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896-中庸的智慧  :成就真理与中庸必由之路-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桂阳王刘休范在九江举兵造反,萧道成暗地消灭了他,而叛军还不知道,准备开往前线。这时,宫中传言,休范已在新亭,众士卒惶恐不惑,诣帖里投名的人已有千数,但等到的却是萧道成。    
    萧道成随即把诣帖撕毁烧掉,登上城墙说:“刘休范父子已杀了,死尸在南冈下,我就是萧平南,诣帖里的名字,都已经烧毁了,大家不要害怕!”叛军都感到惭愧而服从他。得到的诣帖,马上就撕烂烧掉,这要有何等的雅量。不穷加追究,不株连大众,不害怕他们以后反叛,并且烧毁灭迹,以表示恩德的诚意,这又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吗?!    
    《宋史》记载:孔守正与王荣陪同宋太宗吃宴席,二人都醺醺大醉,在太宗面前大肆争论,第二天,孔、王二人都来请罪。太宗说:“我也大醉了,不必治罪。”这虽是小事,然而以当时来说,追究责任难使臣下诚服,不追究责任又失君上的威严,只有不同意法官治罪,再以我也大醉的话搪塞,就安定了人心。这样既宽大又洒脱,小恩小德行使在君臣之间,就多了一分人情味。    
    唐明宗时期,有个和尚漫游西域回来,得到一颗佛牙,于是献给明宗,明宗拿出来给大家看。学士赵凤进言道:“世间传说佛牙水火不能伤害,请验真假。”随着举起斧头砍下,佛牙应声而碎,明宗也不加追究责任。    
    只有宽恕包容,才会尺寸分明。许鲁斋说:“人要宽厚包容,又要分限严紧。分限不严,事情就不能立,人就会受到侮辱。魏公素来宽厚,处理事情,大义凛然,有不可侵犯的样子,所以成为当代的名臣。现在宽厚的人能找到,威严的人,就少有宽容,对于事业来说,都有弊害。”


《中庸的智慧》 第二部分胡萝卜加大棒

    胡萝卜加大棒    
    唐太宗去世前夕,曾故意把已经负有辅佐太子重任的宰相李责贬官。他告诉太子道:“李责是有能力辅佐你的,但他是我手下的功臣,是前朝元老,而你跟他并没有什么恩爱相联,因此,他难免会摆出桀骜不驯的样子,使你难于驾驭他,所以我才故意贬谪他。你继位后,可即刻让他官复原职,他便会对你感恩戴德,忠实地效命于你。”    
    果然,太宗逝世后,太子李治继位的当日,就让李责复任宰相,由此,李责对新皇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从此忠心耿耿、不复二心。    
    无独有偶,汉代大将卫青不斩败将的故事也说明其人治之术的高明。    
    有一年,汉武帝派卫青出兵定襄,部将苏健、赵信两军共3000多骑兵,个个具有非凡本领。一日,他们突然与单于的部队遭遇,经过一日激战,3000多骑兵几乎全部战死,赵信也投降了单于,只有苏健只身逃回汉营。    
    一时间议论纷传,都道苏健必死无疑,更有议郎周霸对卫青进言道:“自从大将军出兵以来,还未曾斩过部将,今天苏健损失了这么多人马,还一个人逃了回来,以卑职愚见,应将其斩首示众,昭示全军,以显示将军的威严和治军有方。”    
    但军中一个叫安的长史却竭力加以劝阻,他说:“万不可如此做!想苏健以数千人马抵抗数万敌军的围攻,奋力苦战一天,士卒悉数战死,他仍不敢有二心,可见其忠焉,如今他死里逃生,拼死逃回营中,如果反而被斩,这无异于告诉众人,今后如打败仗,千万别跑回来,干脆投降敌人。所以万不可杀他。”    
    卫青听了这番陈述,心中深以为然,于是说道:“我卫青将真心诚意地待他,让他留在军中,我不怕会因此失去威望。周霸劝我斩杀部将来显示威仪,这根本就不符合我的心愿。再者,虽然大将军有权斩杀部将,但以我之被皇上宠幸,也不该在城外擅自诛杀部将,将他送往皇上那里去,让皇上自己亲自发落他吧!这样形成大臣不敢专权的局面,不是更好吗?”    
