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辩论词名篇快读_李天道-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君侈为宫室,夺人之居,广为台榭,残人之墓,是生者愁忧,不得安处,死者离易,不得合骨。丰乐侈游,兼傲生死,非人君之行也。

  论辩技巧

  要求齐景公允许把死人埋在他刚建成的宫殿之下,这显然是与虎谋皮!但经过晏子一番论辩,奇迹出现了,齐景公由“作色不悦”到诺诺连声。这使我们不能不叹服晏子论辩艺术的高超:

  1、由此及彼,以攻为求。逢于何要把母亲葬到景公的宫殿底下。孤立地看这件事情,会感到荒唐。晏子没有感到荒唐,他由此及彼地想到了景公的奢侈和他对活人死人的侵害。

  以这样的认识为基础,他没有直接为逢于何请求,也没有用逢于何的孝道去感化景公,而是首先诘责景公“丰乐侈游,兼傲生死”之过,从而使景公感到,首先是自己广建宫室台榭侵害了逢家的陵墓,而不是逢家先要侵占自己的宫殿。经过这样的颠倒,景公气自然消,“诺”自然允。诘责是一种进攻,进攻带来了哀哀上告所达不到的效果。

  2、由事及理,危言相警。晏子向景公“进攻”的过程中,没有就事论事地评论景公“兼傲生死”这一行为,而是把它上升到“仁”还是“不仁”这一理论高度,指出景公的做法“非仁君之行也”。这对景公的震动显然很大,因为“仁”是封建统治者不绝于口的最高道德标准。他可以不实行,但他却不好公开反对。为了使景公对自己的“不仁”行为惊警起来,晏子还引进了(也可能是晏子自己创造)“蓄忧”和“蓄哀”这样两个概念,通过这两个概念进行推理,得出“蓄忧者怨,蓄哀者危”这样一个结论,这样一个结论,是不能不促使齐景公对自己的态度进行调整的。

  相关链接

  一次,齐景公举行酒宴,饮到高兴处,便对大臣们说:“各位痛快地饮酒,不要拘束君臣礼节!”

  晏子一听,容色顿变,严肃地对齐景公说:“国君的话不妥!禽兽都是以雄健有力者为首,弱肉强食,所以天天都在更换首领。大臣们如果抛弃礼节,就有更换国君的危险,敢问您将如何处理呢?”景公听了,很不高兴地背过身子,不让他继续说下去。

  过了一会,景公出去了。回来后,晏子坐着不动,也不起立;君臣碰杯,晏子先饮。

  景公怒容满面,瞪着晏子说:“刚才您不是还教训我人不可没有礼节吗?你讲的礼节哪儿去了?”晏子离开座席,向景公拜了再拜,恭敬地说:“我哪里敢这样呢?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国君了解没有礼节的实际情形啊。”景公听了,恍然大悟,说:“看来是我的错啊!先生请入座,我按您说的办好了。”此后,景公完善礼制,整顿法度,来治理齐国,由此官员守礼,百姓肃然。

  晏子治理东阿三年。景公听到的消息,是他的治理一片混乱,于是,召见晏子数落他,并要责罚他。晏子便请求景公:让他改变做法再去治理东阿,如若治理不好,甘愿为此而死。景公答应了他的请求。

  第二年考核,景公听到一片颂扬声,便亲自迎接晏子,并对他祝贺道:“您将东阿治理得很好啊!”晏子回答说:“以前我治理东阿时,坚持原则,不收丝毫的贿赂,对一些权臣托付的不正当要求,也不予办理。当时,百姓之中没有谁挨饥受饿的,您反而要责备我。如今,我放弃原则,收受贿赂,对别人嘱托的事我遵照办理。老百姓挨饥受饿的人增多,您却向我祝贺。我愚味,不能再继续治理东阿,请允许我告老还乡,以避开让贤之路。”说完,拜了又拜,便要离去。

  景公赶快向晏子道歉说:“您还是继续尽力治理好东阿吧!我就不再干涉了”。从此,对晏子更加信任,并给他委任更大的职权。

  晏子死了。齐景公在游玩时听说了这一消息,就催促赶快驾车回去。景公自认为马跑得太慢,就下车自己跑,但还是没有车子跑得快,就又上了车,先后四次下车急跑。最后是边走边哭,进了晏子家,然后伏在晏子的尸体上放声大哭,说:“先生不分白天黑夜地规劝我,细小的过失也不放过,我还是纵欲放荡而不知收敛。灾祸没落在我的头上,却落在先生的身上,齐国危险了,百姓将向谁去诉说啊!”
.xiAoshUotxt。cOm_t_xt,小说天堂



