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具有代表性的藏品,我也庆幸自己还是有把它买了下来,如今这件书柜也成了我最爱的收藏之一,所以古董的买卖有时候是很多巧合和机缘,是勉强不来的。
现在回想起来,便觉得当年的大胆行为其实还蛮危险的,尤其那些第一手贩子都是在地人,买卖全看心情,他们平时四处去乡间民宅搜括旧物,很可能连自己都搞不清楚收来的东西有什么,而我多半是存着挖宝的心情前去的,不过通常他们的东西很杂且好货不多,所以最好要够解自己要什么再去会比较好,否则最后可会求偿无门。
比较有趣的是,因为这些贩子都是乡下人,与人互动很重「奇檬子」,想要在他们那里找到好货,最好的方法就是闲话家常、搏感情,而他们也会非常热情的泡茶招待你。我曾经就有去逛那种第一手贩子的摊子被赶出来的经验,而且是没来由的就把你赶走,由此可见他们的率性与难以捉摸。
除了深入荒山野岭寻宝外,我其实也投资了不少时间与金钱在艺品店,一路走来跌跌撞撞,也非全然没有受骗经验。印象中有一次在某家艺品店买了一个古董玻璃油灯,因为油灯的价钱不高,而且还蛮信任那个艺品店老板,所以没考虑太多就买了。结果过没多久,居然在另一家艺品店看到同样的油灯,这个时候也只能自己认栽了。
不过类似的经验,有时可能卖家自己也搞不懂,并非刻意要骗你。我其实碰过一个比较恶劣的,有些古董商为了吸引客人,特别喜欢把出自「某大家族」的字眼挂在嘴边,我曾经就上过一次当。
第三部分:收藏品的运用chapter14 东南西北买(4)
基本上,有在收东西的人多少都会对全台湾各地的大家族有个概念,那时有个古董商朋友用力推荐我买一对公婆椅,还舌灿莲花的告诉我那是出自新竹郑家的,都怪我那时没有仔细去看看,一方面也是信任老板,于是就付钱买了。后来过了几年,好巧不巧,居然在一家古董店里看到一模一样的,一问之下才知道那原来是上海的东西。
不过这些经验都是花钱买来的,我觉得在收藏的过程中找到磁场相合的古董商很重要,而且最好要多元一点,有些人看起来可能很不起眼,但一旦成了朋友,他可能会带你去一辈子也不会造访的地方寻宝,像之前我就跟一个朋友去广州一个非常偏僻的陋巷找货,以及位于福建的一处古董村,不同性格的朋友,会让你开拓不同的收藏眼界,这在收藏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
不过收藏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我算是蛮用功,而且完全是自发性的,除了勤于找数据、翻书、做笔记,也绝不要吝于请教古董商及藏友们,不过古董商多半能言善道、很会说故事,但不一定讲得全是有根据,因此最好能够多听多看,然后再消化吸收、融会贯通,自我架构成一个藏品知识的系统!
虽然如此,我还是曾经因知识不足而买错东西。若没记错,那好像一位朋友介绍我买的一件桃红色的客家新娘服,之所以还记得是因为那衣服的价格不便宜,会买是因为我之前收的老衣服多半是客家的家居服饰,不过也是在买后的几年,开始接触中国体系的老衣服,才发现当初买的那件客家新娘服原来只是大陆旗人女服。
类似因自己不够用功而受骗的经验还不只一次,不过那次是卖家存心要骗我。当时买的是二对平埔族的剑带,因为平埔族的刺锈很稀少特别,一来我有点贪小便宜,二来那商人不断引诱我买,而且还大方的买一送一,附赠肚兜一件,虽然心里一直觉得怪怪的,但就是说不出个所以然,重点是价格还真不便宜;但当时的想法是原住民的东西因为量少本来就很贵,所以最后还是狠心买了。直到后来才知道,原来那个商人是拿着平埔族的东西去云南给人锈成一模一样的。
回想起来,那四处找货的过程虽然有吃亏上当的,但是也有很多美好回忆,尤其现在想想那真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可说是成长最快、进步最多、并奠定专业收藏基础的时期。
所以,如果你也真心喜欢台湾民艺,我想透过这样的模式,多跑几个古董店,多与同好们交换讯息,再加上多阅读,并勤于到各个地方去看货,拓展鉴赏藏品的眼力和知识,我敢说日积月累,收藏的眼力与知识一定会与日俱进,而过程中你也一定会获益良多的!
