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异人异僧释证卷(第81-101卷)-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规定工钱一百文。有力气的快手,工具又锋利,一天也只能做一两片。有个叫奚乐山的人,背着斧子凿子之类,登门来卖手工,他见这里划线用的绳墨标尺之类用具非常精良,便不慌不忙地对店主人说:“希望你把做辋的材料都挑出来,我要一气做完。”主人见他如此贪功非常惊讶,笑着指指一间房子说:“这里面有六百片辋的材料,你可以随意施展你的本领。”乐山说:“可能要打通宵,请准备一下灯火蜡烛。”主人听说他连夜干活,一天就相当两天的工夫,不能按通常天数计算准备那么多的灯油蜡烛。就给他准备了一些照明用的蜡烛。乐山关上房门不让别人打扰,一个人在屋里叮叮当当不住手地干了起来,到天亮时,告诉主人说:“全部做完了,我愿意收你六十缗钱就走。”主人及邻里们大为惊奇。检视一下他干的活,件件都那么精细,没有一点微小的差错,大家都惊呆了。主人立即付给了他钱,乐山辞谢而去。主人偷偷观察他的去向。当时天气严寒,连日下雪,京都之内烧柴和粮米价格飞涨,乐山便将自己刚刚得到的工钱,分送给那些在大冷天里沿街乞讨苦苦挣扎的穷苦人,六十缗钱很快就分光了。他从南门走出京都,再也看不到他了。


王居士
有常乐王居士者,耄年鹤发,精彩不衰。常持珠诵佛,施药里巷。家属十余口,丰俭适中。一日游终南山之灵应台,台有观音殿基。询其僧。则曰:“梁栋栾栌,悉已具矣,属山路险峻,辇负上下,大役工徒,非三百缗不可集事。”居士许诺,期旬曰赍镪而至。入京,乃托于人曰:“有富室危病,医药不救者,某能活之。得三百千,则成南山佛屋矣。”果有延寿坊鬻金银珠玉者,女岁十五,遘病甚危,众医拱手不能措,愿以其价疗之。居士则设盟于笺,期之必效。且曰:“滞工役已久,今留神丹,不足多虑,某先驰此镪付所主僧。冀获双济。”鬻金者亦奉释教,因许之。留丹于小壶中,赍缗而往。涉旬无耗,女则物化。其家始营哀具,居士杖策而回。乃诟骂。因拘将送于邑。居士(居士原作且,据明抄本改)曰:“某苟大妄,安敢复来?请入户视之。”则僵绝久矣。乃命密一室,焚槐柳之润者,涌烟于其间,人不可迩。中平一榻,藉尸其上,褫药数粒,杂置于顶鼻中。又以铜器贮温水,置于心上,则谨户屏众伺之。及晓烟尽,薰黔其室,居士染指于水曰:“尚可救。”亟命取乳,碎丹数粒,滴于唇吻,俄顷流入口中。喜曰:“无忧矣。”则以纤纩蒙其鼻,复以温水置于心。及夜,又执烛以俟,铜壶下漏数刻,鼻纩微嘘。又数刻,心水微滟。则以前药复滴于鼻,须臾忽嚏,黎明胎息续矣。一家惊异。愧谢王生。生乃更留药而去,或许再来,竟不复至。后移家他适。不知所从。女适人,育数子而卒。(出《阙史》)
【译文】
王居士是个无忧无虑乐观通达的人,七八十岁的高龄,满头白发,仍然神采奕奕。他经常手拿串珠口诵佛经,沿街串巷地施舍药物。家里有十余口人,不太富裕也不太贫穷,属于中等人家。一天,他到终南山游览灵应台,灵应台有一座观音殿的基础,他询问这里的僧人,僧人说是梁栋栾栌之类的材料都已备齐了,因为这里山路很险峻,推车挑担上上下下地很费人力,没有三百缗钱是建不起来的。居士向他许下诺言,第十天就把钱串带来。居士来到京城里,托付别人说:“如果有富贵人家得了严重疾病,医药救治不了的,我能把他治活。他们给我三百缗钱,我就可以成全终南山的观音殿了。”果然有家在延寿坊卖金银珠宝的,有个女儿十五岁,得上一种病十分危险,请来的医生都拱手告辞表示不能治,他愿意花三百缗的价钱让居士给女儿治疗。居士在纸笺上立下保证,说到期一定兑现,并且说:“观音殿工程已经停工多日了,我把神丹留在这里,你不要多虑。我先赶快把这些钱送给那里的主持僧人,这样可以两面都不耽误。”