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65-卫生宝鉴-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暖。散清湿之邪。迨月余。病气去。渐平复。今累迁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精神不减壮年。 

卷十六泄痢门
结阴便血治验
属性:真定总管史侯男十哥。年四十有二。肢体本瘦。弱。于至元辛巳。因收秋租。佃人致酒。味酸 
不欲饮。勉饮三两杯。少时腹痛。次传泄泻无度。日十余行。越十日。便后见血。红紫之类。肠鸣腹 
痛。求医治之。曰诸见血皆以为热。用芍药柏皮丸治之。不愈。仍不欲食。食则呕酸。形体愈瘦。 
面色青黄不泽。心下痞。恶冷物。口干。时有烦躁。不得安卧。请予治之。具说其由。诊得脉弦细 
而微迟。手足稍冷。内经云。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经云。邪在五脏。则阴脉不 
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结阴之病。阴气内结。不得外行。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便血也。宜以 
平胃地榆汤治之。 
x【平胃地榆汤】x 
苍术(一钱) 升麻(一钱) 黑附子(炮。一钱) 地榆(七分) 
陈皮 浓朴 白术 干姜 
白茯苓 葛根(各半钱) 甘草(炙) 益智仁 
人参 当归 曲(炒) 白芍药(各三分) 
上十六味。作一服。水二盏。生姜三片。枣子二个。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此药温中 
散寒。除湿和胃。服之数服。病减大半。仍灸中脘三七壮。乃胃募穴。引胃上升。滋荣百脉。次灸 
气海百余壮。生发元气。灸则强食生肉。又以还少丹服之。则喜饮食。添肌肉。至春再灸三里二七壮 
。壮脾温胃。生发元气。此穴乃胃之合穴也。改服芳香之剂。戒以慎言语。节饮食。良愈。 

卷十六泄痢门
葱熨法治验
属性:(元在十三卷尾。今写在此) 
真定一秀士。年三十有一。肌体本弱。左胁下有积气。不敢食冷物。得寒则痛。或呕吐清水。眩运欲 
倒。目不敢开。恶人烦冗。静卧一二日。及服辛热之剂。则病退。延至甲戌初秋。因劳役及食冷物。 
其病大作。腹痛不止。冷汗自出。四肢厥冷。口鼻气亦冷。面色青黄不泽。全不得卧。扶几而坐。又 
兼咳嗽。咽膈不利。故内经云。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滞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 
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又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诸寒在内作痛。得炅则痛立 
止。予与药服之。药不得入。见药则吐。无如之何治之。遂以熟艾约半斤。白纸一张。铺于腹上。 
纸上摊艾令匀。又以憨葱数枝。批作两半。铺于熟艾上数 
重。再用白纸一张覆之。以慢火熨斗熨之。冷则易之。若觉腹中热。腹皮暖不禁。以绵三 
。多缝带系之。待冷时方解。初熨时得暖则痛减。大暖则痛止。至夜得睡。翌日再与对证药服之 
。良愈。故录此慰法以救将来之痛也。 

卷十六泄痢门
霍乱吐泻
属性:活人百问云。问呕吐而利者何也。此名霍乱也。呕吐而利、热多而渴者。五苓散。寒多不饮水者。 
理中丸。若夏月中暑霍乱。上吐下利。心腹撮痛。大渴烦躁。四肢逆冷。冷汗自出。两脚转筋。宜 
服香薷散。井中沉冷。顿服乃效。 
x【香薷散】x治阴阳不顺。清浊相干。气射中焦。名为霍乱。此皆因饮食或风冷伤于脾胃。 
食结不消。阴阳二气。壅而不反。阳气欲降。阴气欲升。阴阳交错。变成吐利。百脉混乱。荣卫俱 
虚。冷气搏筋令转。皆宜服此。 
浓朴(二两) 黄连(二两。二味入生姜四两。拌炒令黄色) 香薷(一两半) 
上三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渣。新汲水频换。浸令极冷。顿服 
之。药冷则效速也。 
x【增损缩脾饮】x解热躁。除烦渴。消暑毒。止吐利。霍乱后服热药太多者。尤宜服之。 
草果 乌梅 缩砂 甘草(各四两) 
干葛(二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碗。生姜十片。煎至八分。水浸令极冷。旋旋服之。无时。洁古老人 
云。霍乱转筋。吐利不止者。其病在中焦也。阴阳交而不和。发为疼痛也。此病最急。不可食分毫 
粥饮。谷气入胃则死矣。治有两种。渴欲饮水者。阳气多也。五苓散主之。不欲饮水者。阴气多也 
。理中丸主之。只待吐尽多时。微以粥饮渐渐养之。以迟为妙也。 
x【半夏汤】x治霍乱转筋。吐利不止。 
茯苓 白术 半夏曲(各十两) 甘草(二钱半) 
淡味桂(一钱半) 
上为末。渴者凉水调下。不渴者大温水调下三钱。无时。 

