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60-玉机微义-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塞等证既与仲景所叙三阴证不同则是内伤杂病岂温暑病乎况仲景所叙三阴证求对于春夏温 
暑之病不亦 乎虽然祗和时内伤之理未明而又适当温暑病作之际其为感也固宜若非内伤杂病 
则不止暴寒所中之病也且但曰寒而当温然未尝求其所以为寒之故也能求其故则知温暑本无寒 
证其为寒证者皆内伤杂病与暴寒所中也至于刘守真出亦以温暑作伤寒立论而遗即病之伤寒其 
所处辛凉解散之剂固为昧者有中风伤寒错治之失而立盖亦不无桂枝麻黄难用之惑也既于此则 
无由悟夫仲景立桂枝麻黄汤之有所主用桂枝麻黄汤之有其时矣故原病式曰夏热用桂枝麻黄之 
类热药发表须加寒药不然则热甚发黄或出斑矣殊不知仲景主桂枝麻黄汤本不欲用于夏月之时 
矣苟悟夫桂枝麻黄本非温暑之剂则群疑冰泮矣何也夫寒之初客于表也开腠理郁阳气而为热故 
非辛温之药不能开腠理以泄其热此麻黄汤之所由立也至于风邪伤表虽反疏腠理而不闭然邪既 
客表则表之正气受伤而不能流通故亦发热也必以辛甘温之药发其邪则邪去而腠理自密矣此桂 
枝汤之所由立也其所以不加寒药者盖由寒风在表又当天令寒冷之时而无所避故也后人不知仲 
景立法之意故有惑于桂枝麻黄之热有犯于春夏之司气而不敢用于是有须加寒药之论夫欲加寒 
药于桂枝麻黄之中此乃不悟其所以然故如此耳若仲景为温暑立方必不如此必别有法但惜其遗 
帙不传致使后人有多岐之患若知仲景伤寒论专为即病伤寒作则知麻黄桂枝所宜用之故除传经 
热病之外其直伤阴经与太阳不郁热即传阴经诸寒证皆有所归着而不复疑为药寒误下而生矣若 
春夏有恶风恶寒有汗无汗之证盖春夏暴中风寒之新病非冬时受伤过时而发者不然则或者温暑 
将发而复感于风寒或因感风寒而动乎久郁之热遂发温暑也仲景曰太阳证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 
温病观此则知温病不当恶寒而当渴其恶寒而不渴者非温病矣仲景虽不言暑病然暑病与温病同 
但复过一时而加重于温病矣其不恶寒而渴则无异也春夏虽有恶寒恶风表证其桂枝麻黄二汤终 
难轻用勿泥于发表不远热之语也于是而用辛凉解散庶为得宜苟不慎而概用之诚不能免夫狂躁 
斑黄衄血之变而亦无功也虽或者行桂枝麻黄于春夏而效乃是因其辛散之力而偶中于万一断不 
可视为常道而守之后人以通解散百解散之类不问四时中风伤寒一例施之虽非至正之道然较之 
不慎而轻用麻黄桂枝以致变者则反庶几矣若夫仲景于三阴经每用温药亦由病之所必须与用之 
有其时其若概以三阴寒证视为杂病而外之得无负于仲景济人利物之至仁而误后世乎自先觉不 
示伤寒温暑异治之端绪但一以寒凉为主而诸温热之剂悉在所略致使后之学人视仲景书欲仗焉 
而不敢以终决欲弃焉则犹以为立法之祖而不能外也能明夫仲景本为即病者设法则桂枝麻黄未 
必难用诸温热之剂未必可略矣若谓仲景法不独为即病者设则凡时行及寒疫温疟风温等证亦通 
似伤寒六经病诸方治之乎故仲景曰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为治不同又曰寒疫与温病及暑病相似 
但治有殊耳是知温暑及时行寒疫温疟风温等病必别有治法今不见者亡之也观其所谓为治不同 
所谓温疟风温温毒温疫脉之变证方治如说之语岂非有法而亡之乎决不可以伤寒六经病诸方通 
治也夫素问谓人伤于寒为病热者言常而不言变也仲景谓或寒或热而不一者备常与变而弗遗也 
仲景概言古人之所未言大有功于古人者虽欲偏废可乎 
按上说与前论互有发明皆甚有功于仲景矣然伤寒卒病与夫时行寒疫但在脉证相符而治之 
