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思考中医 作者:刘力红-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镆惭〕鲆桓觥ǔぁɡ矗敲矗飧鐾帘局な撬兀磕蔷头歉什菽簟M疗钊囊
  甘草气味甘平,色黄,是得土气最全的一味药。我们从甘草在《伤寒论》方中的使用率排首位这个事实,就可以看到张仲景早就悟到了这一点。人为倮虫之长,所以,治疗人的疾病当从土中去求。既是从土中去求,那当然要用甘草了。甘草不仅仅是一个和事佬,不仅仅是调和诸药,它代表着一种很深的理念。
  (5)脾主中焦
  吾道一以贯之。脾胃主中焦,中焦有什么作用呢?中焦的作用太大了。中焦,也就是不上不下的这个焦。我们前面讨论否泰的时候曾经谈到,上下要交通,不交通就是否,交通了就是泰,而交通了才有生机。这样一个交通,也就是上下的交通,它靠什么呢?就靠这个中。所以,中焦的作用是交通上下,连接上下的。《内经》里面讲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那么,〃言人〃呢?就要求之〃气交〃。什么叫气交?天气下降,地气上升,这叫气交;上焦之气下降,下焦之气上升,这也叫气交。上下的气交也好,天地的气交也好,都要求之于中。这就要落实到中焦上,这就要落实到脾胃上,这就要落实到土上。所以,脾胃于气交而言,关系至大。与气交的关系至大,就是与人的关系至大,这又回到了上面的问题。孔子云:吾道一以贯之。回顾中医之道,又何尝不是〃一以贯之〃!
4。太阴运气义
  太阴在运气中的意义界定得很清楚,就是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合言湿土。土的问题前面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讨论,大家应该很熟悉。这里着重来讨论湿。
  (1)湿义解
  湿的涵义在阳明篇中根据它的造字讨论过。湿的古字有两个,一个就是阳明篇已经讲过的〃濕〃,另一个就是这里要讲的〃溼〃。前面讲过的〃濕〃不是本来的湿字,而是转借过来的,可是这个转借却从理上很好的说明了它的产生。
  现在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湿字。它的形符还是〃氵〃,说明湿与水是很有关联的。右边的声符上面是一横,这一横用以表天,声符最下面的是一个土字,土字用以表地,天地之间的这个〃(丝去一)〃是什么呢?〃(丝去一)〃读作幽,《说文》云:微也。《广韵》云:微小也。天地之间的这个微小的东西是什么呢?一联系形符的〃氵〃,你就知道这个微小的东西是指水。天地之间这样一些微小的水,很微细的水,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湿。所以,你体会到的湿,实际上就是天地之间,或者说就是空气中所弥漫的微小水粒。很微细的湿你只能感受到它,看不到它。而这个湿稍微放大一点,放大到你不仅能够感受它,而且能够看到它,这个又是什么呢?这个就是雨。因此,雨湿二者从根本上讲它是同一个东西,只不过有粗微之分,有幽显之别。所以,《素问》将雨湿二者划为同一类属的东西,即皆属于土。
  从繁体的这两个湿字我们看到,第一个〃濕〃着重讲理,第二个〃溼〃着重讲事。既是讲事,所以,它更直接一些,更形象一些。
  我们讨论湿的本义,除了从造字的义上去探讨,还应该注意一个很重要,也是一个很容易混淆的问题,就是湿与水的区别。上面我们提到微细的湿,你只能感受到,而不能直接看到它。可是你用现代的抽湿机一抽,抽出来的是什么?是水。而湿粗化一些,变成雨了,你不仅能感受它,更能看到它。这一看就更觉得它与水没有区别了。于是乎很自然地将水湿混为一谈。
  水湿有联系,而且是很密切的联系,要不然不会说水土合德。但是,二者也有很根本的差别,这就是水土之间的差别。解放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做什么事都讲成分,唯成分论,你的其他方面再好,你的素质再高,只要你成分不好,你是地富反坏右出身,那你就没门!所以,过去填什么表,我最怕的就是〃家庭出身〃这一栏。现在我们研究中医,好像也是〃唯成分论〃,这个药、这个方有没有效果,怎么研究它呢?就从这个有效成分去研究它。有效成分当然可以说明部分的问题,也可以把它作为其中一个路子来研究。可是如果像文化大革命那样,将它作为衡量的标准,那就不成了。像水与湿,你如果单单从现代的成分上去考虑,它有什么区别呢?这个分子式都是H2O,所以,它没有区别。可是用中医的眼光去衡量,却有大区别。一个是土,一个是水,两者是相克的关系,怎么会没区别呢?因此,从什么角度来考虑,从什么角度来衡量,确实是中医研究的一个大问题。
