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浓朴(姜制)
水煎,食远服。
x天冬饮x
天门冬(去心) 知母(炒) 茯苓 羌活 人参 防风 五味子 茺蔚子
水一钟,煎七分,食远服。
卷二安胎上
胎寒
属性:妊娠不守禁忌,纵恣口腹,过食生冷瓜果及当风取凉,以致胎冷不安,胸腹胀痛,肠中虚鸣,四肢拘急,
泄泻欲绝,名曰胎寒。宜安胎和气饮。
x安胎和气饮x
诃子(煨) 白术(蜜炙,各二钱) 陈皮 良姜(炒) 木香 白芍 炙甘草 陈米(各一钱) 姜(五片)
水煎服。
卷二安胎上
小产
属性:小产非正产之证,不可作产前治。盖小产,气血大伤,胎动而下,必损带脉,急宜大补气血,则带脉损处可
以复生。他日受妊,庶无再损之患,宜大补地黄汤。
x大补地黄汤x
人参 白术(蜜炙) 当归(各五钱) 茯苓(三钱) 熟地黄
一两) 杜仲(盐水炒,二钱) 炮姜(五分)
水煎服。
卷二安胎上
半产
属性:妊娠三月(未成形而胎下)者为堕胎,五月而堕者为小产,七月而堕者为半产,此皆重于大产。但人视为
轻,忽而殒,命者有之。治宜补血养气,生新去瘀。若未足月,痛而欲产,下血不止,宜芎归补血汤,倍加知
母止之。产而下血不止,宜人参黄 汤。产而血瘀心腹疼痛,手按愈甚,宜当归川芎汤。胎气弱而小产,宜八
珍汤(方见前胎虚不安条中)。血出过多而发热,宜圣愈汤。汗出不止,宜独参汤。发热烦躁,大渴面赤,脉
洪而虚,宜当归补血汤。身热面赤,脉沉而细,宜姜附四君汤。
x芎归补血汤x
黄 (蜜炙) 当归 白术(蜜炙) 杜仲(盐水炒) 白芍(各一钱) 干姜 阿胶(炒珠) 川芎
五味子 木香(不见火) 人参 甘草(炙,各五分)
上加知母二钱,水煎服(一方无木香)。
x人参黄 汤x
人参 黄 (蜜炙) 当归 白术(蜜炙) 白芍 艾叶(各一钱) 阿胶(炒珠,二钱)
水煎服。
x当归川芎汤x
当归 熟地黄 白芍(炒) 玄胡索(炒) 川芎 桃仁(去皮尖、捣) 红花 香附(制) 青皮(炒)
泽兰叶 牡丹皮
水煎,入童便、酒各小半,冲服。
x圣愈汤x
人参 川芎 当归 熟地黄(酒蒸) 生地黄(酒洗) 黄 (蜜炙,各一钱)
水煎服。
x独身汤x
人参(二两)
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
x当归补血汤x
黄 (蜜炙,一两) 当归(三钱)
水一钟半,煎八分,食远服。
x姜附四君汤x
人参 白术(蜜炙) 茯苓 炙甘草(各一钱) 干姜(炮) 附子(制熟,各五分)
水煎服。
卷二安胎上
小产胞宫下陷
属性:妊娠年及中衰,胎元无力,则常有胎不能长及多小产,昏晕之患,此气血衰败而然。血气既衰,则凡小
产之后,往往有胎既落,而复又下坠。如更有一胎欲产者,此非胎也,乃因气血虚,而胞宫随胎下陷也。妊娠
不知,必至惊慌,抑知此无足虑。但以寿脾煎加升麻五分,或八珍汤(方见前胎虚不安条中),或十全大补汤
(方见前胎虚不安条中),或芎归补血汤(方见上半产条中)治之,则自安矣。
x寿脾煎x
白术(蜜炙,二三钱) 当归 山药(各二钱) 炙甘草(一
钱) 酸枣仁(一钱五分) 远志(制,三五分) 干姜(炮,一二钱) 莲肉(去心、炒,二十粒) 人参
(随宜二三钱,急则用一两) 加升麻(炒,五分)