这位卖金银的也信奉佛教,便同意了。居士把神丹留在小壶里,带上钱串就去了。过了十天也没有居士的消息,那个生病的女儿却死了。她家里刚把丧事安顿好,居士拄着拐杖回来了。主人见了厉声痛骂,要把他抓起来送到衙门。居士说:“我要是欺骗你们,哪里还敢再回来?请让我进门看看。”进屋一看,已经僵死好长时间了。他便叫人封闭一间屋子,焚烧鲜润的槐树和柳树枝条,在屋里放烟,任何人都不要靠近,屋子中间放一张床,让死尸躺在上面,将福药数粒杂乱地放在死人头顶和鼻孔里,又用铜器装上温水放在心窝处。然后关紧门窗屏退众人,静静地守候着。到天亮时烟已没了,屋内被薰得黑黑的,居士摸了摸墙上的烟灰,又把手指伸到水里,说:“还可以救活。”急忙命人取来乳汁,把几粒神丹弄碎放在里面,然后滴在死者嘴唇上。乳汁很快流进死者的嘴里,居士高兴地说:“不用担忧了。”又将细棉絮蒙在她的鼻子上,换了温水放在心窝处。到晚上,又端着蜡烛守候着,钟漏滴过几刻后就见鼻子上的细棉絮被嘘气微微吹动,又过了几刻,心窝上放的水也发生了轻微的波动。居士又将前面用的那种药滴在鼻子上。没多久,忽然见她打起喷嚏来。黎明时,心脏终于恢复了跳动,全家人无不又惊又喜,惭愧地向王居士表示衷心感谢。居士又给他们留了药物就走了,可能还答应过再来,但一直没有再来过。后来他搬家到别处去了,也不知到底去了什么地方。这个活过来的女子嫁了人,生了几个儿子之后去世了。


俞叟
江陵尹王潜有吏才,所在致理,但薄于义。在江陵日,有京兆吕氏子,以饥寒远谒潜,潜不为礼。月余在逆旅,未果还。有市门监俞叟者,见吕生往来有不足色,召而问之。吕曰:“我居渭北。贫苦未达,无以奉亲。府帅王公,中表丈也。以亲旧自远而来,虽入谒,未尝一问,亦命之所致耶。”叟曰:“我亦困者,无以周吾子之急,今夕可泊我宇下,展宿食之敬。吕诺之。既延入,摧帘破牖,致席于地,坐语且久,所食陶器脱粟而已。叟曰:“吾尝学道于四明山,偶晦于此。适闻王公忘旧,甚讶之。因覆一缶于地。俄顷,乃举以视之,有一紫衣人,长五寸许。叟指之谓吕曰:“此王公也。吕熟视,酷类焉。叟因戒曰:“吕生尔之中表侄也,以旨甘无朝夕之给,自辇下千里而至。尔宜厚其馆谷,当金帛为赠,何恃贵忘故之如是耶?”紫衣者卑揖,若受教之状,遂不复见。及旦,叟促吕归其逆旅。潜召吕馆之,宴语累日。将戒途,助以仆马橐装甚厚。(出《补录记传》)
【译文】
江陵府尹王潜有当官的才能,所管辖的工作条条有理,但为人不重情义。他在江陵的时候,有个京兆地区吕某的儿子,因为迫于饥寒远道来见王潜,王潜没有以礼相待。吕生在旅店里住了一个多月,回不去了。有个看守城门的俞老头儿,看见吕生出来进去脸色蜡黄肌瘦,招呼到跟前询问他。吕生说:“我家住在渭北,家里穷,又没有出路,无以奉养双亲。本府元帅王相公是我的中表叔伯。靠着这层旧关系我才远道而来,我虽然进府拜见他,但他从未过问过我。这也是我命运不好,才落到这个地步呵!”老头儿说:“我也是个穷人,没什么东西来救济你的急难,今晚上你就住在我家,让我提供食宿以表达对你的敬意。”吕生接受了他的请求。被领到他家后,看到的是残损的房檐和破旧的门窗,他们在地上摆席,对坐谈了很久,吃的是粗米饭,用的是泥盆泥碗。老头儿说:“我曾在四明山学过道,暂时在这里藏身。刚才听说王相公不念旧情义,叫我很惊讶。”说完,便把一只缸扣在地上,不一会儿又把缸拿了起来,只见缸底下有一个穿着紫色衣服的人,身长五寸左右。老头儿指着这个人对吕生说:“这就是王潜。”吕生仔细看了看,果然特别相像。老头儿告诫这个人说:“吕生是你的中表侄儿,因为吃了上顿没下顿,才从京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你应该供给他优厚的食宿,应该送给他钱财。为什么仰仗着自己富贵就不念旧的情义呢!”紫衣人谦卑地做揖致礼,就像接受了教训的样子,然后就不见了。第二天早上,老头儿督促吕生回到他的客店。王潜召见吕生把他安置在客馆里,跟他宴筵说话,一连好多天。吕生要登程回家,王潜送给他道上骑的马,侍候他的仆人,行李包也给装满贵重的东西。


