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血生于心;又云∶肾主五液,人心为汗;又云∶汗者,心之液,此言汗为心之液,而非
曰心之血。血生于心,统于脾,藏于肝,其源则自水谷之精气,受于中焦,变化取汁,
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以奉生身者也。若夫汗则为人身之津液,因腠理疏豁,皮毛
不能外护,暑湿热之邪干之,则津液而为汗,是汗乃身之阳气所化,故《经》曰∶阳
加于阴谓之汗,此可以气言,而不可以血类也。且夏天毫窍不密,汤水入胃,汗即流
溢,津液外耗,小便短少,冬天腠里闭密,汗不外溢,小便频多,此更可见汗属津液,
而非可血类也更明矣。况人之一身有涕、泪、涎睡、便溺,皆属一水之化,而发于九
窍之中。故鼻之所出曰涕,目之所出曰泪、口之所出曰唾、曰涎,二阴之所出曰便溺,
而皮肤之所泄则曰汗,汗若可以血类之,则涕泪涎唾便溺,亦可以血言之矣。但心为君
主,汗为心液,汗多之害,与亡血之害不甚
远耳,非若便溺之无大关害也。
夫自汗属阳虚有湿,盗汗属阴虚有火,古哲之定论,然《经》曰∶阳者卫外而为固
也,但火与元气势不两立,故火盛则阳衰,阳衰则卫虚,其所虚之卫行阴,当瞑目之
时,正气无力,以固其表,故腠理开,津液泄而为汗,迨寤则目张,其行阴之气复还于
表而汗止矣。谓之盗汗,《经》名寝汗也。自汗盗汗,虽分阴虚阳虚,然悉属于卫,且
卫气者,实由谷气之所由化,肺脏之所分布,即天真之阳,必得是而后充大,无是则
衰微,变症百出,岂止汗乎。
汗由血化,血自气生,在内为血,在外为汗,然汗者心之液也,而肾又主五液,故
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心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不分寤寐,不因
劳动,而自能出也,肾阴衰,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睡则汗出,醒则倏收。
《经》曰∶津脱者,腠里开,汗大泄也。然二者之汗,各有冷热之分,因寒气乘阳气而
发者,所出之汗必冷,因热气乘阴虚而发者,所出之汗必热,虽然,亦有热火过极,
亢则害承乃制,反兼胜已之化,而为冷者有之,此又不可不察也。较而论之,则自汗为
甚,盖盗汗真元犹未尽虚,自汗则真元耗散,腠里皆开,肺失统气之权,不能固表,
故毫窍疏豁,任其溃泄,势必阳亡阴竭而后己,故自汗阳虚,治当补气,以卫外,盗汗
阴虚,治当滋阴以荣内,一以温热补益,一以清凉滋补,总不外收敛固密为主。至若肺
虚未固其皮毛,脾虚者收其中气,心虚者益其血脉,肝虚者禁其疏泄,肾虚者。助其
封藏,更当观五脏,宜温宜补,或润或燥,不得胶乎一定也。
仲景曰∶汗多则亡阳,阳去则阴胜也,重虚其表,阳虚极矣。甚为寒中,有服止汗
固表药不应,愈敛愈出,止当理心血,盖汗乃心之液,心无所养,不能摄血,故溢而为
汗也,宜大补黄 汤,加酸枣仁也。有微热者加石斛。凡治自汗,既用人参、黄 ,当
必少佐桂枝、防风,以助其达表之力。阳虚甚者,更必少加附子,以翼参 之助。内伤
虚损,总用补中益气汤,少加麻黄根制附子为佐助,但升柴须少用,而必蜜炙以抑其升
发暴悍之性,又欲其引参 至表,复不可缺。食滞中宫,热气聚胃而上炎,则头汗
出,然在病后产后,悉属阳虚,误治必死。当心汗出,名心汗,乃思虑伤脾,以生脉散
或补心丹治之。至阴之处,或两腿挟中,行走劳动,汗出腥秽,此下焦湿热不行也,以
渗湿热为主。遇饮食汤饭,鼻上多汗,此肺虚乘热也,宜益肺凉血。两胁之下动辄有
汗,此肝虚乘热也,宜补肝养血。饮食汗出如洗,日久心虚液耗,令人消渴偏风,宜及
早治之。脾经湿热,淫于四肢,使手足心常有汗,宜抑阳流湿。平人半身出汗,夏月半
身有汗,此皆气血不足所致,夭之兆也。凡衄血吐血,头额汗多,而身上无汗,为阳亡
阴竭,及汗出不至足者死。汗出发润,如油之粘,如珠之缀,及淋漓如雨,揩拭不逮
者,即三阳绝汗也,不治。脉不为汗衰者,死。额汗如雨,喘促弄色,四肢厥冷,
汤药俱呕者,死。大如贯珠,转出不流者,六阳气绝也死。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自汗盗汗合参
玉屏风散
属性:治自汗不止,气衰表弱,易感风。
黄 (炙) 白术(炒,各二两) 防风(一两。)
