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濡润亘通,靡不由此。夫吐血者,是
营卫气逆也。《经》曰∶咳则有血者,阳脉伤也。夫心者,血之主;肺者,气之主。气
主嘘之,血主濡之,荣养百骸,溉灌筋脉,荣卫相济,升降上下,自然顺适,不失常
道。若一有所伤,疾斯作矣。或外干六淫,内因七情,气乃留而不行,血乃壅而不濡,
内外抑郁,不能流注,是以热极涌泄,宁无妄动之虞,郁久奔升难御猛行之锐,血犹水
也,决诸东则东流,决诸西则西流,气之使血,其势相然者耶!是以气逆而血亦逆矣。
且气有余便是火,火乘于血,得热妄行,流溢无拘,上奔而为吐血也。有因饮食太饱,
胃寒不能消化,故吐所食之物。气血相冲,因伤肺胃亦令吐血者,有之,然阳明主乎多
血。若为热郁内逼,任令妄行,故小儿吐血,属胃者,十有七八。更有尚在襁褓而吐
血者,多由重帏暖阁,火气熏迫或过啖辛辣,流于乳络,儿饮之后,停滞不散,积温
成热,热极上崩,是以或吐、或衄、或下为尿血者有矣。若久嗽气逆,面目浮肿而嗽吐
血者,是肺虚损也,随症治之。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吐血(儿科)
辰胶散
属性:治小儿吐下血。
阿胶(炒) 蛤粉(各一钱) 辰砂(水飞) 为末,用藕汁白蜜调服。
x又方x
消瘀止血,用藕节晒干,为末,人参白蜜同煎汤调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吐血(儿科)
犀角地黄汤
属性:治血虚火盛,吐衄妄行,溺血便血。
犀角镑末 生地黄 白芍药 牡丹皮(各一钱五分) 水煎去渣,入犀角末服之,如
忿怒致血者,加山栀、柴胡。
凡禀阴气至纯者,莫过于犀角,得浊阴下降者,莫过于地黄,白芍酸收,丹皮清降
凉血止血之要品,泻南实北之神方也。因于怒者,气必逆上,故加山栀以屈曲下行;肝
喜疏泄,故加柴胡以达其木郁。本用四味独名犀角地黄者,所重在二味,白芍、丹皮不过佐助耳。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吐血(儿科)
当归补血汤
属性:治气血虚热,面赤烦渴,脉大而虚。
黄 (炙,一两) 当归(酒洗,二钱) 水煎,空心服之。
东垣曰∶《经》云脉虚血虚;又云∶血虚发热。此多得于饥饱劳役,症类白虎,惟
脉不长实为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黄 乃甘温补气之剂,此本血虚,何反用之为君
耶?《经》曰∶治病必求于本;又曰∶阳生阴长,故血虚补气,治其本也。佐以当归之
润,正与阴血相投,二物并行,则上下表里,无处不到,故名补血汤。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吐血(儿科)
双荷散
属性:治卒暴吐血。
藕节(七个) 荷叶顶(七个) 同蜜擂细,水
煎去滓,温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吐血(儿科)
天冬汤
属性:治思虑伤心,吐血衄血。
人参(五钱) 远志(去心,甘草水煮) 白芍药 天门冬(去心) 麦冬门(去心)
黄 藕节 阿胶(蛤粉炒) 没药 当归 生地黄(各一两) 甘草(炙,五钱) 每
服四钱,姜水煎温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
方脉吐血咳血咯血唾血合参
属性:《经》曰∶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吐血;又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
上∶又曰∶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胞移热于膀胱,则癃而尿血;又曰∶结阴者,便血
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夫血者,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
泄于肾,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
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出入升降,濡润宣通,靡不由此也。饮
食日滋,故能阳生阴长,取汁变化而赤为血,注之于脉,充则实,少则涩,生旺,则
