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one·一个 文章合集_韩寒-第1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有通过很努力的自我改变,才会摆脱那个阴影,否则他很可能一辈子都是那个模子造就的形状。



 



熟悉心理学的对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原生家庭指的就是父亲与母亲组合成的、我们每一个人的存在基础。原生家庭里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处关系里头,其实有很多的因果奥秘。只要我问问周围的人,你为什么讨厌你父母?他们就有源源不断的话涌出来。令我感到诧异的是,居然能有这么多人对父母有意见。这要是在过去宗族制度的儒家社会,简直是大逆不道。社会总是朝着开明的方向进展,我们这一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抱怨父母的过错,对待子女的方式和教养问题。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你几乎难以想象中国的父母对待子女是如此的简单粗暴,甚至虐心。父母强烈的控制欲、强加三观、冷暴力、不停的指责和压制、拒绝沟通、溺爱等等,都浮出了水面。我的一位友邻说:我妈妈总是对我不满意,在她眼里,我这个儿子永远比别人的孩子差。事无巨细,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控制。我感觉自己是在压抑的空间里求生存。这是非常典型的感受,其他人纷纷表示同感,点头称是。我知道很多家长,在孩子成年以后依然没有放松警械,一直在控制着子女选择权,甚至代替他们做决定。这是中国多数家庭里都可能遇见到的。



 



有些父母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不能以成熟的心智对待问题,他们往往会把心中对自己生命的一种不满,投射在小孩身上,要修正你,要改造你,要操控你,不断地产生那种批判和否定。并且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开明,不接受其他人的意见,总以为自己的东西是对的,固执武断,还想要树立起威权,压制孩子。



 



有很多父母对孩子说:你懂什么?我18岁就去工厂上班了,8岁就开始帮家里做饭。这个事情上,你得听我的,我是为你好。言下之意,你没有任何经验,你在实践之前只有信念,但信念是打不败经验的。出于对子女的过分保护,他们不愿意放开手让子女自己去实践。于是,一个恶性循环开始了,子女永远无法学会独立,而父母每天都在指责你为什么不成熟一点?一方面各种不让你成熟的压制,一方面责怪你不成熟,这就是成熟悖论。天下,哪有通过说教说成的成熟啊?



 



父母一步步的搀扶,是否意味着孩子就能独立?答案是否定的。你剥夺了他的选择权,长此以往,他将不会选择。人生要是丧失了选择的能力,就如同不会行动的植物人。所以有的人一出社会,就不会自我抉择,更谈不上对自己行为的结果有责任意识。不负责任的人,就是这样被惯出来的,把自己的责任全部推诿给这个社会制度,从不反思自己。



 



最要命的是,一次次的否定,一次次的加强孩子内心的自我否定。有一位友邻沮丧地说:我被否定过太多次了,不然也不会产生宗教倾向。因为没有活人肯定我。但你是上帝的孩子,上帝会原谅你,只要你真心忏悔,上帝会爱你,只要你需要被爱,只要你去召唤,他永远都在。



 



父母的眼神里面总是带有一种想要矫正你的批判性,几乎变成许多父母的精神的基调。这就造成孩子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父母亲生的,就会有一种很深很深的没有被爱,没有被足够的肯定关怀和包容的匮乏感。自我否定倾向、低价值感,或者是在自我成长实践上面的一种能力不足,必须花非常长的时间才能肯定自己的价值。



 



和友邻讨论了很久,发现其实是我们的父母不懂得如何去爱。历来中国是一种儒家的不平等家庭体系,父母永远是两座大山压在子女的头上,透不过气。一个专制帝国几千年下来的国家,家庭结构也是非常专制的。高高在上的家长并不会把沟通当做一件重要的事情看待,他们往往更善于发号施令,子女必须服从。不平等才会造成沟通障碍,沟通是需要平等的。可是,在通常的中国家庭里,沟通无效。我们既不知道要沟通,也不知道如何沟通。