卷十六泄痢门
中暑霍乱吐利治验
属性:提学侍其公。年七十九岁。至元丙寅六月初四日中暑毒。霍乱吐利。昏冒终日。不省人事。时 
夜方半。请予治之。诊其脉洪大而有力。一息七八至。头热如火。足寒如冰。半身不遂。牙关紧急 
。予思内经五乱篇中云。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冒气逆行。乱于胸中。是谓大 云云。 
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于是霍乱之名。自此而生。盖因年高气弱。不任暑气。阳不维阴则泻。阴不 
维阳则吐。阴阳不相维。则既吐且泻矣。前贤见寒多以理中丸。热多以五苓散为定法治之。今暑气 
极盛。阳明得时。况因动而得之。中暑明矣。非甘辛大寒之剂。则不能泻其暑热。坠浮焰之火而安 
神明也。遂以甘露散甘辛大寒。泻热补气。加白茯苓以分阴 
阳。约重一两。冰水调灌。渐渐省事而诸证悉去。后慎言语。节饮食。三日。以参术调中汤之剂增 
减服之。理正气。逾十日后。方平复。 

卷十六泄痢门
内伤霍乱治验
属性:戊午春。攻襄阳回。住夏曹州界。有蒙古百户昔良海。因食酒肉饮 乳。得霍乱吐泻。从朝至 
午。精神昏愦。以困急来求予视之。脉得浮数。按之无力。所伤之物已出矣。即以新汲水半碗。调 
桂苓白术散。徐徐服之。稍安。又于墙阴撅地一穴。约二尺许。贮以新汲水。在内搅动。待一时澄 
定。名曰地浆。用清者一盏。再调服之。渐渐气调。吐利遂止。至夜安眠。翌日微燥渴。却以钱氏 
白术散时时服之。良愈。或问用地浆者。何也。予曰。坤为地。地属阴土。平曰静顺。感至阴之气 
。又于墙阴。贮以新汲水。取重阴之气也。阴中之阴。能泻阳中之阳。今霍乱因暑热内伤而得之。 
故痹论云。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又加以暑热。七神迷乱。非至阴之气则不愈。予用之者此 
也。或曰。内经福世之方书。岂不信然。 
x【桂苓白术散】x治冒暑饮食所伤。传受湿热内盛。霍乱吐泻。转筋急痛。腹满闷。小儿吐 
泻惊风宜服。 
茯苓(去皮) 白术 桂(各半两) 甘草 
泽泻 石膏(各一两) 滑石(二两) 寒水石(一两) 
上八味为末。热汤调下三钱。喜冷。新汲水调姜汤亦得。小儿服一钱。 
x【桂苓甘露饮】x流湿润燥。治痰涎。止咳嗽。调脏腑。寒热呕吐服之。令人遍身气溢宣平。 
及治水肿泄利。 
官桂 藿香 人参(各半两) 木香(一分) 
茯苓 白术 甘草 泽泻 
葛根 石膏 寒水石(各一两) 滑石(二两) 
上十二味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新汲水或姜汤亦得。 
x【宣明益元散】x又名天水散。 
滑石(六两) 炙甘草(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蜜少许温水调下。日三服。新汲水亦得。欲解肌发汗者。煎葱白豆豉汤调 
。无时。 
x【附录圣惠方】x治霍乱吐泻。 
浓朴(生姜汁。炙) 
上为末。新汲水调下二钱。无时。如神。 