诸经恃此长养,衰竭,则百脉由此空虚,血盛则形盛,血弱则形衰,神静则阴生,形役
则阳亢,故血者,难成而易亏,失调则变生于反掌,火载则上行,挟湿则下行,为病种
种。妄行于上则吐衄,衰涸于中则虚劳,枯槁于外则消瘦,忘反于下则便红,移热膀胱
则溺血,渗透肠间为肠风,阴虚阳搏则为崩中,湿蒸热瘀则为滞下,热极腐化则为脏
血,火极似水,血多紫黑,热胜于阴则为疮疡,湿滞于血则为瘾疹,凝涩于皮肤则为冷
痹,蓄之在上则为妄,蓄之在下则为狂,跌扑损伤则瘀血内聚,血行清道出于鼻,血行
浊道出于口,咳血衄血出于肺,呕血出于肝,吐血出于胃,痰涎血出于脾,咯血出于
心,唾血出于肾。耳血曰 (音二),鼻血曰衄,肤血曰血汗,口鼻俱出曰脑衄,九窍
俱出曰大衄,便血清者属营虚有热,浊者属热与湿,色鲜者属火,黑者火极,血与泄物
并下者,属有积,或络脉伤也。尿血因房劳过度,阴虚火动,营血妄行,血色黑黯,面
色枯白,尺脉沉迟者,此下元虚冷,所谓阳虚阴必走也。有呕吐紫凝血者,《原病式》
云∶此非冷凝,由热甚销烁,以为稠浊,热甚则水化制之,故赤兼黑而紫也。有汗血
者,由大喜伤心,喜则气散,血随气行也。下血,先见血后见便为近血,自大肠来,先
有便后见血为远血、自肺胃来,肠胃本无血,由气虚肠薄,故血渗入而下出也。东垣
曰∶除伤寒家衄血外,凡杂病见血,多责其热,血上行为逆,其治难,下行为顺,其治
易,故血上行,或唾、或呕、或吐,忽变而下行为恶痢者,吉兆也。丹溪曰∶口鼻出
血,皆是阳盛阴衰,有升无降,血随气上,越出小窍,法当补阴抑阳,气降则血自归经
矣。有阳气虚本虚,复为寒凉伤之,以致肃杀之气,色脉并见沉而不浮,尺小于寸,右
弱于左,色夭而血黯者,用生脉散加肉桂一钱,熟附子一钱,甘草五分;继以理中八
味,相须间服,喘嗽痰血,皆为平复,故《三因方》云∶理中汤,能止伤胃吐血,以
其方最理中脘,分别阴阳,安定气血,凡患人果身受寒气,口食冷物,邪入血分,血得
冷而凝,不归经络而妄行者,其血必黑黯。其色必白而夭,其脉必微迟,其身必清凉,
不用姜桂,而用凉血之剂殆矣。
凡用药者,要认血来本原,不可妄治,以致变乱。夫治血,当明血出何经?不可概
曰吐血衄血,多是火载血上,错经妄行越出上窍,过用寒凉。夫火者,无形之气也,非
水可比,安能称载?盖血随气行,气利则血循经,气逆则血乱,气有余即是火也。实由
气逆而血妄行,兼于火化,因此为甚。《经》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暴瘅内逆,肝肺
相搏,血溢鼻口是也。又东垣曰∶血妄行上出于鼻口者,皆气逆也。况血得寒则凝,得
热则行,见黑则止,迹此观之,治血若不行兼之调气,而纯以寒凉是施,则血不归经,
且为寒所凝滞,虽暂止而复来也。且脾统诸血,寒凉伤脾,脾虚尤不能约束诸血,其变
症可胜言哉!然调气更莫如导火,火归而气自顺矣。
吐血者,荣气溢入浊道,留聚膈间,满则吐血,名曰内衄。然先哲皆以为热,其因
于寒者,理亦有之,何则寒邪属阴?荣血亦属阴?风伤卫,寒伤荣,各从其类,人果身
受邪,口食寒物,邪入血分,郁遏内热,无从发泄,血乃沸腾在上则从口而出,在下则
从便而出。若此者,实病机之所有,焉得为尽无也。但其血色之黑,与吐血因热极而反
兼水化者相似,兹则宜于脉证间求之,脉微迟而身清凉者,寒也。洪数而身烦热者,热
也。寒则温之,热则清之,治法大不同矣。若吐血发渴者,名为血渴,宜四物汤,或十
全大补汤。
凡内伤暴吐血不止,或劳力过度,其血妄行出如涌泉,口鼻皆流,须臾不救,急用
人参一两,或二两,为细末,入飞罗面二钱,新汲水调如稀糊,不拘时啜服;或用独
参汤亦可。古方纯用补气,不入血药,何也?盖阳统乎阴,血随乎气,有形之血,不
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令无形生出有形也。若有真阴失守,虚阳泛上,亦大吐
血,又须八味地黄汤,固其真阴,以引火归源,正不宜用人参,及火既引之而归矣。人
参又所不禁,阴阳不可不辨,而先后之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况人参虽谓补阳,乃
阳中之阴药。若与白术、黄 同用,峻补后天元气之阳,与附子、鹿茸同用,大补先天
元气之阳,与当归、地黄同用,则补阳中之阴,率领群阴之药,上至阳中之阴分,所佐
一异,功用便殊矣。
凡失血之后,必大发热,名曰血虚发热。古方立当归补血汤,用黄 一两,当归
二钱,名曰补血,而以黄 为君,阳旺能生阴血也。如丹溪于产后发热,用参、 、
归、芎,黑姜以佐之,或问曰,干姜辛热,何以用之?盖姜味辛,能引血药入气分而生
新血,况炒黑则止而不走。若不明此理,见其大热,六脉洪大,而误用发散之剂,或以
其象白虎汤症,而误用白虎,立见危殆,慎之哉!