第三部分:收藏品的运用chapter15 我的拍卖经(1)
以往对于「拍卖」这个词,好像仅存在于好莱坞电影里的名媛绅士,一身珠光宝气、打扮入时地坐在庄重的拍卖大厅,手中持着一只小牌子,等待拍卖会激烈展开,彷佛这只是富人才玩得起的游戏。
曾几何时,我也依样画葫芦的参与了国际大小拍卖的盛事,领教了拍卖过程中紧张刺激但绝对令人兴奋的临场感受,毕竟之前对拍卖的记忆纯粹是来自电影里的刻板印象,然后自从接触了拍卖之后,这经验也让我增长了不少国际视野,并获得许多古董收藏的信息与知识。
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参与国际性的拍卖活动,反而还有一个很糟的拍卖初体验。
话说五、六年前,一位古董商朋友想要带动国内的拍卖风气,好让想要淘汰的古董有流通的机会,于是他广发英雄帖给我们这些同好与他的客人,然后在每个月初举行拍卖,并找到一处摆放拍卖品的空间,有兴趣参加拍卖的朋友,只要将想要送拍的东西标好价格,任何有价物品都可以被拍卖,没有特别限定款式或物品,而古董商朋友则担任拍卖官的角色,基本的立意是不错的。
朋友了解我向来买东西很重视历史背景和保存度,因此我寄放的东西不但可信度够、价格也相当合理,所以很短的时间内便顺利地就被卖了出去,只是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收到拍卖的费用,从这个经验中我得到一个教训,那就是诚信是拍卖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国际性的大型拍卖会像苏富比与嘉德等,会如此受到众人信赖的主要原因。从没接触过拍卖会的人,可能会对拍卖是啥玩意还丈二金刚摸不着头绪,我试着简单地解释说明一下。
一般来讲,这些大型的拍卖公司都有一个水平以上的鉴赏团队,他们散布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找寻世上任何价值珍贵的物品,不过通常拍卖会不会担保拍卖物品的真伪,此时就得靠自己识货的能力了,但几乎每一样上了拍卖会场上的物品都绝对有其可信度。
至于拍卖的内容,可以是一瓶陈年老酒、一幅字画、一件某某名人穿过的衣服、鞋子、一张具历史价值的椅子都可以,而且来自东方与西方的皆有!
拍卖会是天天都有举行,不过这些都是非常区域性的迷你型拍卖会,大型的拍卖每年有数次,主要以拍卖公司搜集到的货源而定,但比较重要的则是每年的春拍与秋拍。此外这些拍卖公司也会不定时帮国际名人举办私物拍卖,而每一次根据拍卖会的大小,所拍卖物品的内容也截然不同。
一开始我其实是透过店家穿针引线,因为店家要随时留意古董市场的动态,以作为做生意的风向球,因此对于拍卖会自是相当熟稔。我最早接触国际性拍卖时,并没有急着投入金钱,是先从购买拍卖目录开始,并花了不少时间去了解并研究拍卖的品项,如果有看上的物品,再去参与拍卖会前的预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很喜欢收集拍卖会的目录,某程度它有点像是收藏秘籍般,从中你可以得知目前全球古董的热潮是什么,还有它也可以作为鉴价的标准,例如:同样是一件商品,一般古董的二手市场店家,其标价一定要低于拍卖会的价格,才算是较为合理的。
第三部分:收藏品的运用chapter15 我的拍卖经(2)
至于大甩卖的会场大部份都在纽约、伦敦、巴黎、香港等城市,并不是每个拍卖会都能够亲自到现场,如果真有喜欢的拍卖物,除了可以透过熟识的店家代为竞标,要不然也可以透过电话竞标的方式,来标到自己喜欢的物品。
几次下来,透过店家或自己电话竞标也逐渐累积了不少拍卖的经验,而我亲身参与且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次拍卖是法国罗芙奥Ravenel来台湾举行的拍卖会,到了会场明显感受到每个人似乎都是有备而来的,那一次我没有买东西,不过却领教了拍卖会分秒皆紧张万分的过程。