何以 
能致变逆也夫审伤寒杂病脉异则所用辛温辛凉之剂判然矣大抵于既传之后变异多端岂无实肖 
杂证者故仲景叔和论次虽例有混淆而证因标本不同治则权变不一证例多同而治疗有殊故不能 
不使人致疑也人能求其意合而归一以观之则证例自定证定则治法不瘥矣但要将经论熟读玩味 
有疑处兼看别书如赵氏为活人书释疑曰活人书之可疑者甚多仲景论亦有可疑者如白虎汤仲景 
既云表不解者不可与而白虎加人参汤证一曰恶风一曰恶寒岂非表不解而复用白虎何耶盖恶风 
曰微则但见于背而不至甚于恶风曰时时则时或乍寒而不常是表证已轻非若前证脉浮发热与汗 
全不解者加之大热大渴所以用白虎而无疑也又曰仲景论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 
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若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 
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仲景之 
意盖以得病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十六字为自初至今之证以下文乃是以后拟病防 
变 
之辞当分作三截看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浮缓为欲愈此一节乃里和无病而脉 
微者邪气微缓也阴阳同等脉证皆向安之兆可不大汗而欲自愈若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 
更发汗更下更吐之此节宜温之若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少汗出其身必痒宜各半 
汤此一节必待汗而后愈也活人书不详文意却将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九字本是欲愈之证反以他 
证各半汤汗之又将不可汗吐下证及各半汤证语句并脱略而不言取此证而用彼药汗其所不当汗 
何也若是可见仲景文法多如此学人必须反复详玩熟观其意其例自见则治不瘥矣故赵氏尝曰仲 
景之书一字不同则治法霄壤读之者可不于片言只字以求其意欤幸相与勉焉 

卷十四寒门
论伤寒杂病分二科
属性:王海藏云世之治伤寒有法疗杂病有方是则是矣然犹未也吾谓治杂病亦有法疗伤寒亦有方 
方即 
法也法即方也岂有异乎要当全识部分经络表里脏腑岂有二哉以其后世才智之不及古也所以分 
伤寒杂病为二门故有长于此而短于彼者亦有长于彼而短于此者逮夫国家取士分科为七宜乎愈 
学而愈陋愈专而愈粗也试以伤寒杂病二科论之伤寒从外而之内者法当先治外而后治内杂病从 
内而之外者法当先治内而后治外至于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其方法一也亦何必分之为二哉大抵 
杂病之外不离乎表伤寒之内不离乎里表则汗里则下中则和不易之法也剂之寒热温凉在其中矣 
余风产二条目疾疮肿小儿等科各自专门无怪其工之陋且粗也是以知证不知脉知药不知源是岂 
真知而全识哉耳熟目厌习坏多经涉久误合则病愈不契则疾甚所尝见所尝闻者粗有晓会其所未 
尝见未尝闻者则有所不知也此继述而不及创物者远矣呜呼天之所锡其智识有限量故耶哀哉庸 
夫以衣食迫以口舌争视学业如仇雠专妒忌为能干误人性命恬不知恤甘为忍人罔顾阴理其教之 
有所失耶时世之有所俾然耶抑疾者之不幸而有所自致耶 
谨按汉张仲景推充内经伤寒脉证论例立法虽因证传变而不离即病之伤寒也至宋之李有托 