曹氏云∶吐血须煎干姜、甘草作汤与服,或四物理中汤亦可,如此无不愈者。若
服生地黄、藕汁、竹茹去生便远。《仁斋直指》云∶血遇热则宣流,故止血多用凉药。
然有气虚挟寒,阴阳不相为守,荣气虚散,血亦错行,所谓阳虚阴必走耳。外必有虚冷
之状,法当温中,中温则血自归经络,可用理中汤加南木香,或干姜甘草汤。其效甚
着,又有饮食伤胃,或胃虚不能传化,其气逆上,亦能吐衄,木香理中汤,甘草、干姜
汤最宜,出血诸证,每以胃药收功,切不可投以苦寒之剂,故曰∶实火之血,顺气为
先,虚火之血,养正为先,气壮自能摄血也。
《褚氏遗书》云∶喉有窍,咳血杀人,肠有窍,便血杀人。便血犹可治,咳血不易
医,喉不容物,毫发必咳,血既渗入,愈渗愈咳,愈咳愈渗,饮溲溺者,百不一死,
(言之太过),服寒凉者,百不一生(的确之论),血虽阴类,运之者,其阳和乎,玩阳
和二字,褚氏深达阴阳之妙者矣。时珍曰∶小便性温不寒,饮之入胃,随脾之气,上归
于肺,下通水道,而入膀胱,乃其旧路,故能治肺病,引火下行。其味咸而走血,故治
血病。盒饭乘热即饮,则真气尚存,其行自速,冷则惟有咸寒之性而已。若炼成秋石,
则真元之气渐失,不及童便远矣。
海藏云∶胸中聚集之残火,腹里积久太阴,上下膈绝,脉络部分,阴阳不通,用苦
热以定于中,使辛热以行于外,升以甘温。降以辛润,化严肃为春温,变凛烈为和气,
汗而愈也。然余毒土苴犹有存者,周身阳
和,尚未泰然,胸中微躁而思凉饮,因食冷物,服凉剂,阳气复消,余阴再作,脉退而
小,弦细而迟,激而为衄血、吐血者有之,心肺受邪也,下而为便血、溺血者有之,肾
肝受邪也,三焦出血,色紫不鲜,此重沓寒湿,化毒凝泣,水谷道路浸溃而成。若见血
症,不详本末,便用凉折变乃生矣。
黄柏、知母既所禁用,治之将何如?若与前所论理中温中无异法,何必分真阴真阳
乎?殊不知温中者,理中焦也,非下焦也,此系下焦两肾中先天之真气,与心肺脾胃后
天有形之体,毫不相干,且干姜、甘草、当归等药,俱入不到肾经,惟仲景八味肾气丸
斯为对症,肾中一水一火,地黄壮水之主,桂附益火之原,水火既济之道,盖阴虚火动
者,乃肾中寒冷,龙宫无可安之穴宅,不得已而游行于上,故血亦随火而妄行,令用桂
附二味纯阳之火,加于六味纯阴水中,使肾中温暖,如冬月一阳来复于水上之中,龙雷
之火,自然归就于原宅,不用寒凉,而火自降,不必止血而血自安矣。若阴中水干而火
炎者,去桂附而纯用六味,以补水配火,血亦自安,亦不必去火,总之保火为主,此仲
景二千余年之玄秘,岂后人可能笔削一字哉!
凡肾经吐血者,俱是下寒上热,阴盛于下,逼阳于上之假症,世人不识,而为其所
误者多矣。宜以假寒治之,所谓假对假也。但此症有二,有一等少阴伤寒之症,寒气自
下肾经而感,小腹痛,或不痛,或呕,或不呕,面赤口渴,不能饮水,胸中烦躁,此作
少阴经外感伤寒看,须用仲景白通汤之法治之,一服即愈。又有一等真阴失守,命门火
衰,火不归原,水盛而逼其浮游之火于上,上焦咳嗽气喘,恶热面红,呕吐痰涎出血,
此系假阳之症,须用八味地黄引火归原。然兹二方,俱是大热之药,但上焦烦热正盛,
复以热药投之,入口即吐矣。须以水探冷,假寒骗之,下嗌之后,冷性既除,热性始
发,太阳一照,龙雷之火自息,因而呕哕皆除,倘有方无法,何以通拒格之寒也。若误
为实热而服寒凉,顷刻立化,慎之哉!
