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封为懿嫔。咸丰五年(1855)五月初七日,丽妃为咸丰帝产下了皇长女,三天后就晋封为丽妃。咸丰六年(1856)三月二十三日,慈禧生下了皇长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当天就晋升为懿妃。咸丰帝死后不到3个月,慈禧就以同治帝的名义,以“丽妃侍奉皇考有年,诞育大公主”,晋封她为丽皇贵妃,越过了贵妃这一级,一次升了两级。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慈禧又降懿旨,尊封丽皇贵妃为丽皇贵太妃,地位仅低于皇太后。
第三部分慈禧扮观音像
慈禧佛装像
多年来,丽妃体弱多病,经常吃药,于光绪十六年(1890)十一月十五日病逝,享年54岁。她死后第三天,光绪帝亲自到金棺前奠酒、行礼。她的金棺暂安于田村殡宫。光绪十九年(1893)四月十八日,丽妃金棺葬入清东陵的定陵妃园寝。这座妃园寝的后院建有15座宝顶,共分三排。丽妃的宝顶位于第一排的正中之位,处于这座园寝的最尊贵的位置。
丽妃所生的女儿是咸丰帝惟一的女儿,所以备受咸丰帝和众妃嫔的喜爱,同治九年(1870)被封为荣安固伦公主。清朝制度:只有皇后生的女儿才能封为固伦公主,妃嫔生的只能封和硕公主。按此规定,丽妃生的这个女儿应封和硕公主,可是慈禧却破例封她为荣安固伦公主。
以上史实表明,丽妃不仅未受到慈禧的迫害,反而受到了慈禧的格外关照和一系列礼遇,表明丽妃与慈禧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由此看来,经常以专横跋扈、阴狠刻毒面目示人的慈禧也还有温情、恤下的一面。也可能是因为丽妃本人比较温顺听话,而且在慈禧牢牢掌握了国家、后宫大权之后,丽妃对她不构成任何威胁,所以才对她如此礼遇有加。而一旦有人胆敢忤逆她的旨意,挑战她的权威,慈禧流露的就是另一副面孔了。这从她对儿媳的态度上可见一斑。
第三部分慈禧与儿媳的关系
慈禧与慈安并尊两宫皇太后,共同处理朝政大事。但由于慈安秉性温和,一向谦恭退让,而慈禧却处处争强好胜,所以在处理家事、国事上,只要无碍朝政大端,一向以慈禧的意见作定夺。在为同治帝选立皇后时,慈禧满有把握地以为同治帝会按照自己的意愿选立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为皇后,万万没有想到同治帝竟会遵照慈安的心意,选中了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使慈禧大为恼火。为了发泄自己一肚子的火气,慈禧一方面拿皇后阿鲁特氏出气,干预她与皇帝的夫妻生活,对她百般挑剔,多方虐待(详见“孝哲皇后”章),另一方面对落选的富察氏处处偏爱,给予优厚待遇,甚至不惜破坏祖制家法。
按照惯例,在皇帝大婚、选立皇后的同时,还要选出一批妃嫔备位后宫。这次同治帝大婚时,选了4位女子为妃嫔,她们是知府崇龄的女儿赫舍里氏、原任大学士赛尚阿的女儿阿鲁特氏、主事罗霖的女儿西林觉罗氏和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这4人中,长得最漂亮的当为17岁的赫舍里氏。年龄最小的是富察氏,只有14岁。慈禧将4人分为三等,只将富察氏一人封为慧妃,将赫舍里氏和阿鲁特氏封为瑜嫔和珣嫔,将西林觉罗氏一人封为瑨贵人,故意突出了富察氏的尊贵地位。
按照惯例,妃、嫔的册封礼应与皇后的册立礼同日举行。可是同治帝的大婚礼,只安排慧妃的册封礼与皇后的册立礼同日举行,将瑜嫔、珣嫔的册封礼安排在一个月后举行。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十五日,将慧妃直接晋封为皇贵妃,连升了两级。
富察氏晋封为皇贵妃后刚一个月,又以她“侍奉大行皇帝夙昭淑慎”,晋封她为敦宜皇贵妃。
清朝后妃制度自康熙朝完善以后,皇贵妃的封号字数最多为2个字。可是慈禧在光绪二十年(1894)正月初一日,以这一年是她的60大寿为由,封富察氏为敦宜荣庆皇贵妃。富察氏成为有清一代皇贵妃封号字数最多的一位。
惠陵妃园寝内为同治帝的4位妃嫔分别建了地宫,上建宝顶。遵照慈禧旨意,将慧妃宝顶放在前排正中之位,其他3位的宝顶在后面,一字排列。慧妃的地宫为石券,另外三人的为砖券,故意突出慧妃的地位。