衡岳道人
衡岳西原,近朱陵洞,其山险绝,多大木猛兽。人到者率迷路,或遇巨蛇不得进。长庆中,有头陀悟空,常裹粮持锡,夜入山林,越尸侵虎,初无所惧。至朱陵原,游览累日,扪萝垂踵,无幽不迹。因是趼拆,憩于岩下,长吁曰:“饥渴如此,不遇主人。”忽见前岩有道士坐绳床,僧诣之,不动。遂责其无宾主意,复告以饥困。道士欻起。指石地曰:“此有米及钁。”劚石深数寸,令僧探之,得陈米斗余,即置于釜。承瀑水,敲火煮饭,观僧食一口未尽。辞以未熟,道士笑曰:“君餐止此,可谓薄食,我当毕之。”遂吃硬饭。又曰:“我为客设戏。”乃处木袅枝,投盖危石,猿悬鸟跂,真捷闪目,有顷,又旋绕绳床,蓬转甚急,但睹衣色成规,倏忽失所。僧寻路归寺,数月不复饥渴。(出《酉阳杂俎》)
【译文】
衡山西面原野附近有个朱陵洞,这里山势险峻奇绝,有许多大树和猛兽,人到了这里都会迷路,或者遇上巨大的蟒蛇挡住道路而不能前进。长庆年间,有个僧人悟空,经常带着干粮拿着锡杖,在夜间进入山林。越过死人的尸体侵扰凶猛的老虎,开始时毫无惧怕。到了朱陵原,游览了好几天,他攀援藤萝飞越沟壑,幽深僻静的地方都有他的足迹。因为脚底生茧开裂,便在岩石下面休息。他长叹道:“如此又饿又渴,却见不到此地的主人!”忽见前面山崖上有个道士坐在绳子编织的床上,僧人悟空到了他跟前,他也不动一动。僧人责备他未尽宾主之礼,又告诉他自己又饿又累。道士忽然起身,指着地上的石头说:“这里有米和锅。”在石头上挖了几寸深,叫僧人伸进手去,拿到一斗多陈米,立即将米放在锅里,接了瀑布的水,敲石取火煮饭。道士见僧人一口饭没全咽下去,就说饭没熟,不吃了,笑道:“你这顿饭就吃到这里为止,这叫少吃多得胃;我应当把其余的饭全吃了。”说完便去吃那硬梆梆的饭。道士又说:“我为客人表演一个游戏。”说完,便坐到柔软的树枝上荡来荡去,就像从高处抛下来的石头,又像悬挂着的猿猴,跳来跳去的山鸟,灵巧轻捷,令人看了眼花缭乱。过了一会儿,又去旋转那个绳子床,像转篷一样急速地转动着,只看到很有规则地排列成各种衣服的花色,根本看不出就是原来那个绳子床。突然之间,什么也不见了。僧人寻找道路走出山林回到了寺庙,此后一连几个月不再感到饥饿和口渴。


李业
李业举进士,因下第,过陕虢山路,值暴雷雨,投村舍避之。邻里甚远,村家只有一小童看舍,业牵驴拴于檐下。左军李生与行官杨镇亦投舍中,李有一马。相与入止舍内。及稍霁,已暮矣。小童曰:“阿翁即欲归,不喜见宾客,可去矣。”业谓曰:“此去人家极远,日势已晚,固不可前去也。”臾老翁归,见客欣然。异礼延接。留止宿。既晓恳留。欲备馔。业愧谢再三。因言曰:“孙子云阿翁不爱宾客,某又疑夜前去不得,甚忧怪及。不意过礼周旋,何以当此?”翁曰:“某家贫,无以伫宾,惭于接客,非不好客也。然三人皆节度使,何敢不祗奉耶?”业曰:“三人之中,一人行官耳,言之过矣。”翁曰:“行官领节钺在兵马使之前,秀才节制在兵马使之后。然秀才五节钺,勉自爱也。”既数年不第,业从戎幕矣。明年,杨镇为仇士良开府擢用,累职至军使,除泾州节度使。李与镇同时为军使,领邠州节度。业以党顼功除振武邠泾,凡五镇旌钺。一如老翁之言。(出《录异记》)
【译文】
