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65-卫生宝鉴-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表证不解。下证未全。或燥热沸结。心烦不得眠。烦渴。头昏唇焦。咽燥目赤。或便溺秘结。 
证轻者用凉膈散治之。夏宜用之。如春秋久病患旧有郁热者。亦宜用之。 
x【洁古凉膈散】x(出医学启源。与局方分两不同) 
连翘(一两) 山栀 大黄 黄芩 
薄荷叶(各半两) 甘草(一两半) 朴硝(二钱半) 
上七味。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八分。去渣。食后。温服。○如或咽痛涎嗽。加桔梗一两、荆 
芥穗半两。○或咳而呕。加半夏半两。生姜三片。○或鼻衄呕血。加当归、芍药各半两。生地黄一两。○或淋者。加滑 
石四两。茯苓一两。○或风眩头痛。加川芎、防风各半两。石膏三两。○或有酒毒。加葛根一两。○或斑疹。加葛根、 
荆芥穗、赤芍药。川芎、防风、桔梗各半两。○凡言加减者。皆自本方中加减也。 
x【宣明双解散】x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 麻黄(不去节) 连翘 芒硝(各半两)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一两) 
滑石 甘草(各三两) 荆芥 栀子 白术(各一钱) 生姜(三片○以上即防风通圣散)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以上即益无散) 
上二十味。每服五钱。葱白五寸。生姜三片。水煎服。 
伤寒七八日。邪毒不解。表里俱热。心胸大烦。头痛自汗。大渴饮水。燥干。脉滑数而实。或长而实。用启源白虎 
汤治之。夏热时用。如上证脉洪大。可加人参。○如鼻中气短促上喘。脉洪大而虚无力。或微迟。则内伤治。○ 
知母(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粳米(一两) 石膏(四两。乱纹者。另为末。 
) 
上四味。每服五钱。水煎温服。如或烦渴口干。脉洪大。加人参半两。名人参白虎汤。此药立 
夏后。立秋前。天气热时。可服。立夏前。立秋后。天气不热时。不可服。内伤气虚、血虚、脉虚 
之人。并不可服。此方与仲景方。分两不同。 
伤寒四五六日。蒸热发作。身热或恶风。或筋脉拘急。身体疼痛。寒热往来。或胸满胁痛。或 
自汗。四时俱用仲景小柴胡汤治之。 
柴胡(八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半夏(三两半) 
上五味。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里证
属性:伤寒四五日。或十余日。邪结在里。大便秘涩腹满。或胀痛。或绕脐刺痛。或谵语。或心下痞 
硬。脉长。脉沉实。或下利心下坚硬。或已经下。其脉浮沉尚有力。用仲景大柴胡汤治之。 
柴胡(八两) 黄芩 赤芍药(各三两) 大黄(二两) 
半夏(二两半) 枳实(半两。麸炒) 
上六味。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恶热不恶寒。手心腋下 汗出。胃中干涸。燥粪结聚。潮热。大便硬。小便如常。或腹满而喘 
。或谵语。脉沉而滑。用仲景调胃承气汤治之。 
硝(一斤) 甘草(炙。二两) 大黄(四两。去皮。酒洗) 
上锉。每服临期斟酌多少。先煮二味熟。去渣。下硝。上火煮二三沸。顿服之。 
始初发热恶寒。今汗后不恶寒。但大热发而躁。始初脉浮大。今脉洪实。或沉细数。始初惺惺 
。今狂语。用调胃承气汤治之。(方见前) 
心胸连脐腹大闷。腹中疼。坐卧不安。胃闷喘急。或腹中微满不大便。用仲景小承气汤治之。 
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姜炒) 枳实(大者三个。炒) 
上锉碎二味。大黄切如棋子大。临证斟酌多少用之。 
胸腹胀满。按之痛。日久不大便。小便赤涩。表里俱热。或烦渴谵妄。或狂妄不识人。或潮热 
懊。又如疟状。 
或大渴反不能饮。或喘急胃闷。或微喘直视。脉实数而沉。用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治之。 
x【仲景大承气汤】x 
大黄(四两。如棋子大。酒洗) 浓朴(八两。姜炒) 枳实(大者五枚。炒) 
芒硝(二合) 
上四味。每服看证斟酌多少。用水三盏。先煮二物取一盏半。去渣。纳大黄。煮取八分。去渣 
。纳芒硝。微煎 
一两沸。温服。得下。余勿服。 
x【启源三一承气汤】x 
大黄(酒洗) 芒硝 浓朴(姜炒) 枳实(炒。各半两) 
甘草(炙。一两) 
上五味。每服斟酌多少。用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八分。热服。得利则止。未利再服。 
伤寒手足温。自利不渴。腹满时痛。咽干脉沉细。用三因治中汤治之。(活人书同) 
人参 干姜(炮) 白术 甘草(炙) 
陈皮(去白) 青皮(炒。各等分) 
