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丹
属性:苍术(四钱半,米泔水浸) 草乌(一钱,去皮) 羌活(一两) 巴豆(一钱半,去皮、
心、膜油另研) 杏仁(二十一个,去皮、尖,面炒,另研) 为末,面糊丸,桐子
大,每服十一丸,临卧姜汤下。忌盐、酱、房事、发病之物百日,此药极验。
x一方x
用黑雄猪肚一个,先以茶汤清油洗净,用活哈蟆三个,每个口内放铜钱一文,铜钱
上安胡黄连末少许,将蛤蟆活装入肚内,两头俱扎住,勿令走气,以文武火煮一日,次
日五更取出蛤蟆,去皮、肠、肝不用,余肉连猪肚一同撕砰食尽,以好酒咽下。忌盐、
酱、鸡、鹅、鱼、面、羊肉滞气之物,宜食猪肉、鸭。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方脉肿胀合参
锦囊秘方
属性:淋洗囊肿神效。
连须葱白头(二十一根,不必洗净,去土) 川椒(一两) 麦芽(一两,炒焦) 地肤
子(一两) 四味煎汤,淋洗囊上良久,次日再洗,以消为度。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方脉肿胀合参
涂脐膏
属性:治水肿,小便涩少。
猪苓 地龙(生) 针砂(醋煮) 甘遂(各等分) 为度,葱汁研,成膏,敷脐中
一寸浓,以帛缚之,水从小便出为度,日易二次。
x一方x
专治蛊症。
甘遂(一两) 广木香(一两) 为末,每服一钱五分,用猪腰子一个,竹刀劈开,去筋
膜,掺药在内,薄荷裹定,外裹湿纸(煨)熟,临卧细嚼,温酒下,利去黄水为度,再
服后药三剂。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方脉肿胀合参
人参白术汤
属性:人参(三钱五分) 白术(二钱) 茯苓(二钱) 槟榔(二钱) 黄 (二钱) 当归(二钱)
生地(二钱) 水煎食前服。凡治鼓疾,一泻三补,无不应验。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方脉肿胀合参
十皮五子饮
属性:治一切鼓肿胀,并气虚中满,单腹胀。
茯苓皮 草果皮 牡丹皮 地骨皮 五加皮 大腹皮 甘草皮 菟丝子 大腹子 车
前子 生姜皮 木通皮 木瓜皮 紫苏子
葶苈子 水煎服之。如要断根者,将十五味药等分为细末,各一钱五分,用雄猪肝一
个,不下水者,先将温水煮一滚,取出用竹尖钻孔数个,入药在内,蒸熟切片,捣蒜蘸
食之,不过一二个,永不发也。
x一方x
治水肿尿涩。
用马兰同黑豆、小麦,酒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方脉肿胀合参
调中健脾丸
属性:治单腹胀,及脾虚肿满,膈中闭塞,胃口作痛,并皆神效。不伤元气,颇有大益,
勿轻视之。
人参(二两) 黄 (二两,蜜炙) 陈皮(三两,盐水拌炒) 白术(黄土拌炒) 白
茯苓(二两) 白芍药(二两半,火煨) 半夏(三两,汤泡七次) 苍术(二两,米泔浸一宿一
两) 泽泻(二两,炒) 香附米(三两,童便浸一宿) 黄连(二两半) 吴茱萸(水浸一
宿,炒) 沉香(六钱,另研,不见火) 紫苏子(一两半,炒) 萝卜子(一两半,炒)
草豆仁(一两半,酒拌炒) 薏苡仁(三两,炒) 五加皮(一两,炒) 山楂肉(三两
,炒) 栝蒌( ,一两。 栝蒌法,用大栝蒌二个,镂二孔,每个入川椒三钱,多年
粪二钱,敲米粒大,俱纳入栝蒌内,外以绵纸糊好,再用细纸斤盐泥封固,晒干,
入火内, 通红为度,取出,拣去泥,连黑皮一并入药) 共为细末,煎荷叶大腹皮
汤,打黄米糊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日进三次,白汤下。
x一方x
治血鼓,腹如盆胀。
三棱(煨) 莪术 干漆(炒烟尽) 牛膝(酒洗) 虻虫(糯米妙) 琥珀 肉
桂 砂 水蛭(锻石炒赤) 大黄(各等分) 为末,用生地黄自然汁,和米醋调匀为
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温酒送下,童便下亦可。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
蛊