水煎服。
卷二安胎下
暗产须知
属性:妇人受胎在腹,七日一变,展转相成,各有相生。今妇人堕胎在三五七月者多,在二四六月者少。脏阴而
腑阳,三月属心,五月属脾,七月属肺,当在五脏之脉,阴常易亏。故多堕耳。此其可知者也。唯一月堕胎,
人皆不知有胎。但谓不孕,不知其已受孕而堕也。一月属肝,怒则堕。多洗下体,则窍开亦堕。既堕一次,则
肝脉受伤,他次亦必如期而堕。今之无子者,大半是一月暗堕,非尽不孕也。故凡初交之后,最宜将息,切
勿交接以扰子宫。勿怒勿劳、勿举动、勿洗浴,而又常服养血顺气之药(方见下文妊娠至宝条中审证选用可也),
胎可保矣。
卷二安胎下
妊娠至宝
属性:堕胎乃血虚气弱,不能荣养而自堕。譬诸草木,枝枯则果落,藤萎而花坠,胎亦如之。盖气虚则提摄不固,
血虚则灌溉不周,是以胎堕。故善保胎者,必当专补气血,以胎元饮为主,而加减用之。次则芎归补中汤、
泰山磐石散、千金保胎丸、保胎无忧丸,皆夺造化之功,妊娠之至宝也。
x胎元饮x
(治妇人卫任失守,胎元不固,宜随证加减用之,或间日或二三日服一剂)
人参(随宜) 当归 杜仲(盐水炒断丝) 白芍(各二钱) 熟地(二三钱) 白术(蜜炙,一钱五分)
炙甘草(一钱) 陈皮(七分,无滞不用)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
如下元不固而多遗浊者,加黄 (蜜炙)一钱 (但 术气浮能滞胃口,倘胸膈饱闷不快者,须慎用之)。
虚而兼寒多呕者,加炮姜七八分或一钱。虚而兼热者,加黄芩一钱五分,或加生地黄二钱,去杜仲。阴虚小腹
痛,加枸杞二钱。多怒气逆者,加香附(制)七分,或加砂仁七分。若有所触而动血者,加川续断(炒)、阿
胶(炒珠)各一二钱呕吐不止,加半夏(姜汁制、炒)一二钱,生姜三五片。
x芎归补中汤x(治妊娠气血两虚、半产)
川芎 当归 黄 (蜜炙) 白术(蜜炙) 人参 白芍(炒) 杜仲(盐水炒断丝) 五味子(炒,杵)
阿胶(蛤粉炒珠) 艾叶(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水二钟,煎七分服。
x泰山磐石散x(治妇人气血两虚或肥而不实,或瘦而血热,屡有堕胎之患)
人参 黄 (蜜炙) 当归 川续断(炒) 黄芩(各一钱) 川芎 白芍 熟地黄(各八分) 白术
(蜜炙,二钱) 甘草(炙) 砂仁(各五分) 糯米(一撮)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服。(但觉有孕,三五日常服一剂,永保无堕)。
如有热者倍黄芩,少用砂仁;胃弱者倍砂仁,少加黄
芩。
x千金保胎丸x(治妊娠腰背疼痛、善于小产) 杜仲(同糯米炒断丝,四两)
川续断(二两,酒洗)
上为末,山药糊丸,每服八九十丸,空心米饮下。
x保胎无忧丸x
党参(饭上蒸三次) 山药(乳蒸三次) 杜仲(姜汁炒断丝) 白芍(酒炒,各三两) 川芎(炒黑,二两)
续断(酒洗、晒干,五两) 子芩(酒炒) 砂仁(炒、另研细末) 甘草(蜜炙,各一两) 糯米(炒,五两)
为末,蜜丸,每服三钱,白汤下,早晚各一服。
卷二安胎下
恶阻
属性:妊娠之初,经脉内闭,育养胎元。肠胃阻洳,散入焦膈。逆气上冲,食饮辄吐。此由子宫经脉络于胃口故。
