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逆,而赤烦燥,恶热似火,非火也。乃命门真元之火离其宫而不归也,察其脉两寸虽浮
大而数,两尺微而无力,或似有而无为辨耳,不知者,以其有火也,少用凉药以清
之,以其喘急难禁也,佐以四磨之类以宽之。下咽之后,似觉稍快,少顷依然,岂知
宽一分更耗一分,甚有见其稍快,误认药力欠到,倍进寒凉快气之剂,立见其毙矣。盖
阴虚至喘,去死不远,幸几希一线,牵带命门,尚尔留连,善治者、能求其绪而接助真
元、裨其返本归原、或可回生,然亦不可峻骤也。且先以八味丸、安肾丸、养正丹之
类,煎人参生脉散送下,觉气若稍定,然后以大剂参 补剂,加破故纸、阿胶、朱膝之
类,以镇于下,又以八味丸加河车为丸,日夜遇饥吞服方可。然尤须远房帏,绝色欲,
经年积月,方可保全。不守此禁,终亦必亡而已。聪明男子,当自治未病,毋蹈此危
机。
又有一等火郁之症,六脉俱涩,甚至沉伏,四肢悉寒,甚至厥逆,怫怫促而喘,却
似有余,而脉不紧数,欲作阴虚而按尺鼓指,此为蓄郁已久,阳气怫遏不能营运于
表,以致身冷脉微,闷乱喘急,当此之时,不可以寒药下之,又不可以热药投之,惟逍
遥散加茱连之类,宣散蓄热,得汗而愈,后仍以六味地黄,养阴和阳方佳。此谓火郁则
发之,木郁则达之,即《金匮》所云∶六脉沉伏,宜发散,则热退而喘定也。然喘多不
能卧,何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卧则喘者,水气逆行乘于肺,肺得水
而浮,气不得流通也。
病后产后,一切疮症,溃后发喘,即是短气,悉属气虚。虽素有痰火,若在年高病
久,正气耗散,若误作有余,削伐寒凉,立见倾危,须大剂生脉散,扶接元气为急,或
温补之,以导气导火归原,则为喘为痰,不治而自愈。然喘病因虚而死者,十之九,因
实而死者,十之一,盖实者,攻之即愈无所难也。虚者,补之,未即见效,转折进退,
良非易也。凡服温补药后,纵喜凉饮,而冷水切不可与,盖咽干口燥者,因虚火未下,
津液未生故耳。若一饮冷水则温热药力全消,毫无所济,况寒气一人丹田,龙雷愈为浮越矣。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
方脉哮症合参
属性:哮者,似喘而非,呼吸有声,呀呷不己,是痰结喉间,与气相系,故口之开闭,
尽有音声,此由痰火郁于内,风寒束其外,食味酸咸太过,因积成热得之,必须避风
寒,节浓味,若味不节,则其胸中未尽之痰,复与新味相结,哮必更作矣。治法宜苏
子、枳壳、桔梗、防风、半夏、栝蒌、款冬、桑皮、杏仁、茯苓、甘草、白果之类,
禁用凉剂,恐外寒难解,禁用热剂,恐痰火易升。如冬月加麻黄;夏月加石膏;挟寒
者,多加生姜,以兼表散为主。至有一种真气虚极,无根脱气上冲,似哮似喘,张口环
目,其气逆奔而上,出多入少者,法宜峻补,纳气归源,切勿从标,致成不救。
肾哮而火急甚者,不可骤用苦寒,宜温劫之,用椒目五六钱,研为细末,作二三
次,生姜汤调服。喘止之后,因痰治痰,因火治火,盖火太盛,则寒药一时难制,病大
敢与药亢,徒增其害,如贼势锋锐太盛,还当暂避其锋,以意取之自胜,《经》所谓方
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
(张)常治病后,及小儿痘后,忽喉声拽锯,不能睡卧,寸脉强而尺无力者,悉用
八味加牛膝、五味,早晚各一剂而安。
戴氏曰∶痰者,凡动便有痰声,火炎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大概
胃中有实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则坠下,其痰喘则暂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
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虚治,以燥热之药,以火济火也。昔人病此,众作
胃虚治不减,后以导水丸行五六次而安。
娄全善治一妇,年五十余,素有痰火,忽一日大喘痰出如泉,身汗如油,脉浮而
洪,似命绝之状,速用麦冬二钱,人参三钱,五味子一钱五分,煎服,喘定,汗止而愈。
《纲目》载一男子五十余岁,病伤寒咳嗽,喉中声如 ,与独参汤一服而鼾声除,
至二三剂咳嗽亦渐退,服二三斤,病始全愈。本草治虚喘,用人参一味为末,鸡子清
投新汲水调下一钱。昔有二人同行,一人含人参,一人不含,俱走三五里,其不含者,
大喘,含者,气息如故。可以验人参定喘之功矣。
哮喘者,因膈有胶固之痰,外有非时之感,则寒束于表,阳气并于膈中,不得泄