    左右的人听了这番话,深为卫青的深明大义和忠诚所感服,更加钦佩卫青的为人和仁慈,莫不肃然以对。    
    于是,卫青将苏健囚禁起来送到汉武帝那里,汉武帝果然不久就赦免了他的罪。    
    卫青不斩部将,一则说明他是一位宽厚仁慈的将军,同时也是一位懂得治军与治人之术的统帅。    
    人的身体的构造,有坚硬的部分——手、脚、骨骼等,也有柔软的部分——肌肉、软组织等,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人才能灵活自由地从事多种活动。领导下属时,应该软中有硬,宽严相济,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南越王赵佗,原本是秦朝派到广东、广西管理南方的地方官,秦朝灭亡之后,他自立为王。汉高祖平定天下以后,不愿再动用刀兵,对他实行了安抚政策,仍任命他管理南方,并给以赏赐。这种怀柔政策使得汉朝的南疆和偏远的地区得以安宁。可是吕后当政时,却将南方视为蛮夷,并制定一些民族歧视和压制政策,最终激起了赵佗等人的反抗。    
    汉文帝即位以后,重新恢复了汉高祖刘邦推行的安抚政策,除了给赵佗许多的赏赐以外,还给他的亲属加封官职。这一切使赵佗深受感动,自动废除了王号,并上书请罚,发誓永远向汉朝称臣。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管理下属的过程中,光有软的或硬的似乎都不妥,最高明的则是软中有硬。我们可以把领导者的发威视为“硬话”,而把领导者的“施恩”视为“软话”。软硬齐施,双管齐下,因人因事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领导者用“硬话”发威以后,给下属以一段时间检讨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过失,然后领导者可以有计划地逐步做收服人心的工作。可以把自己认为有影响的下属先找来,进行深入地长谈,用词也不妨恳切些,态度要真诚自然,让他感觉到你确实是器重他。这就可以在一种“软”性气氛中真正感动下属。    
    领导者只需通过这些中间人的传播作用稳定大局,而不需直接出面。由有影响的下属把领导者的意思传达给其他下属,每个下属都会反应过来:“原来上司也不是冷酷无情的。”他们也许会想到,只要好好干,上司还是会欣赏的。升职加薪的机会就一定还会有。    
    可见,领导者的“硬话”发威是强硬的一手,镇住了局面,再通过“软话”把意图缓缓地传递下来,浸润到各个下属的心中。    
    善于发威的领导者应该深知,“威”虽然是对众人而发,但对个别人而言,应该有不同的做法。“软”和“硬”是相对而言的,不可千篇一律。    
    这里要注意“过犹不及”,有的人用高压的办法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好胜心特别强的下属对此极为敏感,这时就需要“软”话那一套。他们一旦体会到领导的恩惠,就会以“土为知己者死”的态度来回报你。这种情况也是在发威,只不过这里是施威于无形之中罢了。    
    有威慑力的领导者通常决断力强,办事爽快果断,常常是一字千金,以此可以使下属折服,部下也会因为佩服他而自觉地向他靠拢,全心全意地接受他的领导。


《中庸的智慧》 第二部分不使英雄泪满襟

    第十一章〓中庸:聪明与糊涂相间    
    聪明有大聪明小聪明之分。真正的聪明是大聪明,而精明只是小聪明。小聪明往往挂一漏万,从整体上看,小聪明实际上是愚蠢。当人们把诸葛亮看成是智慧同义语的时候,不要忘了,出师未捷身先死,实在是一种失策。而这种失策就是由于太精明造成的。    
    不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是对诸葛亮性格的写照,“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是对诸葛亮命运的总结。诸葛亮是中国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这只能说明诸葛亮作为一代贤相竭心尽力辅佐汉室的美德,如果从其性格与命运来看,他是失败的。过于谨慎的个性使他失去了唯一一次北伐成功的机会。    
    诸葛亮是什么性格?虑事周全,谨小慎微,对他这种性格描述贴切的是《三国演义》里他第一次兵出祁山的一节。    
    诸葛亮用马谡的反间计使曹睿削掉了司马懿的兵权后,开始北伐中原,曹睿派驸马夏侯NB073为大都督来迎战诸葛亮,于是魏延向诸葛亮献策:    