李业参加选拔进士的考试,没有考中,往回走的时候路过陕虢一带的山路,正赶上暴风雷雨,便到附近的村舍去躲避。这里的人家相互离得很远,这家只有一个小孩在家看门,李业把驴拴在了房檐下。左军李生与行官杨镇也为避雨来到这一家,李有一匹马。三人一块儿进屋休息,等到天气稍微转晴时,已经黑天了。小孩说:“爷爷马上就要回家了,他不喜欢接待客人,你们还是走吧!”李业对他说:“天色已经很晚,所以不能往前走了。”过了一会儿老爷爷回来了,见到客人很高兴,以特殊的礼节接待他们,留他们在家住宿。第二天早上,又诚恳地挽留他们,还要准备饭。李业再三表示歉意和感谢,便说:“你孙子说爷爷不喜欢客人,我又担心夜晚不能再往前走。留下后,很怕您怪罪,不料您竟以这么重的礼节为我们忙碌,我们有什么资格担得起这样?”爷爷说:“我家贫穷,没有条件接纳客人。我是不好意思接待客人,并非不喜欢客人。但是你们三位都是节度使,我哪敢不恭恭敬敬地侍奉呢?”李业说:“我们三人之中,只且一个人是个行官而已,您说错了!”老爷爷说:“行官管领节镇在兵马使之职以前,秀才你当节度使管领节镇则在兵马使之职以后,但你能统辖五个节镇,你要自勉自爱呀!”李业既然多年应举没有考中,便从戎作了幕僚。第二年,杨镇被仇士良开府提拔使用,逐级提拔直到军使,授为泾州节度使;李业与杨镇同时为军使,管领邠州的节度。李业后来因党顼之功被任命为邠泾振武节度使,管辖五个重镇的军务。这些都跟当年那位老头子所说的一致。


石旻
会昌中,有石旻者,蕴至术。尝游宛陵,宿雷氏林亭。时雷之家僮网获一巨鱼,以雷宴客醉卧,未及启之。值天方蒸暑,及明日,其鱼已败,将弃去。旻曰:“吾有药,可令活,何弃之有?”雷则请焉。旻遂以药一粒,投鱼口中。俄而鳞尾皆动。鲜润如故。雷大奇之,因拜请延年之饵。旻曰:“吾之药。至清至洁。尔曹嗜欲无节,脏腑之内,诸秽委集。若遽食之,若水火相攻,安能全其人乎?但神仙可学,人自多累。如笼禽槛猿,徒有骞翔腾跃之志,安可致焉!”(出《补录记传》)
【译文】
唐代会昌年间,有个叫石旻的人,身怀绝技。他曾经到宛陵去旅游,住在雷林亭家里。当时雷的家僮用网捕获一条大鱼,因为雷宴请客人喝醉后睡着了,所以没有来得及收拾。正赶上是炎热的暑季,第二天那条鱼就腐败了。要拿出去扔掉时,石旻说:“我有药可以使它活过来,为什么要扔掉呢?”雷便请他处置。石旻将一粒药丸放进鱼嘴里,不一会儿就见鱼鳞和鱼尾都在活动,那条鱼变得跟原来一样新鲜滋润。雷大为惊奇,便向石旻请求延年益寿的药物。石旻说:“我的药是极为清洁干净的,你们的嗜好欲望毫无节制,五脏六腑之内什么污秽东西都有,如果骤然间吃下我的药,就像水与火互相攻克一样,哪能保全人的身体呢?求仙长寿虽然可以学,但是人的自身有太多的累赘;正像樊笼里面的鸟和猴子一样,空有飞翔腾跃的愿望,可又怎么能实现呢!”


管涔山隐者
李德裕尝云:三遇异人,非卜祝之流,皆遁世者也。初掌记北门,有管涔山隐者,谓德裕曰:“君明年当在人君左右为文翰之职,然须值少主,德裕闻之愕眙,洒然变色。隐者似悔失言,避席求去。德裕问曰:“何为而事少主?”。对曰:“君与少主已有累世因缘,是以言之。”德裕其年秋登朝。至明年正月,穆宗篡绪,召入禁苑。及为(原无为字,据明抄本补)中丞。有闽中隐者叩门请见。德裕下榻与语曰:“时事非久,公不早去,冬必作相,祸将至矣。若亟请居外,代公者受患。公后十年,终当作相,自西而入。”是秋出镇吴门,经岁入觐,寻又杖钺南燕。秋暮,有邑子于生引邺郡道士而至,才升宾阶,未及命席,谓德裕曰:“公当授西南节制,孟冬望舒前,符节至矣。”三者皆与言协,不差岁月。自宪闱竟十年居相,由西蜀而入。代德裕执宪者,俄亦窜逐。唯再调南服,未尝有前知之士,为德裕言之。岂祸患不可前告,神道所秘,莫得预闻乎?(出《穷愁志》)
【译文】
李德裕曾经说过:他三次遇到异人,这三个异人并非卜卦算命的,都是遁世的隐士。他当初掌管北门时,有个管涔山的隐士对他说:“你明年要在君主身边担任文秘职务,但是必须为少主服务。”德裕听了惊得目瞪口呆,顿时改变了脸色。隐士好像后悔自己刚才失言,离开座位要走。德裕问道:“为什么必须侍奉少主?”答道:“你与少主已有几代因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