第6章 墨子止楚攻宋


  墨子

  约前421年

  背景导航

  墨子(前479…前403)名翟,春秋末年鲁国人(一说宋人),曾做过宋国大夫。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学派是与儒家学派对立的学派,它与儒家学派的不同之处,是它代表庶民的利益,经常向统治者提出一些要求,希望实现一种“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社会理想。墨子的主张大致可分十个条目: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非攻”就是反对侵战争。在《墨子·非攻》中,墨子系统阐述他的反对侵略战争的思想。

  这篇辩论词选自《墨子》。公输盘,是战国时鲁国着名的巧匠,又叫鲁班。公输盘为楚王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准备攻打宋国。墨子从“非攻”的思想出发,努力阻止这场战争。墨子与公输盘进行了两次论辩,又同楚王也进行了两次论辩,凭着他的机智与能言善辩,最终使两位辩手心悦诚服,从而达到了止楚攻宋的目的。

  辩词精选

  原文: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弊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板、楞、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译文:

  公输盘替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全部完成以后,要用它来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了这件事,从齐国出发,走十天十夜而到达楚国首都郢,拜见了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见教吗?”

  墨子说:“北方有一个人侮辱了我,希望能借你的力量杀掉他。”

  公输盘不高兴。

  墨子说:“我愿意给你千金的钱。”

  公输盘说:“按照我们的道义,本来就不杀人。”

  墨子站起身来,一连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说明我的来意。我从北方听说先生制作云梯,将用它攻宋。宋国有什么罪过?楚国在土地方面有余而在人民方面不足。葬送自己的不足而争自己的有余,不能算作智。宋国无罪却去攻打它,不可算作仁。您明知这个道理却不劝阻楚王,不能算作忠。您也可能劝阻了,但无效果,不能算作强。您奉行不杀人这一道义,但攻打宋国是不杀少而杀多,这不能算作始终贯彻道义。”

  公输盘服输。

  墨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不停下来?”

  公输盘说:“不能停,我已把攻打宋这件事报告给楚王了。”

  墨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让我见一见楚王?”

  公输盘说:“好吧。”

  墨子见到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个人,丢掉他装饰漂亮的轿车,却去偷邻居的破车;丢掉他华丽昂贵的衣裳,却去偷邻居的粗布衣裳;丢掉他细米肥肉,却去偷邻居的糟糠。这是怎样一种人呢?”

  楚王说:“一定是得了偷病。”

  墨子说:“楚国的地盘,方圆五千里,宋的地盘,方圆五百里。这就好像漂亮车子与破车之比。楚国有云梦大泽,那里充满了犀、兕、麋、鹿之类的动物,长江汉水中的鱼、鳖、鼋、鼍多得天下无比,而宋国,是所说的连雉、兔、鲋、鱼这些小生灵都没有的国家。这就好像细米肥肉与糟糠之比。楚国有长松、文梓、木、楠木、樟木这些贵重的树木,而宋国找一棵高一点的树又都难,这就像锦绣之衣与粗布之衣之比。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与富偷穷是一回事。”

  楚王说:“好哇!虽然这么说,公输盘已为我造好了云梯,我一定要攻宋。”

  这样墨子又去见公输盘。墨子解下衣带模拟城池,掏出通行证作守城器械。公输盘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攻城战术,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抗拒了他。公输盘攻城的器械已用尽,而墨子守城的器械有余。

  公输盘服输了,却说:“我知道怎样对付你,我不说。”

  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想怎样对付我,我也不说。”

  楚王问他们这是啥意思。

  墨子说:“公输先生的意思,不过是想杀掉我。以为杀掉了我,宋国没人能去守住,就可以攻打了。岂不知我的弟子禽滑等三百人,已拿着我制造的防御器械,立于宋城之上而恭候楚国的到来呢。现在即便杀掉了我,也杀不绝宋的扞卫者。”

  楚王说:“好哇!我不再攻宋了。”

  妙语佳言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必为窃疾矣。”

  论辩技巧

  这篇辩词非常生动地体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墨子同公输盘进行了两次论辩,同楚王进行了两次论辩。四次论辩各有特色。

  第一次论辩,与公输盘。论辩特色可以概括为“以子之矛戳子之盾。”墨子先引诱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然后分析楚国攻打宋国,是“义不杀少而杀众”,纯属杀人行为,使公输盘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再加上墨子针对楚欲攻宋所做的“不智”、“不仁”、“不忠”、“不强’’的分析,使公输盘不得不服。