越,壅热气逆,故声粗为哮,外感之有余也。气促为喘,肺虚而不足也。然哮症遇冷
则发有二,有属内外皆寒者,治宜温肺以劫寒痰。若属寒包热者,治宜趁八九月未寒之
时,先用大承气汤下其痰热,至冬寒无热可包,哮自不发。
上气喘息,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涩四肢寒者,死。喘而上逆,脉数有热,不得卧
难治。身汗如油,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死。直视谵语而喘者,死。凡作于大病之后
者,多危。上喘咳而下泄泻者,死。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哮症合参
麦门冬汤
属性: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
麦冬(七两) 半夏(一两) 人参(四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哮症合参
活人五味子汤
属性:治喘促脉伏而数者。
五味子(二钱) 人参 麦冬 杏仁 桔红(各二钱五分) 姜(三片) 红枣(三枚) 水煎服。
x又方x
治寒包热而喘,必用发散。
桔红 半夏 枳壳(炒) 桔梗 黄芩(炒) 紫苏 麻黄 杏仁 甘草 如天
寒加桂枝,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哮症合参
东垣人参平肺散
属性:治心火刑脾,传为肺痿,咳嗽喘呕,痰涎壅盛,胸膈痞闷,咽嗌不利。
桑皮(一钱) 知母(七分) 炙甘草 地骨皮 人参(各五分) 茯苓 天冬(各四分) 青皮
陈皮(各三分) 五味子(三十粒) 如热甚,加黄芩、紫苏叶、半夏各五分。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哮症合参
痰哮方
属性:青栝蒌(一个) 白矾(五钱) 为末,将栝蒌打碎,入明矾在内,置新瓦上,阴干,冷
调少许,嗽后咽下即愈。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哮症合参
血没散
属性:治产后败血冲心,胸满上喘,命在须臾。
真血竭 没药(各等分) 为末,每服二钱,用童便好酒煎一大沸,温调下。方产时
进一服,上床良久再服,其恶露自循经下行,更不上冲,免生百病。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哮症合参
参苏饮
属性:产后血入于肺,面赤发喘,欲死者。
人参一两,为末,苏木二两,水二碗,将苏木煎至一碗,去渣,调人参末,随时加减服,神效。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哮症合参
定肺汤
属性:治上气喘嗽。
紫菀 五味子 橘红 甘草 紫苏子 否仁 桑白皮 半夏 枳壳 生姜(五片) 紫
苏(五叶) 水煎。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哮症合参
定喘汤
属性:治肺虚感寒,气逆膈热,而作哮喘。
白果(二十一枚,去壳,切碎,炒黄色)
麻黄 半夏(姜制) 款冬花(各三钱) 桑白皮(蜜炙) 苏子(各二钱) 杏仁(去皮、
尖) 黄芩(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水三钟,煎二钟,分二服,不用姜,不拘时徐徐服。
括曰∶诸病原来有药方,惟愁哮喘最难当,麻黄桑合加苏子,白果冬花效更良,甘
草黄芩同半夏、水煎热服不须姜,病患得此真仙药,服后方知定喘汤。
此手太阴药也。表寒宜散,麻黄、杏仁、桑皮、甘草,辛甘发散,泻肺而解表;
里虚宜敛,款冬温润,白果收涩,定喘而清金,苏子降肺气,黄芩清肺热,半夏燥湿
痰,相助为理,以成散寒疏壅之功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
方脉肺痿肺痈合参
属性:夫人一身之气,全关于肺,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肺热则津不得,而肌肉甲
错,多生肺痈。痈者,壅也。肺气郁热,久壅而成也。盖咳久伤肺,元气渐虚,其人有
寒热往来,自汗 ,口中有浊唾涎沫,或咳嗽唾中有红线脓血,或多唾涎沫而无脓,
寸口脉数而虚涩,或虚洪者,名曰肺痿,热在上焦故也。如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
痛,咽燥喘渴,四肢微肿,先吐血而后吐脓,胸中甲错,(甲错,肌不滑泽也)。或偏
热烙手,喜一侧于右睡,而不能左卧,左疼则喘急不安,其痰似脓血腥臭,以水验之则
