳、不欺诈、不瞒骗,受人之托,就要忠人之事;而“恕”则要求能够宽厚待人,凡事多体谅他人;多多进行反躬自省。    
    正是由于两千多年来,忠恕大行其道,所以形成了国人谦恭卑谨、温良敦厚的性格。一个“忠”字,就是要求我们老老实实做人,正直无私。它堪称是中国人最原始的“诚信”原则,值得人人遵守。时下社会各界都在大声疾呼“诚信回归”;看来传统的道德规范如今似乎真的有所缺失;而它在现代社会也必能彰显新的价值。    
    “忠”的内涵很广泛;并不单纯指臣子对君主忠心不二、尽职尽责。其实对普通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必要用“忠”来调节。就是说;对人要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孔子曾强调“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里所谓的“忠”;也就是诚恳、率直、光明正大、磊落坦荡的意思。    
    至于“恕道”,孔子的教导就更多了。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对每一件小事都斤斤计较,抓住别人的一点点小过失不放,得理不饶人,那可不是谦谦君子的风度和作派。因此在儒家看来,对待别人的过失要尽量宽容一些,有理最好也能让三分,这样才能达到和衷共济、日臻善境的效果。所以说,为人应能容忍他人的过失,不要求全责备。《左传》中有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堪称至理名言。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考察他人的标准过于苛刻,那世上就没有你信得过的人了。    
    怎样才能做到“恕”呢?其实很简单,就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原则极其为孔子所称道,在《论语》中曾多次提到。它的意思是说,连自己都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了。看起来这标准很简单,但要身体力行起来却不容易。    
    据说;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有这么一条:“己所欲,施于人”。《圣经》中马太福音(七•;十二)也有记载:“你愿意他人如何待你;你就应该如何对待他人。”这句话曾被许多西方企业奉为黄金准则。初看起来;似乎至理至真,这不是一种“推己及人”、“立己达人”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怀么?但是须知,己之所欲难道就一定是他人所欲么?如果片面地以己度人,难免会一厢情愿地将许多他人并不乐意接受的东西    
    强加给别人;一旦这种思想太极端,甚至会导致高压和暴力方式。如果一个国家也奉行这样的政策,无疑会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大的动荡和不安,影响世界的稳定。今天的美利坚合众国就在世界各地推销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甚至包括它的民主制度,理所当然地会被看成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行径。这种思维逻辑和孔夫子的忠恕之道相比,高下立判。    
    当然,孔子的忠恕之道,也并不是要人们对任何事情都一味地包容、退避、忍让,毕竟万事都是有限度的。孔子的弟子有一次问孔子,“以怨报德当然是老师所不提倡的,那么;我们如果以德报怨的话,应该没错了吧?”孔子回答说,“如果以德来报怨的话,那又该拿什么来报答德呢?我看不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样才比较好。”作为中国人,我们实在佩服孔夫子的智慧。“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简简单单八个字,可以看作是忠恕之道的最好注解。    
    道德的力量    
    儒家学说的创立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服务的,阐述的多为经世治民的政治理想。事实上,管理工作大都是相通的,大到治理一个国家,中到管理企业或组织,小到管理一个家庭;总的原则和标准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区别。当时能够把一个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的人,想必放在今天也一定是个不错的企业家。所以对今天的管理者来说,借鉴一下孔子的政治学说和管理思想,还是很有必要的。    
    儒家的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实行“德治”和“仁政”,树立“以民为本”的观念。孔子不主张通过刑罚使人产生畏惧心理,从而达到管理的效果;而是主张通过礼乐教化来感化人民,使他们自觉自主地认识到哪些行为好而哪些行为不好。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用刑罚等法治手段来惩罚不道德的人或事,人们虽犯法而受到惩罚,可心里却未必有悔改之意;如果施行德政,以“礼”的精神来教化引导民众,那么人人都不敢做坏事、错事,心里时时有危惧惊悚之感,要是这样,社会也就可以达到稳定了。因此在孔子看来,“法治”并不能完全消除人们心理上、思想上、道德上的邪恶,而“礼治”却能以柔和缓进、通过以理服人的方式使人们懂得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正是道德的力量促使他们走上正道而耻于做坏事。    