时世 
之异乃别立方用参苏藿香正气之类而遗即病之伤寒使世俗因之往往失仲景意况与杂病分二科 
专伤寒者尚不能备晓其通变主杂病者而不能遍识其仿佛宜乎其教之乖误为疾之不幸使人不能 
无憾恨也噫仲景推充内经大法可谓无穷之惠人犹不知其例三百余法备即病伤寒之传变宋医所 
论为时气变法非真伤寒也故其方不多且病从外而之内者不离乎风寒暑湿其间传变者余伤寒皆 
轻从内而之外者不离乎内伤七情其间坏异者非 
伤寒之重故有轻重不同因分二科大抵学人要于诊候之际辨内外之感伤寒表里之轻重杂病伤寒 
脉证所异伤寒杂病治法不殊不殊者杂病之外不离乎表伤寒之内不离乎里所异者伤寒从外而之 
内杂病从内而之外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六气推充乎剂张杂病融会乎诸氏万法归吾一心一心 
贯乎万法不致得此而失彼为二科之分遗乎世之识诮也 

卷十四寒证治法
发表之剂
属性:麻黄汤治伤寒恶风寒发热身疼无汗 
麻黄(六钱) 桂枝(四钱) 甘草(炙二钱) 杏仁(二十个) 
上 咀水煎如法服 
按此太阳经药也 
葛根汤治伤寒恶寒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下利 
葛根(四钱) 麻黄 生姜(各三钱) 桂枝 芍药(各二钱) 甘草(炙二钱) 大枣(三枚) 
上 咀水煎如法服之 
按此出太阳例阳明药也 
柴胡桂枝汤治伤寒发热潮热脉弦自汗或渴或利 
桂枝(二钱) 黄芩 人参 白芍(各一钱半) 甘草(炙一钱) 半夏(一钱) 生姜(一钱) 
柴胡(四钱) 大枣(二枚) 
上 咀水煎服 
按此出太阳例少阳经药也 
桂枝汤治伤风寒发热自汗鼻鸣干呕者 
桂枝 白芍 生姜(各三钱) 甘草(炙二钱) 大枣(二枚) 
上 咀水煎如法服 
按此出太阳例太阴经药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感寒脉沉或微细反发热或但欲寐者 
麻黄 细辛(各四钱) 附子(炮二钱半) 
上 咀水煎 
按此少阴经药也 
当归四逆汤治感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 
当归 桂枝 白芍 细辛(各三钱) 大枣(三枚) 甘草(炙) 通草(各二钱) 
上 咀水煎 
按此厥阴经药也以上六经治寒之例随脉证加减变法自有仲景论例兹不详录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伤寒见风脉发热自汗或无汗 
桂枝(二钱) 白芍 生姜 甘草(炙) 麻黄(各一钱半) 大枣(二枚) 杏仁(十二个) 
上 咀水煎 
按此足太阳手足太阴手少阴经药出太阳例治风寒之剂也夫仲景论以上六经药然其中有发 
表解 
肌温经不同盖风寒有浅深荣卫有虚实故也学人审此则用药汤液之源可得而悉又表里变误详见 
小儿门葛根升麻汤下 
谨按伤寒与夫时行寒疫皆宜从仲景以上法然立春以后立秋以前非有时行暴寒而致病者宜 
从韩 
祗和法较脉证治之元戎云韩氏十四药以经络求之各有部分轻重缓急自有所宜运气加临各极其 
当因时在其中矣不必分至之远近寒暑之盛衰而谓之因时也但方世俗罕用今附入湿门 
海藏云韩氏微旨可汗一篇有和解因时法言伤寒之脉头小尾大伤风之脉头大尾小李思训保 
命新 
书亦分寸尺与韩氏同非若前人总言尺寸脉俱浮而紧尺寸脉俱浮而缓紧则为伤寒无汗缓则为伤 
风自汗又有伤寒有汗者有伤风无汗者脉亦互差与证不同前人已尽之矣惟韩李所言头小尾大即 
为伤寒尾小头大即为伤风也人病间有脉证只显于尺寸者故韩李述为和解因时法也又恐后人疑 