沉而不浮,其脉数而有力者,名曰肺痈,因劳伤血气,腠理开而受邪,寒搏于血,蕴结
成痈,结热不散,败血为脓,咳伤肺叶而成,按其右胁必痛皆是也。若已破入风者,
不治。吐脓如米粥者,难治。然痿为正气虚,痈为邪气实,其肺痿治法在乎养血养神
养气清金,而治肺痈在于补养气血,而兼排脓也。然肺痿亦有寒者,必头眩吐涎沫而不
咳不渴而遗尿,此为肺中冷而心中有湿液也。古人用炙甘草、干姜治之,以补虚劳
也。古一妇人,二十余岁,胸膺间一窍,口中所咳脓血,与窍相应而出,以人参、黄
、当归补气血之剂,加退热排脓等药而愈。肺痿咳吐咽燥,欲饮水者,自愈。张口矩气者,危。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肺痿肺痈合参
皂荚丸
属性:治肺痈 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眠。
皂荚(刮去皮、弦,炙) 为末,蜜丸,以枣膏和汤,服三丸。
喻嘉言曰∶火热之毒结聚于肺,表之、里之、温之,清之,曾不少应坚而不可攻
者,令服此丸,庶几无坚不入,竟成洗荡之功,不可以药之微贱而少之也。本方加蛤粉
等分,为末,名皂蛤丸,治妇人风邪客于乳房而成奶痈,每服二钱,酒下。此药能导其
汁,散其风邪,汗出而病自愈矣。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肺痿肺痈合参
人参养肺汤
属性:治痿症咳嗽有痰,午后热并声飒。
人参 阿胶珠 甘草(各一钱) 柴胡(四钱) 桑白皮(二钱) 茯苓 五味子 贝母 杏仁
(炒) 桔梗(炒) 枳实(各一钱五分) 每服八钱,姜枣水煎,食后温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肺痿肺痈合参
肺痈方
属性:用芥菜卤,煎一沸,入坛中封口,藏于地内,隔三年取起,患者饮一杯,神效。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肺痿肺痈合参
紫菀散
属性:治咳嗽,唾中有脓血虚劳症,肺痿肺痈。
人参 桔梗 茯苓(各一钱) 阿胶(炒) 甘草 紫菀(各五分) 知母
贝母(各一钱五分) 五味子(十五粒) 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肺痿肺痈合参
甘桔汤
属性:治咽痛肺痈吐脓。
桔梗(炒,一两) 甘草(五钱) 水煎空心服,吐尽脓为效。
x一方x
治肺痈久不敛口者,用合欢树皮,即槿树皮,一名夜合,同白敛二味煎服,最佳。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
痰饮大小总论合参
属性:人禀二气以生,有清有浊,阳之清者,为元气,阳之浊者,即为火,阴之清者,为
津液,阴之浊者,即为痰,故痰者,乃血气津液不清,熏蒸结聚而成。一有此生,便有
此气血津浓,有此气血津液,便有此痰火,乃清浊邪正之气,变化必然之理,但不可使
清浊混淆,邪害正气耳。《经》曰∶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饮积∶又曰∶岁土太
过,雨湿流行,甚则饮发。《内经》论痰皆因湿土为害。《内经》有饮字而无痰字,
至仲景始立五饮之名,而痰饮居其一。然脾为生痰之源。夫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
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何痰之有?惟
脾虚不能致精于肺,下输水道,则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鬲淤而成痰。故治痰
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虽然人但知痰之标在于脾,而不知痰之本更在肾。
盖痰者,水也。有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是无火之痰,痰清而稀;阴虚火动,火
结为痰,是有火之痰,痰稠而浊。稠者为痰,稀者为饮,水湿其本也,得火则结为
痰,随气升降,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其
变不可胜穷。析而言之,痰有五,饮亦有五,而治法因之以变,在脾经者名曰湿痰,
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卧不收,腹胀食滞,其痰滑而易出。在肺经者名曰燥痰,脉