    今天的中国,在“依法治国”的同时,我们正在普遍提倡“以德治国”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又何尝不是在实践孔子的政治理想呢。对企业组织的管理者而言,其实也不妨采取“道德与法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虽然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制度缺失,“人治”观念远甚于“法治”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制度建设和法治观念的普及诚然是好事,但也毋须矫枉过正。因为中国人打心眼里崇尚的是“以理服人”,而并非“以势压人”或“以法唬人”。老子就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同样地,对某些人来说,他也“不畏法,奈何以法惧之?”只有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在谆谆告诫的同时循循善诱;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结果。所以说,道德与法律不可偏废,才是有效管理的根本。


第一部分  中国人的能耐溯源第4节 中国传统的儒家智慧(4)

    儒家的学习型组织观念    
    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孔子,既是一位思想家,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亲自调教了诸多贤能的弟子,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学习方法和教育思想,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孔子关于“教”与“学”的一些思路和主张,对于当今企业的员工培训和教育,以及在企业中建设学习型组织(当今的时髦语),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一直倡导终生学习、互动学习的先进观念,这和现代的知识共享与组织学习理念实在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孔子学无常师,一生虚心好学。他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择师方面,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说,无论尊卑贵贱,任何人都可以作为自己的老师,每一个人都有他自身的长处,可以供我师法。因此对于学习的态度,孔子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使对自己的学生,孔子也常常虚心向他们求教,并无禁忌。这也就是,“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以前,人们受教育的权利受到极大限制,只有贵族才能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孔子创办私塾,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先进主张,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他的学生来自11个诸侯国,有各种出身的人,孔子对他们都一视同仁。此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根据各人的背景、志趣、经历、资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做到“因才施教”。他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强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孔子提倡奋发学习,讲求学习方法。在知识的形成积累上,强调被动接受与主动探索相结合的重要性;因此他要求弟子“发奋忘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孔子还强调学与见闻结合,学与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要求把思考分析建立在学习探求的基础上,又要求把学到、听到和见到的东西加以分析研究,变成自己的知识,丰富提高自己。     
    孔子一方面强调“师道尊严”,形成了中国上千年以来的“尊师重教”的传统;一方面又刻意为自己的学生营造宽松和睦的学习气氛,力争促成“教学相长”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因此,弟子们在孔子面前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孔子的领导下,整个组织内充满了自主学习的氛围。孔子的众多弟子中,也涌现了不少贤德之人。在现代企业组织中,要大兴学习之风,还真得借鉴借鉴孔夫子的主张。    
    的确;下属有自主、自发、自动学习的热情;固然可喜。不过管理者的当务之急;应该是为他们营造共享、互动、自我学习的氛围和平台;这才是“学习型组织”的真谛。    
    儒家管理实践精要    
    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博大庞杂,蔚为大观,其中不乏可以用于指导现代管理的金科玉律。综合全部儒家学派的观念,它要求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榜样去带动受教者。具体来说,管理者要达到这个目的,应该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为员工提供一份富于挑战性的工作。主要目标是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在此基础上,管理者要像孔老夫子那样诲人不倦,不断指导员工在工作中成长,为他们提供学习新技能的机会。员工有所提高后,再将其安排到更合适更具挑战性的岗位上,以此循环往复,推动员工不断进步;并藉此提升企业竞争力。     
    (2)确保员工得到相应的工作条件和出色完成工作的信息。在任何公司工作,员工都需要拥有充足的信息,才能围绕企业发展目标更好地奉献自身的才华。拥有本行业最先进的工作条件,员工则会引以为豪,如果所有员工都能自豪地夸耀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种夸耀和创造性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当被管理者出色完成任务时,管理者应该当面公开地表彰员工,引起更多员工的关注和赞许。这种表彰要及时,要说得具体,以使被管理者“不隐其能”,为企业目标的实现多做贡献。     