通常拍卖会的筹备过程都有一段时间,但拍卖日进行拍卖时的速度却快得吓人,只见拍卖官在台子上讲出底价,然后下面竞标此起彼落,几乎没什么思考时间,你得在很短的时间内决定眼前那个物品在你心中的价值,以及它的高标到多少等,所以机灵性一定要够,更重要的事前准备工作要做好。
我第一次从拍卖会上拍到的东西,是台湾早期前辈画家萧如松的两张明姓片般大小的画作,他的画风非常清澄干净,有很多以建筑、博物馆为主的作品,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画家。
除了实体拍卖会,我还参加了网络上的拍卖会,像有一回我在伦敦的拍卖网站上,看见了一件很喜欢的中国刺绣老衣服,虽然网络上的讯息不是很清楚,但从照片看来加上自己多年的收藏经验,便决定标下那件衣服,不过后来收到东西其实有点失望,衣服是货真价实的古董,不过仔细看它有局部修改过,经过这次经验,我还是建议想试拍卖的朋友,最好还是要参加拍卖公司举办的预展,亲自到现场去看一下实物,然后收集足够数据,才不会仓促下注。
虽然拍卖有大有小,不过我个人较独锺小型拍卖会,因为小拍偶尔会有叫人惊艳的小玩意,幸运的话就可以用很划算的价格捡到买家漏掉的好货,当然这也考验个人对古董知识的功力了。
世界上的好东西太多,再有钱也买不完,所以比较重要的反而是过程而非买到多少东西,如果你已经是小有实力的藏家,那么拍卖会绝对是一个接触高级藏品的好管道,而且拍卖品也多半先经过高手精心挑选过,所以只要慎选优质的拍卖公司,并在事前做好准备,拍卖绝对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第三部分:收藏品的运用chapter16 收藏也是一种Life Style
收藏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实践过程。
我喜欢把收藏,说成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它是一种典型的个人行为,随着你的成长、经历,透过藏品,崭露你对于生活或者文化的一种响往与心理投射,甚而诱发你对于美的赏识潜力。
它的过程往往是从不自觉的一种想要拥有的原始情结,一路跌跌撞撞抵达自觉明晰的提升过程。是的,收藏让我感受到生命的韵律与节奏。
我向来觉得收藏其实只是一种行为,玩才是真的目的。
很自然地,在收藏的过程中,寻找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不仅你在找东西,东西也在找你,就这样玩出心得、玩出乐趣、玩出知识、也玩出兴致来。多走多看,眼力自然就会变好!
我先试着解释一下,个人对收藏的看法。
很多人以为,凡事只要牵扯到收藏,脑中就会浮现老古董的画面,我其实不太喜欢给它扣上这样一顶帽子。因为收藏绝对不会只停留在这么表层的意念。
其实,收藏比较像是一种life style,是选择与生活联结的某种形式,或者也可以说是对于美学或艺术的经验辐射,它就好像写日记一样,也如同你阅读一本书。我认为看待收藏不要太沉重,而是要尽量从愉悦、轻松的角度出发,这样才不会得失心太重,而且成就感也会大些,正所谓玩物不丧志,就是这么一回事。
还有,收藏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心情,或者是让生活更美好的手段。
透过寻寻觅觅的过程,经历了包括原始、精致、简约、现代、质朴、繁缛的美,它不再只是停留在拥有某一样古董的兴奋,而渐渐会衍生、激发出一种深刻、喜悦的快乐。最重要的是,它是很环保的!