其不与前圣合遂于本方药内又立加减数条亦不越前人之意何其当哉兼二公者当宋之盛时故又 
戒桂枝麻黄不可轻用改用石膏升麻葛根柴胡之平剂当时则可非百代常行时世迁移之活法也可 
汗一篇若从汤液随证应见自有定规虽明哲不可逾 
易简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疼痰咳 
方见热门 
局方十神汤治时气瘟疫两感风寒 
川芎 甘草 麻黄(各四钱) 干葛(一两四钱) 紫苏 升麻 白芍 白芷 陈皮 香附 
(各四钱) 
上 咀入姜煎每服半两或一两 
藿香正气散治伤寒头痛憎寒壮热 
大腹皮 白芷 茯苓 紫苏 藿香(各三钱) 浓朴(制) 白术 陈皮 苦梗 半夏(各 
二钱) 甘草(炙二钱半) 
上 咀每五钱入姜枣煎 
按以上三方今世俗多用之治伤寒故收入然伤寒之病表里六经仲景言在三阴则可汗传三阴 
则宜 
下此大略言之尔于阳明则又可下少阴则又可汗一经病则有一经表里药病居太阳所禁居多在少 
阳有三禁阳明有二禁三阴非胃实不可下之类并病用刺法是各有其故者盖恐反致逆而成坏证 
之 
戒也至宋之时治伤寒者有变仲景法制以上诸方缘其承平日久民食用之志乐形逸病居疑似之间 
本因气逸经滞乃用其法然其间岂全舍仲景之法哉金时刘守真制防风通圣散亦是变法义见中风 
例中当遇是证则必施是治可也然于伤寒不辨邪于某经深求仲景意例当汗之可设妄以此施治则 
先虚正气逆其经络得汗不解复不求经救逆乱投汤剂其致危殆也必矣是则宋医处方皆平人气而 
不平时气因于人用药而不先乎时因于时用药而不先乎人其理得于人事天和之中其意得于不传 
之妙离经取法固不离于经专方治病病固不可以专于方然亦未易可为格例也以待后之明者而正 
之 

卷十四寒证治法
温中之剂
属性:真武汤治伤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痢 
茯苓 白芍 生姜(各三钱) 白术(二钱) 附子(一钱半) 
上 咀水煎 
附子汤治感寒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疼恶寒脉沉弱 
附子 人参(各二钱) 茯苓 白芍(各二钱) 白术(四钱) 
上 咀水煎 
按此二方少阴例药也治寒湿之剂 
理中汤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炙各等分) 
上 咀水煎 
韩氏温中汤 
丁皮 浓朴(各一两) 干姜 白术 陈皮 丁香(各二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入葱白荆芥穗煎 
按韩祗和云凡病患两手脉沉迟或紧皆是胃中寒也若寸脉短小及力小于关尺者此阴盛阳虚 
也或 
胸膈满闷腹中胀满身体拘急手足逆冷急宜温之然寒盛体虚者宜从少阴例此止可作温中药姑存 
之 
海藏黄 汤 
人参 黄 茯苓 白术 白芍(各一两) 甘草(炙七钱半) 干姜 陈皮 藿香(各半 
两) 
上 咀入生姜煎 
按以上三方出理中例法也 
宝鉴铁刷汤治寒积上焦呕吐不止痰饮胸膈不快食不下 
半夏(四钱) 草豆蔻 丁香 干姜(炮) 诃子皮(各三钱) 生姜(一两) 
上散作三服水煎 
附子理中丸治中焦有寒腹痛或感寒头痛发热恶寒腹痛不饮水 
理中汤(三两) 附子(一枚) 
上为末蜜丸如鸡黄大每一丸温汤化下 
元戎苦楝丸治下焦有寒积小腹急痛奔豚等证 
川苦楝 茴香 附子(各一两三味酒煮干再焙) 玄胡(半两) 全蝎(十八个炒) 丁香( 
十八个) 
上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五十丸食前当归汤下 
按以上诸方治寒积或食寒物等致者虽分三焦等用则不离乎温中法也然寒冷之物停蓄于中 