血之来也,虽火以迫之,然此火宜导以归源,则血亦归经,切忌原药,则反激浮火
逆上,且伤胃气,脾愈不能统血矣。更宜养肝,使肝气平而血有所归,切忌伐肝,盖
《经》曰∶五赃者,藏精气而不泻者也。肝为将军之官,而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
也。若再伐之,则无力摄血收藏,而血愈不止矣。更宜行血不宜止血,盖吐血者,气逆
上壅,而血不行经络也。行血则血循经,不止自止。若勉强止之,则瘀血凝滞,胸胁胀
满,发热恶食,反成痼疾。况血生化于脾,而脾又统血,倘不以调理脾胃为主,而概用
四物纯阴伤胃,徒增其病矣。故《医贯》曰∶服寒凉者,百不一生,服溲溺者,百不
一死。然而久则能伤胃气,甚言寒凉之不可用也。失血一证,危急骇人,医疗鲜效,或
暴来而顷刻即毙,或暂止而终亦必亡,敢问有一定之方,可获万全之利否,请备言之,
凡血症先分阴阳,有阴虚有阳虚,阳虚补阳,阴虚补阴,此直治之法,无所共知。又
有真阴真阳,阳根于阴,阴根于阳。真阳虚者,从阴引阳,真阴虚者,从阳引阴,复有
假阴假阳,似是而非,多以误人。此真假二字,旷世之所不讲,举世之所未闻,在杂病
不可不知,在血症为尤甚也。既分阴阳,又须分三因,风寒暑湿燥火,外因也。过食生
冷,好啖炙爆,醉饱无度,外之内也。喜怒优思恐,劳心好色,内因也。跌扑闪肭,伤
重瘀蓄者,不内外因也。既分三因,而必以吾身之阴阳为主,或阴虚而挟内外因也,或
阳虚而挟内外因也。盖阴阳虚者,在我之正气虚也。三因者。在外之邪气有余也。然
《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不治其虚,安问其余?或曰∶吐衄血者,从下炎上之
火,暑热燥火,固宜有之,何得有风寒之症?殊不知六淫之气,俱能伤人,暑热者,
十之一二,火燥者半,风寒者半,而火燥之后,卒又归于虚寒矣。《经》曰∶岁火太过,
炎暑流行。肺金受刑,民病血溢血泄,是火气能使人失血也。又云,太阳司天,寒淫所
胜,血变于中,民病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是寒气能使人失血也。又云,太阴在泉,湿
淫所胜,民病血见,是湿气能使人失血也。又云∶少阴司天之政,水火寒热,持于气
交,热病生于上,冷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民病血溢血泄,是寒热凌犯,能
使人失血也。又云∶太阴司天之政,初之气风湿相薄,民病血溢,是风湿相搏,能使人
失血也。又云∶岁金太过,燥气流行,民病反侧,咳逆甚而血溢,是燥气能使人失血
也。六气俱能使人血溢,何独火乎?况火有阴火阳火之不同,日月之火与灯烛之火不
同,炉中之火与龙雷之火不同。又有五志过极之火,惊而动血者,火起于心,怒而动血
者,火起于肝,忧而动血者,火起于肺,思而动血者,火起于脾,劳而动血者,火起于
肾,能明乎火之一字,而于血之理思过半矣。
河间先生,特以五运六气暑火立论,故专用寒凉以治火,而后人宗之,不知河间之
论,但与仲景《伤寒论》对讲,各发其所未尽之旨耳。非通论种种不同之火也。自东垣
先生出,而论脾胃之火,必须温养,始禁用寒凉。自丹溪先生出,而立阴虚火动之论,
亦发前人所未发,可惜大补阴丸、补阴丸,二丸中俱以黄柏知母为君,而寒凉之论,又
盛行矣。养葵先生持撰阴阳五行之论,以申明火不可以水灭,药不可以寒攻,其利溥哉!
六淫中虽俱能病血,其中独寒气致病者居多,何也?盖寒伤荣,风伤卫,自然之
理,又太阳寒水,少阴肾水,俱易以感寒,一有所感,皮毛先入,肺主皮毛,水冷金
寒,肺经先受,血亦水也,故经中之水与血,一得寒气皆凝滞而不行,咳嗽带痰而
出,问其人必恶寒,切其脉必紧,视其血中间必有,或紫,或黑数点,此皆寒淫之验
也。医者,不为详审,便以为阴虚火动,而概用滋阴降火,病日深而死日迫矣。赵氏尝
用麻黄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