在过程中,我收集了很多关于收藏的资料,曾经还看过一本欧洲图书,内容是介绍有着很丰富收藏的老酒店,其中有一个酒店的老板说:「一个好的酒店要有一些元素,像古董地毯、家具,还有银制餐具、水晶杯、磁杯等……」,他还说一家顶级的老酒店一定要有自己的样子或姿态,而这也就是我想说的,一种生活的态度。
所以,我喜欢将收藏与生活结合的感觉,而不是将之束之高阁,完全在日常生活中不起一丝涟漪的。比如说,想让屋子里的氛围来点不一样的况味,一张复古的贵妃椅,配搭充满时尚感的现代家具,就会迸发出让人惊艳的效果。
相反地,如果你堆了满屋子的古董家具,空间的美感反而会出不来,这跟穿着打扮是一样的道理。毕竟这些所谓的古董,最原始的意义不也是被拿来用的,东西用了才会有升值的感觉。所以如果能巧妙的运用收藏品在生活之中,不管是用来点缀也好,或者直接拿来使用,都能发挥画龙点晴的效果,同时它也可以让你的时尚生活增添一抹文化气息。
还有,一旦进阶到收藏的意识阶段,你就会很自发性的想要阅读历史、美学或艺术史之类的书籍,以拓展自己的收藏知识。当然,收藏的过程难免都会有看走眼的意外发生,也请一笑置之吧!错误的经验也能使自己累积经验、增加知识,觉得就别太再意了。
收藏让我更热爱并珍惜生命,也更懂得挖掘或享受生活中潜藏的乐趣,即使是很微小的快乐。虽然说收藏要靠缘份,不过收藏的意义绝对不只是收藏本身,因为就在你与藏物相会的路途上,快乐人生已然在其中。
第三部分:收藏品的运用chapter17 收藏品与空间的结合(1)
我常说,从一个人收藏的习惯,就可以猜出他的个性,甚至于喜好;收藏之于我,是必需落实于生活层面,不是束之高阁的。
很多人一讲到古董,话题就会变得很沉重,产生一种距离感,这是我不喜欢特别强调古董两个字的原因。
事实上,老东西不但有它的艺术价值,若能巧妙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发挥它环保与实用的概念。许多欧洲人非常爱惜老东西,他们很懂得利用古董家具或摆饰,来美化居家、营造出个人风格的空间美学,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回想当年,这些家具、摆饰不也是生活的一部份?东西买来就是要爱惜、要使用,就跟买衣服一样,买来穿上,便希望把自己装扮的更赏心悦目、更有型些!
同样的,老东西能够让室内空间画龙点睛,让居住生活更富玩味。
我特别欣赏老东西的风韵,这可能跟我学美术有某程度的关联吧!尤其在深入了解老东西的由来背景,像是它的年代、出产地以及独一无二的工艺特色,然后让人遥想并拼贴起那个时代的美学氛围,以及当年人们灵感创意的轨迹等等,探索的愈多,便愈吸引人。
藏品跟金钱一样,都是带不走的东西,当拥有的时候就要尽情地爱惜与使用。我很喜欢把旧家具与现代空间做结合,像玩游戏一样,利用新与旧、东方与西方的冲突对比,重新演绎出具时尚风格的复古味,而时尚也因老东西的点缀,而变得更具文化性。
不过随着东西愈买愈多,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我曾经一度相当苦恼该把成堆的藏品摆往哪里?后来的方法是先适度地过滤掉一部份收藏,让它回到藏品市场;而一部份则考虑捐赠给像是屏东县文化局等,另一部份再放置在自己和朋友开的餐厅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倒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四年前我和几个好朋友在母亲的故乡──屏东,合开了一家餐厅叫「三千院」,成员中有做营造、做餐饮、做庭园、以及古董商,因为当初大家都想开一家自己喜欢的风格餐厅,于是我们开始找地,然后自己盖房子、规划空间,以及设计餐厅的型式,没想到居然还颇受好评。
从外面看去,「三千院」和式风格的建筑外型呼应日式庭园,使餐厅别有一番幽静的气质,而室内空间则挑高宽敞且富时尚感,配上质朴的中国石雕,搭配和洋风的料理,使置身其中的人能完全放松地享用美食。
也是在那时候,我捐赠了一些台湾早期的衫橱、面盆架等老家具给屏东县文化中心,而这些老东西后来被县政府摆放在屏东著名的「忠实第乡土博物馆」,现已改名为民族博物馆,如果大家有机会前往屏东游览,不妨可以去这个历史悠久的老房子看看。
这个博物馆颇有来历,它是一个古迹级的台式老建筑,早在1895年由邱氏宗亲所建,一开始建筑是两个客家伙房南北相邻,称为「忠实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