  第二次论辩,与楚王。论辩特色可以概括为巧设比喻,墨子将楚国凭着广阔的地盘攻打宋国狭小的地盘比作家有“文轩”而窃邻人之“敝舆”,将楚国凭着云梦大泽的应有尽有却贪图宋国的小兔小鱼,比做家有“粱肉’’而却欲偷邻人之“糟糠”。将楚国凭着万顷贵重树木,却不嫌宋无一“长木”,比作家有“锦绣”,却欲偷邻人之“短褐”;极尽揶揄之能事,使楚王不得不对墨子称“善”。

  第三次论辩,对公输盘。论辩特色可以概括为针锋相对。公输盘在与墨子作了模拟性的较量之后,黔驴技穷,露出了杀气,说:“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立刻说:“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句式、语气基本相同,显示出寸步不让的胆略。

  第四次论辩,对楚王。论辩特色可以概括为明势怯敌。楚王对墨子与公输盘之间的含沙射影不明白,墨子先是向楚王作出解释,接着就提出警告。警告的内容是让他了解宋国军民的同仇敌忾和不好欺侮,即了解宋国的抗战形势。这种对形势的阐明,打破了楚王的幻想,既保卫了自身的安全,同时又保全了宋国。

  相关链接

  耕柱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不过,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耕柱觉得自己真是非常委屈,因为在众多门生之中,自己是大家公认的最优秀的人。

  有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学生当中,我竟是如此的差劲,以至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

  墨子听后,毫不动肝火:“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要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

  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

  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

  耕柱回答说:“理由非常的简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

  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有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导与匡正你。”

  墨子觉得它好象在群山之间徘徊又徘徊,总是不忍离去。晚霞覆盖了大半个天空,缤纷绚烂,五彩纷呈。渐渐地,越积越厚,似乎展翅欲飞。这片云霞,相传,有一天,西天的太阳特别红、特别亮,一片火红的彩霞上下翻飞、翩翩起舞,竟然幻化成一只金色凤凰,张开巨大的翅翼,昂首挺胸,向他飞来。

  当初墨子的母亲曾梦见凤凰,生下墨子,故而给他取名墨翟(多音字,此处音dí,大鸟。),如今凤凰再现,莫非要招他回去了么?墨子想到自己辛劳奔波一生,历尽艰辛,而“兼爱”、“非攻”的理论终于未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仍然有增无减,饿殍满地,杀人盈野的惨象令人目不忍睹,不禁心中又升起一种莫名的惆怅和眷恋。于是,他以杖击石、慨然作歌曰:

  凤凰于飞,翩翩其羽。翱于九洲,临江之渚。

  今我将归,晚霞蔽天。悠悠难舍,茫茫人间。

  那凤凰忽然抬起头来,长叫三声,响若笙簧,振翅一飞,落到墨子脚下,呢呢喃喃,若有所诉,突然又飞到一个高高的梧桐树上。那棵伟岸的梧桐树,虬枝盘旋向东,隐隐指向东海,墨子心中一动,莫非要接我去回归东海么?想到东海的沧海桑田,便不由得又念及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的故事,突然明白了凤凰的意思。

  他想,一个人无论有怎样出众的聪明才智,他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建立一个和平、幸福、公道、正义的社会,需要一代代人不懈的努力,需要千百年执着的斗争和追求。现在已经形成的诸子百家,仍在互相攻忤不已,想来也只是各执一辞,老子“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虽有不讲原则、模糊是非之嫌,但仔细体味,也有一定道理。说到底,人类理解的形成,就需要百家争鸣和集体智慧的辨析和凝聚,而我已经用了心、尽了力,有墨子七十一章流传于世;而继承“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墨家精神的仁人志士也大有人在。可以坚信,人类走向理智和进步的进程总是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那“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总会有到来的一天。

  墨子想到这里,多年来萦绕在心头的郁闷,突然间豁然开朗,只觉得心志清明,四体轻捷,不觉释然大笑曰:“虽天下无人,墨子之说犹存矣”。于是乘凤而去。
c o mt。xt。小‘说‘天。堂



第7章 惠公谏魏太子葬父


  惠施

  约前366年

  背景导航

  惠施(约前370——约前310),战国中期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先秦名家中科学主义一派的创始人。他不仅是一位哲学家、逻辑学家、科学家,还是一位十分着名的政治家。非常可惜的是,惠施的着书已全部散失,现存于世的只有《庄子·天下篇》所记述的“历事十事”及“辨者二十一事”中的某些论题。因而想弄清惠施的思想,就不能不提及他与先秦时期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庄子的关系。因为惠施于庄子不仅在个人关系上是非同一般的朋友,而且在思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