颐和园石舫慈禧觉得将慧妃券座安排在园寝前排正中,似乎还不能表达对她的厚爱,于是几次降旨,欲将惠妃园寝提高规格,仿照清朝妃园寝等级最高的景陵皇贵妃园寝和慕东陵的规制,增建方城、明楼、宝城、大宝顶、东西配殿,还要增设石五供。清朝陵制:只有帝、后陵才设石五供,而且标准规制的妃园寝不建方城、明楼、配殿等。后来由于一些王公大臣的暗中抵制,加上实际施工的困难,也可能是慈禧觉察到这样做不妥,最后不得不收回成命,谕令按定陵妃园寝规制办理。
慈禧权欲极强,不容任何人忽视她的权威地位,即使是自己的亲儿子、儿媳,她也只从自己的好恶出发,或罚或赏,尽只由着自己的性子。正是由于她的粗暴干涉和残酷虐待,才造成了同治和阿鲁特氏的早亡(详见“孝哲皇后”章),后来又逼死光绪和珍妃(详见“珍妃”章),她实在是一个自私恶劣、毫不顾及亲情的母亲。
慈禧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时代的独裁者,她将天下一切都视为自己的私有品,儿女是她的,他们的婚姻感情她要干涉;国家朝政大权是她的,决不允许别人插手;那天下的财物更应归她所有,为她所享受。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她常常置国家面临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危机于不顾,挥金如土,大肆挥霍。她觉得生前拥有权势富贵还不够,还得为身后营建万年吉地多做打算,这样即使到了另一个世界,还能继续享受她作为老佛爷的尊崇和富贵。
第三部分优劣功过任评说
对于慈禧这样一位如此重要,又引来如此多争议的人物来说,很难作出服众的评论。有人认为她是一个“浅薄无德的妇人,握定中国命运达四十余年”,有人认为“西太后原是一个阴险狠毒,狐狸其貌而虎狼其心的泼妇人”,也有人认为“观于在太后以前及其同时代的人物,证以中国百姓之公论,则太后并非一残暴之君”。
她是一个权力痴迷者,在权利纷争中果断冷酷;她是一个严厉的母亲,对儿子、媳妇单从个人好恶、一己之私出发,毫无温情,残酷地逼死了两个儿媳妇;她是一个没有政治眼光的太后,在世界大势面前缺乏应对智慧,反应迟钝,在列强面前一味妥协退让,将国家和人民推入深渊;她是一个奢侈腐化的人,为了个人享乐,可以将国家命运、人民困苦抛诸脑后……她的身上承载了太多的骂名,甚至掩盖了本应被注意到的一些优点。
一、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能臣,励精图治,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慈禧垂帘听政初始,面对的是咸丰皇帝留下的内外交困、国库空虚、吏治败坏的烂摊子。慈禧与慈安和衷共济,励精图治,虚怀纳谏,整顿纲纪,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奕䜣、文详等一批贤能大臣。经过几年的努力,内乱消平,外事相对无大麻烦,国家出现相对稳定时期,即所谓的“同治中兴”。
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
二、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在如何对待新疆被阿古柏侵略的问题上,当时朝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是放弃新疆,以李鸿章为代表。另一种意见是收复新疆,以左宗棠为代表。两种意见相持不下,最后慈禧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派左宗棠率军进疆,利用两年的时间收复了新疆失地,从而使国家领土保持了完整,也打击了沙俄的侵略与扩张。这件事,虽然首功记在左宗棠身上,但也与慈禧的正确决策有直接关系。
三、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牢牢地控制着国家的局面,掌握着最高统治权,国家没有出现地方割据的分裂局面。
四、破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二十三日,慈禧发布懿旨:
我朝深仁厚泽,沦浃寰区。满汉臣民,朝廷从无歧视。惟旧例不通婚姻,原因入关之初,风俗、语言或多未喻,是以著为禁令。今则风同道一,已历二百余年,自应俯顺人情,开除此禁。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毋庸拘泥。至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嗣后摚鹬遥竦蓖袂腥暗迹怪矣骰云诮コ啊6喜蛔脊倮赳阋劢宕式睿爬勖窦洹H缬鲅⌒闩攴荩杂砂似焯羧。坏貌杉昂喝耍獾盖懊鞅渍允鞠拗疲粝虑椤=送ㄚ椭! �
光绪帝谕内阁将慈禧的这道懿旨颁发全国。允许满汉通婚,劝导汉人妇女不缠足,在那个时代应该是一件大事,这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和睦,推动社会进步,提倡人类文明,移风易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不能不说慈禧做了一件善事、好事。
五、推行新政,准备立宪。庚子事变之后,无数活生生的事实和血的教训,使慈禧逐渐认识到了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受欺慈禧在颐和园仁寿殿前乘舆拍照。前右为大总管李莲英,左为二总管崔玉贵
辱的状况,只有推行新政,实行变法。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月初十日,她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了变法诏书:“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为推行新政,实行变法,她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三月初三日下令成立了由礼亲王世铎、文渊阁大学士荣禄、体仁阁大学士王文韶、户部尚书鹿传霖、工部尚书瞿鸿禨组成的“督办政务处”,直接负责新政变法事务。上述5人是当时军机大臣的全慈禧绘花鸟画
班子,可见这督办处级别之高,影响之大,表明了慈禧对新政变法的重视。新政涉及的内容很多很广泛,大致有改革官制;改科举兴学堂;改革兵制,举办武备学堂;到国外考察;兴办商业、矿务等。后来慈禧又公开宣布9年后即到1916年实行君主立宪。上述新政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实行。无论慈禧实行新政、立宪是真心也好,被迫也好,但在客观上,毕竟做出了姿态,有了初步的行动,使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制度向前缓慢地迈出了一步。慈禧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总的来说,慈禧的思想是保守的。她看不到当时世界发展的总潮流,人类科技进步的新动向,还依然像她的列祖列宗那样,以天朝大国自居,认为外国都是偏邦小国,来中国都应朝拜进贡。但她的这一思想并不是顽固到底、一成不变的。她也在慢慢地改变,逐渐接受新事物,如照相、安电灯、用电报、修铁路、坐火车等。这与当时朝中一些顽固守旧人物的思想相比,还算是开放的。
慈禧执政48年中,应该说是很勤政的,即使在病中也坚持处理政务。她虽然掌握着生杀大权,但并没有像吕后残酷地迫害戚夫人那样迫害其他妃嫔;没有像武则天那样对大臣惨加杀戮;也没有像吕后那样重用自己的家族,屠杀功臣;更没有像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那样淫乱无度,滥杀无辜,祸乱朝政。
慈禧颇有一套驭人之才,将王公大臣操纵于掌股之间。即使像恭亲王奕䜣、大学士曾国藩、李鸿章等名望素著、权倾朝野的大臣,在慈禧面前也俯首帖耳,五体投地。
慈禧遇事沉着冷静、反应机敏,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迅速做出决断,绝不首鼠两端、优柔寡断。
慈禧的爱好和志趣也很广泛。她“性耽文学,深于历史”。她对书法、绘画都很感兴趣,并且有一定的造诣。她酷爱京剧,而且颇为内行。
慈禧又是一位懂得生活、善于享受生活的女人。她对吃、穿、住、行、玩都很讲究,很内行。她喜欢花卉,喜爱养犬,更喜爱收藏古玩珍宝。
慈禧是这样一个个性如此鲜明的人物,她在男权世界里把女人做到了极致,风风光光,扬眉吐气;她在政治世界里游戏,政治给了她无限的尊崇,也带给她千古骂名。
第三部分慈禧个人小档案
姓氏:叶赫那拉氏出生:道光十五年(1835)十月十日
属相:羊父亲:惠征
丈夫:咸丰帝奕子女:1子即同治帝