则当 
温剂下之者又不必拘此如气分寒宜仲景桂枝附子汤选用血分寒宜当归四逆汤之类要在临时通 
变可也 

卷十四寒证治法
发表温中之剂
属性:小青龙汤治感寒发热头疼脉沉细或呕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 
麻黄 白芍 干姜 甘草(炙) 细辛 桂枝(各二钱) 五味子 半夏(各一钱半) 附子 
(炮二钱脉浮不用) 
上 咀水煎 
海藏肉桂散治伤寒服冷药过度心腹胀满四肢逆冷昏沉不识人变为阴毒恶证 
肉桂(三钱) 白芍 陈皮 前胡 当归 附子(炮) 人参(各一两) 白术 木香 浓朴 
(炒) 良姜(各三钱) 吴茱萸(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入枣三枚水煎 
天雄散治阴毒伤寒身重背强腹中 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短气呕逆唇青面黑四肢 
厥逆其脉沉细而厥 
天雄(一两炮去皮) 麻黄 当归 白术 半夏(各半两) 川椒(一钱) 肉桂 浓朴(各 
一两) 生姜 陈皮(各二钱) 
上为粗末每五钱入生姜枣煎取汁 
按以上二方表里气血药也出太阳例兼看后两感法 

卷十四寒证治法
发表攻下之剂
属性:桂枝加大黄汤治寒邪传里为大满大实痛关脉实者 
桂枝 生姜(各三钱) 白芍(四钱) 甘草(二钱半炙) 大黄(一钱) 大枣(二枚) 
上 咀水煎 
按此太阳例药也邪虽已传寒未变热故用此攻下然既传之后邪已变热而用和解下热诸法则 
不用温剂矣故大柴胡等汤详见热门及本论例兹不备录 

卷十四寒证治法
和解之剂
属性:柴胡姜桂汤治寒热自汗 
方见热门 
小柴胡汤治伤寒潮热而呕 
按此并少阳例药也 
黄连汤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吐者 
黄连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各二钱) 人参 半夏(各一钱半) 大枣(二枚) 
上 咀水煎 
按此出太阳例药也与以上三方解表里中上阴阳交错之剂伤寒论此法甚多宜随证选用 

卷十四寒证治法
解两感之剂
属性:海藏大羌活汤 
羌活 独活 防己 防风 黄芩 黄连 苍术 白术 甘草(炙) 川芎 细辛(各三钱) 
知母 生地黄(各一两) 
上 咀每半两水煎热服未解再服一二剂若有余证并根据仲景法 
按此出太阳例药也然伤寒两感亦有兼风兼湿不同或表里俱虚俱实之异保命集云两感可治 
者感 
异气也使表中于风内伤于寒可治者宜加味小青龙汤表热内寒宜和解之此方宜治表中于风内有 
热者则表湿里寒表寒里湿表里证俱见者宜扩充也大抵两感多表里俱虚是以易老曰当切脉逆从 
知其吉凶两感之邪三阴三阳皆有之脉从阳可治从阴难治阳生阴死之谓也 

卷十四寒证治法
阴毒外接法
属性:回生神膏治阴毒伤寒 
牡蛎 炼粉 干姜(等分) 
上为末男病用女唾调手内擦热紧掩二卵上得汗出愈女病用男唾调掩二乳取汗 
代灸涂脐膏 
附子 马蔺子 蛇床子 木香 肉桂 吴茱萸 
上六味等分为末用白面相和生姜汁 成膏纸上圆三寸许贴脐下关元气海自晚至晓贴之 
阴毒伤寒四肢逆者 
吴茱萸(不拘多少) 
上为末温酒和匀生绢袋盛之热熨脚心令通畅愈若以为汤煎洗接四肢亦可 
灰包熨法治下焦积寒冷上焦阳盛更难投温药者用灰二三升许入好醋拌和干湿得所铫内炒 
令 
灰热以帛包裹置脐下熨之频换灰包令常热以腹不满痛为度如得利三两行或小便行或微似有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