卷十六泄痢门
疟病脉证并治
属性: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 
汗及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疾发也。以饮食消息之。问曰。疟以月一日发。当十五日 
愈。设不瘥。当月尽日解也。如其不瘥。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瘕 。名曰疟母。急宜治之。可用 
鳖甲煎丸。 
x【鳖甲煎丸】x 
鳖甲(十二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炙) 虫(熬) 
牡丹皮(去心。各五分) 蜂窝(熬。四分) 乌扇(烧) 黄芩 
柴胡 干姜(炮) 大黄(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 浓朴(炒) 紫菀(一作紫葳) 阿胶(炮。各三分) 
桃仁(去皮尖) 瞿麦 鼠妇(熬) 葶苈(炒。各二分) 
石苇(去毛) 半夏(洗。各一分) 人参(去芦。一分) 
上二十三味为末。先取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浸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 
泛烂如胶漆。绞取汁。纳诸药煎为丸。如桐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用鳖甲十二片。海藻 
三分。大戟一分。虻虫五分。无鼠妇、赤硝。以鳖甲煎和为丸。 
x【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x治疟疾发渴者(外台。经心录。治两溏亦妙。金匮方) 
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 栝蒌根(四两) 大枣(十二枚。两破)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至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x【柴胡桂姜汤】x(三因方) 
柴胡(八两) 桂枝(去皮) 黄芩(各三两) 牡蛎(熬) 
甘草(炙) 干姜(炮。各二两) 栝蒌根(四两) 
上以水一斗二升。煎至六升。去渣。再煎至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再服汗出愈 
。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满。手足热而欲吐。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 
邪气内藏于心肺。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肌肉消烁。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筋疼烦。时时呕逆。以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x【白虎加桂枝汤】x 
石膏(一斤。碎。绵裹) 知母(六两)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上 咀。水一斗二升。煮米取去渣。煎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汗出而愈。 
疟疾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x【蜀漆散】x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三日三夜) 龙骨(各等分。一方云母作云实) 
上为末。发作前。浆水半盏。服一盏。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以上。 
x【牡蛎汤】x治牡疟。 
牡蛎(熬) 麻黄(去节。各四两) 蜀漆(洗腥) 甘草(炙。各二两) 
上 咀。以水八升。先煮麻黄。蜀漆至六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吐则勿更服。 
x【一剪金】x治疟疾寒热。乃疟中圣药。 
硫黄 信(各等分) 
上同研末。用绯红绢子手捻药一捻。放于绢上。裹如豆大。上用细丝线紧缠。系数遭。系定。 
用剪子剪切。切须紧系。如不紧恐药有失。每服一丸。星宿全时。新汲水送下。空心服。无得人知 
。如服药。先一日夜服。 
至明正发日。早去净野处避。不令人知。广宇亦得。 
x【克效饼子】x治一切疟疾。 
龙脑 麝香(各半两) 朱砂(一两一分) 荷叶 
绿豆粉 炙甘草(各五两) 信(炙。二两半) 定粉(半两) 
金箔(二十五片为衣) 
上细末。炼蜜丸。每两作二十丸。捏作饼。金箔为衣。每服一饼。以新汲水磨化。每日发者未 
发前服。间日发者不发夜服。隔数日发者一日夜服。连日发者凌晨服。 
x【温脾散】x治疟疾寒热发歇。多时不瘥者。 
甘草(生。半两) 绿豆(一两) 柴河车(一两) 砒(一钱半。另研) 
上先杵紫河车等为末。入砒和匀。罗为末。每服半钱。新汲水少许送下。如是隔日发。须好日 
夜深服。如 
频日发。只夜深睡服。忌荤腥、瓜果、酒面、鱼、肉、生冷硬物。三两日。如受邪气深者。只一 
服便定。十岁以上服一字。十岁以下至三五岁服半字。妇人有胎不可服。但请放心修合与人服。 
切勿畏砒不敢。用予用此药三五十年。救人甚多。虽砒一味。有绿豆等三味性凉解得。新汲水亦 
解。此药并不吐人。有人一种积实痰疟。每发时自吐食或涎。不曾服药亦吐。非药力也。假令金 
液丹。用硫黄紫霜丸用巴豆、杏仁。有大毒大热。制了服之皆有效。小儿亦可服。恐不合此药。 
故论及此。 
x【常山饮子】x治疟疾。 
知母 常山 草果(各二两) 甘草 乌梅(各三两) 良姜(一两三钱) 
上锉。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八分。去渣。无时。温服。 
x【草果饮子】x治脾寒疟疾。 
草果 川芎 紫苏叶 白芷 良姜 炙甘草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上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留渣两服并一服。当发日进二 
服。不以时。 
x【交加双解饮子】x治疟疾。辟瘴气。神效。 
肉豆蔻 草豆蔻(各二个。一个生。一个用面裹煨赤色。去面) 
浓朴(二寸。生一寸。姜制一寸) 甘草(二两。一半生用。一半炙用) 
生姜(枣大二块。生一块。湿纸裹煨一块) 
上 咀匀。分二服。水一碗。沙石器内煎至一大钱。去渣。发日空心带热服。未效。再一服必效。两渣并为一服煎。 

