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像上面故事中的那位先生,他没有认清楚矛盾的根源,卤莽行事,结果,把无辜的小狗抛出了窗外。狗不会知道这个座位不可以坐,是它的主人让它坐在上面的。它并没有错,真正错的是它的主人。如果可以,他应该把那个妇人扔出窗外,而不是把无辜的小狗扔出去。
管理者经常会犯和故事中的那位先生同样的错误,他们在没有认清楚矛盾根源的时候就卤莽行事,结果只能是让无辜的人受到惩罚,而那些真正错误的人却安然无恙。管理者的初衷是好的,他为了能提高效率,把那些人浮于事的人清除出去。但是管理者没有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只是凭自己一时的冲动或者主观臆断行事,结果可想而知了!
行动之前的分析不是犹豫不决,而是看清楚事物的本质,不要主观臆断。这样才能避免更多的失误,减少时间与效率的损失。
第三部分 效能管理3、提升你的判断力
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交响乐指挥家,在他还没有成名之前,他去参加一个考试。
在那次考试中,评委们给了他一个他从来都没有指挥过的曲子,于是他就指挥乐队开始演奏。
演奏的时候,他发现有一个地方稍微有一些不和谐,于是他停了下来,指挥乐队重新开始,可是还是不对,他又试了一次,结果还是一样。于是他向评委会询问曲子的正确性,但是评委会成员看后一致认为曲子完全正确,一定是他的错觉。
面对着一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他思考了一会儿,突然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们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者是否会在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
在小泽征尔之前,已经有两个人被淘汰了。他们也发现了这个错误,但是没有坚持下去。在这次指挥大赛中,小泽征尔成为了唯一的胜利者。
在这个故事中,小泽征尔坚信自己是正确的,不为外界的阻挠而干扰,最后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如果管理者也能像他这样,那么将会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学会决断,从判断的习惯中找出突破常规的办法,从办法中找出新的创意。
成大事者,他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潜意识。有判断力传输给意识的资料,不论是勇气、信心、还是权威的震慑,它都能随时接收,转化为事实。
成大事者在需要判断的时候,往往能够做到决断。无论外界给他怎样的压力和迷惑,他都会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并把这种判断转化为事实。
在做判断的时候,外界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原因来使你动摇自己的信心,做出错误的判断。每当这个时候,你所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排除杂念,把正确的意念坚持到底。
如果在判断的时候犹豫不决,就会丧失信心,并被外界的影响动摇,最终做出错误的判断。本来,在正确的判断指导下,就会做出令人骄傲的成绩,但是犹豫不决将使他与成功擦身而过,成为失败的俘虏。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所采用的模式应该是这样的:决断——执行——成功。这种模式会让你干净利落地完成你的工作,使工作效率达到最优。
从一定程度上讲,提高工作效率就是减少每一个环节上不必要的时间。做同样的东西,时间减少了,效率就提高了。
在工作的整体流程上,判断只是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减少在这个环节上所用的时间,把握正确的方向,才能使效率达到最大化。
第三部分 效能管理4、学做一个“独断”的人
美国总统林肯做事的时候非常独断,一旦他认为正确的事情,即使所有的人都反对,他依然要坚持。
在他上任后不久,有一次他决定通过一项法案。在法案通过之前,林肯把议员们都叫到一起开会。当他提出这项法案的时候,议员们就这个法案的可行性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的意见基本上都是不同意通过,但林肯在仔细听取其他六个人的意见后,仍然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于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最后决策的时候到了,林肯说:“这个法案虽然只有我一个人赞成,但是可能只有我一个人是对的,因此,我宣布,这个法案通过了。”
议员们都很不满,他们心想:“既然我们的意见不能起到什么作用,那还让我们来干什么?”林肯看他们不满了,他笑着说:“我知道你们对我不满,但是这个法案是我经过深思熟虑后想出来的,一旦这个法案通过,它对美国正面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想让你们知道,让你们来,正是因为我尊重你们,但我不能因为尊重你们而对美国人民不负责任。你们之所以不愿意通过这个法案,是因为你们顾虑太多,而我现在要做的就是不去想这些顾虑,用我的权力使得这个法案顺利通过!”
管理者要学会独断,只要确认自己是正确的就把它确定下来,不要在听取一些毫无意义的话上花太多功夫,这样,决策的效率就提高了。
林肯这种做法让很多人很不满,他们一定会说林肯是一个独断专行的人。但是,对于一项正确的法案的通过,即使伤害了一部分人,也是值得的。要知道,这项法案通过后将会影响到国家里的每一个人,相对于伤害一部分人,造福更多的人是更有价值的。
在这项法案商讨的过程中,其实,林肯在听取了其他人的商讨之后,认定自己的方案最为合理的。而其他六个人持反对意见,只是一个条件反射,有的人甚至是人云亦云,根本就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方案。既然如此,自然应该力排众议,坚持己见。因为,所谓讨论,无非就是从各种不同的意见中选择出一个最合理的。既然自己是对的,那还有什么犹豫的呢?