属性:鼓胀而名蛊者,取若虫侵蚀之义也。然方书有曰∶凡聚虫蛇杂类盛之以器,令相啖
食至尽,余存其一,此名为蛊。最能变化,或随饮食入腹,食人五脏,急者刺痛卒死,
缓者渐深羸瘦,更有误食蜈蚣物中毒,舌退场门外而不收,识者以鸡血涂舌根上即收。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
方脉噎膈翻胃关格合参
属性:噎膈、翻胃、关格三者,名各不同,病原迥异,治宜区别,不可不辨也。噎之为
病,饮食到口,咽喉之间,咽嗌不下,随即吐出,自噎而转,故曰噎,其槁在于吸门,
吸门者,会厌之间也。病在上焦,多属胃脘枯燥,血液衰少,是阴亏火旺之病也。鬲之
为病,如饮食下咽,至膈不能直下,乃徐吐出,自膈而转,故曰鬲,此膈膜之膈,而非
隔截之隔也。其槁在于贲门,贲门者,胃之上口也,病在中焦,多属忧思恚怒,以致痰
气郁结于上膈,或构难释之苦思,而结脾中之生意者,是怀情之病也。丹溪曰∶惟男子
年高者有之,少无噎膈,其反胃之为病,饮食倍常,食已下膈,而入于胃中,因下脘不
能腐熟化运,或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或积至日余,胀闷难忍,复吐原物,完谷不
化,自胃之下脘翻倒而出,故名翻胃。其槁在于幽门,幽门者,太仓之下口也。病在下
焦,虽属胃病,而实由命门火衰,肾经虚寒之病也。凡男女老小皆有之。其关格者,粒
米不欲食,渴喜茶水,饮之少顷,即吐出,复求饮复吐,饮之以药,热药入口即出,冷
药过时而出,大小便秘,名曰关格。关者,二便俱秘,下不得出也。格者,吐逆水浆,
上不得入也。惟女人多有此症,是阴阳易位,故上下同病,关无出之由,格无入之
理,急化难从缓治,实者暂通,即补虚者,
峻补为攻,盖由阳气在上中焦,气不升降耳。
噎膈多起于血液枯涸,挟郁而成,盖气郁则结滞,而痰横膈中,所以多吐痰水也。
膈者谓膈在心下,上下不通,若格拒之状,始则结于喉咙,觉有所碍,吐之不出,咽之
不下,由气郁痰搏而然,久则渐妨饮食,而为噎膈也。噎者,饮食之际,气卒阻滞,饮
食不下,而为噎也。
节斋曰∶膈噎翻胃之症,因火而成,其来有渐,病源不一,有因思虑过度,而动脾
火者;有因忿怒过度,而动肝火者;有因久食煎炒,而生胃火者;有因淫欲忘返,而起
肾火者,盖火气炎上,熏蒸津液,成痰,初则痰火未结,咽膈干燥,饮食不得流利,为
膈为噎,久则痰火已结,胃之上脘不开,饮食虽进,停滞膈间,须臾便出,谓之呕吐。
至于胃之下脘不开,饮食虽进,停滞胃中,良久主出,谓之翻胃。丹溪云∶年高者不
治,盖少年气血未虚,用药劫去痰火,病不复生,年老气血已虚,用药劫去痰火,虽得
暂愈,其病复作,所以然者。气虚则不能运化而生痰,血虚则不能滋润而生火也。切不
可用香燥之药,若服之必死,宜薄滋味,盖其症属热而燥,倘药又香燥,则散气耗血,
且浓味则助火生病,不亦益助其病乎,所以并宜忌之。
养葵曰∶噎膈,丹溪谓之得七情六淫,遂有火热炎上之化,多升少降,津液不布,
积而为痰为饮,被劫时,暂得快,不久复作,前药再行,积成其热,血液衰耗,胃脘
干槁,妨碍道路,其槁在上,则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食,食亦不多,名之曰
噎。其槁在下,则与胃为近,食虽可入,难尽入胃,良久复出,名之曰膈,亦曰反胃。
大便秘少,若羊矢然,必外避六淫,内节七情,饮食自养,滋血生津,以润肠胃,则金
无畏火之炎,肾有生水之渐,气清血和则脾气运健,而食消传化矣。丹溪之论甚妙,但
噎膈翻胃,分别欠明,独喜其“火热炎上之化,肾有生水之渐”二句,深中病源,惜其
见犹未真,以润血为主,而不直探乎肾中先天之原,故其立方,以四物牛羊乳之类,加
之竹沥、韭汁、化痰化瘀,皆治标而不治本也。岂知《内经》惟曰∶三阳结谓之膈,三
阳者,大肠、小肠、膀胱也。结谓结热也。大肠主律,小肠主液,大肠热结则津涸,小
肠热结则液燥,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膀胱热结,则津液竭,然而三阳何以致
结热,皆肾之病也。盖肾主五液,肾主二便,与膀胱为一脏一腑,肾水既干,阳火偏
盛,熬煎津液,三阳热结,则前后闭涩,下既不通,必反于上,直犯清道,上冲吸门,