卷十六泄痢门
瘅疟治验
属性: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司书吏高士谦。年逾四十。至元戊寅七月间。暑气未退。因官事出外劳 
役。又因过饮。午后大发热而渴。冰水不能解。其病早辰稍轻减。服药不效。召予治之。诊其脉 
弦数。金匮要略云。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疟论曰。瘅疟脉数。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 
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 
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寒。故但热而 
不寒者。邪气内藏于里。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名曰瘅疟。月令云。孟秋行夏令 
。民多瘅疟。洁古云。动而得之。名曰中暑。以白虎加栀子汤治之。士谦远行劳役。又暑气有伤 
。酒热相搏。午后时助。故大热而渴。如在甑中。先以柴胡饮子一两下之。后以白虎加栀子汤。 
每服一两。数服而愈。 
征南副帅大忒木儿。巳未奉敕立息州。其地卑湿。军多病疟痢。予合辰砂丹、白术安胃散。 
多痊效。 
x【辰砂丹】x治疟疾。大有神效。 
朱砂(一半入。药一半为衣) 信砒 雄黄(各五钱) 
上三味为末。入白面六钱。同研匀。滴水丸如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星宿全时用。无根 
水送下。忌湿面热物。 

卷十七肠风痔漏门
肠风痔漏论
属性:肠风痔漏。总辞也。分之则异。若破者谓之痔漏。大便秘涩。必作大痛。此由风热乘食饱不通 
。气逼大肠而作也。故经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 为痔也。受病者。燥气也。为病者。胃热也 
。胃刑大肠。则化燥火。以乘燥热之实胜。风附热而来。是湿、热、风、燥。四气相合。故大肠头 
成块者。湿也。作大痛者。风也。大便燥结者。主病兼受火邪热乘也。当去此四者。其西方肺。主 
诸气其体收下。亦助病为邪。须当以破气药兼之。治法全矣。不可作丸。以锉汤与之。效如神速。 
x【秦艽苍术汤】x 
秦艽(一钱。去苗) 泽泻(二分) 当归尾(三分。酒浸) 苍术(七分) 
防风(半钱) 大黄(少许。虽大便燥。不可多加) 槟榔(一分。为末) 
桃仁(汤浸去皮。一钱。研) 皂角仁(烧存性。去皮。一钱为末) 黄柏(去皮。四分。酒 
洗。若大肠头沉重。湿胜也。以意加之。天气或大热。亦以意加之。或病躁热喜寒亦加之) 
上十味 咀。和匀。都作一服。水五盏。煎至一盏二分。去渣。入桃仁、槟榔、皂角仁。再上 
火。煎至一盏。去渣。 
空心温服。待少时。以美膳压之。不犯胃也。服日忌生冷硬物、酒、面、菜、大料物之类。犯之其 
药无效。如有白脓。加白葵花五朵去心萼。细剪。青皮半钱。不去白。入正药中同煎。又入木香末 
半钱。同皂角等末。同入。根据上法服。若病大者。再服而愈。 
x【乳香丸】x治诸痔下血。肛边生肉。或结核肿疼。或生疮痒痛。或大便艰难。肚肠脱出。 
又治肠风下血。无问新久及诸 根在脏腑。悉能治之。 
枳壳(去穣。麸炒) 牡蛎(火煨) 荜澄茄 大黄(蒸焙) 
鹤虱(炒) 芫青(去头翅足。糯米炒。米黄色。各半两) 乳香(研) 
白丁香(研。各一分) 
上为末。粟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如治肠风。腊茶清下。诸痔煎薤白汤下。 
诸煎铁屑汤下。并食前服。 
x【神应黑玉膏】x治丈夫妇人久新肠风痔漏。大肠头疼不可忍。服此药不过三四次。便效。 
初得此疾。发痒或疼。谷道周回。多生硬核。此是痔。破即成漏。只下血肠风。皆因酒色风气。食 
五辛过度。即成此疾。人多以外科涂治。不知病在肠自有药。若不去根本。此病不除。此药的有神 
效。 
猪悬蹄(二十个) 刺 皮(一两一钱) 牛角腮(锉炒。一两二钱) 败棕(八钱。 
) 
乱发(洗净。焙) 槐角(各六钱) 苦楝根(五钱) 雷丸 
脂麻(各四钱) 
上九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