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one·一个 文章合集_韩寒-第3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容易满足的浮士德时时刻刻都在赞叹:



美与丑,都请你们留住。



每一个瞬间都是永恒,



因为这是上帝所创造的一瞬,



他是第二个秘密见证人。



 



在这个生活美学家面前,



世界变成了一座无尽的画廊,



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偶然,



都是一幅伟大的杰作,



有着清晰可辨的独特笔触;



那些画中人却完全不懂得欣赏自己的神秘,



对于大师的风格,他们丝毫不以为奇,



他们像天空一样不懂得自己的辽阔,



他们像婴儿一样不懂得自己的天真



……



 



后来呢?



 



后来,我在酒桌上见过他一次,



我简直无法理解神明的意志,



在那个审美家的身体里,



居然冒出了一个轻浮而放荡的灵魂,



当年那个羞涩寡言的青年,



现在居然满嘴猥亵的言辞。



我看到,当年对平凡之物的赞美,



变成了对崇高之物的嘲笑,



最后变成对卑贱之物的偏好;



如果说他曾像一个白日梦患者一样



着迷于和一片悬铃木树叶的对视,



现在,他已经从梦中醒来,



他现在更愿意迷失于交欢的快感……



在当年那个平和、宁静的青年身上



其实涌动着一种巨大的热情,



现在它已经消耗殆尽。



在他青春期的最后一个阶段,



那种巨大的热情与整个世界,



内与外,曾经保持过



完美而短暂的和谐。



 



 



 



徐芜城,诗人、媒体人。豆瓣id:徐芜城






VOL。498 亲戚们

t,xt;小;说;天;堂

作者荞麦



 



我爸这边的亲戚们信奉权力,我妈那边的亲戚们热爱金钱。一种完美的合力。要逃脱的话,需要像我一样,拥有一种近乎终极的冷漠。



 



他们各自分属两个庞大的家族,分别有4个和8个兄弟姐妹。我妈的亲生母亲因为每年生一个的巨大产量带来的身心消耗,不到40岁时就死掉了。而且随手把我妈,她最小的女儿,扔进一个干草堆。我猜别说母爱,连厌烦都不存在了,只剩一种对待多余东西的心情。但我妈几乎余生都在向黑暗处询问:“为什么就多我一个?为什么偏偏要扔掉我?”



 



没有答案。就像是个玩笑。



 



先说我爸这边:这算是一个小知识分子家族,所有人对“更高处”有着一种自觉的向往,最终形成了一种氛围:每年春节聚会的高潮就是小孩子们比期末考试的成绩。后来变成了比工作、比婚姻,再比下一代……简直是没有终点的竞赛。



 



伯父早就跟权力结缘,也奠定了某种价值导向。他是长子,当兵在当时几乎是唯一的希望,而他不负众望:退伍之后顺利进了政府部门,最终以副局长的身份退休。大概是“长子综合征”,他对每个人都很照顾,视之为义务,又无法消化那些超过界限的部分。这带来一种奇特的权威:在饭桌上不管他讲什么笑话所有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哄堂大笑,简直成了条件反射。他把女儿成功送进了收入肥厚的大型国企,但得先待在一个小地方,再找机会调回市里。结果她在那里爱上一个人,不顾市里还有富二代追求,毅然留下结婚。现在孩子都要上小学了。



 



作为排行第二的孩子,从任何家庭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爸都是被忽视的那个,为此他终生都在谋求大家庭的认同感。就像是鲑鱼,一直希望能够逆流而上,回到家族体系中。但自从入赘我妈家之后,离家族就越来越远。他曾经寄希望于下一代,可惜我们俩却成为家族中背离得最远的:我至今没有结婚生子(这令他们伤心欲绝),而弟弟则沉迷于创业(“竟然连份正式工作都没有!”)。



 



总要有人守着祖宅,这便是我三叔的角色。虽然一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打牌,但他的儿子,即我的堂弟颇有要担起整个家族复兴重任的倾向:在私企和银行之间,他当然选了银行。之后娶了大客户的女儿。亲戚们暗自在想他哪天是不是能当上行长什么的。似乎为了落实这种猜测,他的体重已经是以前的两倍。没人会相信他当年英俊风流,号称“辣手摧花”。现在看上去,他仅仅是一个每天都在陪领导、客户喝酒喝到浮肿的人。



