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60-玉机微义-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此出厥阴例药也通利三焦分理阴阳温胃开结治挥霍变乱神志昏愦元气下陷者甚捷然病 
因暑火湿热者勿用 

卷十一暑证治法
治湿热之剂
属性:子和桂苓甘露饮治伏暑发渴脉虚 
桂 人参 藿香 茯苓 白术 甘草 葛根 泽泻 石膏 寒水石(各一两) 滑石(二 
两) 木香(一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宣明桂苓甘露饮 
茯苓 泽泻(各一两) 石膏 寒水石(二两) 滑石(四两) 白术 桂 猪苓(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温汤调下 
局方辰砂五苓散治伏暑烦渴头疼身重泄泻 
本方加辰砂 
上为末每二三钱或水或汤调下 
按此三方并太阳经药然有温散淡渗解表不同也 

卷十一暑证治法
治火之剂
属性:黄连解毒汤治暑热证脉洪实而渴 
大金花丸治一切火热暑证 
神芎丸治一切湿热内甚火暑之实者 
方并见火门 

卷十二湿门
内经叙湿为诸证
属性: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湿胜则濡泻 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 
原病式曰诸痉强直积饮痞膈中满霍乱吐下体重附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 

卷十二湿门
脉法
属性:脉经曰脉沉而缓沉而细微缓者皆中湿 脉浮风湿 脉大或浮虚而涩者皆寒湿 脉来滑疾 
身热烦喘胸满口燥发黄者湿热 脉洪而缓阴阳两虚湿热自甚 脉洪而动湿热为痛也 

卷十二湿门
论湿为痿为痹为痛为肿所挟寒热不同
属性:内经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 
阳气乃竭 
按丹溪曰湿者土之浊气首为诸阳之会其位高其气清其体虚故聪明系焉浊气熏蒸清道不通 
沉重 
不利似乎有物蒙之失而不治湿郁为热热留不去大筋 短者热伤血不能养筋故为拘挛小筋弛长 
湿伤筋不能束骨故为痿弱因于湿首如裹各三字为句湿热不攘以下各四字为句文整而意明第四 
章因于气为肿下文不叙恐有脱简然王注曰素常气疾湿热加之气湿热争故为肿也邪气渐盛正气 
渐微阳气衰少致邪代正气不宣通故四维发肿诸阳受气于四肢也但今人见膝间关节肿疼全以为 
风治者多误矣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湿气甚者为着痹也其多汗而濡者阳气少阴气盛也伤于寒湿肌 
肤尽痛名曰肌痹 
谨按湿证挟寒内甚则腹痛下利外甚则四肢沉重疼痛或肌肉濡溃痹而不仁也挟风多外甚而 
身重 
痛汗出挟热内甚则泻痢外甚则或痛或热或肿发黄如此等证虽内伤外感不同况有错杂之邪合至 
当论其先后多少分治可也 
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 
故快然而不痛 
按东垣曰此清虚之地气伤人也必从足始故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夫百病之变皆生于 
风雨寒暑及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针经解云若身形不虚外邪不能伤也 
要略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亦曰湿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 
其小 
便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冷所致也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 
恶风 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虚浮而涩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 
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也 
按以上论风湿寒湿之异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 
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 
按以上前一病本湿热证例而论不言热无治法当分出之湿家者唯东南方湿热证多丹溪曰湿 
热相火为病十居八九东垣有湿热证例详见热门 

卷十二湿门
论中湿为脾虚所致
属性:陈无择曰脾虚多中湿故曰湿流关节中之多使人 胀四肢关节疼痛而烦久则浮肿喘满昏不 
知人挟风则眩晕呕哕兼寒则挛拳掣痛治之不得猛发汗及灼艾泄泻惟利小便为佳也 
谨按脾虚中湿内因多中满痞膈泻痢外感多为痿痹 肿疼痛等证盖脾主肌肉尔况有挟风寒 
暑热 
不一详前人以挟风与湿在表者宜解肌兼寒与在半表里者宜温散宜渗泄唯湿热在里宜下里虚者 
宜分消实脾土为上外感非脾虚宜汗之灸之要在适中病情也 