  中医有时更注重的是事物的状态和它的变化过程。在江河湖海的时候,它是水,而一旦弥漫到空气中,它就成为湿。状态改变了,定性定位亦随之而变。为什么呢?因为阴阳改变了。阴阳不改变,事物的状态怎么会改变呢?所以,你研究成分如果不与阴阳掛勾,或者说你的成分与阴阳掛不上勾,那这个研究对中医来说还是没有实义,还是一厢情愿,还是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所以,判断一个科研是不是有水准,是不是能够真正地帮助中医解决问题,上面这个〃掛勾〃便是衡量的标准。没有这个〃掛勾〃,你就是省部级课题,你就是国家级课题,你就是九五、十五的攻关课题,你就是投资百万、千万、甚至是亿万的课题,又怎么样呢?同样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水与湿的区别。另外,研究湿义,除了注意水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还应弄清雨湿的问题。雨为湿类,为土类,这在《素问》,特别是在〃运气七篇大论〃中反复地强调过。如〃大雨时行,湿气乃用〃,〃岁土太过,雨湿流行〃等。可是还是有不少的中医同行将雨归到水类。比如辛巳年的时候,辛巳年的一大特点就是水运不及。于是好些人问我,今年不是水不及吗?可为什么南方下雨这么多,有这么多的地方涨水?如果你这样来会运气,那你就会错了。水是北方,是寒,是冰雪,而不是雨。所以,水不及就是这些因素不及。今年北方为什么持续高温?冰雪的融化为什么大于往年?这就是水运不及。
  (2)湿何以配土
  湿为什么配土?或者土为什么配湿?这个问题从农村出来的都会很清楚。土是生养万物的。可它靠什么来生养呢?大家知道,今年北方的许多地方持续干旱,这一干旱,不但庄稼种不成,连野生的草木也枯死了。〃湿气内蕴,土体乃全。〃所以,土一旦失去了〃湿〃性,变成焦土了,这个生养的作用也就荡然无存。土不能离开湿,所以要湿土相配。但,土亦不能过湿,土一过湿,生养的作用同样要大打折扣。中基在讲脾的性用时,强调脾喜燥恶湿,其实就是讲的这个方面。因此,土不能不湿,亦不能过湿。既不能不及,又不可太过。这是为什么呢?兹引王冰一段令人拍案叫绝的注释,权作解答:〃湿气内蕴,土体乃全,湿则土生,干则土死,死则庶类凋丧,生则万物滋荣,此湿气之化尔。湿气施化则土宅而云腾雨降。其为变极则骤注土崩也。〃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素问·五行运大论》云:〃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藏为脾。〃《五行运》讲中央,讲湿、土、甘、脾、肉、肺……这一连串的问题如果思考清楚了,并获得了定解。那么,我们研究倮虫之长,并解决倮虫之长的诸多问题,便有了一个坚实的依靠处。湿与土,合之为一体,分开来又有天地之别。湿以气讲,土以形言。形气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呢?《内经》讲得很清楚,就是〃气聚则形成〃。所以,土是什么?土是怎么构成的?我们看到的这个实实在在的大块是怎么形成的?就是这个湿气聚合而成的。所以,《素问》它讲〃中央生湿,湿生土〃,而不讲〃中央生土,土生湿〃,这就是一个本末的问题,先后的问题。这个问题大家要很清楚,不能混淆。《大学》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家想想,如果这个本末、先后你搞不清楚,你怎么去近道。
  (3)辰戌丑未
  上面我们谈太阴、谈湿土,是从气的角度而言。《素问·六节藏象论》云:〃时立气布〃,云:〃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因此,在知道气的内涵之后,还必须清楚相应的时年。以太阴湿土而言,这个相应的时年就是标题所说的辰戌丑未。具体地说,辰戌之纪是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其中司天管上半年的加布,在泉管下半年的加布。丑未之年正好相反,它是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