 



姑姑当初嫁给姑父时并不被看好,但两个人早早开始经商,很快成了最富裕的一家。即使这样,他们最向往的依然是体制内的安稳,希望得到权力的庇佑。姑姑的女儿即我的堂妹,是一名令人震惊的学霸,在重点理科大学也依然立于不败之地。硕士念完,被家里召回去……一切都安排好了:工作、房子、车子。当然是进了国企。并且立刻订了婚。好像她的人生就是跑出来念个书再回去。我姑父很满意:“女婿的工作特别好,什么都不用干,只需要陪领导打打高尔夫。”但他们俩都还不到25岁,却早早赋闲了,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继续繁衍,延续这种幸福。我一直以为父母那代人的辛苦和牺牲,会换来我们这一代某种崭新的自由。但困在一种看似没有挫折的生活里真是太容易了。



 



这个家族最受宠的小儿子,我的小叔叔,总是笑眯眯的。为了女儿的教育问题他最终放弃了原本应该在研究院里度过的人生,近40岁时果断举家移民加拿大。日子想来应该很艰难: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段时间听说他成了灯光师,但也坚持了下来。女儿如愿以偿考入常青藤大学,跟姓氏稀少的德国男生谈恋爱。脸是中国芭比,身材是美式大妞。或许她是唯一真正突围的那个人,以父辈自觉的牺牲为代价。



 



这是一个从不吵架也从不产生任何纠纷的家族,彼此彬彬有礼,但也看不出什么深厚的感情。有一年春节他们喝得酩酊大醉,讲起小时候小叔叔掉到河里被兄弟姐妹集体营救的故事,又笑又哭,唱歌到大半夜。那使我想到亲情和青春这类的东西。但后来那个故事被一再重复,逐渐失去了魅力。他们也再没有那样快乐地酩酊大醉过。



 



因为被遗弃,虽然知道了亲生父母是谁,但我妈只跟住得较近的三个姐姐来往比较多。三个姨妈家庭都有一对儿女,都以经商为主,衡量世事乃至道德的唯一标准就是金钱。



 



大姨妈比我妈要大20岁,近乎母亲。她是个和蔼的女人,却嫁给了一个自私的男人。姨父总是第一时间把菜放到自己面前。有一次她的筷子刚刚伸向一条鱼,姨父幽幽地说了一句:“那是我留给自己晚上吃的。”他曾任厂长,一对儿女继承了他在追逐金钱方面的天赋,擅长冒险。大表哥尤其传奇,几经起伏,50岁跟第二任妻子生了一个儿子,一生在贫困和暴富之间来回,从没有中间地带。一度潦倒,很快却又住别墅开宝马,但带我们到办公室参观,沙发却是破的。没人知道他究竟在干什么,只有钱来来去去的踪迹。



 



挣钱和省钱,尤其是后者,是二姨妈一辈子的乐趣所在。她开小卖部,还卖菜,养成了锱铢必较的个性。在我家吃饭时,她震惊地问我妈:“为什么要买鸡翅?为什么不买鸡胸?便宜而且肉多啊。”对金钱的热爱和敬畏绵延传染至下一代:儿子为了等老丈人分房,一家三口在几十平米的旧房里挤了很多年。终于,丈人分到了房子,但又找了个新妻子,房子自然给新妻子了。这份等待良久却最终绝望的痛苦,我光是想想,就觉得人生真是很虚无的。二姨妈的女儿则是女性独立的反面教材,把一生奉献给了家庭:给父母煮饭洗衣看店种田。在母亲的安排下经历了三次婚姻,最后落得的下场是被嫌弃不会挣钱。她的女儿,即二姨妈的孙女,终于奋起嫁了一个有钱人,但这一点也没能提高她的家庭地位。二姨妈总喜欢神秘地告诉别人:“他们家戴的手表都要20万呢。”仿佛就连金钱的响声都能令她感到无上的快乐。