    (3)制定一整套内部奖惩员工的标准;并以工作业绩为主适时晋升员工。孔子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孟子也说,“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把正直能干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人们就会服从;把不正直的人提拔到正直的人之上,人们就不会服从。若仅凭资历而不以事功对员工进行提拔,不但不能鼓励员工争创佳绩,反而会养成他们坐等观望的态度。员工一般来说在事业上都会有很多想做并能够做到的事,关键是要给他创造条件。如果企业能适时晋升正直(能视企业目标为自身目标)、能干(能为实现企业目标努力拼搏多做贡献)的人,那么其他的员工才能服气,并以之为榜样,进而形成人人奋发向上,企业生气蓬勃的生动局面。     
    (4)“推己及人,察己知人”,公司应了解员工的实际困难与个人需求并设法满足。要尽量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利益,承诺员工与企业荣辱与共,强调工作保障问题最终取决于他们自己,公司总是愿意长期聘用愿与企业共图发展的员工。对于被管理者的劳动报酬问题,管理者亦应“推己及人,察己知人”。首先,应该确保员工的薪水竞争性;即依据员工的价值来定报酬;其次;福利方面也应当做得尽量地好,如对员工家属小孩的照顾等;再次,不妨在可能的情况下针对员工采用弹性作息制,努力使公司四处洋溢着积极的气氛等等。这些无疑都会大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第一部分  中国人的能耐溯源第5节 道家哲学的启迪(1)

    儒家思想诚然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但总体来看;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多元的,一种儒道互补型的文化,因此我们也决不能忽视道家的影响。道家创始人是老子,他的代表作是《老子》;俗称《道德经》,洋洋五千言,堪称字字珠玑。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其最高范畴是“道”。“道”本义指道路,后来引申为法则、规律的意思。“无为”是《道德经》的宇宙法则。作为老子管理思想最高原则的“无为”,对今天的企业管理活动极富指导意义。它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绝不是要人们什么都不干,而是指人的行动及其指导思想必须顺应自然,必须符合自然的要求,而不是主观随意地蛮干和胡为。作为管理方法,“无为”就是要求管理者要善于抓大事,把具体的工作分配给具体的机构和人员去做,毋须事必躬亲。今天;西方所谓的“领导艺术”和“祛除管理”等思想正试图回归到此种境界。    
    避免管理走向反面     
    道家认为,管理并不总是给社会带来利益,有时甚至会带来危害。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无论管理手段多么严密细致;法令规章多么冷酷无情,总不可能永远消除一切不法行为,有时还往往适得其反。老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的时代。管理者把法令制定得明确具体、不胜其繁,而社会上的犯罪行为反而越来越多。这一现象直到今天仍然屡见不鲜。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如果法令制定太多,就会扰民不断;而有些人如果不接受这些规矩,他们就会铤而走险,走向对抗。     
    所以按照道家的观点,管理措施越是发达,对人性的摧残就越是厉害。今天的许多管理方法就像是给马和牛带上缰绳,使这些驯服的动物也感觉羁绊无穷。对人而言;其遗憾更甚。要知道;现代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以人为本”——人的创造力、想像力和主动性;如果管理过度;必定劳民伤财;如果制度太多;员工就会不堪其扰;长此以往;管理就会走向其反面;还谈何创新变革和发挥潜力呢?正因为道家的创立者看到了上面这些弊端,便渐渐产生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道家管理的策略,实际上是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通俗地讲;就是一种柔弱胜刚强的管理和以退为进的策略。它们都建立在对事物发展规律把握的基础之上。一切事物都体现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原则;而且事物的好坏也随时可以转化;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因此在管理中不能单向思维,要有多向思维,不能简单地一味求进、以取求取,有时要以弃求取。    
    他们认为,事物的发展必然要走向反面,正所谓“物极必反”。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样呢?是天地;即宇宙间的规律使然。作为管理者来说,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任何事情都应从正反两方面衡量和思考。就像要达到一个目标,有时不妨背道而驰一下;兴许你会发现两点之间的距离;往往并非直线为最短。在这里,老子的大智慧无疑值得我们激赏:“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春秋时代,郑国的国君郑庄公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他的弟弟共叔段却十分桀骜不驯,既不听从兄长的号令,也不把君主放在眼里,并且时常有谋逆之心。庄公的臣僚们都劝说郑庄公及早除掉共叔段,免得将来迟早成为祸患。庄公非但不听,反而更加优抚自己的弟弟,更加纵容共叔段的恣意妄为。直到后来共叔段以为有机可乘,终于起兵谋反了,庄公才名正言顺地兴师问罪,在“鄢”这个地方,一举荡平了共叔段的势力。其实,庄公不是不想除掉段,而是一直在等待时机。最初共叔段虽然怙恶不悛,但他的作为并没有坏到该死的地步,如果当时就杀他,难免师出无名。因此不妨先纵容他一下,等他更多的恶行暴露出来以后,再收拾不迟,那时他也就无话可说了。可见,这一招杀手锏,体现了典型的传统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