卷十二湿门
论湿生痰饮
属性:详见痰饮门 

卷十二湿门
论湿为泻痢咳疟等证
属性:详见泄泻滞下等门 

卷十二湿门
论湿病似中风
属性:详见中风门 

卷十二湿门
论湿为香港脚
属性:详见香港脚门 

卷十二
治湿大法
属性:贾真孙曰湿为土气火热能生湿土故夏热则万物湿润秋凉则万物干燥湿病本不自生因热而 
怫郁 
不能宣行水道故停滞而生湿也况脾土脆弱之人易为感冒岂必水不流而后为湿哉人只知风寒之 
威严不知暑湿之炎暄感人于冥冥之中也病式云诸痉强直积饮等证皆属于湿或 肿体寒而有水 
气 
里必小便赤少不通或渴是蓄热入里极深非病寒也大抵治法宜理脾清热利小便为上故治湿不利 
小便非其治也宜桂苓甘露木香葶苈木通治之守真师曰葶苈木香散下神芎丸此药下水湿消肿胀 
利 
小便理脾胃无出乎此也腹胀脚肿甚者舟车丸下之湿热内深发黄茵陈汤下之或佐以防己黄 一 
身 
尽肿痛或无汗是湿流关节邪气在表宜五苓散加官桂苍术微汗之不可大汗若自汗出多热燥津液 
内水不利切勿利之重损津液也宜防风白术甘草汤主之其湿证有二湿热证多湿寒证少当以脉证 
明辨之如脉滑数小便赤涩引饮为湿热证若小便自利清白大便泻痢身疼自汗为寒湿证治之宜五 
苓散加生附苍术木瓜主之 

卷十二湿证治法
解表之剂
属性:金匮防己黄 汤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或痛 
防己(一两) 甘草(炙半两) 白术(七钱半) 黄 (一两一钱) 
上 咀每服一两入姜枣煎 喘者加麻黄 胃气不和加芍药 气上冲加桂枝 下有寒加细 
辛 
按湿胜身重阳微中风则汗出恶风故用黄 炙草实表防己白术胜湿也足三阴例药 
桂枝附子汤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此汤主之 
桂枝(八钱) 生姜(六钱) 附子(二钱) 甘草(炙四钱) 
上 咀入大枣作二次煎若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服后其人如冒状勿怪 
甘草附子汤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 
衣或身微肿痛者 
甘草(炙四钱) 附子(三钱) 白术(四钱) 桂枝(八钱) 
上 咀水煎 金匮减桂枝加生姜大枣名白术附子汤 
按此一方足太阳例药解肌之剂也 
麻黄加术汤治湿胜身烦疼 
麻黄(六钱) 桂枝(四钱) 甘草(炙二钱) 杏仁(二十五个) 白术(八钱) 
上 咀水煎取微汗金匮减桂术加薏苡仁名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湿胜身疼日晡所剧者 
按此太阳发表例药以上诸方治风寒湿之剂 
元戎加味五苓散治湿胜身痛小便不利体重发渴 
本方加羌活 
按此太阳解表渗利之剂治风湿寒湿药也 
局方五积散治外感风寒冒寒湿身体重痛 见本方 
按海藏云麻黄桂芍甘草即麻黄桂枝各半汤也苍术甘草陈皮浓朴即平胃散也枳壳桔梗陈皮 
茯苓 
半夏即桔梗半夏等汤也又川芎当归治血兼干姜浓朴散气此数药相合为解表温中泄湿之剂去痰 
痞 
消调经之方虽为内寒外感表里之分之所制实非仲景表里麻黄桂枝姜附之的方也主于积冷呕泄时 
疫项背拘急加葱白豆豉厥逆加吴茱萸寒热咳 
逆加枣妇人难产加醋始知用之非一途也惟知活法者其择之 
东垣羌活汤治湿热自甚身重或眩晕麻木小便涩赤下焦痿弱无力行步不正 
方见热门 
按此胜湿升阳之剂也出太阳茯苓泽泻例 
温散之剂 
真武汤治寒少甚腹痛下痢四肢沉重 
附子汤 
方并见寒门 
按此少阴例药也 
局方渗湿汤治寒湿所伤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涩大便溏泄皆坐卧湿地或阴雨所袭之也 
苍术 白术 甘草(各一两) 干姜 茯苓(各二两) 陈皮 丁香(各二钱半) 
上 咀每四钱入枣煎 
按此足阳明太阴药也温中胜湿之剂 

卷十二湿证治法
治热散郁之剂
属性:茵陈五苓散治湿热胜发热黄胆 
茵陈蒿(十分) 五苓散(五分) 
上二物和匀水煎服 
宣明桂苓甘露饮治湿热内甚烦渴泻痢小便涩大便急痛霍乱吐下头痛口干 
方见暑门 
大橘皮汤治湿热内甚心腹胀满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橘皮(一两半) 木香(一钱) 滑石(六两) 槟榔(三钱) 茯苓(一两) 猪苓 泽泻 白 
术桂枝(各半两) 甘草(二钱) 
上 咀每服六七钱入姜煎 
葶苈木香散治湿热内外余热水肿腹胀小便赤涩大便泄 
葶苈 茯苓 猪苓 白术(各一两) 木香(半钱) 泽泻 木通 甘草(各半两) 桂枝( 
半两) 滑石(三两) 
上为末每三钱白汤调下 
按以上诸方出太阳例药也河间曰若小便不得通利而反转泄者乃湿热痞闷极深而攻之不开 
是能反为注泄此正气已衰而多难救慎不可与此也然当滋其化源 
东垣清燥汤治表里有湿热痿厥瘫痪不能行走或足踝膝上皆肿痛口干泻痢 
方见痿门 
按阴阳两虚湿热甚者不可缺此 
当归拈痛汤 
方见疮疡门 
按此治湿热盛实之剂 