管理者经常会遇到这种状况,当提出一种想法或者决策的时候,每次都会有一些反对者。有一部分人认为决策真的不正确,还有一部分根本就没有弄清楚决策的真正意义,之所以也战在反对的一方,是因为他们只会随声附和,以显得自己很有见解。
当管理者陷于孤立之境的时候,不要害怕孤立。甚至你都不需要告诉他们你为什么这样做,你所要做的就是把你的决策落实下来,让它成为事实。
如果你把很多时间花在听取他人反对意见上,那么你就是在浪费你宝贵的时间,就是在降低你的工作效率。要知道你是管理者,如果每一个人都能管理,那你的位置在哪里?会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开完,作为管理者,在最快的时间里把正确的决策定下来就是你提高效率的表现。
学会独断,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一旦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就放手去做。不要在犹豫不决中浪费你的时间,领导者要学会高效率地工作,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听取毫无意义的反对意见上。
第三部分 效能管理5、不要采用“双重标准”
一位哲学家在海边思考的时候,看见一条船触礁遇难了。船上所有的人都掉进海水中淹死了。
看到这一幕,他非常愤怒地问上帝:“为什么让所有的人都死呢?难道他们有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过吗?”
上帝说:“不!有个杀人犯在这条船上,只有他该死。”
哲学家更气愤了,骂道:“那你为什么因为一个人应该死而让整个船上的人都受难呢?”
他越骂越气愤,正在这个时候,一只蚂蚁在他腿上咬了一口,他低头一看,只见一大群蚂蚁围在自己周围,原来他正好站在离蚂蚁窝不远的地方。
他气坏了,心想:“今天怎么连小小的蚂蚁都敢咬人了?”于是他抬起脚,把所有的蚂蚁都踩死了。
他的这一行为被上帝看在眼里,他对哲学家说:“你和我采用的都是同样的方式来让应该受到惩罚的生物受到惩罚,那你有什么资格来责问我呢?”
哲学家羞愧地低下了头。
管理者在很多时候容易犯像哲学家这样的错误,他往往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宽于律己,苛以待人,不能以身作则。这种心理造成了员工极度的反感,他们就会下意识地来反对管理者,就会产生“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或者“上行下效”的心理。从而使得工作效率极端低下。
造成这种状况,从根本上说应该是管理者的原因。
人是感情动物,会刻意地追求平等,即使是领导也不例外,甚至这种心理会更强烈。领导者要了解员工的这种心态,并正确加以引导。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以身作则,不用放大镜看员工,要学会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管理者不要以偏概全。即使一个员工真的在某一方面有缺陷,也不要将他全部否定,或许他的缺陷还比较大,但往往就是剩下的那很少的一部分就可能使企业获得很大的收益。
看到一位员工常常加班,另一位员工每次都准时下班,管理者常常以看到的景象,依照自己的思考模式(即价值观)来下判断,认定准时下班的员工不敬业,不讲求工作效率。
然而事实未必如管理者所看到的,有可能是常常加班的员工在上班时间打混摸鱼,工作未能如期完成只好以加班来完成;也有可能常常加班的员工,工作方式不对;也有可能是工作份量分配不均……
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同时,不要因为一件小事就否定一个人,要更多地看到员工身上的优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效率。
第三部分 效能管理6、聪明的乌鸦
在夏天的非洲大草原上,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下雨了,草原上的生命都在等待暴雨的来临。一只乌鸦在四处寻觅,它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补充水分了,为了生存,它必须要找到水,尽管这很难。在经过了多次的寻觅失败后,最后它来到了一条公路上。这里大部分时间是属于人类的领地,因此时不时会在这里有些惊奇的发现。
那只乌鸦终于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装水的瓶子。但瓶子牢牢地直立在干涸的泥土里,里面剩下的水也不多,而且瓶口比较深,乌鸦就算把头伸进瓶子里也够不着瓶中的水。
怎么办?如果不能赶快想出办法,其他的乌鸦很快就会赶来,这是它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聪明的乌鸦突然发现了路边的小石子,它用长嘴巴将一块块小石头放到了瓶子里。不一会的工夫,石头已经填满了瓶子,瓶子里的水位升高了。最后乌鸦终于在其他同类赶来前,喝到了水。
乌鸦的故事告诉我们,懂得借助工具的人,往往可以将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从而快速高效的完成工作。在人类的历史上,如何使用工具成为人类智慧的象征,而每一次文明的进步都是以新工具的发明和普及为标志的。
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的发展已经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电话、传真、电脑以及互连网的广泛使用,表明了科技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提高效率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学会打电话,直奔主题,简明扼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实现沟通的目的。