逢食气引动精气上冲,故恶闻食气,喜啖酸咸,四肢倦怠,多卧少起,厌厌困懒,名曰恶阻(俗谓病儿)。轻
者但以所思之物,任意与之必愈。甚者宜乌附汤。若呕吐痰水,宜参橘汤。若脾胃虚弱,宜异功散。若痰涎壅
滞,宜半夏茯苓汤。若呕吐清水,恶寒发热,宜白术散。或体肥恶阻痰必盛,宜加味六君汤∶体瘦恶阻火必多,
宜加味温胆汤。若饮食停滞,胸膈胀闷,宜和中饮。若胸背胀满,宜芩连半夏汤。若腹中疼痛,宜和胃饮。若
暴怒气逆,胎气上逼而呕吐者,宜解肝煎。
x乌附汤x
乌药 香附(制) 白术(蜜炙) 陈皮(各一钱) 人参 炙甘草(各八分) 姜(三片)
水钟半,煎七分服。
呕甚者加丁香、砂仁各七粒。
x参橘汤x
人参 陈皮 麦冬(去心) 白术(蜜炙,各一钱) 浓朴(姜制) 茯苓(各五分) 炙甘草(三分)
淡竹茹(一丸) 姜(三片)
水煎,温服。
x异功散x
人参 白术(蜜炙) 茯苓 炙甘草 陈皮(各一钱) 姜(三片) 枣(二枚)
水煎服。
x半夏茯苓汤x
白术(蜜炙) 半夏(汤泡、炒黄) 陈皮 砂仁(炒,各一钱) 茯苓(二钱五分) 炙甘草(五分)
姜(三片) 枣(二枚) 乌梅(一个)
水煎服。
x白术散x
白术(蜜炙,二钱) 人参(一钱) 丁香(六分) 甘草(三分)
姜三片。
水煎服。
x加味六君汤x
人参 白术(蜜炙) 茯苓 陈皮 半夏(汤泡、炒黄) 枳壳(麸炒,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姜(三片)
枣(二枚)
水一钟半,煎七分服。
x加味温胆汤x
麦冬(去心,二钱) 陈皮 半夏(汤泡、炒黄) 茯苓(各一钱五分) 枳实 黄芩 芦根 竹茹(各一钱)
黄连(姜制)
炙甘草(各五分) 姜(三片) 枣(二枚)
水煎,温服。
x和中饮x
茯苓 陈皮 半夏(汤泡、炒黄) 浓朴(姜制,各一钱半) 山楂肉 白扁豆(炒,各一钱) 甘草(五分)
砂仁(七分) 姜(三片)
水煎服。
如火郁于上加山栀仁(炒)一钱。
x芩连半夏汤x
黄芩(一钱五分) 白术(蜜炙) 半夏(姜制、炒黄) 赤茯苓(各一钱) 黄连 当归 枳壳(麸炒)
香附(制) 人参 苍术(米泔浸) 砂仁 甘草(各五分) 姜(七片)
水煎服。
x和胃饮x
陈皮 桔梗 浓朴(姜制) 小茴香 益智仁 藿香(各八分) 砂仁(五分) 苍术(米泔浸,四分)
甘草(三分)
水煎服。
x解肝煎x
陈皮 半夏(姜制、炒黄) 浓朴(姜制) 茯苓(各一钱五分) 苏叶 白芍(各一钱) 砂仁(七分)
姜(三片)
水煎服。
卷二安胎下
子气
属性:妊娠三月之后,两足浮肿,甚者自脚面肿至腿膝,饮食不甘。小水流利者属湿气为病,名曰子气,宜赤
苓汤。若两足发肿,渐至腿膝,或足指缝间出水,乃水气肿满之故,宜
天仙藤散。若脾胃虚弱,佐以四君子汤,未应,宜用补中益气汤兼用逍遥散。
x赤苓汤x
浓朴(姜制) 陈皮(去白,各八分) 苍术(米泔浸、炒,一钱) 炙甘草(五分) 赤茯苓 桑白皮
(各一钱) 姜(三片) 水煎服。
x天仙藤散x
天仙藤(即青木香藤、洗、略炒) 香附(制) 陈皮 乌药 甘草(各一钱) 木瓜(三片) 苏叶(四分)
姜(三片)
水煎,食前服。日服二次,以水尽,肿消为度。
若脾胃虚弱,佐以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草)各八分。