上六味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渣。食前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半表半里证
属性:往来寒热。或胸满胁痛。或心烦。或呕。或咳。或口苦舌干。或渴。或小便不利。或心悸脉弦 
。或弦紧。用小柴胡汤治之。(方见前) 
寒热往来。大便秘涩。腹满胀痛。或时发烦躁。或已经汗后如疟。日晚发热。用大柴胡汤治之 
。(方见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外感有内伤证
属性: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憎寒壮热。头目昏疼。肢体拘急。或中脘虚寒。呕逆恶心。用局方人参 
养胃汤治之。 
浓朴 苍术 半夏(各一两) 藿香 
草果 茯苓 人参(各半两) 甘草(炙。二钱半) 
橘红(七钱半) 
上九味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乌梅一枚。煎七分。去渣。热服。 
外感发热头疼。内因痰饮凝滞为热。或中脘痞满。呕逆恶心。用参苏饮、或藿香正气散治之。 
x【局方参苏饮】x 
陈皮(去白) 枳壳(麸炒) 桔梗 甘草(炙) 
木香(各半两) 半夏 干葛 紫苏叶 
前胡 人参 茯苓(各七钱半) 
上十一味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渣。微热服。(一方不用 
木香) 
x【局方藿香正气散】x 
茯苓 白芷 大腹皮 紫苏(各一两) 
陈皮 桔梗 白术 浓朴 
半夏 甘草(炙。各二两) 藿香(三两。去皮) 
上十一味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渣热服。如欲出汗。被 
盖。再煎服。○如 
以上证候未见愈。用小柴胡汤治之。(方见前)○如以上证候又未见愈。腹或满。数日不大便。用活 
人书小柴胡加芒硝汤治之。 
柴胡(二两七钱) 黄芩 人参 甘草(炙。各二两) 
半夏(八钱) 芒硝(三两) 
上六味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去渣。下硝再煎一两沸。稍热 
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阳证
属性:身动而轻。言语有声。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来。口中鼻中俱气热。(出此事虽知) 
用调胃承气汤治之。(方见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阴证
属性:身静而重。语言无声。气少难以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吸不能出入往来。口中鼻中气俱冷 
。水浆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恶寒。有如刀刮。(出此事难知)用四逆汤、及葱熨法治之。 
x【仲景四逆汤】x 
甘草(炙。二两) 干姜(炮。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今宜泡用) 
上三味。每服斟酌多少。用水二盏。煮取八分。去渣。温服。 
x【活人书葱熨法】x 
葱一束。以绳缠如饼大。切去根叶。惟存葱白长二寸许。以火烘一面令热。勿至灼火。乃以热 
处着病患脐。连脐下。其上以熨斗盛火熨之。令葱饼热气。透入腹中。更作三四饼。如壤不可熨 
。即易一饼。俟病患渐醒。手足温有汗。乃瘥。更服四逆汤以温内。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阳证似阴
属性:手足逆冷。大便秘结。小便赤色。或大便黑硬。脉沉而滑。(出活人书。按此手足逆冷。名热厥。与阴厥不同。详见 
后篇厥证条下。证轻者用白虎汤。重者小承气汤治之。二方并见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阴证似阳
属性:身微热。烦躁。面赤。脉沉而微。(出活人书) 
(按身微热是里寒。烦躁是阴盛。发躁。面赤是下元虚阳泛上。犹日落而霞光上天也。与阳证 
面赤不同。 
仲景少阴证面赤用四逆汤加葱白治之。方见前) 
身冷。脉细沉数。烦躁。不饮水。(出活人书)此名阴盛格阳。用仲景干姜附子汤加人参治 
之。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人参(半两) 
上三味。每服酌量多少。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或温或凉服。 
伤寒目赤而烦渴。脉七八至。东垣曰。此阴盛格阳于外。非热也。诊脉以数为热。迟为寒。今脉七 
八至。是热极也。然按之至骨则无脉。是无根蒂之脉。虽七八至。其下无根蒂。故知非热也。(出试效文)治法用干姜附 
子汤加人参。(方见前。 