入宫:咸丰二年(1852)五月九日封兰贵人:咸丰二年(1852)二月十一日
封懿嫔:咸丰四年(1854)二月二封懿妃:咸丰六年(1856)三月二十日
十六日
封懿贵妃:咸丰七年(1957)正月初尊为皇太后: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
二日十八日
最得意:实现了垂帘听政最大遗憾:大清国越来越衰弱
卒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享年:74岁
二十二日未正三刻
入葬:宣统元年(1909)十月陵寝:菩陀峪定东陵
初四日
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
恭钦献崇熙皇太后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第三部分慈禧遗体三入棺
附录:
慈禧遗体三入棺
慈禧不仅在生前有许多奇特的经历,而且在死后还有更令人难以置信的遭遇:她的遗体在长达76年的时间里,先后三次殓入同一口棺内。第一次入棺。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二日未正三刻,慈禧走完了她74年的人生路程,撒手人寰。当天下午4时30分,掌仪司首领太监用鹅黄吉祥轿将慈禧的遗体从西苑仪銮殿抬出,5时15分到皇极殿,放在回床上。第二天上午8时5分,在隆裕皇太后和瑾妃的敬视下,将慈禧的遗体殓入了棺内。宣统元年(1909)十月初四日巳时,慈禧的梓宫葬入菩陀峪定东陵地宫。
第二次入棺。慈禧死后20年,即1928年7月4日至10日。军阀孙殿英盗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陵,毁棺抛尸,掠走了全部随葬珍宝。慈禧遗体被抛出棺外,嘴里的宝珠被抠走,上衣也被扒光了,下体仅剩一条内裤。盗案发生后,溥仪派载泽、耆龄、宝熙、陈毅等人到东陵进行了重新安葬。载泽等人钻进地宫,见慈禧遗体趴在椁盖上,头朝北,脚朝南,左手反搭在后背上。在地宫里已暴尸40多天,遗体上出现了许多斑点,长了许多白毛。载泽等人见内棺尚完好,可以继续使用,于是命旗妇用一块黄绸子将慈禧遗体盖上,将一件黄缎褥铺在遗体一侧,然后慢慢翻转尸身,正好将遗体仰卧到黄缎褥上。只见慈禧面色灰白,两眼深陷无珠,颧骨高隆,嘴唇有伤痕。众人帮扶着,用如意板将慈禧遗体抬入棺内。如意板未撤出。遗体上盖上一件黄缎被,把从地宫里拾到的慈禧生前剪下的指甲和掉的牙用黄绸子包好,放在被上。载泽又将当年得到的慈禧遗物——一件黄缎袍、一件坎肩盖在被上,盖上棺盖,用漆封上棺口,重殓完毕。
第三次入棺。1979年2月17日,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对慈禧地宫进行了清理。笔者参加了这次清理的全过程。因为要赶在五一节开放慈禧地宫和慈安陵地面建筑,保管所领导决定将慈禧内棺留到旅游淡季再清理。
1983年12月初,旅游已进入淡季。保管所领导决定清理慈禧内棺。12月6日,包括笔者在内的清理小组打开棺盖后,看到一件黄缎大被把棺内盖得严严实实,被上盖着两件衣服。很显然,这是1928年载泽等人重殓时的原状,55年来一直没人动过。保管所领导当即决定立即盖上棺盖,封闭地宫,迅速向上级汇报。1984年1月4日,国家文物局派来了几名专家,与清东陵文物保管所组成了一个清理慈禧内棺10人小组,笔者是这个小组的成员之一,分工负责清理慈禧遗体和棺内遗物。第二天,清理小组依次揭取了被上的两件衣服,发现了包着慈禧指甲和牙齿的小黄包。当将黄缎被卷走后,慈禧的遗骸呈现在眼前,脸部及上身用黄绸包裹着,下身穿着裤子,裤子上绣满了“寿”字,一只脚上穿着袜子。遗体仰身直卧着,头微微左偏,右手放在腹部,左臂自然地垂于身体左侧,两眼深陷成洞,腰间扎着一条丝带。遗体是完整一体,全长153厘米。清理小组用她身底下的如意板将遗体从棺中抬出,放在地宫的地面上。在棺内喷洒了防腐消毒药液后,又将慈禧的遗体抬入棺内。这是她死后第三次被抬入这口棺中。然后将被、小黄包及两件衣服完全按原次序、原位置放回。一切都恢复了原状后,又往棺内喷洒了一遍药液,盖上棺盖,封好棺盖口,木工们将残破的外椁修好后,套在了棺外。如今,慈禧的遗体仍完整地躺在棺内,保留着1928年重殓时的状态。
第三部分备受婆母虐待的皇后——孝哲皇后
有人统计,从顺治三年(1646)到光绪三十年(1904)的258年中,朝廷共举行过