电脑以及其他办公设备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人们的工作压力,减轻了工作强度。人们用统一的打印格式代替了人工手写方式;用电脑或光盘来代替纸张储存资料,这种方法简便,容易保存而且管理方便;电脑的使用,可以降低纸张的使用,同时更快捷方便;办公设备则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今天人们多样化的要求。
网络的普及则是在空间上的突破,共享成为网络的核心。对于企业而言,建立内部网络,可以进行信息和资源共享,同时可以实现远程管理和相互沟通。而应用最广的互连网则成为联系世界的主要纽带之一,因此要学会和掌握互连网。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明白互连网的重要性。它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力量…“第四传媒”,并有超越和改变传统媒体格局的趋势。视野的开阔以及信息的快捷、丰富,可以帮助我们在第一时间里了解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判断和甄别大量的垃圾信息,避免因此占用过多的时间。
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善于利用工具的人,才可以为自己节省时间,完成更重要的工作。
第三部分 效能管理7、运用现代化技术工具提升效率
有一个农夫非常喜欢打猎,由于痴迷于此,地里的庄稼全部荒废了。但是打猎的结果却总是让猎物白白跑掉,最后农夫一无所获,两手空空而归,回家之后觉得愧对家人,出门又觉得对不起邻里好友,终日闷闷不乐。
他仔细琢磨为什么总是捕获不到猎物,这时他看到了年老体衰的老猎狗,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猎狗的年纪太大了,速度太慢,追赶不上猎物。可是,此时他已经家徒四壁,没有钱来买更好的猎狗,于是他想回到自己田里努力耕种,有收获之后再买一只好的猎犬。
冬去春来,农夫的田地获得了丰收。他把粮食卖掉,用这笔钱买了一只又强壮、又凶猛的猎狗,从此以后农夫再也没有空手而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故事中由于猎狗的不同,农夫打猎的结果也截然相反。这说明只有借助优良的工具才会更好的提升工作效率,获得更好的成绩。针对企业来说,应该具备哪些工具,才能善其事呢?这可能是更重要的课题。
很多企业,员工每天辛苦忙到晚,领导者也是天天加班又加班,可惜效益就是上不去。为什么?基础建设没打好,员工技能低,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等,都可能是根源所在。最根本的来说,要让员工的效率达到最高点,必须提供给员工所需的工具。在现代化的企业里,应该给员工提供运作工具的网络化与信息化,让员工的效率达到高峰。
例如,在工作环节中,把重复性的、低价值的工作由计算机来代替人力执行,以节省宝贵的人力,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建立企业自己的网站,以科技工具来赚取效益。企业的专业网站是供员工以及媒体来获取公司的相关信息。在网站上直接的点击浏览与互动交流节省了很多人力需求的环节,这样有利于公司机构的精简,节省了成本。同时网站的建设也节省了支出。例如,在公司员工接听一次电话成本为8美元,但是一人次使用网站的成本只需要0。2美元,这样成本节省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此外,也可以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管理财务。因为公司运作的所有环节必须是与财务紧密结合的,并且最终的支出与收益都将在财务上反映出来。财务结果越快的反馈给管理者,各级管理者才会作出更快的反映。借助于信息化技术,使成本核算更加准确,资金管理更加严格,财务报表更加严格,预算管理更加准确,使财务得到有效地集中控制。这能更好地加强业务管理,提高效绩。
因此,提高效率不能只研究理论和方法,还必须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善于把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到企业中,借助于信息这一工具,提升企业效率。
第三部分 效能管理8、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
法官准备宣判剥夺3名罪犯的自由,刑期为3年。在宣判之前他对这3名犯人说:“我可以在宣判之前满足你们最后一个要求。”这三个人分别为美国人、法国人和犹太人。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只要了一部电话机。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神情颓废,手里拿了一大把雪茄烟,大喊道:“快点把打火机给我!”原来他忘了要打火机了。
第二个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陪伴他的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他们前途渺茫,不知道该怎样抚养这三个孩子。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法官的手说:“在这三年里,我一直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我的企业销售业绩不但没有缩减,反而增长了一倍,为了表示感谢,我准备送您一辆轿车!”
与美国人和法国人的不同之处在于,犹太人没有因为被监禁而失去与外界的联系,他比其他两个囚犯的聪明之处也在于此 。犹太人只要了一部电话机,正是这部电话机没有让犹太人在三年的时间里失去他的所有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