 



你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的人情绪的流露特别的自在,有的就很规矩,压抑一点,被动一点,要别人带动他的情绪互动。有些人是完全没有办法进行情绪互动的。被压抑太久了,就会这样。除了办事情、解决工作上的难题、达成工作上的任务之外,其他的时候他就不知道怎么跟人进行情绪的交流。这和家庭的教养有很大的关系。



 



一位友邻说:你想尝试敞开心扉去沟通一次,这对于已经被教育成不知道怎么表达感情的孩子来说已经是很大的勇气才能做出来的事情了。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把所有的感情都倒出来直说,希望对方可以理解。结果呢,你暴露出的真实想法没能得到理解,反而成为更大的把柄。



 



如果父母一直采取拒绝沟通的方式,那么悲剧只能是加剧发生。这是父母与子女最遗憾的事情了,也许会造成永远无法弥合的伤痕。我们需要沟通,冷静地心平气和地把各自内心的想法和情感表达出来,让对方了解到自己最真实的意图。父母与子女,是世间最亲密的关系之一,谁也也无法真正做到仇恨对方。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成员,看似内心的怨恨,实则是没有沟通渠道下积累的负面情绪,有时候是发泄,有时候是对外人攻击。



 



其实中国人并不善于情感的表达,我们是很害羞的民族,一切都讲究含蓄。完全可以学习西方人的拥抱、抚摸等肢体语言的沟通方式,在至亲之间,当你不善于表达时,一个拥抱,一个眼神足矣。有时候沟通就是那么简单。或者,委婉含蓄的方式可以用笔来代替,但窃以为,最好的沟通还是拥抱+语言。



 



在原欲的表达上,包括孩子情绪的表露,或者他本身的各种对生命的怀疑探究,作为父母要跟他用理性探讨,而不是把他当做什么都不懂的孩子。父母要设定孩子是有能力接受一种像朋友似的理性探讨的。这样就可以帮助孩子建构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被尊重的感觉。当子女逐渐长大,没必要抱着威权教养方式不放,你要知道子女的路必须由他们自己完成,在人生的中间段,父母与孩子是会分离的,孩子必须独自面对剩下未走完的路。



 



做父母的人要了解,他们点点滴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思想、每一个作为,事实上都是一种很微细的,而又带有深重影响力的信息和信念。这些东西在孩子小的时候,会在每一个当下灌输进来。最错误的想法莫过于把子女当做是自己的财产,吃你用你的,也要听你的,这样孩子哪来的自尊?你以为这是爱的体现吗?这是最不尊重人的对待方式,简直和放养奴隶毫无差别。这种传统儒家等级思想是要不得的,过去的人们无法改变早已成习,但至少现在年轻一代的父母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采取西方人的教养方式,家长与孩子是平等的观念越来越被广泛接受。



 



我们争取从各自的原生家庭中走出来,摆脱原来模子铸就的样子,在心理上做到与原生家庭的脐带切断,才会开始自己的独立成长。不能回头去依赖父母了,虽然有着阵痛,有着不适感,但你要一切都靠自己,为自己做选择,也为自己的选择而负责,人生要有担当,肩膀才能扛起未来。


c o m



VOL。236 卫伋说

txt?小?说?天堂

作者释戒嗔



 



卫伋每次看到卫寿和卫朔的时候,总是很难把他们和“弟弟”这个词联系起来。



 



因为如果按年龄算,卫寿和卫朔差不多可以当卫伋的儿子了。



 



 



 



 



卫伋年轻的时候,订过一桩婚事,与卫伋结亲的女子是齐国的公主,齐僖公的女儿宣姜。



 



对于这桩婚事,卫伋的父亲,卫国的国君卫宣公很是高兴。因为在诸侯林立,国与国之间战争随时爆发的时代,和强大的齐国国君结为儿女亲家,无疑让卫国的安全多了一重保障。



 