    “夏侯NB073乃膏梁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俗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NB073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故,则旷日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曰:“吾从陇右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遂不用魏延之计。    
    其实魏延此计正合兵家奇袭之计,妙不可言,后来司马懿重掌兵权之后,分析说:“如果是我进兵,我一定要从子午谷进攻,奇袭长安,这样长安一带便唾手可得。”魏廷与司马懿可谐英雄所见略同,可过于谨慎的诸葛亮却不用此计,实在遗憾。    
    再看后来邓艾率五千精兵,偷渡阴平,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奇袭成都,一举成功,他没按正规进攻路线来攻打成都,避开姜维剑门关的大军,灭了蜀汉政权,此计与魏延之计如出一辙。    
    诸葛亮北伐中原能够成功的惟一一次机会就在这里,因为魏主曹睿连续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中了马谡反间计,撤了司马懿的兵权;二是派不诸战事的夏侯惇为帅来拒蜀。这正好给了诸葛亮天赐之机,如果诸葛亮能抓住这一机会,按魏延之计,率五千精兵直取长安,自己再率军出斜谷,那么大事几乎成矣。再加之其他兵马呼应,谁能定天下就难说了。    
    机会是均等的,也是短暂的,成功者的素质就在于能抓住短暂的机会,哪怕是瞬间也不错过,只有如此,才能成功,古往今来成功者无不如此,不管是谁,只要机会闪现,他们便绝不放过。    
    然而,诸葛亮毕竟是诸葛亮,如果他不如此就没有“诸葛一生惟谨慎”之说了。谈笑间,他失去了一个千载难逢一统天下的机会。他博古通今,智慧超群,但却性格谨慎,不敢冒险,使他一生都在徒劳心智。    
    诸葛亮个性谨慎细微还表现在事无巨细上。唐代起蕤的《长短经》上说:“知人,是君道,知事,是臣道。无形的东西,才是有形的万物的主宰,看不见源头的东酉,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这是教导人们要发挥人材的作用,不要细大不捐,事无巨细都要一个人去完成。所以说,会办具体事的人只是办事的人,而会使用人的才是真正的领导者。刘邵在《人物志》中也说:“一个官员的责任是以一味协调五味,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是以无味调和五味。大臣们以自己能胜任某种工作为有才能,帝王却以会用人为有才能。大臣们以出谋划策、能言善辩为有才能,帝王以善于听取臣民们的意见为有才能。大臣们以能身体力行为有才能,帝王以赏罚得当为有才能。最高统治者正是因为不必事事精通,不必事事躬亲,所以才能统帅众多有才能的人。”    
    刘邵的话无非告诉人们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领导。谨慎精细性格的人常常会关注一些细小之事。诸葛亮便是这样,他事无大小,都大包大揽。蜀国似乎只有诸葛亮是个人才,他事必躬亲,结果呢?落个好名声,累死五丈原。就他诱司马懿出战就很能体现他这一性格特点。    
    一次,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因胆怯而不敢出战,就派使者去激怒他,派人送去一盒礼物和一封书信。司马懿接过盒子,打开一看,却是妇人的头饰和素衣,再看那封信,竟是取笑他身为大将,却和关在闺房里的妇人一样,躲着不敢迎战,没有一点大丈夫的气概。    
    司马懿大怒,但他抑制住不肯发泄出来,却装出一副笑脸道:“诸葛亮竟把我看成妇人了!”说罢,吩咐把盒子收起来,重赏来人。    
    接着,他又问来人道:“你们丞相平时饮食的情况怎样,忙不忙?”来人回道:“丞相每天理事都到深夜,凡是刑棍在二十以上的,一定要经他亲自办理。然而,一天的食物却吃不上几升。”司马懿对身边的部将说道:“诸葛亮确是忠心无私的,只是不肯信托别人,所以事无巨细,什么都要自己管,做个主帅怎么可以这样呢?况且他食少事烦,准是活不多久了!”    