黄 补气专固肌表,故以为君;白术益脾,脾主肌肉,故以为臣;防风去风,为风
药卒徒而黄 畏之,故以为使。以其益卫固表,故曰玉屏风。黄 得防风而功益大,取
其相畏而相使也。卒中偏枯之症,未有不因真气不周而病者,故黄 为必用之君药,防
风为必用之臣药,黄 助真气者也。防风载黄 助真气以周于身者也,且有治风之功
焉,许胤宗治王太后中风口噤,煎二药熏之而愈,况服之乎?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自汗盗汗合参
调中益气汤
属性:治劳伤元气,肢体倦怠,脾肺虚弱,自汗盗汗,内热作渴等症。
黄 (一钱) 人参 甘草(炙) 当归 白术(各五分) 白芍药 柴胡 升麻(各三分)
陈皮(二分) 五味子(十五粒) 水煎温服。
此方即补中益气加白芍、五味而已。补中益气,纯用甘温,但行春升之令,此加酸
敛兼持秋肃之权,气虚多散,汗而不收,如夏气之蒸溽也。金商一奏而炎 如失矣。
盖有升有降,能发能收,则天地交通菀 生遂,此东垣先生别行一路,以广补中之妙者乎!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自汗盗汗合参
大补黄汤
属性:治自汗虚弱。
黄 (蜜炙) 防风 川芎 山茱萸 当归 白术(炒) 肉桂 甘草(炙) 五
味子 人参(各一两) 白茯苓(一两五钱) 熟 (二两) 肉苁蓉(一两) 每服五钱,枣水煎温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自汗盗汗合参
附汤
属性:治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
黄 (蜜炙) 附子(泡去皮、脐) 等分,每服四钱,水煎临卧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自汗盗汗合参
参附汤
属性:人参(三钱) 制附子(一钱) 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自汗盗汗合参
黄建中汤
属性:治气血虚而自汗。
黄 肉桂(各一钱五分) 白芍药(三钱) 甘草(一钱) 煨姜(五片) 枣二枚,水煎一
钟,入稠饧一大匙,再煎一沸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自汗盗汗合参
当归六黄汤
属性:治盗汗发热,火实阴虚之圣药。
黄 当归 生地黄 熟地黄 黄芩 黄连 黄柏 水煎服。
盗汗者,乘人之睡而出,有如盗也。阴虚而睡,则卫外之阳乘虚陷入阴中,表液失
其固卫,故 然汗出。寤则阳气用事,卫气复出于表,汗即止矣。当归地黄滋阴之药
也,芩连、黄柏降火之药也,盗汗之余,腠理不固,故以黄 补表,但既曰阴虚,则元
气有降而无升?肃杀之气方深而复用肃杀之剂,毋乃犯虚虚之戒乎?惟火高气强者,不
得已而暂用之,不然寒凉损胃,祸更深耳。
(张)见阴虚不足,蒸蒸内热,津液妄泄为汗者,此方用之。
熟地(七八钱) 丹皮(一钱五分) 山茱(二钱) 茯苓(一钱五分) 山药(二钱四分)
泽泻(盐水炒,一钱) 麦冬(二钱) 五味子(八分) 地骨皮(一钱) 生白芍(一钱二分)
加灯心莲子水煎,食前温服。虚极者,冲参汤服。
(张)见阳虚不能敛汗者,此方主之。
人参(二三钱) 炙黄 (一钱) 炒黄白术(三四钱) 五味子(八分) 水煎食前服。虚极者
加熟附子八分,炙甘草六分。
(张)见心气不足,脾气亦虚,津液妄泄为汗者,以归脾汤去木香加五味主之。以
上三法,皆求本之治,不止汗而汗自止,所谓不治之治也。
丹溪用二桑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调服,是止盗汗。
x团参汤x
方见前。
x一方x
治当心汗出,用人参当归各二两, 猪心一个,带血剖开,人参归缝好,煮熟去药食之。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自汗盗汗合参
盗汗良方
属性:麻黄根,牡蛎( 为粉),各二两,黄 (蜜炙),人参各二两、 龙骨(打碎),
地骨皮各四两,大枣七个,水六钟,煎二钟半,分六服,一日饮尽。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自汗盗汗合参
独胜散
属性:或治盗汗。用五偌子末,加枯矾津调,