卷十二湿证治法
宣剂
属性:瓜蒂散治中寒湿头痛面黄鼻塞烦而脉大 
瓜蒂(一味为末) 
上以些小于鼻内吹之其水自下 
按湿盛致痰液留膈上肩背重痛麻痹者宜此吐之出足太阳例药也 
攻下之剂 
宣明三花神佑丸治一切水湿肿病大腹实胀喘满 
方见痰饮门 
舟车丸 
大黄(二两) 甘遂 大戟 芫花 青皮 陈皮 牵牛(头末四两) 木香(半两) 
上为末水丸如桐子大每六七十丸白汤下随证临时加减 
浚川散 
大黄(煨二两) 郁李仁(二两) 芒硝(半两) 甘遂(一两制) 牵牛(头末四两) 
上为末 汤调下半钱空心临卧随证加减服 
导水丸治湿热内郁胸膈痞闷鼽衄口舌生疮咽喉不利牙疳齿蚀口臭或遍身生湿疮干疥睡语 
切牙惊惕怔忡大小便滞涩风热酒毒蕴热等证 
大黄 黄芩(各二两) 牵牛(头末) 滑石(各四两) 
上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四五十丸煎水下随证临时加减 
按以上诸方出阳明例药也又气血之剂湿热甚者非此不能除但中病者即止虚弱者慎之故守 
真亦云凡正气已衰者不可与葶苈木香散况以上诸药乎 
禹功散 
方见疝气门 
除湿丹治诸湿客搏腰膝重痛足胫浮肿筋脉紧急津液凝涩便溺不利 
槟榔 甘遂 威灵仙 赤芍 泽泻 葶苈(各二两) 乳香 没药(各一两) 牵牛(半两) 
大戟(炒三两) 陈皮(四两) 
上为末糊丸桐子大每五十丸至七十丸温水下 
按此出太阳例药诸湿郁滞于表里重痛沉着非此不除 
东垣海金沙散治脾湿太过通身肿满喘不得卧及腹胀如鼓 
牵牛(一两半微炒) 甘遂(半两) 白术(一两) 海金沙(三钱) 
上为末每二钱煎倒流水调下得利止后服 
圣灵丹治脾肺有湿喘满肿盛小便赤涩 
苦葶苈(四两炒) 茯苓(寒食面包煨) 木香 槟榔 汉防己 木通 人参(各二钱半) 
上为末枣肉丸梧子大每三十丸桑白皮汤下 
续随子丸治肺经有湿通身虚肿满闷不快或咳或喘 
人参 汉防己 赤茯苓(如工煨) 槟榔 木香(各半两) 葶苈(四两炒) 续随子(一两) 
海金沙(半两) 
上为末枣肉丸梧子大每三十丸桑白皮汤下 
按此三方并太阳例药当较其轻重选使可也 

卷十二湿证治法
升散渗利之剂
属性:机要白术芍药汤 
白术汤 
茯苓汤 
东垣升阳除湿汤 
升阳除湿防风汤 
方并见泄泻门 
导滞通经汤治脾湿有余气不宣通面目手足肿注闷而痛陈五苓内减猪苓桂加木香陈皮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 
局方五苓散 
白术 猪苓 茯苓(各两半) 桂(一两) 泽泻(二两半) 
上为末每服三二钱热汤调下 
按以上诸方并太阳例药宜随症选用 
平胃散 
苍术(八两) 陈皮(五两) 甘草(炒三两) 浓朴(五两) 
上为末每三钱姜枣煎或盐汤点服 
对金饮子治脾胃受湿腹胀米谷不化饮食不进身体沉重肢节酸疼皮肤微肿 
平胃散(一两) 桑白皮(炒一两) 
上为末每三二钱入姜煎服 
按此二方足太阴阳明手太阴药也 
丹溪越鞠丸治湿郁 
苍术 抚芎 白芷 

卷十三燥门(结燥附)
内经论燥为诸证
属性: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按此河间论治已详然当分大便 结或消渴之类为里证皮肤燥涩干疥爪枯之类为表证而于 
阳结阴结气盛血少痰郁风热可得而悉 