)○又用仲景白通加猪胆汁汤。 
葱白(四茎) 干姜(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二合) 
上锉。每服酌量多少。水一盏。煮至五分。去渣。纳尿胆汁和匀。或温或凉服。无胆亦可。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烦躁
属性:烦为烦扰。躁为躁愦。皆为热证。然烦有虚烦。躁有阴躁。古人所谓阴极发躁。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阳证
属性:五六日不大便。或心下硬而烦躁者。治用大柴胡汤。或调胃承气汤。(方并见前) 
大热干呕。呻吟错语不得眠。治用黄连解毒汤。(方见前) 
烦躁发热。胸中烦闷。或已经汗解。内耗。胸中烦满。其证不虚不实。治用三黄泻心汤、或用 
竹叶石膏汤治之。 
x【活人书三黄泻心汤】x 
大黄 黄连(各二两) 黄芩(一两) 
上锉。每服一两。百沸汤二大盏。热渍之。停一时久。绞去渣。暖动分二服。 
x【仲景竹叶石膏汤】x 
石膏(一斤) 半夏(二两半) 甘草(炙。二两) 人参(三两) 麦门冬(五两半) 
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入淡竹叶。生姜各五片。煎至一盏半。去渣。入粳米百余粒。再 
煎。候米熟。去米温服。不计时。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阴证(此是阴极发热)
属性:手足冷或身微热。脉皆沉细微弱而烦躁者。治用四逆汤加葱白。(方见前)○或白通加猪胆汁 
汤。(方见前)○或用人参三白汤加竹茹。或无忧散。上四方选而用之。 
x【人参三白汤加竹茹】x 
白术 白芍药 白茯苓(各一两) 人参(二两) 
竹茹(一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八分。去渣。温服。 
x【三因无忧散】x 
以天南星为末。入腊月黄牛胆中。缚令紧。悬于当风避日处。候干为末。用人参半两。煎汤七分 
盏。调末二钱。乘热服之。迟少时。更以热人参汤投之。或入辰砂细末亦可。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阳证
属性:寒邪在半表半里。舌胎白滑或黄胎。治用小柴胡汤。(方见前)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舌上 
或白或黑。不滑而涩。治用白虎汤加人参。(方见前) 
经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又曰。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 
不可攻也。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阴证
属性:手足冷。舌胎黑。治用四逆汤。(方见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谵语
属性:(此是语言谵妄错乱也)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阳证
属性:胃实不大便。谵语。治用大柴胡汤或调胃承气汤。(方并见前) 
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发热恶寒。至夜谵言。此为热入血室。(血室者。素问所谓女子胞。即 
产肠也。治用小柴胡汤。方见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阴证
属性:手足冷。脉细微而谵语。治用四逆汤。(方见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郑声
属性:(此是语言郑重。如说此一语。又复再说。声气无力。句不连续也)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阳证
属性:身微热。脉微弱而郑声者。治用人参三白汤。(方见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阴证
属性:身凉。手足或冷而郑声者。治用四逆汤。(方见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呃逆
属性:(仲景所谓哕。盖脐下气逆。冲上退场门作声。素问所谓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阳证
属性:不虚不实而呃逆者。治用小柴胡汤。(方见前)或用橘皮竹茹汤。或用丁香柿蒂汤加人参。 
x【活人书橘皮竹茹汤】x 
橘皮(一斤) 青竹茹(一升半) 甘草(炙。二两) 人参(半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五片。枣二枚。煎八分。去渣。温服。 
x【丁香柿蒂汤加人参】x 
丁香 柿蒂 青皮 陈皮 
人参(各等分) 