  明确了时年与太阴湿土的加布关系后,太阴之气到来时,具体会产生什么变化呢?有关这一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从时化之常、司化之常、气化之常、德化之常、布政之常、气变之常、令行之常、病之常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描述。即:太阴所至为埃溽(时化);太阴所至为雨府为员盈(司化):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气化);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德化);太阴所至为倮化(德化);太阴所至为濡化(布政);太阴所至为雷霆骤注烈风(气变);太阴所至为沉阴为白埃为晦暝(令行);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病);太阴所至为?满(病);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病);太阴所至为重胕肿(病)。
  去年是庚辰年,辰年的司天是太阳寒水,在泉是太阴湿土。我们看去年的下半年雨湿很多,特别是台湾地区出现了50年未遇的洪涝灾害,还有泥石流灾害。很多房屋被冲毁了。本来洪涝多数都在上半年发生,在夏季发生,怎么去年的洪涝却移到了下半年?这显然与太阴所至有关联。太阴湿土在泉,〃太阴所至〃的机会必然相应增多,而太阴所至有可能为〃终为注雨〃,有可能为〃雷霆骤注烈风〃,所以,在这个区间发生洪涝也就不足为怪了。
  运气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问,不但有常,而且有变;不但有胜,而且有复。所以,把握起来很不容易。以上是灾害发生了,气已经来临了,我们再反推这个年时,虽然这有些马后炮,但对我们感受运气的意义,仍然是有帮助的。我们不妨由此下手,多做一些马后炮式的研究。将运气与气候变化及疾病变化的资料一一列出,分析其中的常、变、胜、复关系。这个研究娴熟了,有体会了,再把它转到〃马前炮〃的研究中来,这个时候就能〃先立其年,以明其气〃了。
  (4)天地交通的标志
  由太阴去看气交。上面我们谈到太阴的气化之常,这个常就是〃太阴所至而化为云雨〃。作为太阴,其气化启动后,会产生化和云雨。化是什么呢?《素问》云:〃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而《韵会》则曰:〃天地阴阳运行,自有而无,自无而有,万物生息则为化。〃因此,化主要指的是万物的生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将〃化〃与〃云雨〃同列为太阴气化之常,是极具深义的。云雨之事我们司空见惯,但是,要回答它与化、与万物生息何以具有如此密切的关联,却需要我们从理上来作一番思考。
  云雨的产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得十分清楚:〃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云雨是天地产生的。更具体一些,是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天地气交产生的。地气升,天气降,天地气交,这个过程我们在前面讨论否泰二卦时候已经谈到过。也知道天地气交的重要性。天地不交,则万物不通而死。天地气交,则万物通而生息。可尽管如此,还是觉得这个气交的过程有些玄乎其玄。能不能有一个方法使我们更直接一些地把握气交?能不能有一个手段使我们更明白一些地洞察气交?有!这个方法、这个手段就是云雨。
  参透云雨,造化可知。云雨是天地气交的产物,是天地气交过程中的一个显而易见的标志。天地气交,万物方生。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从这个显而易见的事象中去探求玄乎其玄的天地气交,进而去探知这个万物的生息呢?所以,云雨的事你若参透了,它真是我们仰观俯察天地、妙解阴阳万物的一个极其方便的法门。
  你要考察万物的生息,你要考察天地气交的状况,你看什么呢?看这个云雨即可了事。扯远一些,火星上有没有生命?月球上有没有生命?用得着去登陆吗?不用去登陆,你就看这个云雨就行了。如果没有云雨,你就知道这儿的天地还没有交通,天地都没有交通,你去找什么生命?你去找什么万物?那不是白费心思。现在的卫星探测技术很发达,虽然确定一个星球上有没有生命还难以办到,但是,确定它有没有云雨,应该不会太困难。而云雨的事一旦确定,其实也就为我们寻找地球外生命奠定了一个大的方向。