 



小姨妈是个医生……是个自学成才从未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医生……她对我们很好,经常带着药箱大老远来给我们看病。我想亲戚间的爱不过如此,如果你能真的感受到,那就是很爱很爱了。表姐当年被我伯父介绍到市里一家厂里工作,老板和老板娘都待她挺好。不久那老板却离婚娶了她。我伯父对那老板娘一直感到愧疚,但也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现在表姐跟着丈夫、带着弟弟一起做生意,日子过得很不错,讲话还是像以前一样,又响又脆。



 



最终,有一年我们表兄妹们坐在一张大桌上吃饭,却无法顺利叫出对方的名字。



 



每到春节,亲戚们就像害虫一样围拢过来:他们认真地审视你,却不触及更复杂的部分。没人关心你的理想,你快不快乐,你对未来的期待。亲戚的字典里没有“人生”这个完整的词,只有几个分裂的组成部分:挣多少钱、丈夫是做什么的、房子多大、什么时候生小孩。这一切都构成了扭曲的标准,而这正是亲戚们令人烦躁的原因: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却无法被亲人完整而公平地看待。



 



我是同龄人里为数不多有一个弟弟的人,这曾在我成长期间无数次地困扰我,有时甚至会感到羞耻,总是想跟别人解释我弟弟并非“超生”的产物,还得解释我父母并非是因为重男轻女才生下了他。同时又觉得父母的爱被分割了,经济上压力更大,自己也有了一个永远无法摆脱的羁绊。村上春树在《国境以南,太阳以西》里写到主角因为自己是“独生子”而感到残缺,我却因为不是独生子而感到失落。



 



然而过了30岁之后,我却意识到世界上存在一个跟自己血缘如此亲密的人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他缓冲我跟父母的矛盾,与我一起分担父母年迈的压力。更重要的是:他令我不再觉得那么孤独,仿佛一颗流星在茫茫宇宙中找到了一个坐标。



 



在这种感受的基础上我才第一次认真去想亲戚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群人——不管我多么厌烦他们的价值观,拒绝被他们评价和谈论,互相无法理解,但他们依然是这个世界上靠我最近的一些人:是见过你出生时候样子的人。是有固定称呼的人。是在某些仪式上必然会到场的人。



 



是众生在你周围一种亲切而温柔的呈现。



 



 



 



荞麦,「一个」常驻作者。近期有新作《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瘦子的》面世。@荞麦chen


c o m



VOL。499 我们仍未知道,爱的样子

t…xt…小…说…天。堂

作者李驰翔



 



一、织女和牛郎



 



从前有一个姑娘喜欢洗澡,从前有一个小伙只会放牛。



 



姑娘叫做织女,小伙名字你来猜。



 



姑娘和小伙是男女朋友,几千年来他们都平平淡淡,相安无事。有一天,一个叫王母的销售员带着箱子来到姑娘面前,她说,姑娘你的美貌如同天上的银河,但银河也有阴暗的时候。这里的香波可以让你更加美丽,让你在每时每刻都格外耀眼。 



 



织女就很高兴,她说,好心的王母,你想要什么来换香波?王母说,美丽的姑娘,只有你配用香波,你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于是织女用了香波,更加爱上了洗澡,好像一个中国的静香。偶尔织女也会送给王母一些纺织品。 



 



突然有一天,王母没有出现,织女怀着疑惑草草泡了会就结束了洗浴。第二天,王母仍然没有出现,织女开始觉得一天中最重要的时刻,洗澡,都不那么快乐了。终于到了第七天,织女开始感到不安。这时她才意识到,自己已经离不开香波了。只犹豫了片刻,她第一次去了王母的宅邸。 



 



王母的宅邸建在当地最高的山上。因为山高,所以寒冷,王母就多了一个一直泡在洗澡盆里的借口。这一天织女来到王母家,王母家的金碧辉煌让她目瞪口呆,她站在门口,听到王母唤她,好姐妹,快进来。于是她顺溜地进了王母天然温泉般的澡堂。 



 