填满脐中,以绢缚定最效。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
消渴大小总论合参
属性:三消病者,消渴消中消肾是也。上消主肺,中消主胃,下消主肾,故曰消渴,燥干
也。燥金又受热化而燥涩也。郁而成燥者,由风能除湿,热能耗液也。消中者,胃中蓄
热,善食而瘦,燥热郁甚、消渴多饮,小便多出,此因狂阳心火,燥其三焦,而水液不
能宣行,周身不得润泽,故瘦悴黄黑,虽消渴多饮,而水液不能浸润于肠胃之外,惟下
注而为小便多出,俗未明此,妄为下焦虚冷,误人多矣。消肾者,燥热消渴,瘦弱面
黑,小便浊淋,有脂液如膏者是也,此三者之论,与大人所犯俱同,至于小儿,则更有
大渴、热渴、疳渴三症,大渴者起于吐泻之后,盖脾胃一伤,津液虚耗,则生邪热,愈
致精华内涸,唇干舌燥而大渴也。热渴者,起于血气盛实,此是脏腑之燥热也。又有因
胃触暑毒,因热脏燥,津液不生,唇裂口干,而为热渴者,疳渴者,好餐肥腻,恣
食甘酸,骨蒸盗汗,黄瘦腹胀,口臭唇干而成疳渴,饮水最多,小便无度,然病久则发
痈疽,或变肿病,盖消渴日久,小便无度,则精气不能外输,而津液愈竭,津液竭则经
络涩,经络涩,则荣卫不行,血气凝滞,故成疳也。兼脾土虚,则肾水盛,肾水盛则反
来克土,土虚不能渗湿而生热,湿热相搏,不能传化,故发于皮肤,遍身水肿胀满也
又曰∶渴而饮不止,小便涩者,则成癖,治之之法,或补脾以生津,是补肺之母,滋肾
以壮水,是顾肺之子,治燥金之至理也。若至目胞黑肿,皮下浮青,气促如锯,喉出烟
焰,目白黄沉,唇肿白烂,肚腹膨胀而喘急,身肿满而浮紫黑斑者,并为凶候也。凡
渴家不可发汗,虽有外邪,当从轻治,以津液之源竭也。
渴而多饮为上消,肺热也。多食善饥为中消,胃热也。渴而小便数,膏浊不禁为下
消,肾热也。皆火盛而水衰也。经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又曰∶二阳结,谓之
消,(二阳者,阳明也)。手阳明大肠主津,病消则目黄口干,是津不足也。足阳明胃主
血,热则消谷善饥,是血中伏火,血不足也。未传能食者,必发脑疽痈疮,不能食
者,必传中满鼓胀,皆不治之症也。
凡血症皆不饮水,惟气症则饮水,气分渴者喜饮冷水,宜寒凉渗剂,以清其热,血
分渴者,喜饮热水,宜甘温酸剂,以滋其阴,上轻中重下危,如上中平,则不传下
矣。故肾消者,乃上消之传变,肺胃之热入肾,消烁肾脂,饮一溲二,溲如膏油,令肾
枯燥,盖肺主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束津液精微,使之上潮咽噎,荣养筋骨血脉,其余者
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亦随溲下如膏油也。河间分论渴为上焦,岂中下二
消,无渴可言耶!,但明下消小便浊而有脂液,治宜养阴,以分其清浊耳,肾消小便甜
者为重,水生于甘,而死于咸,小便本咸而反甘,是生气泄,脾气下陷入肾中,为土克
水也。
上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逆调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者是也。以
白虎汤加人参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叔和云∶口干饶饮
水,多食亦饥,虚瘅成消中者是也,以调胃承气汤治之。下消者,烦燥引饮,耳叶焦
干,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烦水易亏,此肾消也,六味丸治之。古人治三消之法如此,
然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其间摄养失宜,水火偏胜,津液枯槁,
以致龙雷之火上炎,熬煎既久,肠胃脂消,五脏干燥,令人四肢瘦削精神倦怠,故治消
之法,无分上下中,先治肾为急,惟六味八味,及加减八昧丸,随症而服,降其心火,
滋其肾水,则渴自止,否则燔灼脏腑,四脏皆消,心火自焚而死矣。白虎、承气,皆非
所治也。娄全善云∶肺病本于肾虚,肾虚则心寡于畏,妄行凌肺故肺病消,仲景治渴而
小便反多,用八味丸补肾救肺,后人因名肾消也。故渴者津液枯涸,干燥所使也。干燥
者,真阴亏极,虚热所致也,是以渴症下消者,名曰强中,肾水亏,心火亢也。