  讲近一些,我们这个地球,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关系,天地气交的状况亦不尽相同。以地域而言,有的地方云雨多,有的地方云雨少,有的地方甚至终年都见不到云雨。云雨多的地方,云雨均匀的地方,天地气交的情况相对就好。你去看这些地方,不但万物生息茂盛,而且多半人烟稠密。大家看一看云南、四川,及江南大部分地区的生息情况,就知道笔者在这里不是胡说。而云雨少的地方,甚至是终年不见云雨的地方,你去看它,大都是沙漠、是不毛之地,是杳无人烟之区。为什么呢?因为天地的气交不行。天地不交,所以,万物不通,怎么会有生息?怎么会有人烟?从时间而言,上述这个特征更为突出。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以春夏二季降雨为多,秋冬二季降雨为少。而春夏二季万物发陈、蕃秀,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秋冬二季万物容平、凋零,一派荒凉景象。春夏二季以泰为起手,泰者天地交也,交故生云雨;秋冬二季以否为起手,否者天地不交也,不交故少云雨。
  由太阴至而有云雨,由云雨而知天地气交,而知万物生息。是知太阴在天地气交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十分关键。现在我们由大天地拉回到小天地,在人体中〃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化还是讲生息,生化,太阴脾(胃)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是应太阴所至的〃化〃。太阴脾(胃)为升降之枢纽,人体这个小天地如何气交?就要靠这个升降枢纽。那么,这个云雨呢?这个天地气交的标志,这个升降的标志,在人身与什么相应?在人身上能不能找到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东西,用以反映其气交,显示其生化呢?当然可以。这东西就是大家熟知的〃口水〃。中医把它称为〃涎〃,西医将之称为〃唾液〃。涎也好,唾液也好,大家都不能小看它,它是人身气交的标志,生息的标志。经云:〃言人者,求之气交。〃既然人以气交为本,那你怎能小看它呢?
  在天地自然里,我们以云雨去看它的气交,看它的生息,的确是一个再方便不过的法门。而在人身,从你口中的〃涎〃,从你口中的〃唾液〃去看,又何尝不最方便呢?对于生命的良好状态,我们可以用生息来形容,可以用化来形容。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更为通俗而直接的字眼,那就是〃活〃。大家看活字怎么构成?不就是舌水吗?舌上的水,或者是舌周围的水,这水是什么?不就是上面的〃涎〃,不就是上面的〃唾液〃。这东西就是〃活〃,就是生命生息状态的标志。你为什么不可以从这个〃活〃,从这个〃舌水〃,从这个〃涎〃,从这个〃唾液〃,从这个你最容易体察到的东西,去探求生命内在的状态,去探求生命中那些最奥妙的过程呢?
  自然也好,人身也好,其实都有许多像〃云雨〃这样既显而易见,唾手可得,但又能说明很深奥、很内在问题的东西。可就因为它太〃显而易见〃,太〃唾手可得〃了,我们反而〃不能见〃,反而〃不能得〃。人是不是都有这样的劣根,太容易得到的,反而不知珍惜。所以,孔子感叹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而太阴属脾,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五藏化液,脾液为涎。王冰注液曰:〃溢于唇口也。〃所以,这个涎,这个溢于唇口者,为什么不是云雨呢?你为什么不可以从这个〃涎〃入手,从这个〃云雨〃入手,去探知你体内的气交状况,去探知你体内的生息状况,进而去把握你的健康状况,其实,脾涎能不能反映气交,能不能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大家一反观自身就知道了。道不远人。当你精神状态、身体状态最佳的时候,这个时候注意体会一下你的口中,看看是不是有一丝丝、一股股清香、甘甜的津液?要是有,这就是你要会的那〃东西〃。有这〃东西〃,就像自然有云雨,那你的气交当然是最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