x补中益气汤x
人参 黄 (蜜炙) 白术(蜜炙) 甘草(炙,各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 陈皮(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姜(三片) 枣(二枚)
煎水服。
x逍遥散x
当归 白术(蜜炙) 白芍 茯神 甘草 柴胡(各一钱) 姜(三片)
水煎服。
卷二安胎下
子满
属性:妊娠五六月间,腹大异常,胸膈胀满,小水不通,遍身浮肿,名曰子满。此胞中蓄水也。若不早治,生子
足手必然软短,形体生理残障或水下即死,宜鲤鱼汤。
x鲤鱼汤x
白术(蜜炙,二钱) 茯苓(一钱五分) 当归 赤芍(各一钱) 橘红(五分) 鲤鱼(一尾,不拘大小,
去鳞脏,白水煮熟,取汁) 生姜(五片)
上将鱼汁一钟半入药,煎至一钟,空心服。以水尽,肿消为度。
如胎死腹中,胀满未除,须再服一剂。
卷二安胎下
子肿
属性:妊娠五六个月,遍身浮肿,腹胀喘促,高过心胸,气逆不安,小便不利者,属水气为病,名曰子肿(俗云∶
琉璃胎)。此胎中有水也,宜防己汤。若面目虚浮,四肢作肿,宜全生白术散,未应,佐以四君子汤。若下部
肿甚,宜补中益气汤(方见子气条中)加茯苓三钱。若脾虚肿满,宜单氏白术散。若胎前浮肿,脾肺俱病者,
宜五皮散。若湿热肿满,宜栀子散。
x防己汤x
防己 赤茯苓 桑白皮 紫苏叶(各一钱) 木香(不见火,五分) 姜(三片)
水煎服。
x全生白术散x
白术(蜜炙,一两) 生姜皮 大腹皮 陈皮 茯苓皮(各五钱)
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如未应佐以四君子汤,即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各一钱,煎汤调服。
x单氏白术散x
白术(蜜炙) 当归(各二钱) 人参(一钱) 川芎(八分) 大腹皮 茯苓(各七分) 陈皮(四分)
甘草(三分) 姜(三片)
水煎服。
如水泻至肿,加山药、扁豆、泽泻。
x五皮散x
大腹皮 桑白皮 茯苓皮 陈皮 生姜皮(各等分)
加木香(少许)浓煎汁半钟,空心服。
卷二安胎下
子晕
属性:妊娠七八月,忽然卒倒,僵仆不省人事,顷刻即醒,名曰子晕,宜葛根汤。亦有血虚、阴火炎上,鼓动其
痰而眩晕者,宜葛根四物汤。亦有气血两虚而眩晕者,宜八珍汤。
x葛根汤x
葛根(一钱二分) 桂枝(去皮) 麻黄(去节,各八分) 白芍 甘草(各六分) 姜(三片) 枣(二枚)
水一钟半,先将麻黄、葛根煎至一钟,去沫,入诸药煎七分,温服。
x葛根四物汤x
熟地黄 当归 川芎 白芍(各一钱) 葛根 秦艽 防风(各八分) 牡丹皮(六分) 细辛(三分)
水煎,入竹沥一杯和匀,温服。
x八珍汤x
人参 白术(蜜炙) 茯苓 炙甘草 熟地黄 当归 白芍 川芎(各等分) 姜(三片) 枣(二枚)
水煎服。
卷二安胎下
子痫
属性:妊娠中风,颈项强直,筋脉挛急,口噤语涩,痰盛者昏迷,癫痫发搐,不省人事,名曰子痫。轻则宜四
物汤加黄芩、黄连以降火;半夏、陈皮以化痰。更加白术以燥湿、强脾。名曰清痰四物汤。甚则角弓反张,宜
羚羊角散。
x清痰四物汤x