上锉。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渣。温服。 
身热。脉虽数而呃逆者。治用人参三白汤加竹茹。(方见前)○或用八物汤加竹茹。或用丁 
香柿蒂汤加人参。(方见前) 
x【八物汤加竹茹】x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当归 熟地黄 川芎 竹茹 
白芍药(各等分) 
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八分。去渣。温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阴证
属性:身冷手足或冷而呃逆者。治用四逆汤加人参。(方见前)○如病后无他证。独见呃逆者。治 
用人参三白汤加当归。 
人参 白术 茯苓 芍药 
当归(各等分) 
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时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阳证
属性:身热。不大便而发黄者。用仲景茵陈蒿汤。 
茵陈(六两) 大黄(二两) 山栀子(十四枚) 
上锉。每服酌量多少。以水三升。先煮茵陈至二升。纳二味。煮取一升。去渣服。 
身热。大便如常。小便不利。而发黄者。治用茵陈五苓散。 
泽泻 白术 猪苓 赤茯苓(各一两半) 
官桂(一两) 茵陈(三两) 
上锉。水煎。温服。 
身热。大小便如常而发黄者。治用仲景栀子柏皮汤加茵陈。 
栀子(十五枚) 甘草(一两) 柏皮(二两) 茵陈(六两) 
上锉。水煎。温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阴证
属性: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而发黄者。治用茵陈四逆汤。 
干姜(一两半) 甘草(炙。二两) 附子(炮。一枚。去皮。破八片) 
茵陈(六两) 
上锉。每服酌量多少。水煎。凉服。 
皮肤冷。心下硬。按之痛。身体重。背恶寒。目不欲开。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 
了。脉紧细而发黄者。治用茵陈四逆汤。(方见前) 
遍身冷。面如桃李枝色。腹满。小便涩。关尺脉沉迟细而发黄者。治法先用茵陈茯苓汤以利其 
小便。次用茵陈四逆汤。(方见前)更加当归。木通。 
x【茵陈茯苓汤】x 
茯苓 官桂(各一两) 猪苓(七钱半) 滑石(一两半) 
茵陈(一两半) 当归(一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阳证
属性:斑斑如锦纹。或面部、或胸背。或四肢红赤者、胃热也。紫黑者、胃烂也。赤者、五死一生。 
治用玄参升麻汤。重者白虎加人参汤。(方见前) 
x【三因玄参升麻汤】x 
玄参(炒) 升麻 甘草(炙。各半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七分。温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阴证
属性:斑如蚊蚤咬。痕稀少而微红。此下元阴火失守。聚在胃中。上熏于肺。肺主皮毛。故胸背皮肤 
发此斑也。治用大建中汤。 
桂心 芍药 黄 (各二钱) 人参 
当归 甘草(炙。各一钱) 附子(炮。半两) 生姜(五钱) 
半夏(二钱半) 
上九味锉。每服酌量多少。水二盏。枣一枚。煎八分。去渣。温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阳证
属性:发狂。烦躁。面赤。脉实。治用调胃承气汤。(方见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阴证
属性:发狂。如肌表虽或热。以手按之则冷透手。或肩背胸膈有斑十数点。脉弦沉细。治用干姜附子 
汤加人参。(方见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厥逆
属性:(厥者。逆也。阴阳不相顺接。故手足逆冷。冷至臂腿。名曰四肢厥逆)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阳证
属性:手足虽冷。有时或温。手足心必暖。脉虽沉伏。按之则滑。其证或畏热。或渴欲饮水。或扬手 
掷足。烦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此名热厥。古人所谓阳极发厥也。治用白虎汤、大承气汤、 
双解散、凉膈散。以上四方。详证轻重。选而用之。(方并见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阴证
属性:四肢冷。身不热。恶心。蜷足卧。或引衣被自覆。不渴。或下利。或大便如常。脉沉微不数。 
或虽沉实。按方则迟弱。此名冷厥。治用通脉。四逆汤。或当归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