《经》曰∶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 。东垣曰∶善食而瘦者,胃中火
伏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矣。
《总录》谓∶不能食而渴者,未传中满,能食而渴者,必发脑疽背痈,盖不能食者,
脾之病,脾主浇灌四旁,与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其津液,故渴,
其间纵有能食者,亦是胃虚引谷自救,若概用寒凉泻火之药,如白虎承气之类,则内
热未除,中寒复生,能不未传鼓胀耶?惟七味白术散,人参生脉散之类,恣意多饮,复
以八味地黄丸,滋其化源,才是治法,及能食而渴发疽者,乃肥贵人膏粱之疾也。数食
甘美而肥多,故其上气转溢而为消渴,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其气剽悍,能助燥热。
《经》曰∶治之以兰,消陈积也,亦不用寒凉,其发痈疽者,何也?《经》曰∶膏粱之
变,饶生大疗,此之谓也。其肾消而亦有脑疽背痈者,盖肾主骨,脑者髓之海,背者太
阳经寒水所过之地。水涸海竭,阴火上炎,安得不发而为痈疽也。其疮甚而不溃,或赤
水者是,甚则或黑或紫,火极似水之象,乃肾水己竭不治。苦峻补其阴,能食便调神
安,无别恶症,或可救也。
消渴本乎热也,而热有内外虚实之分,若传经之热,液耗而渴,气分受病,当与寒
凉淡渗之剂,速清其热,热去而阴生矣,若胃虚亡液,阴虚而渴者,血受病也,当与甘
温酸辛之剂,滋益其阴,阴生而燥除矣。
或曰∶人有服地黄汤,而渴仍不止者何也?曰,此方土不能废其绳墨而更其道也。
盖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肾肝位远,宜制大其服,加高位中消,可以前丸缓而治之,
若下消已极,大渴大燥,须加减八味丸料一斤,内肉桂一两,水煎六七碗,恣意冰冷冻饮料
之,熟睡而渴病如失矣。处方之制,存乎人之通变耳。
或问曰∶下消无水,用六味地黄丸,可以滋少阴之肾水矣,又加附子肉桂者何?盖
因命门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蒸,上润乎肺,如釜底无薪锅盖干燥,
故渴,肺亦无所禀受,不能四布水精,并行五经而为津液矣。其所饮之水,未经火化,
直入膀胱,正谓饮一升,溺一升,饮一斗,溺一斗,试尝其味,甘而不碱可知矣,故用
附子肉桂之辛热,壮其少火,灶底加薪,枯笼蒸溽,槁禾得雨,生意维新,惟明者知
之。昔汉武帝病渴,张仲景为处此方,治下消之症,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用此以折
其水,使不顺趋,夫肾水下趋则消,肾水不上腾则渴,舍此安能治哉?至圣玄秘,诚良
方也。疮疽痊后,乃将痊,口渴甚者,舌黄坚硬者,及未患先渴,或心烦燥渴,小便频
数,或白浊阴痿,饮食少思,肌肤瘦消,及腿肿脚瘦,口齿生疮,服之无不效也,成无
已曰∶桂犹圭也,引导阳气,若执以使。
上消者谓心移热于肺,中消者谓内虚胃热,皆认火热为害,故或以白虎或以承气,
卒致不救。总之,是下焦命门火不归源,游于肺则为上消,游于胃即为中消,以八味肾
气丸引火归源。使火在釜底水火既济,气上熏蒸,肺受湿气而渴疾愈矣。有一等渴欲引
饮,但饮水不过一二口即厌。少顷复渴,饮亦不过如此,但不若胃渴蓄饮水无厌也,此
是中气虚寒,寒水泛上,逼其浮游之火于咽喉口舌之间,故上焦一段,欲得水救,若到
中焦,以水见水,正其所恶也,治法如面红烦燥者,理中汤送八味丸。又有一等渴欲饮
水,但饮下少顷即吐出,吐出少顷复求饮,药食毫不能下,此是阴盛格阳,肾经伤寒之
证,仲景以白通汤加人尿胆汁,热药冷探之法,一服即愈,女人多有此症。东垣又曰∶
手阳明大肠,手太阴小肠,皆属足阳明胃,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小肠受胃之阳气,
乃能行津液于上焦,溉灌皮毛,充实腠理,若饮食不节,胃气不充,大肠小肠,无所禀
气,故津液涸竭焉。
夫君相二火得其平,则烹炼饮食,糟粕去焉,不得其平,则燔炙脏腑,津液耗焉。
盖心火甚于上。为隔膜之消,甚于中,为肠胃之消,甚于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