熟地黄(三钱) 白芍(酒炒) 黄芩(酒炒,各二钱半) 当归(二钱) 半夏(制、炒黄) 陈皮
白术(蜜炙,各一钱) 姜(三片)
水煎,温服。
x羚羊角散x
羚羊角(镑,一钱) 独活 酸枣仁(炒) 五加皮 防风 当归(酒洗) 川芎 茯神 杏仁(去皮尖、
炒、杵) 薏苡仁(各七分) 木香(不见火) 甘草(各五分) 姜(三片)
水煎,不拘时服。
卷二安胎下
子悬
属性:妊娠四五月,君相二火以养胎。平素火盛,以至胎气不和,逆上心胸,胀满疼痛,名曰子悬。宜紫苏饮或
子悬汤。若肝脾气血虚而有火不安者,宜紫苏饮兼逍遥散(方见子气条中)。若脾虚而不安者,宜四君芎归汤。
若胃热而不安者,宜加味四君汤。若脾郁而不安者,宜加味归脾汤。若胎动困笃者,宜葱白汤。
x紫苏饮x
大腹皮(二钱) 川芎 陈皮(去白) 白芍(酒炒) 苏
叶(各一钱) 当归(二钱) 人参 甘草(各五分) 姜(四片) 葱白(三茎)
水煎服。(一方有香附,无人参)
如腹疼加木香、香附(制)各一钱。咳嗽加枳壳(麸炒),桑白皮各一钱。热加条芩、淡竹茹各一钱。呕
加砂仁、半夏(姜制、炒黄)各一钱。泻加茯苓、白术(蜜炙)各一钱。
x子悬汤x
人参(一钱) 当归身 白芍(各二钱) 黄芩 丹参 苏叶 陈皮 砂仁 香附(各八分,制) 姜(三片)
葱白(三茎)
水煎服。
x四君芎归汤x
人参 白术(蜜炙) 茯苓 当归 川芎 砂仁 炙甘草(各一钱) 姜(三片) 葱白(三茎)
水煎服。
x加味四君汤x
人参 白术(蜜炙) 茯苓 枳壳(麸炒) 柴胡 黄芩 山栀仁(炒,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三片)
葱白(三茎)
水煎服。
x加味归脾汤x
人参 黄 白术(蜜炙) 茯苓 枣仁(各二钱) 远志(制) 当归(各一钱) 柴胡 山栀仁 枳壳
(麸炒,各八分) 木香(不见火) 炙甘草(各五分) 圆眼肉(七枚)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
x葱白汤x
葱白二十七茎煮汁饮之。生胎即安,死胎即下。不效,
再服此方,神效之极。惟脉浮、滑胎者宜之。本草云∶通阳气安胎。
卷二安胎下
子烦
属性:妊娠五六月,少阴君火以养精,六七月少阳相火以养气。平素火盛或值天时火热,内外之火相亢而心惊胆
怯,烦躁不安者,名曰子烦。责之心虚有火,宜竹叶汤或竹沥汤,甚则知母饮或犀角散。若左寸微弱,宜知柏
养心汤调服安神丸。
x竹叶汤x
白茯苓(二钱) 麦门冬(去心) 黄芩(各一钱五分) 淡竹叶(七片) 灯心(十茎)
水煎,日服二次。(一方有当归、防风、栀子仁)
若血虚烦热加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各一钱。若气虚烦躁加人参、白术(蜜炙)、炙甘草各一钱。
x竹沥汤x
赤茯苓一两,以水一钟煎至七分,去渣入竹沥一杯和匀服。又竹沥一味,细细饮之亦妙。
x知母饮x
知母 麦冬(去心) 黄 (生用)、甘草(各一钱) 子芩 赤茯苓(各一钱半)
水一钟半,煎至七分,去渣,入竹沥一杯,温服。
气虚加人参一钱,口渴加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