对这桩婚事充满期待的还有卫国的百姓,那些百姓们从来没有贪图太过份的要求。他们只是希望有一份安宁的生活;而齐国的庇佑显然会让他们的理想更容易变成现实。



 



 



 



 



在这桩婚事中,最不激动的反而是卫伋,因为卫伋很早便知道,身为卫国的太子和齐国公主的这场政治婚姻,只是他必须承担的责任。



 



在卫国,卫伋并不是第一个娶齐国公主的人,卫伋的祖父卫庄公便娶过齐国的公主庄姜,而卫伋的母亲夷姜同样是齐国公主。



 



卫伋想,反正是一场注定的政治婚姻,娶一个美貌的齐国公主,总胜过找一个随时随地给自己惊吓的黄脸婆好吧。



 



 



 



 



卫伋知道,并不是所有人对这种政治婚姻都采取妥协的态度。就在前几年,齐僖公也曾经看中了郑国的太子忽,还想把自己的另一个女儿文姜嫁给他。



 



可是太子忽却说,郑国太小齐国太大,我配不上文姜。



 



卫伋听说这件事情的时候,还是挺佩服太子忽的,因为郑国的国君郑庄公的几个儿子都有当国君的可能,太子忽如果迎娶了文姜,无疑会让自己的太子位置变得更加稳固,



 



可是太子忽却没有因此妥协。



 



 



 



 



后来太子忽当上了国君后,被弟弟郑厉公篡位,太子忽不得已逃到了卫国。



 



卫伋和落难的太子忽一起饮酒的时候,心里挺想问问太子忽,是否后悔过当年说出那句“齐大非偶”的豪言,导致得不到庇护。



 



只是卫伋最终没有问出口,因为卫伋害怕得到肯定的答案,卫伋的心里总是怀揣着希望,希望那个对宿命说不的人存在,虽然自己不是那个说不的人。



 



 



 



 



宣姜到卫国的那一天,卫伋不在。



 



等卫伋回来后,宣姜已经成了父亲卫宣公的夫人。



 



卫伋后来听人说,自己的父亲听说宣姜十分美貌,便找了借口支开自己,直接迎娶了宣姜。



 



 



 



 



那件事过了许久,卫伋依然不愿意回想自己听到这个消息后的心情。



 



但那种混杂着屈辱的伤感,却一直在那里,久久不散。



 



卫伋知道自那一天后,那个曾经在卫国人心目中,庄重得近乎神圣的太子伋,不再高高在上了。



 



父亲毫不顾惜自己感受的行为,让自己成为了全卫国的笑料。就连最粗鄙的贩夫走卒都可以在茶余饭后,带着嘲讽和讪笑,对太子伋的婚事评头论足。



 



 



 



 



卫伋曾经以为亲情是这个有太多虚情假意的生活里最后一方净土,但是这一天之后,卫伋知道,所有的感情在诱惑面前都可能背叛。



 



卫伋知道,自己和父亲之间,曾经紧密得像最坚固的玉石,无暇且坚不可摧的关系,终于裂开了一条深深的缝隙。



 



卫伋还知道,这条缝隙还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直至彻底分离。



 



 



 



 



宣姜刚刚生下了卫寿和卫朔之后的那几年,卫伋每次遇到她的时候,彼此之间都觉得挺尴尬的。



 



卫伋不知道,这位年纪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庶母对当初的那场婚事是怎么看待的。



 



卫伋从来没有和宣姜谈过这个话题。



 



卫伋想,自己和宣姜这一生也许都会这样不冷不热地相处下去,就像我们这一生遇过的无数人一样。



 



 



 



 



卫寿和卫朔长大了一点之后,那场有些荒诞离奇的抢婚事件影响终于开始减退。



 



卫伋觉得,人生中所有的伤痛,终有一天会像一张记载着故事的书页,翻过去便不再翻回来了,不管那场记忆曾经多么得痛彻心扉。



 