回到自己的茅屋,织女头次觉得怎么都不舒服。她对小伙说,你去挣钱吧。小伙虽然不明白怎么回事,但是他实在太爱姑娘了,于是二话不说出去挣钱了。 



 



但王母香波种类和更新频率,远远超过了小伙挣钱的速度。渐渐织女开始抱怨。她说,为什么我不能用最好的香波,为什么我不能住最好的房子,你是不是不爱我。小伙问她,爱是什么。姑娘说,爱是香波。小伙为买不起香波感到很愧疚。 



 



后来,织女就开始很少回家。小伙每天在茅屋里郁郁寡欢。有一天王母来拜访小伙,当然小伙并不认识她,否则一定当场掐死她。王母说,英俊的小伙啊,你为何如此忧愁。小伙说,因为我没有钱买香波。王母说,我送给你一个工作,你到我那做事吧。



 



于是这个故事要到了结尾的部分。小伙做了那份工作,生活开始富裕起来,有了香波,爱洗澡的织女也回到他的身边。虽然有时会迷茫,但织女的话时刻提醒他,爱就是香波。



 



考虑到他做的工作,后来的人,都叫他牛郎。 以讹传讹,后来的人,都说王母用银币隔开了织女和牛郎。银币很多,所以叫银河。



 



二、被遗忘的故事



 



有一座城市,叫左耳城,城中住着善于遗忘的人们。城名源于一句谚语,左耳进,右耳出。表示健忘,再贴切不过。但城市的建造者刚把上半句写在城门上,就忘了下半截。



 



左耳城的人们生活简单而幸福——因为健忘,所以幸福。在他们偶尔感到忧愁时,遗忘的力量就会抹去一切。左耳城的人是不记仇的,打个比方,在城南的小集市上,一个奔跑的少年刚刚撞倒了另一个少年,你一定觉得血气方刚的他们会大打出手,但事实是,被撞倒的少年帮匆忙的少年掸去衣服上的灰尘,柔声说道:“没关系没关系,反正转眼就忘。”



 



传闻不远处的对岸有一座城市,城名忘记了,总之那里面住满了善于记忆的人们,他们用纸笔帮助自己牢记,杰出者可以背一千零一个故事。左耳城的人们对此感到不解和震惊,城主甚至一时兴起立下一条法令:杜绝用纸。法令写在纸上,挂在城门上,然后他们把这件事忘了。



 



要我说,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遗忘,左耳城的人自己没有故事,也对他人的故事毫无兴趣。他们的记忆长则几星期,短则数秒,要看被记忆的事情而定。



 



有一天,在这座城市里,一个少年爱上了一位姑娘。这段恋情几乎注定不得善终,但少年和姑娘像所有年轻人一样,都固执地认为自己可以例外。事实证明,并不如此。在坚持了七个星期之后,遗忘率先击中了姑娘。



 



“亲爱的,早上好。”少年问,“您好,您是谁?”姑娘答。这使少年明白,这一刻终于到来,自己心爱的姑娘已经不在了。



 



“初次见面,但我爱你。”少年毫不气馁。



 



不知道这种相识重复了多少次,少年悲伤的意识到终有一天自己也会忘却一切。



 



某一日,趁着夜色,他只身逃往了记忆之城。说明来意,面见国王,一切都很顺利。看不出年龄的国王朗声道:“姑娘早已不是你最初爱的样子。既然这样,何不留在这里,这样你就永远不会失去她。你不用害怕,这早有先例。”



 



不等少年回答,国王又说:“或者你害怕孤独,只是想陪在她身边?因为她还像初识时一般美丽。那么你尽可回去,我赐你纸笔,这也许可以暂时延长你的幸福。”



 



现在,选择吧。



 



关于少年最终的选择,后来的人们众说不一。有人说他永远留在了记忆之城,那里人深爱着的是自己的回忆,少年成为了他们的一员,但后来渐渐不愿去回首往事。



 



有人说他铤而走险,一笔一画地写下自己和姑娘那些被遗忘的故事。偶尔他也会写下城中的其他人的故事,为了不再遗忘,讲给她和自己听。



 



可以确定的只是,两座城之间每天都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