卷十三燥门(结燥附)
燥本风热论
属性:原病式云经曰风热火同阳也寒燥湿同阴也又燥湿小异也然燥金虽属秋阴而异于寒湿故反 
同其 
风热也故火热胜金衰而风生则风能胜湿热能耗液而反寒阳实阴虚则风热胜于水湿而为燥也凡 
人 
风病多因热甚而风燥者为其兼化以热为其主也然阳实阴虚而风热太甚以胜水湿因而成燥肝主 
于筋而风气自甚又燥热加之液还聚于胸膈则筋太燥也燥金主于收敛劲切紧涩故为病筋脉劲强 
紧急而口噤也或病燥热太甚而脾胃干涸成消渴者或风热燥甚怫郁在表而里气平者善伸数欠筋 
脉 
拘急或时恶寒或筋惕而搐脉浮数而弦也风热燥并郁甚于里故烦满而或 结也及风痫之发作者 
由热甚而风燥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烁而螈 昏冒僵仆也凡此诸证皆由热甚而生风燥各有异者 
由风热燥各微甚不等故也所谓中风或筋缓者因其风热胜湿而为燥乃燥之甚也然筋缓不收而痿 
痹故诸 郁病痿皆属金肺乃燥之化也如秋深燥甚则草木痿落而不收病之象也是以手得血而能 
握足得血而能步夫燥之为病者血液衰少也而又气血不能通畅故病然也 

卷十三燥门(结燥附)
论燥热胜阴
属性:见消渴门 

卷十三燥门(结燥附)
论结燥病本不同
属性:东垣曰金匮真言论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又云肾主大便大便难取足少 
阴夫 
肾主五液津液润则大便如常若饥饱劳逸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味浓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 
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结燥然结燥之病不一有热燥有风燥有阳结有阴结又有年老气虚津液不足 
而结者治法云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结者散之如少阴不得大便以辛润之太阴不得大便以苦泻之 
阳结者散之阴结者热之仲景云小便利大便硬不可攻下以脾约丸润之食伤太阴腹满食不化腹响 
然不能大便者以苦药泻之大抵津液耗少而燥者以辛润之有物而结者当下之若不究其源一概用 
巴豆牵牛之类下之损其津液燥结愈甚有复下复结极则以至引导于下而不能通者遂成不救之证 
可不慎哉 
按此只是论结燥言里证也河间所论则兼表里而言之矣犹宜以燥热胜阴相火论诸篇兼看 

卷十三燥证治法
治风之剂
属性:机要大秦艽汤治血弱阴虚不能养筋筋燥而手足不能运动指爪干燥属风热甚者 
方见中风门 
按此散风热养血之剂太阳例药也 
麻仁丸 
郁李仁 麻子仁(各一两另研) 大黄(二两半以一半炒) 山药 防风 枳壳(炒各七钱 
半) 槟榔(半两) 羌活 木香(各五钱半)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三二丸温水下 
按此手足阳明足太阳经药表里之剂气分药也 
东垣润肠丸治脾胃中伏火大便秘涩或干燥秘塞不通全不思食乃风结秘血结秘皆令秘塞也 
以润燥和血疏风自然通矣 
麻子仁 桃仁(各一两去皮尖另研) 羌活 当归尾 大黄(煨各半两) 皂角仁 秦艽( 
各五钱) 
上除另研外为细末五上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三五十丸食前白汤下又有润燥丸一方于本方 
加郁李仁防风是也 
按此足太阴手足阳明表里药也 

卷十三燥证治法
治热之剂
属性:宣明当归龙胆丸 
方见火门 
清凉饮子 
方见热门 

卷十三燥证治法
和血润下之剂
属性:东垣导滞通幽汤治大便难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不便燥闭气不得下治在幽门以辛润 
之 
当归 升麻 桃仁(各一钱另研) 生地黄 熟地黄(各半钱) 红花 炙甘草(各三分) 
上件作一服水煎调槟榔细末半钱服加大黄名当归润燥汤 
元戎四物汤治脏结秘涩者 
当归 熟地黄 川芎 白芍药 大黄(煨) 桃仁(各等分) 
上 咀水煎或为丸服亦得 
按此手足厥阴经药也 
子和脾约丸 
麻仁(一两二钱半) 枳实(炒) 浓朴 芍药(各二两) 大黄(四两蒸) 杏仁(去皮尖炒 
一两二钱) 
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三二十丸温水下 
润体丸 
郁李仁 大黄 桂心 黑牵牛 当归 黄柏(各半两) 轻粉(少许) 
上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三四十丸温水下 
按以上二方一气分药一血分药也二方故所主不同然气血不能宣通者非此莫能疗而气虚津 
液不足者慎之 
神功丸 
方见咳门 
按此手足太阴药也气分之剂 

卷十三燥证治法
滋阴之剂
属性:拔萃六味地黄丸治下焦燥热小便涩而数 
丹溪大补丸治阴虚燥热 
方见火门 

卷十四寒门
内经叙寒气为痛为积为呕为泄
属性: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泣经脉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重中于 
寒则 
痛久矣 寒气客于小肠募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