喉咽所以噎食不下也。何为水饮不入,食物难下,盖食入于阴,长气于阳,反引动胃口
之火,故难入水者阴类也。同气相投,故可入口吐白沫者,所饮之水,沸而上腾也。粪
如羊屎者,食入者少,渣滓消尽,肠亦干小而不宽大也。此症多是男子年高五十以外得
之,又必其人不绝色欲,盖老人天真已绝,只有孤阳,大宜养阴为主,王太仆云∶食入
即出,是无水也。食久反出,是无火也。故噎涩大都属热,反胃大都属寒,无水者,壮
水之主,无火者,益火之源。褚侍中云∶上病疗下,直须以六味地黄丸料,大剂煎饮,
久服可挽于十中之一二,又须绝嗜欲,远房帏,薄滋味可也。若曰温胃,胃本不寒,若
曰补胃,胃不虚,若曰开郁,则香燥之品,适以助火,若欲下以承气咸寒,则损胃,津
液愈竭,无如补阴,焰光自灭也。
膈病最难疗治,盖欲健脾理痰,恐燥剂有妨于津液,方欲养血生津,恐润剂有碍于
中州,若泥于舒郁快膈,则辛香助火,胃汁速干,去死不远矣。故东垣谓吐有三证,气
积寒也,上焦吐者,从气,食则暴吐者是也。中焦吐者从积,或先痛后吐,或先吐而
后痛者是也。下焦从寒,脉沉而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利,大便秘者是也。法
当通其闭,温其寒,专治下焦,散其寒,徐以中焦药和之而愈。盖命门火衰,釜底无
薪,不能蒸腐,胃中水谷,腹中胀满,不得不吐,所谓食久反出,是无火也。须用益火
之源,先以八味地黄丸,补命门火,以扶脾土之母,徐以附子理中汤,理中焦万举万
全,不知出此,而徒以山楂神曲,平胃化食,适以速其亡也。又老人膈噎之病,由于
血液枯槁,中州失转运之权,而不能荣养乎脏腑,故脉见缓弱而渐沉迟,此正气日渐衰
微之象也。然所以能少延岁月者,以尚存一线中和之气,犹必待油干而灯始尽耳。医
者,自当保其真气,勿使疏泄,润其枯涩,勿使壅塞,常使气能生血,庶能终其天年。
丹溪所以有诸乳诸汁之治也。今人加以化痰破气之药,谓病生于郁结,而骤开之,或得
效于顷刻,终必至干枯委顿而毙。盖阳明多血多气,为水谷之海,能受其新,方易其
陈,非若少壮者,去其陈而已,无余事,必药饵以去其病,静摄以还其元,盖书以为神
思间病,谓养其神,清其思,而后津液归聚于胃中,譬如天朗气清,血水之朝宗者,自
无风波振撼之忧,不观之膈噎之人,其水饮可受,食物难入,缘阴气销亡,不得不求助
于同类耳。
夫反胃本于血液干槁,故莫如养血,养血又莫如滋水,水旺而津液自生,肠胃之传
道,得其职矣。又云∶呕吐属于胃脘虚寒,故莫若辛温,辛温则莫如补火,补火而命门
气暖,胃海之水谷可腐熟矣。故八味六味,诚治反胃之要药,惟赵献可能独窥其秘。
噎病,本于精血枯稿,忧思郁结,津滋血液,不能下润,而噎,故一见饮食便心中
噎塞,机先病也。本无形之真气受病,故其治当以培真气为主。又曰∶本于肾虚,任用
为病,气弱血枯,思虑劳役。而成,气弱则运化不开,血枯则道路闭塞,人之任脉,上
循咽嗌,自胃三脘直下,肾虚则任脉不润丹田,元阳之气,而无温暖蒸腐之功,由是中
焦失传运润下之化,而成噎矣。故其治专以滋阴为主。
得药不反,虽思饮食,切勿便与粥饮,及诸饮食。惟每日人参五钱,陈皮二钱,老
黄米一两,作汤细啜,以泄胃气,觉稍安,渐渐加人参,旬日半月间,方可小试陈米饮
糜粥,盖仓廪未固,不宜便贮米谷,常见即食粥饭者,遂致不救。虚而胃液干,噎食不
下,譬如人吃干物,则梗噎难下,必以茶汤润之乃可,其理易见,用生姜汁,白蜜牛酥
各五两,人参末、百合各二两,重汤煮膏,时进半匙,津下则脾胃渐开,最忌肥甘粘
腻,恐复伤胃也。或少用白鲞牛鸭清汤,以助胃气,又有积血停内,而致者,当消息逐
之,大便涩者难治。痰多者不必治痰,补以化之。口吐白沫者,不治,胸腹嘈痛,如刀
割者死。年高者不治。粪如羊屎者不治。
关格者,《内经》以脉论,而非言病也。自仲景创其论,而诸家俱以关格为病名矣。
如《经》曰∶人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
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而景岳亦以为人迎独盛者病在三阳之
腑,寸口独盛者,病在三阴之脏,关格者,阴阳偏盛之极,为孤阳之逆候实真阴之败竭
也。论脉论病,议虽不同,而阴阳偏绝,为关为格之害则一顾名求义,便可以得病之情矣。