    使者回到蜀营,把司马懿接受衣服以及那番话都口报诸葛亮。诸葛亮听后,不觉叹了一口气说:“唉,司马懿可算懂得我了!”原来,诸葛亮由于操劳过度,神思不宁,有时还吐血。    
    此事发生不久,诸葛亮就因劳累过度,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无论是作为历史人物还是文学形象,其贤相楷模的定论似乎是千古不易的。作为道德人格,他确实有不可否认之处,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做得是否成功,却颇有值得商榷的余地。    
    诸葛亮的确是累死的,他的品德是无可指责的。因为,治理国家的人除了要德行高尚以外,治国的艺术是极其重要的。    
    谨小慎微的个性让诸葛亮没有成功,这也是他最大的性格弱点,不识大体,弃细务,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运。诸葛亮智慧无与伦比,如此尚不能成事,那平常之人又如何呢?


《中庸的智慧》 第二部分使智慧增值

    使智慧增值    
    人类之所以被称为社会化的动物,那是因为人类可以用高度的智慧,共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    
    一个人的智慧是神奇的。智慧能改变自己,能改变他人,能改变万物,能改变天地,能使世界产生神妙的奇观,能使人类的文明、文化产生日新月异的进步。所有的历史文化,所有的伟大人物,无一不是智慧的产物,无一不是智慧的结晶。    
    莫泊桑说:“智慧与天才是一种恒久运用的耐心。”    
    谚语说:“智慧出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智慧越用越多,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智慧不但越用越多,而且越用越明,越用越高。智慧是每个人的潜在本能。用之就有,不用就无;用之就巧,不用就拙。天才与智者,就是善于使用智慧,不使它荒废;愚蠢与笨拙的人,就是不好好利用智慧,而任它荒弃、埋没、与躯体玉石俱焚。    
    人类充满了智慧,但是若不懂得利用它们,那么就失去了拥有它们的意义,有时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智慧是一种相当微妙的品质,我们很难精确地对其进行定义,而且这种品质很难通过后天教育的方式进行培养。但是,对那些渴望迅捷地在这个世界上成就一番事业,并取得成功的人来说,这种品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    
    在做事时,某些人能够纯熟地掌握机智这一精致微妙的技巧,他们甚至可以随心所欲地说任何自己想说的话,却从来不必担心会因此而得罪或冒犯某些人。他们显然并没有刻意地约束自己,可以毫无顾虑地畅所欲言。然而,同样的意思如果经由其他人说出来,却很可能会极端地冒犯他人,并因此掀起轩然大波。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拘束”都不是好的现象。身体上的拘束固然不好,心理上的拘束更不应该。因为心理上一旦有了拘束,思考就迟钝起来,不可能产生好的构想。    
    人类对于任何事情的见解,都是形形色色、见仁见智的。某一个正确的见解未必始终正确,必须顺应“时”与“地”而改变自己的见解。心理上要是有所拘束,就会丧失这种自由自在的境界。因此,过于固执而不知变通,无异作茧自缚而动弹不得。在这种情况之下,还有什么发展可言呢?万事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今天的情况与昨天的情况已经不同,因此一定要有新的见解。    
    总之,我们要避免陷于拘泥,对事物要以舒畅的心情机智地观察和思考。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要局限在自定的一条思想胡同中而走不出来。或许你接受过高深的教育,或许你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受到过最尖端的训练,或许你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是一个真正的天才,然而,你仍然可能在这个世界上郁郁不得志或是难展宏图。但是,一旦你能够在原有才干的基础上增加智慧这种品质,并与才干结合起来,你将惊奇地发现前途是多么的坦荡光明,而你在发展自己的事业时又是多么的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