涩面白,气上喘促,洒淅寒热,悲愁不乐,其痰涩而难出。在肝经者,名曰风痰,脉弦
面青,四肢满闷,便溺秘涩,时有燥怒,其痰青而多泡。在心经者,名曰热痰,脉洪面
赤,烦热心痛,口干唇燥,时多喜笑,其痰坚而成块。在肾经者,名曰寒痰,脉沉面
黑,小便急痛,足寒而逆,心多恐怖,其痰有黑点而多稀。若其人索盛今瘦,水走肠间
辘辘有声,心下冷极,名曰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名曰悬饮,饮水流于四
肢,当汗不汗,身体疼重,名曰溢饮。 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名曰支
饮,膈满呕吐,喘 寒热,腰背痛,目泪出。其人振振恶寒,身 惕者,名曰伏饮
更有一种,非痰非饮,时吐白沫,不甚稠枯,此气虚不能约束津液,故涎沫自出,不
可用利药,宜六君子汤加益智仁以摄之。嗟乎!五痰五饮,证各不同,稍或不详,妄投
药剂,非徒无益,而反害之。至如脾肺二家之痰,尤不可混,脾为湿土,喜温燥而恶寒
润,故二术星夏为要药,肺为燥金,喜凉润而恶温燥,故二母、二冬、地黄、桔梗为要
药,二者易治,鲜不危困,每见世俗恶半夏之燥,一见有痰,便以贝母代之。若是脾痰
则胃气易伤,饮食愈减矣。即使肺痰,亦毋过于凉润,以伤中州,稍用脾药,以生肺
金,方为善治,盖即肺中之浊痰,亦以脾中之湿为母,故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然
天下无逆流之水,由乎风也。人身无倒上之痰,由乎气也。故善痰治者,不治痰而治
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更不治痰而补脾,脾得健运,而痰自化矣。
痰在人身,非血非气,生于脾土,谓之津液,周流运用,血气由之,如道路然,而
不可无者,但湿盛过多,加以外感,固滞于中,或煽以相火上攻心臆,斯为患耳。凡有
怪症、莫不由兹,故丹溪有十病九痰之论,但治其痰之所因,使津液各归其经,而非痰
矣。故曰痰者,津液之病名也。苟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气血浊则津
液不清,熏蒸成聚,而变为痰,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古人用
二陈汤为治痰通用者,所以实脾燥湿,治其标也。然以之而治湿痰、寒痰、痰饮、痰涎
则是矣。若夫痰因火上,肺气不清,咳嗽时作,及老痰,郁痰结成粘块,凝滞喉间,吐
咯难出,此等之痰,皆因火邪炎上,熏于上
焦,肺气被郁,故其津液之随气而升者,为火熏蒸,凝浊郁结而成,岁月积久根深蒂
固,故名老名郁,而其原则火邪也,病在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间,非中焦脾胃湿痰,
冷痰、痰饮、痰涎之比也,故汤药难治,亦非半夏、茯苓、苍术、枳壳、南星等药所能
治也。惟在开其郁,降其火,清润肺金而消化之,缓以图治,庶可取效,故曰热痰者,
痰困火盛也。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痰随火而升降,火引痰而横行,变生诸
症,不可纪极,火借气于五脏,痰借液于五味,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气能发
火,火能役痰,故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必顺其气也。
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在脏腑,或在经络,所以为病之多也。若夫寒
痰、湿痰、热痰则易治。至于风痰、燥痰、老痰则难治也。胶结多年,如树之有萝,屋
之有尘,石之有苔,托附相安,驱导涌涤,徒伤他脏,此则闭拒不纳耳。分而治焉,寒
则温之,湿则燥之,热则清之,风则散之,燥则润之,老则软之,总而治焉,用人参、
甘草以补脾;半夏、白术以燥湿;陈皮、青皮以降气;茯苓、泽泻以渗水,是举其纲
也。如寒痰加以附子、姜桂;湿痰加以苍术、浓朴;食积痰加以曲 、山楂;热痰加
以芩、连、栀子;风痰加以南星、皂角;燥痰加以栝蒌、杏仁;郁痰加以枳壳、香附;
老痰加以海石、芒硝,是张其目也。虽然,痰症又有挟虚者,不可不加以补药而运之,
则愈虚,而津液愈凝,即药力而无正气以助之。则独力难行矣。故挟气虚者,加以四
君,血虚加以四物,脾虚治以六君,肾虚治以八味、六味,分其表里上下,审其寒热虚
实,未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