只是卫伋发现,宣姜和自己之间那点自己原以为可能存在的情分,也随着那场淡去的记忆渐渐消散了。



 



 



 



 



如果不是有位和卫伋要好的内侍告诉卫伋,宣姜开始在国君面前说卫伋的闲话了。卫伋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宣姜居然变成对手了。



 



卫伋总觉得,人生的际遇很奇妙,只是在父亲听说宣姜美貌的那个小小瞬间,自己和宣姜的关系便走向了完全相反的地方。



 



卫伋知道,自己在这个曾经可能和自己白头偕老的女子眼中,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障碍,一个阻止自己儿子卫寿承袭卫国国君位置的人。



 



 



 



 



卫伋看到父亲与宣姜母子在一起的时候,总会有种孤独感,卫伋觉得在这座宫殿中,自己越来越像一个外人了。虽然卫伋曾经以为,这里会是自己永远的家。



 



父亲对卫寿的宠爱,常常让卫伋想起当年的自己。那时候母亲还活着,父亲也会这样含着笑意,不声不响地远远地看着自己。而如今卫伋能得到的只是父亲不冷不热的注视。



 



 



 



 



卫伋一直也没有弄清楚,为什么卫寿和卫朔这对同母同父的两兄弟,性格却相差得如此之大。



 



卫朔跋扈的性格像极了父亲,他从来不掩饰自己对卫伋的嫌恶。



 



卫伋面对着这双带着挑衅的目光,但和自己有些相似的眼睛的时候。会忍不住去想,也许自己极其讨厌一个人而愤怒的时候,也是这样吧。



 



卫伋总觉得,卫朔对自己的愤怒没有必要,因为以卫朔无理骄狂的性格,即便卫伋不是太子,也轮不到他承袭这个位置。



 



 



 



 



卫寿则是另一个极端,卫伋觉得,如果卫寿不是有一个同样温和漂亮但满怀心计的母亲,自己一定会被他温和儒雅的外表所欺骗。



 



比起那个常常恶狠狠地盯着自己的卫朔,卫伋觉得卫寿更让自己难受。



 



 



 



 



卫寿每一次客气的问候,每一次仿佛带着善意的微笑,每一次在众人面前道貌岸然的客套。



 



卫伋都不得不一直提醒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假的、假的。



 



卫伋知道,如果没有宣姜随时随地,看似不经意的煽动,或许卫伋和父亲还不至于落到如今的关系。而卫寿只是另一个翻版的宣姜,在明媚的外表下,有一颗阴狠的心。



 



卫伋用淡淡微笑回应卫寿的时候,心中总是冷冷得想,你所会的一切伪装,我也会。



 



 



 



 



卫寿将成为新太子的传闻,一次又一次地传进卫伋耳朵里的时候,卫伋从紧张渐渐地变得麻木了。



 



卫伋常常茫然地去想像自己未来的命运,卫伋知道自己丢失掉太子位置,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卫伋听说过许多争权失利后的公子们命运,运气好的是在各国间流亡,在余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而运气不佳的,则是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丢了性命。



 



卫伋觉得,自己的未来已成定局的两条路。不管是向左还是向右,自己都无法走去自己向往的人生。



 



 



 



 



卫伋有时候会遇见卫寿,卫寿总会停下来和卫伋说上几件无关痛痒小事,卫寿的态度随意得像一个真正的弟弟。



 



听到卫寿充满着温和,带着亲近的话,卫伋常常会恍惚起来;觉得那是一个兄弟间该有的状态。



 



卫伋很希望自己是一个是傻瓜,那么自己便可以痴痴呆呆地信任所见到的一切,然后沉浸在虚幻的喜悦中,等待注定悲怆的结局到来。



 



卫伋知道,在一场悲剧故事中,最痛苦的不是最傻的那个人,而是向着未来的悲剧结局前行,又无法脱离现实的聪明人。



 



卫伋无奈地发觉自己是一个聪明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