关则不得小便,甚热之气,热在下焦,闭塞不便也,格则吐逆,甚寒之气,寒在胸
中,遏绝不行也。关格者,谓膈中觉有所碍,欲升不升,欲降不降,欲食不食,寒热
上下不通,此为气之横格也。必用吐提其气之横格,而不必在出痰也。有痰宜吐者,二
陈汤吐之,吐中便有降。有中气虚不运者,补气药中升降之。
关格者,忽然而来乃暴病也。大小便秘,渴饮水谷,少顷则吐,又饮又吐,唇燥
眼珠微红,面赤或不赤,甚者或心痛,或不
痛,自病起粒米不思,滴水不得下胃,饮一杯吐出杯半,数日后,脉亦沉伏,此寒从少
阴肾经而入,阴盛于下,逼阳于上,谓之格阳之症,名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
死矣,须以仲景白通汤,用《内经》寒因热用之法,《经》曰∶若调寒热之逆,冷热必
行,则热药冷服,下咽之后,冷性既除,热性始发,由是病气随愈,呕吵皆除,情且不
违,而致大益,此和人尿猪胆汁咸苦寒之物,于白通汤中,要其气相从,可去拒格之
寒也。服药后脉渐出者,生,脉乍出者,死。陶节庵杀车槌中有反本回阳汤,极妙,
愈后须八味丸常服。又有一种肝火之症,亦呕而不入,但所呕者酸水,或苦水,或青蓝
水,惟大小便不秘,亦能作心痛,此是火郁木郁之症,木郁则达之,火郁则发之,须用
茱连浓煎,细细呷之,再服逍遥散而愈,愈后须以六味调理。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方脉噎膈翻胃关格合参
四逆汤
属性:四逆者,四肢厥逆也。治里寒外热,面赤烦躁,干呕脉微欲绝。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 甘草(炙,二两。)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方脉噎膈翻胃关格合参
回阳返本汤
属性:治阴盛格阳,即四逆汤,加生脉散、陈皮。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方脉噎膈翻胃关格合参
白通汤
属性:复阳通脉。即四逆汤,除甘草,加葱四茎,再加人尿、猪胆汁,名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方脉噎膈翻胃关格合参
古方逍遥散
属性:治血虚肝燥,骨蒸劳热,咳嗽潮热,往来寒热,口干便涩,月经不调。
柴胡(一钱) 薄荷 当归(一钱) 白芍(一钱) 陈皮 甘草(五分) 茯苓(一钱) 白术(炒,一
钱) 姜枣水煎服。加丹皮、栀子名八味逍遥散。治怒气伤肝,血少目暗。
x一方x
治翻胃,用韭菜汁二两,牛乳一盏,生姜汁半两,和匀温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方脉噎膈翻胃关格合参
人参利膈丸
属性:神治胸中壅塞,痰咳喘满,推陈致新,膈气之圣药。
木香 槟榔(七钱五分) 人参 当归 藿香 大黄(酒浸) 甘草 浓朴(姜制)
枳实(各一两) 为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方脉噎膈翻胃关格合参
锦羹秘授西洋药酒方
属性:神治膈食翻胃,一切痢疾、水泻等症,立效。
红豆蔻(去壳) 肉豆蔻(面裹煨,用粗纸包压去油) 白豆蔻(去壳) 高良姜
(切片,焙) 甜肉桂(去尽粗皮) 公丁香 各研净细末,戥准五分。先用上白糖
霜四两,水一饭碗,入铜锅内煎化,再入鸡子清二个,煎十余沸,入干烧酒一斤,离火
置稳便处,将药末入锅内打匀,以火点着烧酒,片刻随即盖锅火减,用纱罗滤去渣,入
瓷瓶内,用冷水冰去火气,随量多少饮之。
x一方x
治噎食,用碓嘴上细糠,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噙化津液咽下。
x又方x
用杵头糠,布包,时时拭齿,另煎汤,时时呷之,即效。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方脉噎膈翻胃关格合参
代赭旋复汤
属性:治伤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